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3课 正确认识自己
第2站 认识自己
教学目标:
教学生用恰当的方法对自己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在学生和生活中,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重难点:
掌握认识自己的技能,正确审视自己,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不盲目自卑或骄傲。
教学方法:
讨论、情境模拟法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师:你了解自己吗?
同学们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优缺点等。
找几名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自己不当的评价,有针对性地引导。
师: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把“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作为一条军事 言留给后世。可见正确认识自己是多么重要。
想一想:小组内交流一下
(1)你知道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吗?
(2)你了解自己真正的能力、特长吗?
二、自主学习 合作释疑
1、认识自己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________,认识自己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________。
2、学会________,是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
3、认识自己需要一定的________对自己________的精神。
4、怎样正确认识自己?
5、如何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6、我们怎样在多重比较中认识自己?
可把学生分成四大组、讨论完成练习。
1、2、3题较简单,重点理解4、5、6、题。
尽量多让学生读课文,对照自身及周围同学实际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教师点拔(一)
从“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己”
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指出对方的优缺点,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达到正确认识自己的目的。
师小结:虽然我们要从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己,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二)“在多重比较中认识自己”
阅读P39中《孔雀和朱娜》材料,找一些同学与他人比较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明白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三)让同学进行情境模拟:同学之间因为小矛盾,发生纠分等,对“如何内省和内省中认识自己”的理解。
教学感言:本节主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重在小组活动参与。教师不须过多地说教,可介绍一些事例、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课堂检测:
一、选择
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别人更了解自己
B、通过旁观者的眼睛,我们才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
C、对于自己事业的成功,别人的看法更为重要
D、要正确认识自己,别人的看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告诉我们( )
A、只有认识别人的人才是智慧的
B、一个人关键是要有外在美
C、一个人关键是要聪明、智商高
D、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才是聪明的
3、有一位教育家指出:“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你认为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说( )
A、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抬起头走路有利于身体健康
B、教育要让学生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都充满信心
C、这是学校对学生坐立行走提出的要求
D、青少年要有一点傲骨和霸气
4、下列属于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的有( )
A、在实践的检验中认识自己
B、从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己
C、在多重比较中认识自己
D、在自我观察和内省中认识自己
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表明( )
A、多听听别人的看法,有助于自己正确地抉择
B、一个人不可能全面认识自己
C、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D、从别人的态度中更能客观地认识自己
(二)我来决策
1、我都是初中生了,长大了,当然非常了解自己,不需要认识自己。( )
2、我长的相貌就是这样,怎么认识也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没什么值得反思的。
3、我总感觉到自己做事有些犹豫不决,我要争取锻炼自己的决策能力,这是我对自己的看法。( )
4、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
5、通过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态度,有利于我们很好的认识自己( )。
6、了解自己是件不简单的事,需要勇气和对自己负责的精神。( )
7、我们在与自己比较的时候应该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进步或退步,并寻找原因。( )
8、和别人一比,我就看到自己什么地方都不如别人,这是认识自己的正确的方法。( )
9、无论别人有多么优秀,都不值得我去模仿,我就是我自己。( )
10、当我受到批评时,我不灰心,自己学会激励自己,我总有自己的特色。( )
(三)简答:
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有哪些?
(四)大显身手
英语老师经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某位同学连几个单词都记不住,狠狠地批评这位同学;而语文老师却常常对这位同学大加表扬,说他有文学天赋,因为这位同学的作文曾数次被校报采用。这位同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1、你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假如你想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应该通过哪些途径?
2、了解自我,有助于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你的优点和不足有哪些?
3、你将采取哪些方法来克服不足?
4、事实上一个人有许多潜能,你认为你在哪些方面存在潜能?准备如何发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