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导学案
25、伯牙绝弦
学校:下峪口第二小学 班级: 姓名:
课型 :文言文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我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动课文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去感受伯牙与子期相互理解、彼此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音乐的无穷魅力。
【学习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记诵积累。
【学习难点】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去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学法指导】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展开联想,体会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友情。
【知识链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课前感知}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绝弦”中的“绝”的意思是( ),“伯牙绝弦”的意思是( )。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弦( ) 哉( ) 兮( ) 峨( )
(3)、我能把文中难写的字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2、填写ABCC结构式写景的词语
例:炊烟袅袅
清风 ;明月 ;春雨 ;白雪 ;
芳草 ;杨柳 ;云雾 ;霞光 ;
3、对比阅读,加点字的意思分别是:
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善哉
4、我能根据文中句子的意思,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并能用“|”把读法在文中标注出来。
5、读了几遍课文后,让我最感动的几句话是:
。
6、我有几点疑问想与老师同学交流:
?
?
我来盘点一下
Α:我理解词语的方法是:
a、查字典。 ( ) b、看注释。( ) c、联系上下文 ( )d、先理解句子中重点的字,再连起来理解。( )
Β、本课中我认为难写的字是 我采用的方法是 。
С、课文我读了 ,知道全文的意思是通过:
a、大声得朗读。 ( )
b、先读,读熟后再看课文注释和查字典。( )
c、默读,边读边看课后的注视或查字典。( )
d、先通过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 )
{课中探究}
1、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找出文中原句,说说你的感受
2、再读课文,想一想:伯牙和钟子期为什么互称知音?找出文中原句,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3、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对此你有何感受?
4、自我挑战:我能根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想象出伯牙“志在明月、志在春雨、志在秋风、志在冬雪……时,钟子期是怎样赞叹伯牙的琴声的?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秋风 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冬雪。钟子期曰:
6、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课后拓展}
1、拓展延伸:
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死后,伯牙“破琴绝弦”,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__________(用一个成语概括),可见二人之间的感情__________(用成语概括)。
3、课堂收获:
26、《月光曲》导学案
学校:下峪口第二小学 班级: 姓名:
课型 :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熟读第九自然段。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学习重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学习难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钢琴曲《月光曲》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贝多芬的资料。
学法指导: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重点熟读第九自然段。
课前感知:
1、了解贝多芬
2、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在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画出生字词。
温馨提示:读课文时应注意读准的多音字的读音:“茵”“霎”“券”“曲 ”“佛 ”“散”,还要看准“粼”的写法,并把这些字用中括号标出来。
3、我能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课文的好多词语,并能通过工具书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幽静: 纯熟:
微波粼粼: 恬静:
陶醉: 苏醒:
3、有不懂的词语提出:
4、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月光曲》是谁谱写的?《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
课中探究:
【自主学习】
1、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2、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3、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合作探究】
1、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给了他创作的灵感?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3、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联想,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4、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质疑答辩】
1、如果课文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只是实实在在的事物,你感到文章美吗?
2、你还有什么疑惑请提出来?
【课堂检测】
1、辨形组词,相信你是最棒的!
蜡( ) 健( ) 陌( ) 鳞( )
腊( ) 键( ) 佰( ) 粼( )
2、按要求改写句子,相信你能行。
1)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改写成被字句:
2)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改写成把字句: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shà chà]时间[洒 、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突然],海面上[刮、乱]起了大风,卷[juǎn 、juàn ]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地、的]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像],月亮照耀下的( )的大海。
1、在文中“( )”内填入恰当的词语。
2、选择“[ ]”里正确的字词或读音画上“√”
3、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缩句:
4、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5、听着贝多芬的乐曲,皮鞋匠联想到了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
6、文段中表现音乐节奏舒缓的是第( )句;表现音乐增强的是第( )句;表现音乐高昂激越的是第( )句。
7、《月光曲》的意境是借助( )的联想表达出来的。
课堂收获:
27、《蒙娜丽莎之约》导学案
学校:下峪口第二小学 班级: 姓名:
课型 :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7自然段,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学习重点
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
学习难点
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知识链接: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是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和米开朗琪罗、桑迪•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全才。他不仅是天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等等。500多年来,人们谈起人类的文化进步,就会提及其中灿烂辉煌的一页——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就要联想到达•芬奇的那些丰功伟绩。
1911年有一幅画曾不幸被窃,法国人竟将它失窃的日子当作“国难日”,举国降半旗哀悼;当它失而复得时,法国举国欢庆的气氛,不亚于一个国家的诞生。我们不禁要问:这幅画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呢?让一个国家如此重视。这幅画就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蒙娜丽莎》,陈列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法国卢浮宫,被誉为卢浮宫的镇宫之宝。它每小时要迎接1500人次的参观。
课前感知
1、读课文,我认识了 这些字。
2、根据词义写词语。
(1)互相商量解决彼此之间相关的问题。课文指美国和法国两个国家商量关于《蒙娜丽莎》这幅画放在纽约展出的事情。( )
(2)形容意味深长,值得细细体会。( )
(3)形容一眨眼就消失了。( )
(4)形容玉石的光泽鲜艳夺目。课文指《蒙娜丽莎》的光辉像一颗明珠那样鲜艳夺目。( )
3、正确、流利的读一遍课文。找出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画下来。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有感情的朗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找到了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 。
我从这些描写画像的句子中体会到 。
4、除了课文中具体描写外,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我从这些句子
感受到蒙娜丽莎的魅力。
我还从这些句子
感受到了蒙娜丽莎的魅力。
5、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蒙娜丽莎描写生动的?(体会写作方法)
课中探究:
1、再次品读5-7段具体描写画像的语句,将最能吸引你的一部分的描写画出来,多读几遍,想想这部分描写好在哪儿?(提示:从词语上感受变化)
2、通过自己的朗读,让我们感受蒙娜丽莎微笑的美
3、写一写:从古至今,可以说没有一幅人物肖像画能像《蒙娜丽莎》那样,让世人如此地津津乐道。这幅画的魅力就在于不同的人看到这幅画,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 ),有时又让人觉得( )。
(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也可以自己想象补充)
质疑探究
学习至此,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小组内自主质疑,自主解疑,如还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拓展延伸:
蒙娜丽莎,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他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达•芬奇还有一幅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的资料。你也可以继续查找和达•芬奇有关的资料
达标测评
从人们的等待,从画展出的来之不易,以及“蒙娜丽莎”本身,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魅力。怪不得作者感慨的说: 我也想说: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今后你的努力方向是
28、《我的舞台》导学案
学校:下峪口第二小学 班级: 姓名:
课型 :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读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窃窃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我能用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我要感受戏剧表演艺术的神奇魅力
学习重点:
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练就的勇气和毅力。
学习难点:
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感知:
1、读了阅读提示,我知道重点抓住哪几个问题去研读课文:
2、我能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兴味盎然(àng yàng ) 溺爱(nì ruò )
窃窃私语(qiè qīē
) 过瘾(yǐn yǐng )
蹿上床(cuān cuàn ) 绷 ( běng bēng)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根据自己的意图,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
私下里小声交谈。( )
不能分解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 )
4、通过读文,我知道文章讲了这样一些事
5、我还知道课文是按 顺序叙述的,可以通过这些词句看出:
6、我有几点疑问想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课中探究
1、勾画出课文描写“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受。
2、正是因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所以我才向往登台表演。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我”刻苦练功的?找出来读一读。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成长的路上得到的锻炼和力量。
4、通过读,我明白了:“我”的成功有家庭的熏陶,更有“我” ,这些经历,影响了我的一生,所以课文结尾写道 。
拓展阅读 《骆驼祥子》节选
老舍
“嗨!”她往前凑了一步,声音不高地说:“别愣着!去,把车放下,赶紧回来,有话跟你说。屋里见。”
平日帮他办惯了事,他只好服从。但是今天她和往日不同,他很想要思索一下;愣在那里去想,又怪僵得慌;他没注意,把车拉了进去。看看南屋,没有灯光,大概是都睡了;或者还没有收车的。把车放好,他折回到她的门前。忽然,他的心跳起来。
“进来呀,有话跟你说!”她探出头来,半笑半恼地说。他慢慢走了进去。
桌上有几个还不甚熟的白梨,皮儿还发青。一把酒壶,三个白瓷酒盅,一个头号大盘子,摆着半只酱鸡,和些熏肝酱肚之类的吃食。
“你瞧,”虎姑娘指给他一把椅子,看他坐下了,才说:“你瞧,我今天吃犒劳,你也吃点!”说着,她给他斟上一杯酒;白干酒的辣味,混合上熏酱肉味,显着特别的浓厚深重。“喝吧,吃了这个鸡;我已早吃过了,不必让!我刚才用骨牌打了一卦,准知道你回来,灵不灵?”
“我不喝酒!”祥子看着酒盅出神。
“不喝酒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么着?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不信,你看看!她把酒盅端起来,灌了多半盅,一闭眼,哈了一声。举着盅儿:”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
注释:短文中的“她”就是虎姑娘,也叫虎妞,是故事的主人公。
1、给文中带点的词语写出意思相近的词。
犒劳——( ) 混合——( )
2、读读短文划线部分,把动词摘录下来,再想想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虎妞的哪些特点?
动词:
从中看出虎妞 的性格。
3、短文中虎妞的语言也能生动的表现她的性格,摘录一句,谈谈你的看法。
句子
我的看法
课堂收获
课后反思
1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