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填土的容重(KN/m3)
取单位墙长,所得的假想墙背主动土压力(KN)的表达式为:
= (2-2)
沿墙高的土压应力,可通过对求导而得到:
= (2-3)
其中: —假想墙背高度(m)。
截取假想墙背土压应力分布图中与墙身高度相应的部分,得到实际墙背土压力分布,如图2-9所示。
= (2-4)
= (2-5)
图4.4 实际墙背土压力分布
图2-9 实际墙背土压力分布
经分析得: (2-6)
取等号,作为不考虑加筋作用时墙身厚度的初步设计。
②墙身稳定性分析
从墙身稳定性出发,对墙身厚度B1进行进一步设计。
a)抗滑稳定性分析
= (2-7)
b)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 (2-8)
(2-9)
= (2-10)
c)墙底偏心距分析
(2-11)
d)基底偏心距e和基底应力分析
(2-12)
(2-13a)
(2-13b)
其中: —土压力的垂直分力对墙趾o点的力臂(m);
—土压力的水平分力对墙趾o点的力臂(m)(=);
—墙身重力G对墙趾o点的力臂(m);
—基底抗滑稳定系数;
—基底抗滑要求安全系数;
—抗倾覆稳定系数;
—墙身的容重(KN/m3);
—抗倾覆要求安全系数;
—各力系对墙趾的稳定力矩之和(KN/m);
—各力系对墙趾的倾覆力矩之和(KN/m);
—基础的高度(m);
—基础底面的最大压应力(KN/m);
—基础底面的最小压应力(KN/m);
—修正后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kpa);
k—地基土容许承载力提高系数。
由式(2-7)得:
(2-14a)
由式(2-8)得:
(2-14b)
取B11和B12的较大值,作为B1的进一步设计值。再取B1的初步设计值和B1的进一步设计值的较大值作为不考虑拉筋作用时墙身厚度B1的设计值。
最后,根据式(2-11)、(2-12)、(2-13a)和(2-13b),进行对墙底偏心距、基底偏心距和基底应力的验算,若不满足,增大B1值,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其中:—墙背摩擦角;
—墙背倾角,当墙背俯斜时为正,仰斜时为负;
—库仑土压力系数,
=
—换算均布土层厚度(m);
H—墙背高度(m);
—土工格室加筋填土的内摩擦角;
—填土的容重(KN/m3)
—墙身的容重(KN/m3);
基地抗滑稳定性系数:=
取B11和B12的较大值,作为B1的进一步设计值。再取B1的初步设计值和B1的进一步设计值的较大值作为不考虑拉筋作用时墙身厚度B1的设计值。
2) 考虑拉筋的作用,设计墙身宽度B1
设计中分别从控制墙身变形和保证墙身稳定性出发,设计墙身宽度,并取二者中的较大者。
①从控制墙身变形出发,进行B1的初步设计
因为共布设了n层拉筋,将墙身分成了n段,所以将墙身离散为n个两端铰
结的简支梁进行分析。
因为拉筋等间距布设,而简支梁n受力最大,变形也最大,所以以简支梁n的变形量不超过墙宽的1.5%来初步确定墙身宽度B1。又因为拉筋共布设n层,
间距均为x,所以
(2-15)
同样,根据叠加原理,梁n的最大挠度f发生在其跨中截面处,且:
(2-16)
推出:
=(m) (2-17)
可见, (或)
②从墙身稳定出发,进行B1的进一步设计,
三条假定:
a.各层拉筋的锚固区长度相等,均为Lm;
b.各层拉筋的拉力设计值由其抗拔力决定;
c.将锚固区的土工格室加筋体视为均匀等代层,与填土之间的抗拔摩擦系数为f*(由试验确定)。
下面求各层拉筋的极限抗拔力:
(2-18)
式中: Si—第i层拉筋的极限抗拔力(KN);
—作用在第i层拉筋上的法向应力(kpa)。
所以,各层拉筋的拉力设计值Ti为:
(i=1,2,…n) (2-19)
式中: [Kf]—抗拔稳定要求安全系数。
a)抗滑稳定性分析
(2-20)
b)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2-21)
c)墙底偏心距分析
(2-22)
d)基底偏心距和基底应力分析
其中: e—基底偏心距(m)。
(2-23)
(2-24a)
(2-24b)
由式(2-20),得:
(2-25)
由式(2-21),得:
(2-26)
取B11和B12的较大值,作为B1的进一步设计值。
再取B1的初步设计值和B1的进一步设计值的较大者,作为考虑拉筋作用时墙身宽度B1的设计值。
最后,根据式(2-22)、(2-23)、(2-24a)和(2-24b),进行对墙底偏心距,基底偏心距和基底应力的验算,若不满足,增大B1值,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取B11和B12的较大值,作为B1的进一步设计值。
再取B1的初步设计值和B1的进一步设计值的较大者,作为考虑拉筋作用时墙身宽度B1的设计值。
(2)挡土墙整体滑动稳定性分析
设拉筋的长度不超过可能发生的滑动面,如图2-10所示。可以用普通的圆弧法计算。
图2-10 圆弧滑动面条分法验算图示
式中:Ci,Li—第i条块滑动面上的粘聚力(kPa)和弧长(m);
Wi—第i条块自重及其荷载重(KN);
—第i条块滑动面上土的内摩擦角();
—第i条块滑动弧的法线与竖直线的夹角()。
(3)沉降分析
地基土因墙身自重及其它荷载引起的沉降,尤其是不均匀沉降必须控制在容许范围内。在预计有较大不均匀沉降的地段,可把挡土墙在构造上分为若干段,段间设置沉降缝,尤其是与桩基、桥台及涵洞等的连接部分应加设沉降缝。挡土墙地基的沉降计算方法和其它建筑物计算一样,按土力学中浅基础沉降和填土沉降计算方法(一般采用分层总和法)来进行估算。
3. 路堤式生态挡墙的设计方法
与路肩式加筋挡墙的设计方法基本相同,不再论述。下面只对路堤式加筋挡墙的墙背土压力进行计算。
将挡土墙上填土重力按下式换算成等代土层厚度计算:
式中:—挡土墙上填土换算成等代均布土层厚度(m),当时,取;
m—路堤边坡率;
H—挡土墙墙身高度(m);
—加筋体上路堤高度(m)。
车辆荷载换算的等代均布土层厚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B—荷载布置长度(m);
—荷载布置宽度(m),采用路基宽度;
—墙背后填土容重(KN/m3);
—布置在面积内的轮载或履带荷载(KN)。
B的取值如下:
(1)汽车—10级或汽车—15级作用时,取挡土墙分段长度,但不大于15m;
(2)汽车—20级作用时,取重车的扩散长度。当挡土墙分段长度在10m及以下时,扩散长度不超过10m;当挡土墙分段长度在10m以上时,扩散长度不超过15m;
(3)汽车—超20级作用时,取重车的扩散长度,但不超过20m;
(4)平板挂车或履带车作用时,取挡土墙分段长度和车辆扩散长度两者之较大值,但不超过15m。
车辆的扩散长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 —汽车或平板挂车的前后轴距(履带车为零)(m);
a—车轮或履带的着地长度(m)。
将挡土墙上填土重力和车辆荷载均换算为等代均布土层厚度之后,可以计算出挡土墙墙背的土压力,如图2-11所示。
图2-11墙背土压力分布图
式中各符号意义同前。
路堤式生态挡墙设计方法同路肩式生态挡墙。
4. 设计步骤
土工格室生态挡墙的设计步骤如下:
(1)测定填料的指标和界面上的摩擦角。
(2)设定墙身高度、加筋间距。
(3)进行墙身宽度的初步设计。
(4)进行墙身宽度的进一步设计,得到墙身宽度B和加筋锚固长度Lm的关系。设定加筋锚固长度Lm,得到墙身宽度设计值。
(5)对墙底偏心距、基底应力和基底偏心距进行验算。
(6)对墙身抗剪进行验算。
5.算例
某挡墙初步设计如下,填料为砂土,各参数如下:,,,,。请确定挡墙宽度B1
图2-12 挡墙断面图
第一步:设计计算:
图2-13 实际墙背土压力分布图
=
=
=0.2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