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口岸中学2012201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整体感知】一儒家思想的地位传统文化的主流、民族的精神财富、东亚文化圈的主体思想、世界文明史组成部分二儒家思想发展变化(时间、阶段特征及地位) 1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时期(孔子/孟、荀)。蔚然大宗,因不合时宜不受统治者重视。2秦 朝:受沉重打击(秦以法为教;儒家站在专制对立面)。3西 汉:改造与独尊时期,形成“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的神学体系。适应专制需要而成正统。4魏晋隋唐:进一步改造时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吸收佛、道向新儒学转移。5宋 明:转型与成熟时期,“三教融合”,
2、完成理论化、思辨化、形成新儒学理学;并由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主观唯心主义。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6明 清:继承、批判时期,产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并非资产阶级) 。 7近 代:维新运动时期,被维新改良派利用,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新文化运动时期,为宣传民主与科学,儒学思想被全盘否定。8现 代:“文革”, 儒学思想遭毁灭性打击;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民族的精神财富,被批评地继承与吸收,重现生机与活力。三儒家思想演变的原因(规律)1社会存在(政、经、阶)决定社会意识,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时代发展紧密相连。2儒家思想善于吸取其他学派的有益成份、自
3、我调节。第一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012考试说明】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知识构建】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概念 :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传播文化、发展学术的众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人、社会、自然、宇宙),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2“
4、百家争鸣”的实质:维护不同阶级(层)或各流派政治力量的利益3“百家争鸣”的原因(1)经济上:奴隶制井田制日益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日益衰微,士大夫日益崛起。“士”阶层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3)思想文化上:由“学在官府(或贵族)”到“学在民间”,学术日益下移。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的必然产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4代表及主张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思想主张阶级观评价道家老子道德经(老子)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否定“天命”。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希望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万物和人类社会是运动的,存在对立面且对立面相互转化(辩
5、证法思想)。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消极”庄子庄子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获得精神自由(超然、逍遥);反对一切进步,一切文明,“有为”不如“无为”。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对社会大变革的“无奈”、“消极”儒家孔子 核心思想是“仁”,就是“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为政以德”, “克己复礼”。教育上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孟子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本善”,以“仁政”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缓和阶级矛盾确立统治地位的愿望荀子荀子 用“仁义”和“王道” 施政,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
6、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缓和阶级矛盾确立统治地位的愿望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体现了下层平民渴望社会稳定、安居乐业的愿望。法 家韩非子韩非子 “今胜昔”的社会发展观, 主张君主专权、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主张以法治国,实行严刑峻法,提出“法不阿贵”。变法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社会的信心商鞅 倡导“重农抑商”;实行中央集权;实行严刑峻法。变法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社会的信心5“百家争鸣”的影响(1)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冲击“礼乐制度”,关注人、社会、自然和宇宙,对当时和后
7、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二儒家思想形成1背景:春秋晚期,奴隶社会瓦解(1)新旧制度、阶级矛盾斗争激烈(2)“礼崩乐坏”,人际紧张(3)孔子立志追求“礼乐”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2过程:(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创始人(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总结、改造,吸收了其它学派的合理成分,体系更完整 (代表新兴地主利益)3 评价(1)当时:
8、儒家的“仁”(“人道”、“民本”思想),有利于调节和谐社会关系、缓和矛盾、稳定秩序,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蔚然大宗;但礼、仁的局限性使儒家不合“时宜”、不受统治者尊崇。(2)后世:儒家顺应潮流,经西汉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政治上)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思想文化上)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影响深远;(道德上)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影响着民族精神(或价值观)的形成。(世界上)儒家思想传到亚洲各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传到欧洲对启蒙思想家产生影响,成为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之一
9、。(3)当代: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成为治疗工业文明弊端的良药。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1) 内容:针对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 “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2)特点:糅合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实质是“外儒内法” 神学化的思想体系,具有“
10、专制主义”的时代特点。(3)影响 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共同心理形成和民族凝聚力。a.积极性 政治:警示、告诫君主约束自己(限制君权),勤政、仁政。 伦理:五常,有利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是传统美德。 思想:是文化专制,不利于思想文化繁荣,培植民族劣根性。b.消极性 政治:神化皇权,是迷信、唯心。 伦理:三纲,是封建糟粕体现专制、等级,是维护封建专制秩序。四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方面:启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方面:将儒家经典“五经”规定为教科书,设专门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兴办太学,“学而优则仕”,
11、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儒学地位。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提示:政治上是专制统治的理论支柱,思想上是规范秩序的“行为哲学”)【重难点解析】1.全面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关系:(1)“仁”:(内涵是)“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仁”在政治上体现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节用而爱人”。(评价)“仁”是儒家思想的最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
12、即“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具有进步意义。(2)“礼”:即周礼,指长幼有序、贵贱有别,实质是奴隶制等级制。主张“克已复礼”,是匡正社会秩序,实质是力图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违背了历史潮流,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3)“中庸”(哲学思想):指“过犹不及”,即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达到 “和而不同”,“活而有序”。关系: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是核心和行为准则;“礼”是基础和规范;“中庸”是方法、协调。孟子思想主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主张“宽刑”、“薄赋”;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民贵”并非指身
13、份尊贵,而是指“治理好人民”是君主的头等大事);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与生俱来);施“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亚圣)荀子思想主张: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看到人民力量巨大,提出“君舟民水”;伦理观主张“性恶论”,用礼乐和法治,规范人的行为,使小人变成君子。(特点)吸收了法、道的合理成分,改造儒学。2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观点 ?相同点:(1)背景: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2)内容:都以“仁”为核心。孔子是仁者“爱人”,孟子是“仁政”,荀子是施用“仁义”、“王道”。(3)性质:都是民本思想,人文精神。孔子体现在
14、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体现在民贵君轻;荀子体现在君舟民水。不同点:(1)人性、伦理:孔子是“性相近”,孟子是“性本善”,荀子是“性恶论”。(2)目的:孔子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孟子、荀子维护地主阶级利益。3战国时期儒学发展为最有实力的学派之一,但没有为统治者选中,为什么?(思维方式点拨:一种思想在现实中的地位分析方法:现实时代的需要与否?思想内容是否与之适应?)时代现实:战国纷争,天下大乱,实行中央集权,“富国强兵”是最迫切的现实需要。儒家思想:“仁”、“仁政”、“仁义”等儒家思想不符合现实的需要。4.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
15、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5.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第二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
16、家思想【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2012考试说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知识构建】一宋明理学(一)程朱理学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1)历史根源:唐末以来,国家长期分裂、动荡,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不利于宋朝统治的巩固。(2)现实需求:两宋民族、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需要合理思想,挽救危机,倡导尊孔读经;(3)有利条件:宋代农业、手工业迅速恢复与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宋“重文轻武”,科举发达; 知识分子将重建伦理纲常作为自己的
17、历史责任,大胆立论,讲注义理。2理学的含义:北宋儒学从佛教、道教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成为新兴的儒学,即“理学”。3二程(程颢程颐)的观念(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强调“天人一理”, 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3)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天理”。4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观念(代表作: 四书章句集注 )(1)“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2)“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而非求“科学之真”5程朱
18、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朱熹的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形成“朱子学”。(二)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及主张:(1) 南宋陆九渊的主要思想主张宇宙观: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识论: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2)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宇宙观:更多地吸取了佛教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即理”主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识论: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的学说。(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只要内心反省,就能恢复良知成
19、为圣贤,就达到“知行合一”。)(陆王心学都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三)宋明理学的评价(1)积极方面: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现实借鉴:崇尚道德品德、意志品德;忧患意识、奋发进取精神;和谐意识,追求和平)(2)消极方面:用“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望,产生了消极影响(劣根性: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因循守旧)。二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最大的特点是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一)明清儒学活跃
20、的背景: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知识分子认真反思,中国封建社会的痼疾及“明亡”的原因(“文明”亡于“野蛮”)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重农抑商等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3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壮大。4思想文化:理学扼杀人性,日益僵化;明清“八股取士”,钳制了思想文化发展“西学东渐”,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为思想领域注入新的时代气息。5.先进知识分子: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主张发展商品经济,反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二)明朝李贽的离经叛道1观点:破除孔子思想的迷信。孔子非“圣人”,经典非“神圣”,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挑战正统思想,强调
21、个性解放。(如:抨击男尊女卑传统观念,肯定自由恋爱,寡妇再嫁,竭力赞颂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 ”,认为穿衣吃饭都是“人伦物理”(正当的需要)。2. 作品: 焚书 藏书 3. 评价:体现了“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其主张对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三)明清之际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1观点:抨击君主专制,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主张“天下之治乱”,应为“万民之忧乐”;用“天下之法”取代君主“一人之法”,限制君权) 提出“农、工、商皆本”2作品:明夷待访
22、录3评价:其主张对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明清之际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1观点:反对“空谈”,倡导经世致用。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学术研究要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在日知录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将这句话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作品: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3评价:其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五)明清之际王夫之的唯物思想1.观点: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 引起的
23、,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思想)2.作品: 周易外传 读通鉴论 (后汇编为 船山遗书 )3.评价: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六)对明清儒学的评价1.积极:(1)政治经济的主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需要,具有思想解放的进步性,对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了启蒙作用。(2)求真求实的治学方法,立足现实,学以致用;对传统唯心体系批判、继承,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使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影响后世。2.局限性:由于中国长期徘徊在封建社会道路上,仅反不合理的封建现象,并非反封建制度,故没有明确的改造社会的方案;没有成为主流思想,
24、对后世影响有限。【重难点解析】1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相同点属性相同:因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是儒学的新发展;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是体现意识第一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目的相同:要求克服“私欲”,以伦理道德维护封建统治。影响相同:积极性-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消极性-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不同点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不同(宇宙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 “心即理,心外无物“(主观唯心主义)把握“理”的途径不同(道德观)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
25、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用外在的“天理”(伦理道德)来规范约束行为,即“存天理,灭人欲”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即“致良知”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有何共同点?其思想的出现体现了怎样的哲学原理?(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2)经济上:重视工商业的发展;(3)思想上:批判继承儒家思想,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说明的哲学道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根本不同(性质): (1)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的方案 (2)明清时
26、期的进步思想是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反封建民主思想,并非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反对是不合理封建现象(如君主专制),并非反封建制度,不是改造社会的方案差异的根源: (1)启蒙思想产生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迅速,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2)明清的民主思想出现在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市民(即工商业)阶层扩大,但未形成资产阶级,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在封建道路上徘徊 。4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 (1)政治:空前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2)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
27、力的物质基础。(3)思想:礼教纲常(封建的伦理道德)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课堂检测】1 从孔子、孟子、荀子到董仲舒、程颐、程颢、朱熹,他们共同的思想主张是( )A主张维护周礼 B。主张“仁”或“仁政”C强调“天人合一”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2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 )A B C D3江都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4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下列观点中属于他的是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天人之际,合而为一”C“天人一物,内外一理” D“天,人也,人即天也;天,物也,物即天也”【课后作业】1. 诵读本课内容,准备默写。2. 完成导与练相对应练习。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