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课堂教学中的“买椟还珠”现象的分析及建议“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说的是一个楚国人在郑国出售珍珠,他用木兰做了个匣子,用香料把匣子熏香,又用珠宝、玫瑰、翡翠来装饰。一个郑国人买走了这个匣子,却把珍珠还给了他。这个故事讽刺了楚人的过分注重辅助的装饰,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重实质,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这个故事看似可笑,但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却经常发生,当前课堂教学中,“买椟还珠”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一、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买椟还珠”现象的案例分析:同课异构是课堂教学研究的好方法,市级教学基本功竞赛是范围较大、层次较高的同课异构活动。适逢我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的两门学科的赛课活动在我校举行,
2、八年级政治学科的课题是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作者听了一节八年级的政治课,参加了本校老师关于这节课“同课异构”的讨论,摘录两个教学片断作为案例,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买椟还珠”现象分析如下:案例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导入活动仅仅是“让学生亲眼看到画一个标准的圆形要用圆规,画一个标准的方形要用直尺”吗?老师A在上课开始后就请了两个学生,让他们每人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形和一个方形,区别是一个学生徒手画,另一个学生用直尺和圆规画。徒手画的同学显然有美术功底,画的很规整;用直尺和圆规画的同学,显然不大会使用画图工具,画得很费力费时。两个学生画完后,老师请全班同学评价,哪一个画得更好,虽然很多学生对徒手画图
3、的同学很欣赏,但在老师引导下,大部分学生还是回答出“用直尺和圆规的同学画的图比较好”,教师说明,这就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导入就此结束,然后毫无过渡地开始了新课教学的第一个步骤:让学生讨论公共生活中有哪些秩序。这里有几个问题:1、两个学生画图前,教师没有布置全班学生观察什么、思考什么,他们在这几分钟里的学习目标。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中的“规” 和“矩”是什么,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教师也没有解释。3、学生虽然看到了用规和矩画的的圆形和方形比较标准,但这跟生活中的秩序又有什么关系呢?4、生活中有那么多鲜活的例子,比如校园踩踏事件的悲剧、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道路拥堵、泰坦尼克号闪烁着美好人
4、性光芒的绅士们把生的可能让给孩子和女人,电影中人们排着队安静地上救生艇的感人画面,太多太多了,为什么要用一个绕着弯的比喻呢?这个活动,用时6分钟,难道仅仅是“让学生亲眼看到画一个标准的圆形要用圆规,画一个标准的方形要用直尺”吗?当然不是。这个活动的重点不是画图,而是引导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什么是秩序?为什么公共生活中要遵守秩序?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着人民群众在千百年生活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道理,如果一定要用这个形式导入,教师应该向学生解释“规矩”和“方圆”的寓意,再让学生说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寓意,就是做人做事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大家都遵守规则,行为才是规范的,人与人之间相处才是圆润的,社会才
5、是和谐的,这些规则就是秩序。然后进入新课,交流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秩序。案例二、听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只是为了欣赏优美的音乐旋律吗?这个案例是在与本校老师进行“同课异构”交流时,老师们讨论得比较热烈的。老师B上同样的课题,也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一个活动是让学生欣赏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听完了,老师问学生是不是感觉和谐美好?学生说是的,就结束了。难道花了几分钟时间听音乐的目的是欣赏优美的旋律吗?当然不是,这个活动只不过是引发思考的情境。那么,一首优美的交响乐里的规则是什么呢?如果乐队中有人不遵守规则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讨论,揭示隐藏在现象下的道理,这才是安排活动的目的。教师
6、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和一个集体或团队都必须有规则,作曲家的乐谱就好比人人都要遵守社会普遍的大的规范和秩序,而曲子到底怎么样演绎,音乐的节奏和力度应该以何种方式表达,必须按照指挥的理解来执行,指挥就是集体或团队特殊规则的制定者。所以人人都要遵守普遍的法律法规,同时也要遵守你所生存的集体里的规则,外显的规则要遵守,潜在的规则也要用心体会并遵守,你才能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很好地与人合作、演奏各自的乐器、发挥各自的特长,共同演绎优美和谐的生活乐章。二、对当前课堂教学中“买椟还珠”现象的问诊和建议:这两个案例暴露出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将一个个五花八门的活动堆砌在一起,
7、他们似乎没有思考过,安排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教师又怎样进行点评和提升?他们的课堂教学更多重视形式而不重视内容,更多重视过程而不重视目标的达成,这不就是“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在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重演吗?结合自己二十二年的教学实践,作者对纠正当前课堂教学中“买椟还珠”现象给老师们提几点建议:1、教师要认清什么才是课堂教学中“珠”作为教师应该知道,检验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最重要的标准是“学习目标的达成率”,备一节课,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设计的教学思路,也就是逻辑线索,这才是课堂教学中的“珠”;而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是方法、是
8、媒介,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的,因而只是课堂教学中的“椟”。2、教师要清楚要用什么样的“椟”来装“珠”用来装“珠”的“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需要把握:在有限的课堂教学45分钟时间内,每一分钟都要实现其存在的价值,活动设计必须简洁有效,切忌繁琐花哨。繁琐花哨的活动就像华丽的“椟”一样,给了学生太多的繁杂无关信息,扰乱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难以甄别,难以取舍,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下课了,学生所记得的只是那些花哨的视频动画和那些“好玩”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脑海里留下的只是那个华丽的“椟”。3、怎样制作合适的“椟”来装“珠”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简洁高效”,而不是“生动热闹
9、”。一句话能让学生醍醐灌顶的,不要用两句话;生活中天天发生的事例,司空见惯的现象,就不用在课堂上浪费时间亲身演示;一个活动能领悟的,不要反复用不同的活动唠叨个没完,学生身边的事例可以直接说明的,不必要拐弯抹角,故弄玄虚;化学、物理、生物等理科课程,模型、实物、多媒体资料能看清楚的,不需要搞低幼化的“角色扮演”,因为角色扮演更多的目的在于移情体验,更多适用于人文学科;没有任何生活体验没有知识基础的,教师该讲解的就讲解,不要动不动就小组讨论;课件的每个页面的板式要相对统一、色调不要过于浓艳、字体颜色和大小的设计要相对统一、没必要的点缀性的小动画和声音效果要去掉。一句话,用最少的时间最经济的方法解决
10、问题,才能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使课堂有效和高效,这样的“椟”才是最适合来装你的“珠”的。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从“满堂灌”到“学生主体”的转变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当钟摆从偏左向中间调整的过程中,由于惯性,或者说是管理者和教师对“学生主体”理解的偏差,过分强调课堂形式上活动,不注重思维层面的活动,弱化的教师的主导作用,甚至出现了规定教师的讲课时间,用码表掐时间的做法。“买珠还椟”现象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刚工作就恰逢“课程改革”洗礼的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但我们也看到,很多教学管理者和研究者也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这类矫枉过正的现象,在部分教学理念较为先进的学校,“朴实、平实、扎实”的课越来越多地被提倡。需要提醒的是,在回归“常态课”、“原生态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又出现了另一种“跑偏”,就是把“学案教学”简单理解为学生看书做学案、教师报答案讲学案这种不动脑筋的懒惰做法,把鲜活的知识肢解成破碎的题目,反复训练,这是挂着素质教育的羊头卖应试教育的狗肉。教育的钟摆总在忽左忽右不停摆动,提醒我们研究课堂教学的时候,应经常到课堂里进行实景观察,及时纠正任何形式的“买椟还珠”现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