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宇宙的边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宇宙相关的知识和解说词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能自主进行信息整合,能通过对解说词的朗读来理解语言特色和作者情感,同时通过对语言特色和作者情感的把握来提升朗读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培养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在理解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朗读段落。
【课时】
1课时(40分钟)
【设计思路】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与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科学中的美表现在语言之美、思维之美、人格之美等方面。
新课标要求:“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我将本文语言特色和精神情感的把握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
以信息整合为纲;以读带赏,充实内容;让语言和精神并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年是2012年(PPT展示图片),世界末日的预言被炒得沸沸扬扬,让我们觉得既惶恐又兴奋。2012年1月8日,美国著名科学家霍金(PPT展示图片)预言,地球将在千年内面临核战之类的大灾难,人类只有在火星或太阳系其他星球殖民,才能避免灭绝。
科幻将要变成现实了吗?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已经达到什么程度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宇宙的边疆》,看看卡尔·萨根是怎么说的。
二、信息整合
【设计理由】信息整合、理清结构是说明文阅读的基础。积累和整合是这一环节的目的,但过程和方法同样重要,在找出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得出结果的过程,紧扣文本,强调文本意识,避免将语文课上成了一堂科学课。
【问题一】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课文,找出说明对象,明确说明顺序。
1——6 宇宙
7——11 星系
12——14 恒星
15——16 太阳系
17——18 地球
【问题二】“星系”这一块你是怎样整合信息的?
说明文整合信息的方法:
首先,关注每一段开头、结尾的句子,寻找本段的说明对象,概括主要内容;
然后,考察相邻段落之间的共性,看看是否能够合并,并在概念上提取大的说明对象。
总的来说,就像树一样,从根须到枝干层层推进。
【问题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包含了宇宙本身、星系、恒星、太阳系和地球,那么这么多的说明对象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由远到近(找依据)
三、品读鉴赏
【设计理由】这一环节首先重视的是文体——解说词。考虑到电视片解说词与一般生活中常用的解说词不太一样,学生基本不会有写作需求,对其定义和特点的考察不能在短时间内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讲授之后学生也很难理解,更不能运用于实践,是无效教学,故而放弃对这两个知识点的落实,转而用最直观的方式——朗读,让学生感性地认识解说词。
《宇宙的边疆》是电视片《宇宙》的解说词。电视片《宇宙》的解说中,作者卡尔·萨根经常穿插出现在荧屏上,带领我们共同探寻宇宙的奥秘,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所以对学生的朗读并不强求一定之规,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处理方式。
朗读的目的并不是读本身,而是将朗读作为一种载体,承载对内容、语言、精神的整体把握。内容、语言、精神是息息相关的,分开解读有割裂的嫌疑,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将句子放到语境之中,以读带赏,赏中有读,将解说词的读与说明文的赏融合起来。
《宇宙的边疆》既是一篇说明文,还是电视片《宇宙》的解说词。什么是解说词?能举个例子吗?——《人与自然》、《探索·发现》等。
那么,解说词应该怎样来读呢?
老师在课下尝试朗读了一段并配上了音乐,请同学们来听录音。
朗读的前提是对内容、语言、情感的透彻理解。
“模糊纤细的光须像海水的泡沫”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很有画面感,所以我也尽力读出那种轻柔唯美的感觉。当要介绍说明对象的时候,我选择了停顿和慢读,便于让听众听清楚这个名词。接下来这一句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多少带了点活泼的意味,所以我稍微加快了语速,“极其宏伟壮观”我并有没有特别重读,而是放慢了语速,因为我感觉到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宇宙全景,自己已经迷失在其中,不是激动,而是茫然了。
整个语段,我采取了低沉舒缓的朗诵语调,希望能给听众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卡尔·萨根营造的画面感让我们既感到自身的渺小,又为宇宙的神奇魅力而折服。
【问题四】 你喜欢哪一个段落呢?那一句话路过了你的心上?请任选你喜欢的一段或者几句话,尝试着用读解说词的方式来朗读,并为你的处理方式(停顿、轻重、情感等)找到依据。
学生自读三分钟。
【合作探究】
请每个小组对字词句仔细品读,看看到底应该在节奏、重音、情感方面如何处理才能读出韵味来。待会我们请每个小组派出一位同学朗读,另一位同学陈述你们小组这样处理朗读的缘由。
小组汇报,教师总结。
语言:形象生动、严谨准确
精神:好奇、探索、敬仰、责任
(可根据学生回答具体选择用词)
§总结
刚才我们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朗读技巧和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让我们在视听享受之外,也与作者来了一次亲密对话。
【问题五】 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有哪位同学尝试来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这篇文章的语言正如大家所说,具有严谨科学、形象生动的特点。
【问题六】 在这样的语言中,作者承载了对宇宙和人类怎样的情感和态度呢?让我们一起回到题记。
【问题七】 你从题记中读出了怎样的信息?
请学生回答。
§小结
跟宇宙相比,人类是渺小的、脆弱的,我们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的;但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弱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在渺小之中迸发出宇宙般的伟大来。
四、走进作者
【设计理由】由于本单元要求“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所以对作者的简介是免不了的。但我认为,作者简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真切地感觉到作者的灵魂,简单的生平和著作成就介绍,可能不能拉近作者和学生的距离,不如从文字入手,以“文如其人”引出学生对作者的感知,然后教师在精神层面加以总结升华。
【问题八】 读文也是读人。读完《宇宙的边疆》,你认识卡尔·萨根了吗?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学生谈自己感受。
曾有人评价卡尔·萨根:“他的目光总是注视着远方,盯着无形的未来。”这句话用来形容卡尔·萨根也是非常恰切的。卡尔·萨根或许不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但他一定是最伟大的科普学家。他执着地仰望着星空,同时微笑地引领着我们每个人跳出自己的狭小世界,以更宽广的胸怀去探寻宇宙,或者,去更好地生活。
你有受到他的精神的感召吗?你也对未知充满了好奇心吗?
五、质疑问难
【设计理由】充分展现学生的探究精神,用提问的方式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对探究精神的实践,并为课下延伸学习打下基础。
【问题九】 读完了《宇宙的边疆》,你心中还有什么悬而未决的问题?
学生提问,教师根据时间当场解决一到两个问题。
课堂时间有限,还有很多问题我们不能一一解决。同学们在课后可以选取其中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或者另外的疑问,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查找资料,咨询相关老师,将你们的结论或者感悟写成一篇小论文。
六、结语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只有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望天的人,你呢?也想要去看更广阔的世界吗?愿探索未知、追寻梦想的道路上,你我并肩同行。
七、作业
根据疑难问题,课下查资料,写一篇小论文或小感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