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唯一的听众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之情。2、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懂得帮助人,学会感恩。【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之情。【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的关爱品质,使他们懂得帮助他人,学会关爱他人。【教学过程】一、 回顾内容,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对这篇课文有所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唯一的听众(板书课题)。提问: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老妇人) “我”的琴技有怎样的变化?(由音乐白痴变成一位小提琴演奏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问题:作者通过
2、刻画人物的哪一方面将一位心灵美好的老妇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划出老妇人对“我”讲的话,想一想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体会每句话的含义。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1、体会老人对“我“说的话,这是对“我”有声的鼓励。第一次对话:1)她说了什么?“是我打扰你了吗。小伙子?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请继续吧。“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每天早晨?”2)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老人真的 “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听到了“我”糟糕的琴声,老妇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尊重和理解。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给“我”勇气和力量。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
3、,她希望“我”持之以恒地练琴。3) “我”听了这样的话,心理有什么变化?我由懊恼、羞愧变得有了几分信心。从一开始的灰心,到现在有了信心,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这正是由于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第二次对话:1)她说了什么?“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2)她为什么这样说?老妇人感受到“我”的进步很快,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感到高兴。鼓励“我”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3)作者听了有什么感受?理解“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听了老人的话,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是一种喜滋滋的感觉,是被人肯定的快乐,这是对“我”练琴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让“我”产生了从未有的感觉,那种感觉
4、是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份执着,一股力量,让“我”有了继续努力的信心。第三次对话:1)她又说了什么?“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2)她为什么这样说?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发自内心为“我”的进步而高兴,她的赞扬鼓舞,是我发奋练习的不竭动力。同时,老人对“我”有更高的要求。3) “我”为什么“常常忘记她是聋子”?老教授善于循循善诱,使“我”爱上了小提琴。在“我”眼里,老人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演奏得如此投入,得益于老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2、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助“我”的另一种形式就是
5、平静的眼神。(找出关键词语和语句,多媒体出示描写眼神的三句话)课文三次反复出现老人平静的神态描写,可见看似平静的眼神实际上是意味深长。1) 第一次“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当“我”拉出像锯床退的声音时,她的平静,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毫无顾忌的大胆练习。2)第二次“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她的平静,鼓励“我”不断努力。3)第三次“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当“我”渐渐演奏出真正的音乐,她的平静,体现了对“我”更高的要求,告诉“我”不要满足,继续提高。引导学生理解她慈祥的眼神为什么像“深深的潭水”?3、通过对老人
6、语言、神态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位怎样的人?(学生思考,并讨论)老人是一位懂得教育方法,真诚无私地鼓励、关爱、帮助年轻人的人。4、此刻,一位关心鼓励年轻人、懂得教育方法的老妇人鲜活的站在我们面前,而作为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我”,作者是通过哪一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呢?(心理描写)“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由沮丧变得有自信。“我”的变化得益于老妇人的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想一想,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老妇人的优秀品质贵在她给予了一个陌生人无私的帮助和鼓励,她善解人意的话语是对“我”真诚、有声的鼓励,她那平静的眼神,是对“我”无声的激励。正是因为这种力量使得作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拉琴与做人方面都受益匪浅。这篇课文也同样教育了我们要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提醒我们要心怀感恩,懂得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