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组 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1.(2016北京文综,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2.(2016课标全国,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
2、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3.(2016江苏单科,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4(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5(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6(2015课标全国,24)
3、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7(2015浙江文综,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8(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
4、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 B C D9(2015福建文综,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10(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
5、争霸战争的需要11(2014上海单科,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12(2014课标全国,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13(2014课标全国,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6、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14(2014课标全国,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15(2014广东文综,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16(20
7、14江苏单科,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17(2014大纲全国,17)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18.(2014海南单科,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
8、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19(2014浙江文综,12)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朱熹李贽A B C D20.(2015天津文综,14)(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9、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21(2015课标全国,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10、。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22(2015山东文综,38)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城市与生活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材料二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梁录卷十八(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
11、料?举一例说明。23(2015江苏单科,21)(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24(201
12、5天津文综,14)(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B组 两年模拟精选(20162015年)1.(2016海南省“七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这反映出孔孟()A.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B.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C.仁
13、政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D.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2.(2016江西宜春市一模)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A.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D.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3.(2016山东烟台高三高考诊断)宋儒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该观点()A.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B.对女性的道德贞操要求更加严苛C.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D.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
14、个性发展4.(2016山东青岛高三3月质检)“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蓁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该诗反映了()A.圣人之道存于经典,孔孟之要在于天理B.发明本心,尊我德性,确立自我主体是根本C.倡导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主张以义制利D.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循章摘句,博览群书5.(2016湖南永州二模)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A.西周
15、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6.(2016江西赣州高三模拟)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与“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D.“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7.(2016湖南常德3月模拟)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
16、经得一经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A.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D.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8.(2016江苏南京盐城二模)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C.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D.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9.(2016四
17、川眉山、广安、遂宁三市高三联合一诊)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反映了()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B.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C.佛教借助儒学实现中国化D.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10.(2016山东济宁模考)李约瑟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荣。”材料意在说明理学()A.本质是科学的B.确立伦理本体论以塑造崭新人格C.强调经世致用D.格物致知理论推动对物理的探究11.(2016湖南永州高三二模)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
18、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12(2015河南驻马店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13(2015吉林长春普通高中质量检测)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
19、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C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事物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14(2015贵州遵义联考)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某时期儒家学说有这样一段描述:“它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最早造成上述影响的是()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顾炎武15(2015山东济南模拟)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键在于()A抗清斗争高涨 B宋明
20、理学兴盛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方思想的影响16.(2016广东肇庆一模)(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17.(2016山东济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
21、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材料材料甲“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乙“孔夫子不徼爱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丙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欲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综合上述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
22、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18 (2015河南郑州质量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 藏书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藏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
23、雅,行若狗彘。 续焚书三教归儒说(1)依据材料,归纳李贽主要观点及其时代价值。(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参考答案A组 1.B根据材料信息,“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西方得到传播并引起较大关注,B项表述最符合题意。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西方启蒙运动思想兴起,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不可能出现“儒家思想普遍被接受”的现象,A项错误。C项中“限于传教士之间”既不符合历史事实,材料也无从体现。D项所述“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材料无从体现,故可排除。2. C儒学在汉代称为“周孔之道”,
24、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五经”多是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并非是为了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排除A;汉代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排除B;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没有断绝儒学传统,因为仍有人将儒家经典和其它一些古书埋藏起来,排除D。3. C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礼教,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故D项错
25、误。4B“克己复礼”“民贵君轻”是儒家思想,“选贤举能”是墨家思想,“礼”是儒家思想,“法”是法家思想,“礼法兼用”最能体现思想领域的融合倾向,故B项正确。5C题干材料信息意思是:人不要把水作为镜子,而应当把百姓作为镜子,要求为政者要倾听百姓的呼声,以百姓的反应,检查为政的得失,体现了民本思想,因此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墨家的兼爱尚贤和道家的道法自然,A、D项错误;主权在民是近代启蒙思想主要观点,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6C材料反映了古代儒学者,借称颂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之完美,批评现实政治希望君主能接纳儒家学派的仁政、民本、教化的思想主张,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来统治人民,达到稳固统治之目的,这本
26、质说明儒学者没有看到时代的变迁,一味追求实现自己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是被统治者采纳,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的错误阐释,排除。7A对武则天的评价,由“唐人史著”较为客观的记载,到宋明“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说明主观意识会影响对史实的客观评价,故选A。对任何历史人物都会有定论的,排除B;个人意见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能真实地反映真相,排除C;对历史评价的客观性在于把握历史的本质。至于历史的发展阶段,时代越近,其客观性越差,排除D。8C依据朝鲜使者对王阳明学说的看法可知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故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主张“格
27、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而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明二者观点明显不同,故符合题意。王阳明的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并未超出理学范畴,也不是对儒学的叛逆,排除含选项,选C项。9C材料强调教化百姓的关键在于“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即只有富足百姓,才可以移风易俗,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仅仅强调教化百姓,弘扬道德,故B、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培养人才和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10A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使学术下移,故A项符合题意。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有瓦解;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故B、C两项与材料
28、无关。D项和材料中的教育关联也不大。故答案为A项。11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从题干的内容来看,应是儒家思想家的主张。孟子儒家的著作;庄子和道德经是道家的著作;韩非子是法家的著作。故应选A。12C唐朝时期“三教并行”,材料显示唐朝三个阶段道教和佛教都因为最高统治者的好恶发生地位的升降,从而体现儒学政治地位的相对稳定,故C项正确。A项中“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错误;唐武宗大规模“灭佛”,从反面说明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排除D项。13D“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二程继承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挥,认为人性在社会环境
29、的影响下“私欲”不断膨胀,以致“习远”。只有克服私欲,“穷究天理”,才能恢复“本善”,成为圣贤。A、B两项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而非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排除;C项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D项。14D据材料秦代“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而西晋时“私拿养子的财物同样无罪”可知,父权的强化由有血缘的儿子延伸到无血缘的儿子,说明儒家伦理道德日益加强,D项正确。A项中“养子亲子权利”、B项“血缘亲情淡化”、C项“宗族利益”在题干中未体现,均排除。15A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孔子的权威思
30、想地位不可能动摇,B项错误;C项在题干材料中未反映。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不可能反映宋代生活,排除D项。16B材料中“民贵君轻”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董仲舒“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思想显然是主张牺牲民来满足君,这违背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B项正确。A项错在“全部”;C项中的“仁爱”与D项中的“德治”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B项。17C材料只是反映了对族谱的重视,没有提及其影响和破坏,A项错误。B项表述绝对,排除。宗法制自其出现一直存在,“重建”之说错误,排除D项。根据题干材料信息,重视“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重视族谱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但尊崇人伦是宋代理学的观点,故答案为C项。18B本题考查学生解
31、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A项错误;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19D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亚里士多德关于“放纵”的观点是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病痛。朱熹关于人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李贽批判理学,认为“穿衣吃饭,即使人伦物理”,故符合题意。而苏格拉底主要思想主张是“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D项。20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不仅,而且”提取信息做答;第二小问,立足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
32、分析其“修己”“复孔”的政治内涵分析。答案(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1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迁移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思想主张的特点及董仲舒的儒学主张,对比分析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解读材料一中韩愈的言论及韩愈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的关键信息,迁移宋明理学的特点分析概括。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22解析第(1)问,首先考查正确解读史料,材料一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
33、丰富,材料反映了在生活及社会观念上出现一些僭越礼制现象,如何正确利用史料,在史料和史实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这是本题的难点:理学在新观念、行为的冲击下,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第(2)问,要求具有证据意识,从不同的视角去探究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如面临佛教、道教的挑战,三教合一等。答案(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2)例:需要补充与
34、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佛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3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即可得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结论;第二小问,从佛道思想对儒学的挑战、宋明理学家的创新等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属于开放型的探究题,从对传统的尊重、为适应时代需要而不断创新等角度思考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
35、新)。(3)特质:延绵不断(尊王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24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关键信息“知天下之势”“致用”;第二小问结合当时社会学术发展状况及社会要求回答。答案(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B组 1. D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二者之间是统一的,故A项错误;材料“修文德以来之”和“春秋无义战”,体现了儒家的仁和仁政思想,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最受欢迎的是法家思想,仁政并没有成为当时的核心价值观,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孔子和孟子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D项正确。2.B“信仰”为思想方面的,意为“在思想上树立一个权威,
36、使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符合题意的只有董仲舒的“君权神授”。通过宣扬“君权神授”,使天下百姓皆认为皇帝是上天派来统治万民的天子,从而提高了皇帝的权威,巩固了统治。其它选项均无此意。3. B宋儒强调“天理在社会中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它主张夫为妻纲,反对女性在政治中发挥作用,故A项错误;宋儒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道德贞操,这与材料中“女正”相符,故B项正确;宋儒主张夫为妻纲,与“女性维系家族内外秩序”不符,故C项错误;宋儒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压制而非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故D项错误。4. B题干材料大意:人有天赋道德之心,自古圣贤相传的也只是这种本心。将精力花费到注解
37、诠释古代经典上,以探求精微大义,只会使人迷惘,这体现了陆王心学的观点,故答案为B项。“存于经典”说法错误,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格物致知,读书穷理”是宋明理学的内容,故D项错误。5. B西周礼乐制度是对王室贵族言行的规范,与官员“丁忧”尽孝道无关,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儒家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官员“丁忧”符合儒家伦理纲常,古代法制也深受其影响,故B项正确;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了举孝廉,故C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故D项错误。6.C材料信息“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体现了墨家的非攻思想。“明道也,以救世”体现了顾炎
38、武的经世致用的理念;“以德兼人者王”体现了儒家以德治国的主张;“贤者举而上之”体现了墨家的尚贤主张;“以法为教”属于法家学派。故答案为C项。7. C材料未体现儒者阐发义理,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儒学的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可知作者强调儒学的经世致用,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人才选拔方面的信息,故D项错误。8. C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等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东汉末年才出现道教组织,但董仲舒是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与材料中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
39、才称其为恶”“程朱理学认为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表明两者的人性观有相似之处,故B项错误;材料中“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表明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三纲五常,故D项错误。9. C根据题意,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具体的经文屡遭改动,体现了佛教的中国化。“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说明在佛教的中国化中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10. D题干材料的主旨:宋代理学的“科学性”推动了科学的繁荣。结合所学可知,其“科学性”应该指理学中探求“理”的方法论,即格
40、物致知,故答案为D项。宋明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A项错误;“伦理本体论”“经世致用”在材料中未能体现,皆排除。11. B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没有明确提出近代西方的主权在民学说,故A项错误;材料“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说明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注重君主的道德功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对董仲舒君权神授理论的否定,故D项错误。12B从“百家争鸣”到“定法家于一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即用思想上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说明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故B项正确。13D王夫之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
41、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14A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引导民众循规蹈矩,也符合“最早”的限定。所以本题选A项。15C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民主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正确。16.(1)内涵:善待百姓,巩固根本;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君民相互依存。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17.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史料解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
42、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史料解释: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18.解析第(1)问,据材料,抓住一些关键的语句分析,如“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昼夜更迭,不相一也”“人必有私”“行若狗彘”,分层归纳概括其观点,李贽思想异于同期僵化教条的理学,体现出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早期思想启蒙价值。第(2)问,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层面去回答,即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政治专制的空前强化,传统思想的不断僵化催生了新思想的产生。答案(1)主要观点:主张朴素的男女平等观念;主张“与世推移”的时代发展观;承认人的私欲;斥责道貌岸然的假道学。时代价值: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具有早期思想启蒙价值。(2)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思想上,程朱理学严重禁锢人们思想,王阳明心学促使知识分子自我意识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