收藏 分销(赏)

四、用人先审.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688897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用人先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用人先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用人先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用人先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用人先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用人先审"三本"识人之道,古已有之。管子中首先提出,用人先审"三本",即审德、功、能是否与他的地位、俸禄、职务相符,用人得当国泰安。晏子春秋中提出的考察人材的内容是,"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为,富则视其所不取。"吕氏春秋中提出一整套识别人才的方法,外则用"八观六验",内则用"六戚四隐",以此考察人,则"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诸葛亮也提出七点"各人之道"。王安石提出识人的主张是"欲审其德,问以行;欲审知其才,问其言。得其言行,则试之以事

2、。"纵观前人的识人之道,主要有下列共识:以近各远,以微知明;识人须知表察里;按贤察名,选才考能;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识人须各互补律;识人须识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人才互补律 在一个人才结构中,各人才因子之间最好有一种相互补的作用,包括才能互补、知识互补、性格互补、年龄互补、综合互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研究、攻关项目是需要体现多边互补原则的,这里既有知识互补,又需要能力、年龄等方面的互补。这样的人才结构,在科学上常需"通才"领导,使各个人才因子各

3、得其位,各展其能,从而和谐地组织一个"大型乐队"之中。国外的研究认为,一个经理班子中,应有一个直觉型的人作为天才军师,有一个思考型的人设计和监督管理规程,有一个情感型的人提供联络的培养职员的责任感,并且最好还有一名冲动型的人实施某些短期的任务。这种互补律得到的标准和结果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实现人才群体的最优化,识人时不能不认识到这一点。事实也反复证明了人才结构中的这种互补律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产生十分世界观的互补效应。人类的其它动物一样,最基本的欲望就是食欲与性欲。这是最基本的生命哲学的目的在于:1、 现在存在。2、 永远存在。食欲的目的在于维持现在的生存,性欲的结果

4、在于繁衍子孙后代-即自己的复本,永远存在。食欲的目的在于维持现在的生存,性欲的结果在于繁衍子孙后代-即自己的复本,永远存在。腹饥欲食,选择的目标就是食物。从性发育到性成熟,选择的目标就是异性。从生物学类学的角度讲,雌性与雄性几乎可以说是两种生物,以致于人类学家们常常把古人类化石的同种两性误认为是两个种。在生物学的眼睛看来,"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论据并不充分。所以,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二者不仅在生殖系统的结构方面的结构方面有区别,而且在其它生理结构方面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但是,为了传种,为了生命哲学的第二目标-永远存在,男人的一半又不得不是女人,女人的一半也不得不是男人。

5、即使不是为了第二目标,生理上的"性张力"的解除也是一种彼此的需求的要求。更为深刻或极端的说法,男女混杂的生活与工作气氛要远远胜于孤性群体的气氛的效果。显然,其效益恐怕是倍加的。当然,这里完全排除任何狭义的性行为的。彼此需求的结果,就是此方在彼方中进行选择,彼方也同样在此方选择。选择的结果就构成了一种暂时的、或长期的,或永久的集合体。有人将这种现象称这为搅拦水泥时的掺沙子。我们认为这就是互补效应。互补需求导致互补效应,互补效应导致倍加效益。因此,不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际的时候,都要注意有意识的运用互补效应的原理。同时,互补效应原理,在觅友倾向中,也具有

6、很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往往是以一种不自觉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人们在交朋友的过程中,往往不知不觉之中,遵循着取长补短的原则。例如:一个胖子喜欢和瘦子在一起活动;一个身材宽胖的男子,喜欢找一个苗条的姑娘为朋友;一个大大咧咧的汉子喜欢找一个严谨文雅的伴侣。互补倾向表明:他人所吸引你的地方,正是你自身所缺少的东西。一个人所追求的东西,正是他所没有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男与女之间的差异,正好构成了彼此取长补短的条件。有人说朋友之间寻找的是共同点,是你中之我。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尽然,古人云:一阴一阳谓之道,一个人对于和自己和各个方面几乎完全相似的人,有的只是同情与烦感,但决不倾心。所谓寻找的理解和披此相通

7、,而不是同中的相同。有时,开始交往时,寻找的共同点,是指导中的相通,不过是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差异的互补之妙,而寻找的话题和借口罢了。异性之间相吸引的实质,正是一种互补的倾向。一个姑娘所吸引人你的地方,不在于你们兴趣、爱好相同,其实质在于,在她身上有着你所缺少的东西。反之亦然。在十年动乱中,有些所谓"出身不好"的人,选择对象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对方的出身。如果对方出身好,似乎事情成了一大半。于是党员、军人、工人等良好的身份与出身,成了窈窕淑女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四人帮"的垮台, 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海外关系、家庭的富裕程度,又成了如花似

8、玉的姑娘信的追逐方向。以致在这种盲目的、多向的、互补倾向的选择的过程中,有此人的婚姻观产生了异化:自己的性伙伴、自己未来的生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对象等等,似乎不是给自己的,而是用来给别人看的。在这方面的盲目倾向,也是一咱互补倾向,只不过是其中充满了文化变迁与社会舆论的色彩罢了。所以,有些人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实质性的内容,而是为了供人观赏的"脸"。上面我们举了一些文化方面的例子。下面我们在生活中还可以找出一些生物、生理方面的例子。比如,从人类遗传学的角度讲,身材较为矮小的人,最好选择身材高大的人作为妻子。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文化、文化环境并不要求人们服从生物学规律,他们的

9、互补取向,常常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具有阳刚之气的男子,选择娇柔的女性,固然符合某种互补倾向的。可是有些精明强干的"女强人"在选择男性时,并没有选择比自己更强的男性,相反,她们的选择取向却是女性化的柔弱型男性。当然这也是一种互补取向。互补倾向与互补效应,从文化、生物等许多方面都可以找出各种极端类型的例子。读者即可以用这个方面检查一下自己,同时,又可以用它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识人过程中,熟悉掌握人才之中的互补定律是十分必要的。在一个人才结构中,各人才因子之间最好有一种相互补充的作用,包括才能互补、知识互补、性格互补等,形成这样的结构特征,有利于提高整个人才结构的效能。识人首先要了

10、解人才中的才能互补律。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有着杰出的观察才能,他日积月累,得到了大量天文观察资料。虽然如此,他的学说仍然没有摆脱托勒密地心说的羁绊。1600年,第谷请来一位助手,德国天文学者开卜勒,此人虽然观察才能不第谷,但长于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才能。他们两人密切合作,但不久第谷就去世了。依靠第谷就去世了。依靠第谷丰富的观察资料,开普勒对它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大胆地提出了火星轨道为椭圆的开卜勒第一定律,接着又提出了第二定律(行星与太阳的边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和第三定律(行星公转周期等于它与太阳距离的平方)。开卜勒行星运行三定律的发现,是第谷观测才能与开卜勒理论、计算才能互补效

11、应的结晶。识人还需要了解人才中的知识互补律。德国的席勒与歌德,是十八-十九世纪两位杰出的诗人。歌德听说席勒要写威廉退尔这个剧本,就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素材全部交给他;当席勒知道歌德在写威廉麦斯特这部长篇巨篇时,他也积极参加了写作。这一对诗友之间,不仅在所追求的理想上是互相一致的,而且的知识上是互补的。识人不仅要了解人才的才能互补律、知识互补律,而且还应了解人才中的个性互补律。在任何一个人才结构里,人才因子之间都存着个性差异,气质、性格各有不同。例如,有的脾气急,有的脾气缓,有的做事精细、有的理事麻利、迅速。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如果全都是一咱性格、一种气质,反

12、而不利于把工作做好。例如,全是急性格的人在一起,就容易发生争吵、纠纷。这有点像物理学上的"同性相斥"。个性互补,有利于把工作做好,这在中国女排的崛起中得到体现。女排教袁伟民总结经验时说过:"一个队十几个队员应该有各自的个性,这个队打起比赛来才有声有色。如果把他们的棱角都磨平了,那这个队也就没有希望了。"这话讲得很有道理的。一般而论,人才都有着极明显的个性特征,如果抹煞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也就抹煞了人才,只有把他们组织在一个具有互补作用的人才结构中,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作用。识人须知互补律,其中年龄互补也是其不可缺少的一大定律。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特长和短处,

13、青年人有青年人的特长与特点还是从成才有利因素来讲,都是如此。因此,一个好的人才结构,需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人才年龄结构,以使得这个人才结构保持创造的活力。明朝皇帝朱元璋取得政权后采取的是"老少参用"的方针。他考虑的是:"十年之后,老者休致,而少者已熟于事。如此则人才不乏,而官吏使得人。"显然,朱元璋主要考虑的是执政人才的边续性、后继有人问题。这里还有更深一层的理论意义,老少互补做好工作,包括开拓思路、处事稳妥、提高效率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研究、攻关项目是需要体现"多边互补"原则的,这里既有知识互补,又有能力、年

14、龄等方面的互补。这样的人才结构,常需"通才"领导,使各个人才因子各得其位,各展其能,从而和谐地组织在一个"大型乐队"中。曾经有五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试图解决超导微观理论的创立问题,但是都未愿以偿。而这项成果的夺魁者,却是巴丁、康柏和施里弗3人。他们3个人组成一个具有互补作用的人结构:巴丁老马识途,指引方向,康柏年富力强,思维敏捷,施里弗善于创新,方法灵活。这是一个多边综合、多边互补的范例。综合互补在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工程规模越大,越需要在其人才结构中体现这一原则。见同中之异、异中之同 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们进行比较的目的

15、是发现共同点的不同点,尤其是不同事物的共性,相似事物的特性,即"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然后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解决问题。黑格尔说过:"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显而易见的差别,比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识人须知同之异,异中之同。就人来说,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便是一娘生九子,边娘十个样。即使是双胞胎的兄弟或姐妹,从外形上看很相似,但脾气

16、、性格、知识和能力也会有差异,容貌相似的包公仍有真假之分,同是闪光的东西,也不一定都是金了。就现实生活中的领导干部来讲,虽然有不同工作岗位上的领导干部,但作为合格的领导干部,或从领导干部的本质来讲,其共性是都应是人民的勤务员或称公仆。尽管领导干部千差万别,但在识人用人问题上,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具有这样的共同点:要有求才之望、爱才之心,识才之眼、用才之法,容才之量、举才之德、护才之胆。人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一个人的一生有童年、青少年、中年、老年各个历程,在同一过程还有各个小的不同阶段。如青少年这个过程有上小学、中学、或大学各个阶段。当然在各个过程及各阶段都会有变化,呈现出的现象也不同。不论是

17、生理方面的变化还是思想意识方面的变化,外部的或内在的变化总各有其特点,绝不会一成不变,始终同一的。应该从动态中了一个人各种不同表现才有可能准确、全面反映这个的实际,也才能用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识人问题上要能看到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邹忌用他的城北徐公比美这件事来启迪齐王。他知道自己并不比徐公美,可是问自己身边的妻子、妾和朋友时,他们都说自己比徐公更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妻子爱自己,妾怕自己,友人有求于自己,出于各种原因,有意无意地歪曲了事物的真象。这里指出了三人都说自己比徐公美是共同的,但说美的目的又是不同的,而结果都是一样的-歪曲事

18、实真象。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这是诸葛亮的知人这道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就是说,要考察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可以采取对所考察的对象嘱托其办事以此观察是否守信用。因为,普天之下如此之在,不愁没有有才能的人,而愁的是信任委用没有做到啊!识人是为了用人。如果所识之人是爱说在话,爱说空话的,肯定不会言必行,行必果。对于这种言而无信,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怎么能把其看作人才而加以重用呢?宋史鲁宗道传记载:鲁宗道,字贯夫,毫州(安徽毫州)人。中进士。真宗时任东宫左渝德,负责对太子的调谏和规劝。宗道为人刚下,遇事敢言,真宗称他"鲁直"。虽住家近酒店,

19、有同乡来,便请他到酒店饮酒。适真宗派使来召他,使者久候不见,待宗道回来,使者说:"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说:"第以实言之。"使者说:"然则公当得罪。"宗道说:"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追问,使者以宗道所说;转告。真宗问宗道,宗道谢罪说:"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真宗见他说话老实,认为"忠实可大用",尝将此意告知刘皇后。不久,真宗死,七岁的儿子继位,称仁宗,由刘太后临朝听政,太后遵真过所嘱,升宗道任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宗道之所以

20、为真宗所赏识,是因他为人老实。真宗虽非英明之君,但能赏识宗道,说明他不是糊涂之主。宗道为人刚正而诚实,敢于坚持原则,据实以争。太后提升他参政,他并不因此感恩而盲目附从,或阿谀顺命,有人请立刘氏七庙,刘太后征求辅臣的意见,辅臣虽不同意却不敢说,只有宗道出来反对坚持不可。仁宗与太后同往慈孝寺,太后车驾行钎,宗道坚持必须皇帝先行,太后车驾只好随后。枢密使曹利用恃权纵横胡为,宗道常在朝廷上揭露其不法行为。因此,贵戚都害怕宗道称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上是"鱼"字,且其为人骨鲠如鱼头。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姚崇和张说一块当宰相,却一直闹矛盾。姚崇鄙薄张说贪财,张说讲姚崇

21、假学道。后来,姚崇病笃,晓得不久于人世了,于是对儿子吩咐道:"我死后,你一定得请张说给我起草墓碑文,才算尽了孝道。"由于张说是当时的大手笔,又是当朝的宰相,所以人们都以有张说写的碑文为荣,姚崇自然也不会例外。姚崇的儿子深知父亲和张说的矛盾,觉得让张说给父亲起草碑文困难很大。其实,姚崇深知张说为人,才如此这般地给儿子吩咐一番。姚崇死后,文武百官者亲临相府吊唁,皇帝还下旨让张说主祭。张说来到摆满古书画和古玩的姚崇灵前,觉得都是些稀世珍品,硬是爱不释手。姚崇的儿子见此情景,立即说道:"这些都是父亲平日喜欢的东西。叔叔喜欢,就送给你做个纪念吧!"张说得意忘行地说

22、:"老夫何以为报?"姚崇的儿子说:"先父碑还空着,如果能得到叔叔的在手笔,我们活着的子孙和故去有父亲都会感激的。"张说即刻要来纸笔,一挥而就。张说回到家中,总感此举不妥,心想:平日我百般底毁姚崇,如今却在他的墓碑上写了些谀辞,岂不违心吗?当他派家人将珍物全部送还姚府,并企图取回那篇手稿时,为时已晚了。因为姚家早有准备,张说一走就快把碑文送到皇帝那里盖上了印玺。张说家人只好空手而归。对此,张说非常后悔地说:"死姚崇还能够支使我难他撰碑,我不如姚崇多了。"活张说之所以被死姚崇捉弄,完全在于姚崇掌握住了张说的致命弱点-贪财。凡贪财的人,如不

23、下决心丢掉贪心,总难免见利忘义,利令智昏,轻则为人捉弄,重则误入歧途,悔之莫及。后汉书左雄传记载:左雄推荐周举(字宣光)为尚书,因周举称职,朝议都认为左雄推荐得人。左雄又推荐冀州刺史冯直任将帅,因冯直曾犯受贿罪,周举以此弹劾左雄,左雄说"吾尝事冯直之父而又与直善,今宣光以此奏吾,乃是韩厥之举也。"左雄是个忠君爱国之士。顺帝初立时,大臣都怠于政事,大家混日子,他们互相告说:"白壁不可为,容容多后福。意是说不要像白玉那样独自清洁,当与众同和可多后福。而左雄当时只不过是个议郎,却操心国事,目睹其非,就上书奏事,因而为尚书仆射虞翊所赏识,上书推荐,被任为尚书令,后升司隶校

24、尉。他主张要治理好国家,重在用贤,因此,他很注意推荐人才。他推荐周举因称职被人赞誉,但推荐冯直却受周举的弹劾。如果左雄是私心重的人,心将对举大为恼火,因周举是他推荐,今反以"怨报德",但左雄却赞扬周举弹劾他"乃是韩厥之举"。他接受周举的弹刻,自己做了自我批评,坦直承认自已推荐冯直是因他是冯直父亲的旧部,又与冯直相好之故。周举无私地弹劾推荐他的人左雄,左雄对被推荐者弹劾而感欣慰,这是因二人能抛开恩怨,全从国家利益出发,这种至公的精神是值得发扬的。北齐仆射淮王元或因祖鸿勋有文学才能,向朝廷推荐,被任奉朝请。有人对祖鸿勋说:"临淮举卿,使以得调,竟不

25、相谢,恐非其宜。"鸿勋说:"为国举力,临界淮之务,祖鸿勋何事从而谢之"。元或知道了高兴地说:"吾得其人矣。"被人推荐,从礼节来说,也应对推荐人表示感谢;如是善于巴结的人,必然趁此机会去讨好元或,私于其党,求以后升官。但鸿勋是个耿介之士,不汲汲于名利,他虽明知是元或推荐他,却认为元或是为国荐才,是他应尽的义务,自己对他有何可谢。更难得的是,元或知道了,不仅不怪鸿勋没有感激之情,反而高兴地说:"吾得其人矣。"可见,推荐者和被推荐者,都不私于党。祖鸿勋后任廷尉正。他在任期间,为官清正,妻子有时亦不免于饥寒,时议高之。元或确是举得其

26、人。韩晃在唐德宗时任镇海军节度使,他所任官吏,皆能量才而用,故都称职。老朋友的儿子来投奔,但其人一无所长,要分配他工作感到困难。有一天,韩晃设宴招待宾客,也叫此人入席在宴会始终,此人都正襟而坐,不与左右邻坐的人交谈。韩晃便令他负责监守库库门。他一早便到军帐,坐守到晚间,因有他终日监视,官吏都不敢随便出入。马梦龙在智囊记录此故事后评说:"有人如韩晃,天下无弃才,无废事矣。"韩晃为人刚直清廉,尽忠国事,尝当过吏部尚书,负责全国人事工作,这方面的工作深有研究,善于用人,故在镇海军节度使任上,能量才而用,各尽其才。他对老朋友之子的任用是最典型的例子。此人原一无所长,在别人看也许说是

27、一个无用的人,但在宴会中,韩晃见此人很有坐功,监视库门最适当。韩晃终于发现雌的长处而任用之,果能尽其所能。这事对用人者很有借鉴意义,正如冯梦龙所说,能如此发现人之所长而用之,天下就没有弃才,废事了。隋书韦世康传记载:韦世康请求退休,隋文帝说:"朕夙夜庶几,求贤若竭,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今之所请,深乖本望,纵令筋骨衰谢,犹屈分卧治一隅。"于是,任世康为荆州总管。当时,天下只设置四大总管,并、杨、益三州总管都由隋亲王所任,只有荆州总管委任异姓韦世康,可见,隋文帝对他重视和信任。隋文帝之所以重用韦世康,是因他为人一贯清廉,为世所誉。他早年在魏为官,后仕周,历任沔、硖二州刺史

28、。从周武帝平齐有功,任司州总管长史。隋文帝代周即位,因与世康同是周室旧臣,深知其人,任为绛州刺史。他前后任职四州。"以不贪为宝,处膏脂而莫测",故所治之地都有惠政,人民欢悦,后入朝,先后任礼尚书、吏部尚书。他在吏部时,"选用平允,请托不行。"前后十余年,多选拔贤能之士。他因"年将耳顺",又慕古人"功遂身退"的高节,有一天便宴时,请求文帝准予退休。文帝因人才难得极力挽留委以重任。他任荆州总管其间,"为政简静,百姓爱悦,合境无讼。"可见,文帝用人务实,因世康不论在何朝任职者有善政,故予以重任。 醉之

29、以酒以观其性 古人的识人之道有其独特之处。"醉之以酒以观其性",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通常人们一般认为,酒后爱发脾气的人,喜欢和别人吵架的人,不醉的时候肯定是好脾气,是好好先生。其实,这种见解是再荒谬不过的了。实际上,酒并不颠倒人性,或者在人们心里制造本来并不存在的情感,它只是撤去理性的岗哨,从而近使我们显出种种丑态-瑞在清醒时刻,我们总是有办法掩饰过去。酒不过是加强和更加激动了我们的感情(通常总是涌在心头而未暴露就是了。)所以三杯才老酒一下肚,人的各种性格-爱生气的,多情的,慷慨的,柔和的,贪婪的,就会格外清楚地表现出来。宋太祖夺了天下不久,他问赵普:"自唐末以来的

30、几十年间,换了十几个皇帝,征战不息,其原因何在?"赵普回答:"因藩镇的势力太强大了。皇帝势弱而臣子势强,自然无法控制局面。今天只有稍微削减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编他们的精兵,天下才能安定。"话未说完,太祖就说:"你不用再话了,我已经知道了。"过了不久,太祖和老友故将石守信等饮酒,酒酣耳热之时,命令左右侍候的退下,对他们说:"我如不依靠你们的力理,不可能有今天,我将永远铭你们的恩德,每时每刻都不忘怀,然而用天了也十分困难,简直还不如当节度使快乐,我现在整夜睡不安枕啊。"石守信等人问:"为会么呢?"太

31、祖说:"这不难知道,身居这个位置的人,谁不想将他干掉,"石守信等人都惶恐万分,向太祖叩头说:"陛下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太祖说:"事实难道不是这样吗?你们虽然没有这个野心,但你们手下的人想富贵啊!一旦他们将黄袍给你们穿上,就是想来不做皇帝,也不可能啊!"石守信等人都叩头哭泣道:"我们虽然愚蠢之至,还未到这种地步,只求陛下怜悯我们,给我们指一条可以求生之路。"太祖说:"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想求富贵的人,不过多得些金钱,使自己优裕享乐,使子孙不受贪乏之苦。你们何不放弃兵权,选择些好田宅买下来,为子孙创立永久

32、的产业。多多购置一些歌儿舞女,成天饮酒作乐,以终其天年。如果这样,我们君臣之间,也是就可免却互相猜测怀疑,不也很好吗?"石守信等人再次谢太祖:"陛下替臣等想到这种地步,真所谓同生死的亲骨肉啊!"第二天,他们几个人都说自己有病,不能继续任职,请求太祖解除他们的兵权。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六十多年前,湖南省文家市里仁学校的一间教室中,中共地下党员、校长陈世乔在给同学讲解"勇"字的含义:"'勇'字,形容士兵的忠诚、勇敢、刚强不屈,这者一个好男儿的阳刚之气"。这次讲课,给一名叫杨世峻的学生巨在的触动,为了激励自己也成为

33、一名为国为民的勇士,他改名"杨勇"。杨勇一生百战沙场,最能体现"勇"字精神的是将军身上的5处伤痕。1933年10月,红三军团40师14团在中央苏区的绚口与敌遭遇,双方都措手不及。"狭路相逢勇者胜"。团政治自主任突然,一发子弹从仓皇头项中央穿破了头皮,血很局面流到面颊颈部,他全然来顾,继续冲镣,敌人落荒而逃。战千,杨勇受到军团长彭德怀的称赞,胞前挂上一枚三等红星奖章。同时,头顶民留下一块永久的留念-两公分长,不再生发的弹痕。大军压境地,炮声隆隆。长征中最激烈、最残酷的湘江战役拉开了帷幕。蒋介石为围追者截红军,设置了4道封锁线,湘江是最后

34、一道。由何键统领的近40万大军利用湘江屏障,阻拦8万红军。在德国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下,红军误入蒋介石精心设计的铁三角合围圈。蒋介石得意叫喊:"流徙千里,四面受制,下山猛虎,不难就擒。"红军生死存亡在此一举。在这次战役中,担任红40师10团政委的杨勇率部执行掩护中央纵队过江的重任。炮火纷飞,血肉横飞。数十倍的敌人蚂蚁般地涌过来,一批战士倒下了,又一批战士牺牲了。团长沈述清中弹身亡;师参谋长杜中美代理团长,又壮烈殉国。敌人再次潮水般涌来,杨勇杀红了眼,一块弹片飞来,钻入他的右大腿,他咬牙一把将弹片拔出,大声呐喊:"为团长报仇!"冲出堑壕,战士们随其而上,

35、疯狂的敌人"退了潮"。两昼夜的血战,10团400余名兵官血染湘江,使中央纵队顺利过江。从此,杨勇的腿部也留下一块"湘江战役纪念章"。1935年1月,在长征路上的土城战斗,给杨勇打上第三块战争的烙印,也是他负伤最重一次土城赤水河东岸的重要渡口。川军刘湘的主力部队抢先占领了土城所有的有利地形,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亲临战场指挥,10团政委杨勇又一次带队冲锋,一发无情的子弹从他的右腮穿入,从唇部钻出,一进一出,杨勇失去了6颗牙。当时,血似喷泉,用嘴指挥不了战斗,他用笔下达命令,脸上是血,手上是血,笔上是血、纸是也是血,最后杨勇昏倒在血泊中。土城战斗,原以为敌人4

36、个团,实为8个旅9个团,我军伤亡惨重。后来,军委命令停止攻击,避实就虚,西渡赤水。这次伤愈后,杨勇脸上留下窝,30多年后,才由北京医院院长吴蔚然用手术刀治愈。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说的是通过询问计谋来了解其学识。学识的多寡对识人关系极大。有识,才能看谁方向,选好治学道路,不走大的弯路,不走错路。对此,许多著名学者均有论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说:"热爱实践而又不进求科学院的人,就好像一个水手走进了一只没有舵或罗盘的船。他从来不能肯定他在往哪里走。"这里,实际上讲的是"识"的重要性。达芬奇把无识而又热爱自己事

37、业的人,比做划无舵之船的人,这样的人,怎么能抵达成才的目标?科学家牛顿也说过,"无智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英国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弗兰西斯培根讲得更透彻:"跛足而不迷路能直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政治生活领域中的识,还包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认识,善于驾驭各种环境,不致为各种人生道路上的风浪所埋没,丧失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这一点历史上不少有为之士,都有所阐述。中国历史上出过两个才华横溢的人,一个是贾谊,一个是苏东坡。这两个人的个人遭遇差不多,苏为宋人,贾为汉人,所以生于后的苏东坡一方面对贾谊的早逝表示惋惜,一方面又可以对贾谊的得失评论一番

38、。苏东坡在其所著贾谊论中认为,贾谊的主要缺点和失败之处在于"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为什么这么讲呢?历史记载,贾谊20多岁就受到汉文帝的赏识和重用。可是"高标而见嫉",文帝周围的一些大臣开始说他的坏话了。文帝听信了一些议论,就将贾谊贬出京城。遭贬后,贾谊抑郁寡欢,32岁就忧愤而死。苏东坡评论道:"如果贾谊善于团结绛侯、灌婴等老臣宿将,争取他们的支持,他的那套革新措施,就比较容易顺利通过了。这是贾谊缺少见识的第一点。政治家的识,表现在历史发展规律的洞悉,对人民意志和人心向背的真切了解。1881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致伦敦斯拉夫大会的贺词中,

39、就预见了俄国革命运动不可避免地将导致"俄罗斯公社的建立"。1887年,恩格斯又天才地预见了德意志当时进行曲的战争将导致世界大战:那时将有八百万以至二午万个兵士互相撕杀,而把整个欧洲吃得干干净净,饥荒遍地,瘟疫横行,一打打的王冠滚落到街道上来,从而造成工人阶级最终胜利的条件。历史完全证明了恩格斯预见的正确性。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反革命势力甚器尘上,林彪发生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悲观论调,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高潮即将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

40、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科学家的识,表现在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和科学发展方向的预见。中世纪思想家布鲁诺,坚持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学说,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迫害。他被判处以火刑。当被问到他要去哪里时,他说:"到威尼斯去,到罗马去!最顽固最反动的宗教堡垒还在那时。只有在最凶恶的敌人面前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我最后的战场应该在那里。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事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的真理的殿堂。"表现了为科学献身的的卓越胆识。1947年,美国科学家N维纳等人就指出:"

41、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的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的被忽视的无人区。"指明了边缘学科将蓬勃发展的趋势。"再现历史英雄人物,不是轻而易举的。作者除去学的修养,还要有识的修养,学识浅薄,如何创造英雄人物?在创作准备上,识力不高,则应辅之以学。如研究历史,考察地理风俗,采集口碑遗迹,像司马迁做的那样。司马迁写了刘、项那样的英雄人物,全从周密的调查研究入,然后以白描手法,自然出之。""一个作者,有几分见识,有多少阅历,就去写同等的生活,同类的人物,虽不成功,离题还不会太远。自己识见很低,又不肯用功学习,努力体验,而热衷于创造一个为万世师、这天下法的

42、英雄豪杰,就很可能成为俗话说的:'画虎不成,反类其犬'。"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三国志蜀书邓芝传),诸葛亮正因此而赏识秦宓之才而重用这。当刘备伐吴时,秦宓就反映出:此非伐吴之时必将不利,后果如其言,此显他有才智。邓芝与吴连的衙,吴派张温来蜀,回时,诸葛亮设宴与之送行。张温此人自高自大,看不起蜀中人士,谈话中显得很傲慢,他与秦宓谈话,一天头便轻蔑地问:"君学乎?"宓反驳说:"五尺童子皆学,何必小人!"温又问:"天有头乎?"宓答:"有之。"温问:&qu

43、ot;在何方也?"宓答:"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温问:"天有耳乎?"宓答:"天处高而听卑,诗云:'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若其无足,何以步之?"温问:"天有姓乎?"宓答:"有。"温问:"何姓?"宓答:"姓刘。"温问:"何以知之?"宓答:"天子姓刘,故以此知之。"温问:"日生于东乎?"宓答:"虽生于东而没于西。"

44、虽非诸葛亮"穷之以辞辩",但张温提出一连串难题,且步步迫问,而秦宓不假思索,顺口而去,对答如流,且言辞妙绉,非有超人才智,哪能如此。秦宓前有预见刘备出师不利之明,今又能随机应变如此,诸葛亮深佩其才,便将他从益州别驾调到中央枢纽升任大司农。"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三国志蜀书秦宓传),诸葛亮正以此而重用姜维。姜维投奔诸葛亮后,诸葛亮与之谈话,从各方面考察其德才,甚赏识其人,此时维才二十七岁,就封他为阳亭侯。诸葛亮写信告各丞相府长史张裔、参事蒋琬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成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说:"须先数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勤见主上。"不久又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姜维后果如诸葛亮所料,"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成为蜀汉后期的中流砥柱,尽忠蜀汉。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这是诸葛亮提出的了解、识别人的方法之一。了解、识别人的方法很多,采用通过拨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