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論濮之珍先生的揚雄方言研究 17文獻語言學(15)17 27,2022論濮之珍先生的揚雄 方言 研究a爲賀先生期頤大壽而作華學誠劉靜(北京語言大學文獻語言學研究所、北京文獻語言與文化傳承研究基地,北京,100083;商務印書館,北京,100010)提 要:濮之珍先生揚雄 方言 研究的鮮明特點是,能用語言學的立場和眼光看待 方言。她在揚雄 方言 研究上的主要貢獻有:科學認定 爾雅 是 方言 的母本,翔實證明 方言 雅詁來自 爾雅,發現 方言 母題重見現象並揭示其原因,反復論定 方言是一部未完且未定稿。濮之珍先生的 方言 研究成就必將載入當代語言學史。關鍵詞:揚雄 方言;語言學史;濮之珍引 言由
2、濮之珍年譜簡編(見 濮之珍語言學論文集)可知,濮先生 1941 年考取了國立女子師範學院(大學)中文系,校址在重慶上游江津縣白沙鎮,中文系主任是胡小石教授,老師有魏建功、台靜農、吴白匋、黄淬伯等學者。魏建功先生對濮先生的幫助最大,並指導濮先生撰寫畢業論文 揚雄方言的研究。1957 年先生在 學術月刊 第 12 期發表的 方言 與 爾雅 的關係 一文和 1966 年在 中國語文 第 1 期上發表的 方言母題重見研究 一文,内容都是來自這部本科畢業論文。關於先生的本科畢業論文,現在有三處能夠見到。2018 年 濮之珍語言學論文集收録了該文,文後注明“原載 海上論叢(三)”(濮之珍語言學論文集 第
3、97 頁)。這表明,濮先生是先把稿子給了 海上論叢,後來才編進自己的論文集。論叢一書,我没有見到。既然論文集説原載於此,那麽這兩個出處的畢業論文,内容應該是完全一致的。濮先生的新版 中國語言學史,也附録了這篇本科畢業論文,同時把魏建功先生 1945 年寫的評語載録於文前。根據濮先生 2009 年所寫的 再版後記,出版社 2008 年與之商談a 本文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方言學文獻集成”(16ZDA202)階段性成果。文獻語言學18中國語言學史 再版事宜時,濮先生提出“把我早年論文 揚雄方言的研究(約五萬多字)附於全書第六章後”,出版社同意了,“並把論文帶去”(中國語言學史 第 5
4、21 頁)。由此知道,濮先生準備公開發表這篇本科畢業論文是在 2008 年。把 濮之珍語言學論文集 和新版 中國語言學史 這兩處收載的畢業論文進行簡單對比,發現了一些差異:1.題目相差一字,前者爲 揚雄方言研究,後者爲 揚雄方言的研究。核對後者書前手稿照片,原題是 揚雄方言的研究。2.前者論文題下直接進入正文,共分六部分,即:一、本文研究的問題和研究的材料;二、方言 與 爾雅 上從收集方言成書方法觀察;三、方言 與 爾雅 下從兩書内容觀察;四、分卷記録各地方言;五、母題重見的研究;六、對於 方言 成書的總觀察。後者文題下先列“總目”,一、五兩部分列出了四級標題,三、四兩部分列出了三級標題,二、
5、六兩部分列出了兩級標題。就一級標題而言,只有第一部分有所不同,後者爲“本文的主要目的和工作大綱”。3.按滿版字數計,前者共 26880 字,後者共 66960 字。因爲存在空行、空格和表格等,所以實際字數應該没有現在計算的這麽多,濮先生在 再版後記 中説全文五萬多字,可見後者應該是原文,前者則是删節本。濮先生論文的主旨非常明確。她説,自己“所要討論研究的,是 方言 這部書是怎樣做的?是想推求作者如何寫成了這部 方言”(中國語言學史 第 432 頁)。爲此,濮先生確定使用 方言 中的 8 卷材料,即卷一、二、三、六、七、十、十二、十三。濮先生認爲另 5 卷屬於名物詞語,“與我要討論的無關”(同上
6、第 433 頁),所以没有使用。關於揚雄方言,濮先生使用的是郭慶藩的思賢講舍刻本。“方言 以戴東原考證、盧紹弓校正二本爲最善”(光緒辛卯思賢講舍刻本王序),思賢講舍刻本把戴震、盧文弨兩人的校本“詳校合刊”,並“廣其流傳”(思賢講舍刻本自序),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用且在當時也很通行的本子。本文主要依據 2017 年版濮著 中國語言學史 所附濮先生的本科畢業論文,在有必要時參考、引用先生後來公開發表的相關論文。濮先生的揚雄 方言 研究,特點鮮明,貢獻重大,現縷述於下。一、用語言學的立場和眼光看待 方言這是濮先生研究揚雄 方言 的鮮明特點。揚雄 方言 在東漢後期得到學界注意之後,很快就有學者稱引,在古代
7、文獻上能夠見到的最早稱引者是應劭。晉代有了郭璞的注本,這應該是對 方言 展開研究的真正開始。自此直到清末民初,古代中國學者對揚雄 方言 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校證式的,包括文獻學範疇的校勘和訓詁學範疇的疏證。其間也有少許專題研究内容或具有研究性論濮之珍先生的揚雄方言研究 19質的工作,比如郭璞注序對 方言 的整體評論,明代陳與郊按照 爾雅 義類重新編排方言,宋人洪邁、清人戴震等關於 方言 作者是不是揚雄的考辨,等等 a。從語言學包括從語言學史角度對 方言 進行深入研究,則是 20 世紀以來的事。20世紀上半葉,傳統的校證式研究仍然取得了不少成績,新的專題研究方興未艾,但能夠用語言學包括語言學史的立場
8、和眼光去考察、研究 方言 的人並不很多。林語堂先生應該是最早的研究者,他由 方言 而論上古方音、由 方言 而探索漢代方言區劃等等 b,都屬於真正的語言學研究。現代著名語言學家魏建功先生認爲,濮之珍的大作是林語堂之後能“繼起而爲”之者 c。這是中肯之評,研讀濮先生的 方言 研究論述,首先就能體會到這一點。濮先生在大學時代就抄寫過陳獨秀所寫的 語文基本知識(見 濮之珍年譜簡編,濮之珍語言學論文集 第 442 頁),教過她語言學的老師有魏建功先生和黄淬伯先生,而魏建功先生對她的影響最大,濮先生認爲“魏先生是引導我學習中國語言學的啟蒙老師”(深切懷念建功師,濮之珍語言學論文集 第 371 頁)。她回憶
9、説,大一的時候就旁聽過魏先生給高年級講授的中國音韻學,魏先生後來又爲自己這一届學生講過音韻學、文字學課程,“課外還指導我讀一些中國古代語言學專著”(同上);寫畢業論文時,魏先生啟發自己研究 方言 與 爾雅 的關係,“在他的啟發指導下,我對 方言 與 爾雅 的關係作了較深入的對比研究,提出了一點自己的體會”(同上第 372 頁)。由此可見,濮先生能夠用語言學包括語言學史的立場和眼光看待揚雄 方言,是與大學教育特别是與魏建功先生的指導密不可分的。濮先生後來在很多文章中都發表了對揚雄 方言的評論,這些評論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由此不難追尋濮先生一開始研究揚雄 方言 就已秉持的基本思想。濮先生1964
10、年在 中國語文 第 6 期發表了 書王力先生 中國語言學史 一文,清晰地闡述a 可參如下拙著:潛齋語文叢稿,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1 年;揚雄方言校釋匯證 前言,中華書局 2006年;揚雄 方言 校釋論稿,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年;華學誠古漢語論文集,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2 年。b 關於揚雄 方言研究,或者利用揚雄 方言進行研究,林語堂撰寫了一系列論文,内容包括上古方音和漢代方言區劃兩個大方面。語絲 第 31 期發表了 漢代方音考(1925 年),貢獻 第2 期發表了 西漢方音區域考(1927 年)。林氏的論文集 語言學論叢中收了 周禮方音考(1933 年)、左傳真僞與上古方音(193
11、3 年)、前漢方音區域考(1933 年)、燕齊魯衛陽聲轉變考(1933 年)等文章。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 收了林氏 陳宋淮楚歌寒對轉考 一文(1933 1935 年)。c 魏建功先生關於濮先生 揚雄 方言 的研究 的評語説:“純從語言學立場加以整理,惟有林語堂據作 前漢方音區域考 而已。本作實繼起而爲下列各事”(中國語言學史 第 427 頁)文獻語言學20了她對古代語言學和揚雄 方言 的基本看法。她表示,認爲“我國古代没有語言學只有語文學的看法是不妥當的,是不符合我國古代語言學歷史實際的。我國語言學有悠久的歷史,與世界上其他語言學比起來,有輝煌的成績。例如:先秦時代,荀子對語言社會本質
12、的闡述,就有很大的貢獻。在世紀初漢代,我國就已經出現了傑出的語言學家如揚雄、許慎,及其語言學著作 方言 説文解字 等。揚雄 方言 就是以活語言爲對象,運用調查研究的方法收集各地方言,並綜合時地進行研究,反映出漢代方言的基本情況。在世界語言學史上,第一個提出 通語 和 方言,並具有發展觀點,指出通語和方言之間複雜的發展變化。而歐洲,直到 18 世紀末才有方言詞典”(濮之珍語言學論文集 第9 頁)。類似這樣的論述,還有不少 a。所有類似論述,都反復印證了魏建功先生對濮先生方言 研究的公允論斷。二、科學認定 爾雅 是 方言 的母本這是濮先生在揚雄 方言 研究上的首要貢獻。揚雄著 方言 有没有參考 爾
13、雅,揚雄自己没有説。揚雄年輕時就知道古代曾經調查記録過方言,喜歡訓詁的家鄉前輩學者嚴君平、林閭翁孺見到過秦火之後散佚出來的少許資料,還做過一些整理,所謂“君平才有千言耳,翁孺梗概之法略有”(揚雄 答劉歆書)。揚雄進京不久,感覺自己難以適應官場生活,所以申請停薪留職,專心做方言調查;他的做法是“常把三寸弱翰,齎油素四尺”,向全國各地來到京城的“孝廉、衛卒”以及其他平民和少數民族老百姓“問其異語”並記下來,回家之後“即以鉛摘次之於槧”。當時的學者張竦(伯松)不惜盛贊揚雄所著,説這“是懸諸日月不刊之書也”(答劉歆書)。現代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也高度贊揚揚雄的工作,説揚雄 方言 的材料“是從群衆中來的”
14、,他調查方言的方法“簡直是現代語言工作者在田野調查時記録卡片和立即排比整理的工夫”(方言校箋及通檢 羅序)。揚雄調查方言時,事先應該有個提綱,否則無法在“油素”上對比記載,但這封信並没有透露關於提綱的任何蛛絲馬跡。最早提到這兩部書之間關係的是應劭,明確説 方言 是模仿 爾雅 而作的是常璩。應劭在 風俗通義 序裏提了一句説,揚雄之書“所發明,猶未若 爾雅 之閎麗也”,a 參 濮之珍語言學論文集 所收 中國古代語言學的興起和建立 中國語言學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簡論漢代語言學的興起和建立 秦漢魏晉時期中國語言學有哪些成就 略論清儒對古代語言學的繼承和發展 簡論中國古代語言學的治學方法 荀子的語言學思想
15、 中國歷代語言學家評傳 揚雄 中國古代語言學有自己的發展道路 等文。論濮之珍先生的揚雄方言研究 21但這句話只是比較評價,並没有其他相關信息。東晉郭璞爲 方言 作注,説自己“少玩雅訓,旁味方言”,所以有條件“爲之解”(方言 郭璞序),但也没有説明 方言 和 爾雅 這兩部書之間的具體關係。第一次正面説到這兩部書之間關係的,應該是東晉學者常璩。他在所著 華陽國志 先賢士女總贊 裏説:揚雄“以經莫大於 易,故則而作太玄;傳莫大於 論語,故作 法言;史莫善於 倉頡,故作 訓纂;箴諫莫美於 虞箴,故作 州箴;賦莫弘於 離騷,故反屈原而廣之;典莫正於 爾雅,故作 方言”。結合整段話來理解,常璩的意思是,和
16、其他作品都有所模仿一樣,揚雄作 方言模仿了 爾雅。至於如何模仿,都模仿了些什麽,他没有明確説。明代的陳與郊做過一項工作,把 方言 打散了,編爲十六個義類,分成四卷(詳參拙著 揚雄 方言 校釋論稿 第24 28 頁)。這個工作表明,陳與郊認識到 方言 的條目可以按照 爾雅 篇目重新歸類,但他也没有指出 方言 與 爾雅 到底是什麽關係。清代學者在這方面没有值得介紹的論述,民國早期胡樸安的 中國訓詁學史、劉師培的 中國文學教科書 等著作對 方言 的體例有不少闡發,林語堂對 方言 更是有很深的語言學研究,然而只有濮先生作出了這樣明確的論斷:“爾雅 可能是 方言 的母本。”(中國語言學史 第 435 頁
17、)揚雄“是先有了雅詁,這些雅詁本之於 爾雅,再求方言”(同上第 508 頁)。魏建功先生因此評論道:濮之珍先生“特别貢獻於 方言 研究者,即 爾雅 爲其母本一事,實開訓詁文字學史與方言學史一特别論點”(同上第 427 頁)。三、翔實證明 方言 雅詁來自 爾雅這是濮先生在揚雄 方言 研究上的第二個重要貢獻。方言 中結構完整的條目有兩個部分,例如卷一“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前一部分即“黨、曉、哲,知也”,濮先生稱名爲“雅詁”,後一部分即“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濮先生稱名爲“方言”。“雅詁”也包括兩部分,前一部分是被解釋字,即“黨、曉、哲”,濮先生稱名爲
18、“群詁例字”,後一部分是解釋字,即“知”,濮先生稱名爲“詁訓字”,也叫作“母題”。所謂雅詁來自 爾雅,就是指“黨、曉、哲,知也”來自 爾雅。這是濮先生通過實證方式予以證明的,也具體解釋了 方言 和爾雅 到底是什麽關係。濮先生的證明是從兩個角度展開的:第一個角度是“從收集方言成書方法觀察”(中國語言學史 第 435 頁),第二個角度是“從兩書内容觀察”(同上第 440 頁)。前一個角度可以觀察到,編成於 爾雅 之後的 方言,其材料來源於何處,這是 方言 成書文獻語言學22之前的工作。後一個角度可以觀察到,兩書内容的異同,通過客觀描寫從而真實地呈現出結果。有了這兩種“觀察”的工作,也就是實證的研究
19、,方言 與 爾雅 的關係,特别是 方言 雅詁的來源,確實能夠論證清楚。從第一個角度“觀察”,濮先生得出如下結論:爾雅 可能是 方言 的母本,“就是説 方言 的組織形式及内容,本之於 爾雅”(同上第 436 頁);周秦時期一度中斷的方言收集工作,由於漢代國君的重視而得以重新進行;嚴君平、林閭翁儒、劉向、劉歆和揚雄都收集整理過方言,他們都是熟悉 爾雅 和文字訓詁的人;方言 中的“雅詁”是由 爾雅 中來的。綜合這些具體結論,濮先生所説的最核心、最關鍵一段話是:“(方言)作者先立下雅詁,再求方言,而雅詁的設立,是受了 爾雅 的啟示,也可以説,方言 雅詁母題的設立,就是由 爾雅 中來的。”(同上第 43
20、9 頁)從第二個角度“觀察”,濮先生發現了如下現象:方言 雅詁的組織形式和 爾雅 都有三式,差别只是這三種形式具體應用數量的多少不同。在 爾雅 的前三篇 483 條中母題重見有 7 個、涉及 14 條 a,7 個母題是“靜、樂、長、明、過、及、同”;母題相同有 26 個、涉及 52 條,這 26 個母題是“大、勉、美、和、衆、病、思、敬、危、言、止、直、安、作、清、愛、動、喜、正、迎、食、忘、毒、智、緩、小”。方言 548 條中母題重見 78 個 b,而 方言 與 爾雅母題相同有 68 個、涉及 228 條,這 68 個母題是“大、勉、美、和、病、思、敬、危、止、作、清、愛、動、喜、正、迎、食
21、、忘、毒、緩、小、始、至、往、謀、法、信、匹、遠、高、强、盡、豐、聚、疾、懼、憂、待、厚、見、審、養、難、取、餘、續、定、離、聲、來、然、戾、隱、行、發、益、試、下、暴、分、怒、重、本、能、極、痛、恨、惡”。母題相同的前提下“觀察”雅詁,發現四種情況,即雅詁完全相同 c,雅詁部分相同 d,雅詁音義相同 e,雅詁形音義牽連 f。濮先生爲此總結道:“由於 方言 與 爾雅 組織形式的排比,及母題雅詁對照的研究,我們知道,方言 與 爾雅 關係密切,是不可否認的。”“方言 雅詁本之於 爾雅,這個結論,是因爲有客觀排比的現象作實證,而將其賦a 1957 年發表在 學術月刊 第 12 期上的 方言 與 爾雅
22、 的關係 一文説,爾雅 前三篇總數是536 條,見 濮之珍語言學論文集 第 104 頁。爾雅 條目總數前後文的不同,可能是作者 1945 年和1957 年使用的版本不同所致。b 方言 與 爾雅 的關係 一文説,方言 八卷總共 528 條。作者 1945 年使用的是光緒年間郭慶藩思賢講舍刻本,而 1957 年則依據的是科學出版社 1956 年出版的 方言校箋及通檢,見 濮之珍語言學論文集 第 98 頁。c 例如 爾雅 釋詁“烈、枿,餘也”與 方言 卷一“烈、枿,餘也”。d 例如 爾雅 釋言“迨,及也”與 方言 卷三“迨、遝,及也”。e 例如 爾雅 釋詁“迪、繇、訓,道也”與 方言 卷三“裕、猷,
23、道也”,“繇”與“猷”同。f 例如 爾雅 釋詁“迨,及也”“逮,及也”“逮,遝也”與 方言 卷三“迨、遝,及也”。論濮之珍先生的揚雄方言研究 23有真實性的存在。”(中國語言學史 第 452 頁)四、發現母題重見的現象並揭示其原因這是濮先生揚雄 方言 研究的第三個重要貢獻。濮先生在對 方言 與 爾雅 内容進行對比研究的過程中,發現 方言 中存在母題重見現象,統計 方言 8 卷 548 條,母題重見竟達 78 次、凡 214 條,在 548 條中“差不多占了二分之一”(中國語言學史 第 461 頁)。由此濮先生敏鋭地感覺到,“像這樣一個普遍的現象,當然不是偶然的,重見有他重見的道理,分置有他分置
24、的原因”,因此專列一節,“逐條研究 方言 母題的重見”(同上第 467 頁),歸納母題重見類型,分析母題重見的原因,得出了一些非常有價值的結論。在對 214 條逐條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濮先生歸納出母題重見的四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母題重見的兩條或數條中,各皆有雅詁,有方言”。例舉母題爲“殺”諸條,即卷一“虔、劉、慘、,殺也。秦晉宋衛之間謂殺曰劉,晉之北鄙亦曰劉。秦晉之北鄙、燕之北郊、翟縣之郊謂賊爲虔。晉魏河内之北謂曰殘,楚謂之貪;南楚江湘之間謂之歁”,卷三“虔、散,殺也。東齊曰散,青徐淮楚之間曰虔”。第二種形式是,“母題重見兩條或數條中,有的是有雅詁有方言,有的是僅有雅詁,没有方言”。例舉母題
25、爲“長”諸條,即卷一“脩、駿、融、繹、尋、延,長也。陳楚之間曰脩,海岱大野之間曰尋,宋衛荆吴之間曰融。自關而西秦晉梁益之間凡物長謂之尋。周官之法,度廣爲尋,幅廣爲充。延、永,長也,凡施於年者謂之延,施於衆長謂之永”,卷六“矤、吕,長也。東齊曰矤,宋魯曰吕”,卷十二“鬱、巸,長也”,卷十三“迒,長也”。第三種形式是,“母題重見的兩條或數條中,各皆僅有雅詁,没有方言”。例舉母題爲“隨”諸條,即卷三“棖,隨也”,卷十二“追、末,隨也”,卷十三“,隨也”。第四種形式是,“母題重見的兩條中,一條有雅詁;一條有雅詁,有方言是通語,不指明地域”a。例舉母題爲“下”諸條,即卷六“、墊,下也”,卷十三“墊,下也
26、”。方言 爲什麽會出現母題重見現象,基於深入研究的濮先生認爲,原因“大體有三”(中國語言學史 第 463 頁)。按照之前歸納的四個形式,論文“分類逐條”進行具體分析解釋,以求用 方言 全部相關條目印證所揭示的這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由於“方言地域的不同”(同上第 466 頁)。這是從各條的方言記載而a 在後來發表的 方言 母題重見研究 中,關於這一形式的表述更爲清晰:“母題重見的兩條中,一條僅有雅詁;另一條有雅詁、有方言,而此處方言,實際上是通行地域較廣的通語。原文不指明地域。”文獻語言學24知,或者從分卷記録方言推測而知。從方言記載而知如母題爲“殺”的兩條,前一條中的方言地域是“秦晉宋衛、晉
27、、秦晉、燕、翟縣、晉魏河内、楚、南楚江湘”,後一條中的方言地域是“東齊、青徐淮楚”。兩條記載的方言地域不同,所以母題“殺”可以重見。第二個原因是由於“義類的不同”(同上第 464 頁)。濮先生把這種不同區别爲“母題本身的訓義不同、由别條詁訓字牽連而知母題的訓義不同、母題本身訓義由文法作用分别的不同”三種情形,如前一情形舉例説,卷六“杼、柚,作也。東齊土作謂之杼,木作謂之柚”,卷十三“蠢,作也”。“土作、木作”説明此條的“作”是專指工作之名,而“蠢作”之“作”則是指動作,兩條母題雖然都是“作”,但訓義不同。母題雖然同爲“作”,但實際“義類”有别,所以母題可以重見。第三個原因是由於“群詁例字音類的
28、不同”。畢業論文例舉母題爲“草”的兩條,而在 方言 母題重見研究 一文中换用了母題爲“壞”的兩例,即卷六“怠、陁,壞也”,卷十三“攋、隓,壞也”。濮先生説:“怠屬定母,陁屬澄母,攋屬來母,隓屬曉母。根據音韻學研究,古代舌頭舌上不分,就是説定母和澄母是不分的。至於曉母和來母雖然看不出系統上的關係,但是與定母澄母卻是截然不同的,這也可能是母題 壞 分置兩條的原因。”a五、反復論定 方言 是一部未完且未定稿這是濮先生在 方言 研究上的第四個重要貢獻。從 方言 中地名的分合着手,推測漢代的方言區劃,這項工作之前有林語堂做過。林氏根據自己確立的四個通則,把漢代方言區劃爲十四系 b。濮先生的論文介紹了自己
29、觀察 方言 所看到的地名條例現象:第一,方言 所引地域包括三個大類,即古方國名如“秦、晉、齊、趙”等,自然區劃名如“關、山、水”等,以及漢代行政區域名如“梁、益、揚州、會稽”等;第二,方言 所舉地名大多是好幾個地名同時並舉,這些並舉的地域“在語言系統上是有密切的關係”(中國語言學史 第 455 頁),並肯定性地引述了林語堂所劃分的十四個方言區域。a 中國語文 和 濮之珍語言學論文集 引例和這段話中都有訛字,本文徑改。b 關於漢代方言區劃的完整論述,主要見於 1925 年發表的 漢代方音考 和 1927 年發表的 西漢方言區域考(收入論文集 語言學論叢 時,篇名改爲 前漢方音區域考),這兩文的區
30、劃方法和具體區劃結果都是一樣的,區别在於有没有非漢語區。前文傾向於有非漢語區,而後文則傾向於都是漢語區,所以後文没有繼續采用前文的“夷系、蠻系、羌氐系、狄系、東胡系”等名稱,而改爲“雜入”字樣,如第十一“南楚自爲一系(雜入蠻語)”,第十四“秦晉北鄙爲一系(雜入狄語)”。論濮之珍先生的揚雄方言研究 25濮先生還做了一項很重要的研究工作,即“按 方言 每一卷所引的地域研究”(同上第 456 頁)。經過逐卷分析,濮先生“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往往某卷引某地方言特别多”a,因此濮先生用統計表把情況詳盡呈現出來。統計表明:“卷一以秦晉方言爲主,卷二以秦晉方言爲主,卷三以東齊、海岱、淮泗、青徐方言爲主,卷四
31、以趙魏方言爲主,卷五以趙魏、陳楚方言爲主,卷六以秦晉、東齊、海岱方言爲主,卷七以朝鮮、冽水、北燕方言爲主,卷八以關之東、西方言爲主,卷九以關之東、西方言爲主,卷十以南楚、江湘方言爲主,卷十一以秦晉方言爲主。在卷十二、卷十三中,十之八九是没有方言記載的。”(同上第 458 頁)濮先生按卷分析地名,同時分析母題義類的思路别開生面,得到的結論也很有啟發。關於 方言 是一部未完且未定稿,論文第一部分在談統計表時,濮先生就説:“方言 中有些問題是多方面原因,並且不問由 方言 本身組織看,或者由揚雄 答劉歆書看,不可否認,方言 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同上第 434 頁)在對按卷所引地域進行研究時,“觀察
32、”到 方言 不少特點,而濮先生反復强調的則是,方言 是一部未完且未定稿。在對照過 方言 與 爾雅 的編製後,她説:“方言 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卷十二、十三,還遺留下著作痕跡,就是作者先有了雅詁,根據這些雅詁再去求方言。因爲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没有經過作者重新整理,所以有些條目中,雅詁與方言不符合,以及卷十二、十三竟僅有雅詁。”(同上第 439 頁)在對全書方言地域統計完成之後,濮先生又説:“方言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卷十二、十三中,遺留了著作情形的痕跡。”(同上第 458 頁)“方言 確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没有經過作者再度整理。”(同上第459 頁)論文在總結“方言 成書的推測”這一問題時,濮先生
33、仍然强調了 方言 是未完未定稿。她説:“方言 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究竟哪些是完成的?哪些是未完成的?完成的程度又如何?”根據上面的分析、統計和研究,“我們知道,方言 這部書是 采集先代絶言,異國殊語,那麽當然是以 絶言、殊語 爲主。以此觀點去觀察全書,凡是有方言記載的,就是已經完成成分比較多的,反過來説,凡是没有方言記載的,簡直就是未完成的。”“方言 十三卷,除釋名物五卷外,在其餘八卷 548 條中,261 條是有方言有雅詁,就是説這 261 條,是可認爲比較完成的;另外 287 條是没有方言記載,也就是説這 287 條是没有完成的。所以我們知道,方言 的確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同上第 50
34、7 頁)“在卷十二、十三中,卻有大批雅詁孤零零地放在那裏,這正表示着 方言 未完成的部分及方言 著作痕跡的遺留,就是説作者先有了雅詁,再求方言。”a 同上第 456 頁。這一句中的“方言”原文加了書名號,本文引用時删去。文獻語言學26濮先生的論文一開頭就把所要討論研究的問題擺了出來:“方言 這部書是怎樣做的?”“作者如何寫成了這部 方言?”(同上第 432 頁)論文最後集中回答了這兩個問題,方言 是未完稿的觀點凸顯其中:“作者是先有了雅詁,這些雅詁本之於 爾雅,再求方言;將找到方言的雅詁移出,有些時候將雅詁拆開,按着方言地域,作一個大體上的分類。卷十二、十三就是一批没有找到方言的雅詁,這兩卷保
35、存了著作初步的痕跡,也表現了 方言 是一部未完成的書。因爲 方言 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所以有些問題不能得到更徹底、更精確的解答;也正因爲 方言 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在未完成部分上給了我們探求作者如何寫成 方言 上的很大啟示。”(同上第 508 頁)結 語濮先生在做揚雄 方言 研究時,正值抗日戰爭,所讀臨時大學又地處重慶地區的小鎮,條件之差完全不是我們今天能夠想象的,資料不就手、研究難從容,更是完全能夠理解的,所以論文存在有待完善、深入甚至有待修訂之處,自然難免。魏建功先生的評語已經指出了一些比較重要的問題(中國語言學史 第 429 430 頁),在這裏我就母題重見這一現象也提出一點思考,謹向濮
36、先生和學界同好請教。母題重見,濮先生指出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方言區域的不同”,也就是説,濮先生認爲“方言區域的不同”導致一部分母題重見。對此我是有疑惑的,疑惑之處就在於,“方言區域的不同”是現象還是原因?母題重見中確實如濮先生所説的那樣,有相當一部分條目是“方言區域的不同”,但我感覺這是現象,不是原因。請以濮先生在“分類逐條原因的解釋”部分所舉的第一類全部 9 組例子的前三組爲材料(同上第 467 468 頁):例(1)母題爲“愛”,重見 3 次,地域分别爲“韓鄭、晉衛、汝潁之間、宋魯之間”“東齊海岱之間、自關而西秦晉之間、陳楚江淮之間、宋衛邠陶之間”和“吴越之間”。例(2)母題爲“殺”,重見
37、2 次,地域分别爲“秦晉宋衛之間、晉之北鄙、秦晉之北鄙燕之北郊翟縣之郊、晉魏河内、楚、南楚江湘之間”和“東晉、青徐淮楚”。例(3)母題爲“快”,地域分别爲“自山而東、楚、秦”和“自關而東、江淮陳楚之間、宋鄭周洛韓魏之間、東齊海岱之間、自關而西”。很清楚,這些條目的母題相同,同母題的各條所描寫的方言地域確實也不同,濮先生所説的没錯。問題是,這到底是現象還是原因?我覺得可以作出另外一種解釋,即母題重見、方言區域不同都是現象,這些現象所以存在,真正的原因還是 方言 屬於未完未定稿。假如揚雄的方言調查完成,而且有時間作最後的整理,我推想,這些母題重見的條目應該都會被整合進一條之中,因爲母題相同和方言地
38、域互補爲這樣的整合提供了條件。如上所説,濮先生的研究還存在個别有待完善之處。但是,當把濮先生的研究置於論濮之珍先生的揚雄方言研究 27上世紀 40 年代這一歷史背景下去評述時、當看到在如此歷史條件下濮先生所做的研究工作和所取得的成就時,如下評論就是理所應當的:濮之珍先生的揚雄 方言 研究有鮮明特點,更有重要貢獻,尤其是 方言 雅詁本之於 爾雅 的觀點和 方言 母題重見及其原因的分析,極富創造性;濮先生研究揚雄 方言 的重要貢獻,必將載入當代語言學史。後記我知道濮之珍先生的大名,是因爲讀了先生所著的 中國語言學史。2006 年出版的拙著 揚雄方言校釋匯證,因爲濮先生的慨允而收入了她的兩篇論文,這
39、是我與先生的第一次交往。2017 年復旦中文百年慶,我受邀出席慶典遇見了先生,並有幸與先生合影,這是我與先生的第一次見面。2021 年六月下旬,吴禮權教授來信説,復旦大學將爲濮之珍先生舉辦期頤壽慶,濮先生和中文系都邀請我參加。吴禮權教授旋即幫我寄來了濮先生簽字相贈的新版 中國語言學史 和 濮之珍語言學論文集,閲讀論文集所附濮之珍年譜簡編,才知道濮先生從大學時代就開始了揚雄 方言 的研究,於是確定了本文論題,藉以表達對先生期頤大壽的慶賀。參考文獻郭慶藩 方言十三卷續二卷續補一卷,光緒辛卯思賢講舍刻本華學誠 揚雄方言校釋匯證,中華書局 2006 年 揚雄 方言 校釋論稿,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0、年濮之珍 中國語言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年 濮之珍語言學論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8 年周祖謨校、吴曉鈴編 方言校箋及通檢,科學出版社 1956 年Titles、Abstracts and Key Words(15th)Wang Qiming&Jin Yuzhuo ABriefReviewofZhaoZhenduosPhonologyThoughtsandMethodsAbstract:Zhao Zhenduo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linguist in China.He inherited from The Qianqia School and t
41、he ancestors of Zhao Shaoxian.Based on a traditional primary school,he has been absorbing advanced linguistic achiev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Having been a teacher for more than 70 years,h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eaching,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honology re
42、lated disciplines.It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phonology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nguistics.Keywords:Zhao Zhenduo;Phonology;Thoughts;MethodsHua Xuecheng&Liu Jing ResearchonProfessorPuZhizhensStudiesonYangXiongsFangyanAbstract:Professor Pu Zhizhens studies on Yang Xiong
43、s Fangyan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linguistic standpoint and perspective.Professor Pu Zhizhens major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Fangyan include:she proved that Erya is the prototype of Fangyan in a scientific way;she proved with sufficient evidences that Yagu(雅詁)in Fangyan came from Erya;she fo
44、und some Muti(母題)recurring in Fangyan and explained this phenomenon;she proved that Fangyan is an unfinished book.Professor Pu Zhizhens achievements on the study of Fangyan will be recorded in the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Keywords:Yang Xiongs Fangyan;The history of linguistics;Pu ZhizhenF
45、an Changxi Supplement and Explanation to the“Jiaorenshi(校人室)”of Jiejiu(詰咎)in Hujiacaochangs Han Dynasty Bamboo Slips Abstract:The chapter Jiejiu(詰咎)in Hujiacaochangs Han Dynasty bamboo slips can be read in contrast with the Jie(詰)of Rishu(日書)Jiazhong in Shuihudis Qin Dynasty bamboo slips.By comparat
46、ive reading,we can see that the word“xiao(校)”of the sentence“fan ren ruo niaoshou,liuchu heng jiaoyu renzhigong(凡人若鳥獸、六畜恒校於人之宫)”in the first strip of the“Jiaorenshi(校人室)”should be read as“jiao()”or“jiao(交)”.It refers to people,birds and animals,various kinds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etc,meeting in peoples palace and imply their courtship behavior.The“Xingrengong(行人宫)”in Qin bamboo slips s Jie(詰)is the meaning of walking back and forth in peoples palace.Keywords:Hujiacaochangs Han Dynasty bamboo slips;Jiejiu(詰咎);Shuihudis 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