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搭建活动平台 凸显实践特色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
目前,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但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位教师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校立足素质教育,着眼学生发展,开发教学资源,搭建活动平台,强化学生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注重教研培训 明确实施方向
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最重要是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完善知识结构。为此,我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研培训,促进教师发展,使教师明确方向,掌握策略,高效落实。一是依据“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组织教师走出去,深入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良好的学校学习,从他们的先进经验中获得启迪;聘请市教研中心学科教研员为顾问,对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进行培训,提供研究信息和咨询服务。把外校的骨干教师请进来进行指导,让教师尽快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二是开展多层面培训。首先是加强学校骨干教师的培训,树立学习样板,引领教师整体提升。其次是加强教师全员培训,学校订购了相关刊物,供教师学习,并通过专题讲座、交流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素养。再次是组织教师参加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参与式教学研讨培训”活动,经过深入地交流和研讨,使教师认识了课程意义,明晰了课程理念,增强了参与意识,明确了实施方向,达到了相互借鉴、相互引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我们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钻学问、定主题、想思路,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扎扎实实搞研究。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及周边资源,确定了活动主题:如生活教育、环境教育、感恩教育等。
二、开发课程资源 保障活动实施
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力保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此,我校本着“以发展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实践”的思路,彻底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实施课程的做法,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取得了显著成效。
1、组建活动小组,培养学生兴趣。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而学习动机直接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和需要紧密相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寓教于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运用了所学知识并获得了某些新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因此,我校根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组建了各种兴趣小组,如沙石画小组、科技组、手工制作组等等。学生依照个人爱好,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组,由指导教师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特长。例如,三、二班学生高杰是一个学困生,参加了学校沙石画小组后,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不断钻研、精心制作,他自己设计制作的“海宝”,惟妙惟肖,得到了小组师生的称赞。我校设立的各类活动小组,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了学生的不同爱好,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日益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主动发展的新天地。
2、加强资源整合,丰富活动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精彩、更有成效。首先我校将科学、品生、品社、地方等课程中应用性、生活化的内容,乃至于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相关知识汇合于实践,排出了高、中、低段综合课程内容结构表,并附有指导性的建议、活动案例。其次,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与学校德育活动、班队活动、节日活动等有机整合,如:结合5月底的“樱桃节”我们进行了“我是小导游”的实践活动,为纪念“ 6.5” 世界环境日进行“我是环保小卫士”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的活动形式,提高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应。
3、依托活动基地,加强实践锻炼。 学校开辟了“泰迪玩具厂”、“家家悦’蔬菜大棚基地” 、“樱桃采摘园”、 “贝特服装厂”等多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这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学的价值不可限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邀请了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文化的底蕴,目睹了现代科技的神奇,体验了现实生活的真谛。如到蔬菜大棚基地帮助采收蔬菜,学生亲自参与刨、拾、挑选、整理、分类等过程,对蔬菜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有的学生感慨地说:我以后一定要学会珍惜,通过劳动,我知道了一饭一蔬都来之不易。
三、拓宽时空限制 灵活开展活动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保障,广袤的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相对于校园里单一的学习活动,学生更渴望真正走到社会中去,在大千世界里找到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体验。面对着孩子如此高的热情,我们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一个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为了让学生能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时间上,学校并不囿于每周一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鼓励学生课余体验社会生活;在空间上,学校也不仅仅局限于校内和校外的六处“红领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家庭环境的有利条件,开展实践活动。学校通过召开学生家长会、 《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渠道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倡导学生在家多做家务,多动手参与各种实践,改变了部分家长“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行,什么事也不用他干”的狭隘观念。如:家里开超市的,学生可以在父母的协助下,体验当小老板的辛苦;家里开蛋糕店的,那么学生可 以体验一下亲手制作蛋糕的不易;即使父母下地劳动,也可以带着孩子,让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放开时空限制,鼓励学生利用有利的周边环境,处处都是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人人都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这一方式培养了学生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让综合实践活动课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短短两年的课程实践,我们已经领略了她的无穷魅力,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在课堂和各种活动中,表现更加积极,信心更加充足,表达更加规范,能力更加增强,多名学生在市里举行的各种比赛中获奖。于佳琳、初建泉等5名同学在文登市第二届少年科技节中获奖;倪瑞敏同学的科幻画《未来农业》在威海市第二届中小学生科技节中被评为小学组三等奖,并被评为首届“威海小名士”荣誉称号;于睿康同学的作文《我家低碳俏生活》在的纪念“ 6.5” 世界环境日有奖征文活动中获得三等奖……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以素质教育目标为核心,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基础,与学科教学相辅相成,满足了学生求知、求乐、求发展的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是教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是一大难点,实施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抖擞精神、充满信心、卯足干净、不懈努力,就一定会阳光普照、得偿所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