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2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疼惜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秦、晋时期的法律对待亲子、养子的态度由不同到全都,说明形式上的亲情关系也得到认同,这是儒家伦理进展、强化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仅从私拿养子财物是否有罪的变化不能得出亲子、养子权利相同的结论,A项错误;视养子如亲子,并未弱化血缘亲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宗族利益的疼惜,C项错误。答案:D2(2022高考大纲全国卷)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
2、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淌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纂修族谱主要是为了尊崇人伦,尊崇人伦是名门望族和寒门小姓的共识,该现象是理学价值深化人心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人口流淌对宗族观念的影响,排解A项;宗族与社会等级无必定联系,排解B项;材料反映了人们重视宗族观念,但并不能说明宗法制度得以重建,排解D项。答案:C3(2021高考福建卷)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
3、非,疼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训练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解析: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三纲五常”的内容,排解A项;题干材料是“请诸父老”训练“后生弟子”,而不是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且仅讲去恶从善过于片面,排解B项;“以农兴业”思想与题干材料所述无关,排解C项;题干叙述的是“理性”的生活秩序,故选D项。答案:D4(202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化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
4、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承和进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进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利”“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作“孔孟之道”,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5(2021高考广东卷)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 B董仲舒C朱熹 D陆九渊解析:解答的关键是“明理”一词,说明理学已经产生,可排解A、B两项;朱熹主见格物致知,即通过外在手段明理
5、,与材料中“不识一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的信息不符,可排解C项,因而选D项。答案:D6(2021高考安徽卷) (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很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程朱理学对中
6、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答题时要结合程朱理学中关于纲常名教的内容进行分析。答案:“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在宋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女性贞节观是程朱理学的体现,受到地方推崇和不断强化,从而成为地方道德标准。一、选择题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进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进展,部分是全新的制造。”“全新的制造”是指()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B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进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7、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解析:“全新的制造”是指有别于以往的思想观点,是这一时期全新的制造,依据所学学问可以看出这是指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进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答案:B2(2021哈尔滨模拟)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其要说明的是()A良知即天理B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C格物以求理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题干中“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等信息说明朱熹认为理无处不在,存在于现实世界,是万物的本原,故选B项。答案:B3宋明理学家大多提倡“存理去欲”或
8、“有意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生疏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培育社会责任感维护社会稳定禁绝个人欲望A BC D解析:宋明理学并非“禁绝个人欲望”,故与史实不符,可排解B、D两项。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正确。故选C项。答案:C4明朝一位学者说:“自哲学家以来,真理已经明白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材料的“”指的是()A董仲舒 B朱熹C王阳明 D李贽解析:材料中“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体现的是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主见,故B项正确;董仲舒是汉代儒学家,其思想主见不符合题干要求,A项错误;C项是
9、心学代表人物,主见致良知,C项错误;李贽是明中后期思想家,结合所学学问,他的思想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答案:B5(2021苏北名校联考)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最终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出名的“龙场悟道”。这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解析:材料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查找力气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与信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可排解
10、。答案:B6“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文化训练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共性进展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乐观作用解析:程朱理学重忠孝、讲廉耻,“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正说明白这一点,这种气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乐观作用,故选D项。A项说法与题干不符,可排解;B、C两项说法片面且与题干材料不符,可排解。答案:D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到底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
11、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材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行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宽敞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传习录材料三“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
12、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确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生疏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乐观影响。(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可知,朱熹认为“未有天地之先,到底是先有此理”,即“理”
13、是世间万物的本源;由“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可知“理”构成了万事万物的本体;在人伦中体现了“理”即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据此回答“主要观点”,结合教材学问回答“乐观影响”。第(2)题,从材料二可知,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据此即可回答“主要观点”。联系王阳明心学毁灭的背景和心学的影响回答“时代价值”。第(3)题,比较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可知,二者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从“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可知二者都主见维护封建伦理制度。据此回答相同点。从二者对事物本源的生疏,对主观能动性的生疏等角度回答不同点。答案:(1)主要观点:“理”是万物的本源
14、;“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乐观影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理学建立的抱负人格的理论与观念,对于中华民族留意气节、留意道德、留意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主要观点: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时代价值:修补了理学僵化所造成的问题,推动了儒学的进展;充分确定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3)相同点: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主见维护封建伦理制度。不同点: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感受是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心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