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德文化建设.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4321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德文化建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德文化建设.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德文化建设.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作者简介:倪素香,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年 月第 卷第 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德文化建设倪素香,彭雯诗(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德文化建设既是顺应世界性现代化潮流的应有之义,又是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一环。进入新时代,公德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建设本身也面临着

2、亟待解决的困境与问题,伦理本位的文化惯性制约公德文化建设的场域扩展,市场经济的个体主义消解公德文化建设的公共共识,工具理性的单向发展束缚公德文化建设的价值理性。为此,应从扩大公德文化建设的“家校社网”场域、完善公德文化建设的法律制度建设、增强公德文化建设主体的价值观念等方面来破解当前存在的现实困境,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公德文化建设;价值;困境;出路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同时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将“人民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作为未来五年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些重要论述不仅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为全面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其中,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强”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人民在公共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道德文化,即公德文化。因此,在建设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必须明确公德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洞悉公德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为全面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道德根基。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德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公德文化建设是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明确把握公德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才能更好地推进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

4、设。(一)顺应世界性现代化潮流的应有之义。从历史纵向看,公德文化建设是中国顺应世界性现代化、谋求自身现代化发展的有力回应。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下被动卷入世界性现代化进程中。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强势入侵下,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日渐式微:一方面,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促使人们挣脱土地的束缚,逐渐进行开放的公共交往,而偏重私德的传统道德文化不能有效化解公共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另一方面,在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潮影响下,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受到自由、平等、权利等西方道德文化的强烈冲击,而偏重社会本位的传统道德文化不能有效应对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带来的道德观念冲突。面对“西强东弱”的现

5、实,“道德文化向何处去”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探寻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陈独秀指出,“现在人类社会种种不幸的现象,大半因为道德不进步,这是一种普通的现象”,所以要发展新道德,即发展人类本能上光明方面和消除人类本能上黑暗方面。梁漱溟则对比中西文化后指出,中国人缺乏四种公德,即“第一,公共观念;第二,纪律习惯;第三,组织能力;第四,法治精神”。所以,想要顺应世界历史潮流,有力地推动近代中国从被动现代化向主动现代化的转变,必须重视公德文化建设。与此同时,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顺应世界性现代化潮流、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之路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

6、化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充分肯定“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一种超越物理场域限制的世界历史得以形成,“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尽管历史和实践证明,西方国家率先开启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加速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促使人们社会交往的世界化、普遍化,但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得“工人的整个状况和周围环境都强烈地促使他们道德堕落”的同时,造成了一系列社会性的价值危机、道德危机等风险挑战。所以,在顺应世界性现代化潮流的过程中,中国发展自身现代化的同时,

7、理应吸取西方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合理规避未来现代化进程中可能面临的价值困境、道德困境等问题。而公德文化是承载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思想的重要载体,能够在建设自身的过程中有效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两对关系,从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因此,推进公德文化建设是中国顺应世界性现代化潮流的主动选择。(二)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自信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选择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打破了 现代化 西方化 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也开启公德文化建设的时代新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

8、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同时,又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任务。而公德文化作为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性内容,能够向民众提供公共生活所需的价值引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发挥以文化人、德润人心的柔性教化作用,从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所以,公德文化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既提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需的道德文化滋养,又向国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特有的道德文化力量,为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自信的成熟发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现代化“在外延方面,它们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在内涵方面,它们

9、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个人色彩的领域”。可见,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孤立的存在,中国必须与世界现代化保持同频共振的良性互动,中国人民必须与世界人民进行友好往来。而公德文化则能够促进中国与世界、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沟通交流,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一方面,公德文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重要内容,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和精神风貌、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现中国已有的道德文化成果,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公德文化包含 陈独秀文集 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第 页。马克思恩

10、格斯文集 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 年 月 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美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

11、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年,第 页。“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既能够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也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打造更加有力的内外环境。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公德文化越是自信,就越能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迷失,坚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自信。(三)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一环。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根据时代新要求、社会发展新实际,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在不断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贯彻落

12、实“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重大原则。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是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价值旨归的。人的现代化并不能直接等同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共性来看,两者都是从“现实的人”出发,肯定人的社会性和公共性,重视道德在处理人与自然、他人、社会等和谐发展上所发挥的力量和作用。就差异性来看,人的现代化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人自身的现代化程度又反过来直接影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这也就决定了人的现代化始终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状态中,需要道德在其中发挥引导、规范、约束等重要作用。而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则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对人处于一种最完善、最理

13、想的道德状态描述。所以,实现人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看,人的现代化“就是指人的现代特性发生、发展的现实活动,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知识结构、工作和生活方式由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变,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人的现代化具有的丰富内涵表明,其自身发展既要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也需要公德文化的正向引导,更好地实现人的社会化与社会化的人的统一。从人的社会化来看,公德文化不是一种异己的力量。相反,它凝结了人类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等相关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既规范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又引导人去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从而提高人们的

14、道德修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往来。从社会化的人来看,公德文化作为在公共生活中凝结而成的公共共识,又鼓励人们在遵守公共共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判断和实践,不断丰富人的自由个性,增强自主自为的主体能动性、适应性,从而进一步推进人的现代化发展。由此可见,公德文化能够积极推动人的现代化及其全面发展。面向未来,应不断推进公德文化建设,彰显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公德文化优势,以人的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德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公德文化在拓展公共交往、凝聚公共共识、汇聚公共力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虽然新时代

15、近十年来,公德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有必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审视公德文化建设实际,明确其建设本身存在的现实困境,从而有针对性地予以破解。(一)伦理本位的文化惯性制约公德文化建设的场域扩展。“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也是公德文化建设的基本国情。如何扩展公共生活场域以适应人口规模巨大的公共交往需要,成为公德文化建设亟须解决的难题。从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道德观为公德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但是公德文化建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16、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郑永廷等: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

17、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在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时,也应该充分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部分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表现为差序之爱、义务观念以及家国同构等伦理本位的文化惯性,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公德文化建设的场域扩展,从而影响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平等有序的普遍交往。差序之爱限制公德文化建设的场域范围。从传统道德文化来看,“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反映出历史上公共场域的不发达导致了公德及其公德文化的缺乏。随着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社会公众在经历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后,逐渐认识

18、到公德文化引导和规范公共生活的重要作用,愈加重视公德文化建设。但目前公共场域的有限性与公共交往的扩大性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主要是因为差序之爱的文化惯性在今天仍然影响着公德文化建设的场域范围的完善,表现为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依照熟人思维处理社会关系,对陌生人缺乏社会信任,持有怀疑、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致使在公共场域中进行广泛普遍的交往难以实现。义务观念模糊公德文化建设的场域界限。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主张道德义务是基本的且具有优先于善的优先地位,善恶的价值最终要归于行为的正当与否”。这种义务观念肯定了个体的道德自觉,但忽视了环境对于个人义务观念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由于不同

19、个体具有不同层次的道德修养,一旦脱离了熟悉的环境以及缺乏熟人的监督,个体的义务观念也容易发生改变,这使得群己关系的界限相对具有弹性。一方面,个体根据对象与自身的关系来决定履行义务的程度;另一方面,社会公众把善恶理想与义务正当混用,容易出现道德理想评判道德现实的情况,而弹性化的义务观念进一步模糊了公德文化建设公共场域的公私界限。家国同构挤压公德文化建设的场域空间。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与“国”是两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而从现代意义上讲,“家”与“国”却有着本质区别,前者属于私人场域空间,后者属于公共场域空间。不同的场域空间决定了各自在道德原则、道德要求等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公共场域空间的道德不是私

20、人场域空间的道德的简单延伸。虽然在家国同构文化影响下,涌现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具有借鉴意义的思想文化资源,但家国同构文化容易造成私人场域空间不断挤压有限的公共场域空间,对公德文化建设的场域完善带来负面影响。德治传统限制公德文化建设的场域拓宽。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推进,虚拟网络空间成为公共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存在“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活动,散布色情材料,进行人身攻击,兜售非法物品”等问题,反映出网络空间的“脱域”,即“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 脱离出来”的特点削弱了非强制性德治的效果

21、。在网络空间中,身体不在场的超时空互动,行为与行为结果的分离使得人际关系愈加复杂,长此以往,社会公众容易缺乏廉耻心和羞耻感。如果长期受制于德治传统的文化惯性,则不利于公德文化建设场域向虚拟空间的拓宽。(二)市场经济的个体主义消解公德文化建设的公共共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也是公德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唯物史观来看,“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 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改革开放以来,在扎实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肯定了个体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消

22、解了义利共识、权责共识、集体共识等公德文化建设的公共共识,不仅不利于社会和谐有序运转,也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利益竞争削弱公德文化建设的义利共识。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问题,即个体在物质利益与道德实践的关系问题贯穿公德文化建设梁启超:新民说,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第 页。倪愫襄:善恶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第 页。美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3、,年,第 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的始终。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提到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虽然党和国家为公德文化建设奠定了宏观层面的义利共识,但利益竞争的实践加剧了个体间的义利冲突。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个体正当性的经济活动,但个体在追求利益的实际过程中,不同个体对如何实现自身利益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从而在如何对待义利关系上产生分歧和矛

24、盾。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使得个体间的利益竞争日趋复杂,部分社会公众把计算利益得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作为衡量个体价值实现的标准,甚至出现了只关心个人利益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造成见利忘义、权钱交易等不道德现象,削弱了公德文化建设在微观层面的义利共识。权利诉求混淆公德文化建设的权责共识。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交往深度和广度的空前扩大,必然带来社会成员权利意识的提高和权利诉求的增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然而,部分社会公众在对待权利与责任这对关系上存在不对称的认识,主要表现为:部分社会公众通过提高权利意识以服务自身权利诉求的同时,仅仅履行法

25、律规定的强制性的底线道德,较少主动践履非强制性的社会责任,从而难以实现公德层面的责任自觉,混淆了公德文化建设的权责共识。自主需要解构公德文化的集体共识。自主需要是“对人的自由与人格的尊重,并包含有知情同意、尊重隐私等道德要求”。然而,在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的刺激下,一些社会成员把自我需要聚焦于追求个性的张扬,企图从消费逻辑出发来定义个性化的自主需要,出现了极端化、偏狭化等不良倾向,既失去了自主需要本身的价值意义,又造成了个体自主需要与集体发展的失衡,导致攀比、浪费、欺骗、侵犯他人隐私等不良风气在社会蔓延,进而解构了公德文化建设的集体共识。(三)工具理性的单向发展束缚公德文化建设的价值理性。“物质

26、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其中,精神富足也是公德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在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得到空前提高的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满足于关切物质富足的工具理性实践,而逐渐放慢追求精神富有的价值理性实践,从而造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虽然工具理性“涉及理性地考虑达到一个目的所要选择的手段,该目的与附带后果的关系,以及最后,各种可供选择的目的的相对重要性”,这使得公德文化建设变得更具可操作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公德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理性,进而给人的现代化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效率优先制约公德文化建设的理性选择。习近平强调,“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

27、,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可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没有效率,公德文化建设也无从谈起。在效率优先的思维方式下,既可以综合研判公德文化建设的进度及其效果,又能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但是,随着效率优先在公德文化建设实践中的强化,过分强调建设过程的有效性,可能使得社会公众的参与机会减少;过分强调建设结果的预期性,可能出现公德文化建设的唯结果论倾向,从而忽略建设本身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以上两方面问题均制约社会公众在公德文化建设中的理性选择。技术依赖消解公德文化建设的理性协商。“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提供

28、帮助的同时,也使得公德文化建设愈加依赖技术,特别是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的提升,可能出现“技术的解放力量 使事物工具化 转而成为解放的桎梏,即使人也工具化”的情况。如数字算法导致的信息茧房效应,使得社会公众长期处于一种信息同质化的环境中,容易形成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固化状态,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缺少理性对话,从而消解公德文化建设的理性协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龙静云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

29、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德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 第 卷,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 年 月 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美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年,第 页。目的正当遮蔽公德文化建设的理性精神。“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公德文化建设如果长期在目的正当性思维的指导下,出于追求目的结果的最大化产出而忽视在建设过程中培养社会公众的理性精神,不仅使得其目的的

30、正当性大打折扣,甚至失去其合理性,而且可能出现“只要目的是正当的,一切手段都可以用的”错误倾向。这使得社会公众逐渐丧失批判能力,屈从于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目的正当遮蔽了公德文化建设的理性精神。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德文化建设的出路中国式现代化是满足人民美好公共生活需要的现代化,是实现人民公共生活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所以,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局出发,新时代公德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扩大“家校社网”场域、完善法律制度建设、增强主体价值理性等方面来破解当前的现实困境,推动公德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从而推进公德文化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在双向互动中实现协同发展、共同进步。(一)扩大公德文化建设的“

31、家校社网”场域。显然,在当前人口规模巨大的背景下,“家校社网”既是人们公共生活的基本场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落实、落细的基本场域。因此,扩大“家校社网”场域是公德文化建设的充分必要条件,既能破解公共场域的有限性以适应人们更为广泛的公共交往,又能不断克服传统道德文化惯性向现代公德文化的转化,不断朝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目标任务前进。首先,厘清公德文化建设的“家校社网”场域责任边界。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空间各场域在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公德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即是各自场域的责任边界。其中,家庭发挥基础性作用,是帮助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关键;学校发挥主导性作用,引导处于“拔节

32、孕穗期”的青年树立正确的公德观;社会发挥依托作用,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网络空间则发挥群体互动作用,提供信息支持。“家校社网”各就其位、各尽其责,才能有效扩大公德文化建设所需的场域范围。其次,整合公德文化建设的“家校社网”场域内容资源。畅通各场域内容资源,改变各场域内容资源的分离现状,从而增强公德文化的辐射力和渗透力。一是要推动中国传统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整合诸如以身示范、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等传统家文化资源,特别是“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家文化资源,实现此类优秀传统家文化的现代转化。二是要重视学校公德文化资源,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科学整合课程、课堂、校

33、园生活中的公德文化元素,在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过程中穿插公德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联内容,实现从讲好公德知识到讲好公德文化的内容转变,帮助学生明确自身所具备的公德文化素养能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哪些积极的重要作用。三是要通过梳理和总结我国社会公共领域道德建设的历史过程,统筹协调社会资源,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榜样的力量教育人、以组织的力量凝聚人,不断加深社会公众对尊重他人、行为文明、待人礼貌等社会公德要求的践履。四是要利用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及时性等特点,“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引导社会公众在网络空间中自觉践行和维护社会公德。最后,构建公德文化建设的“家校社网”

34、场域一体化育德。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特别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的公德文化建设实际相结合,不断克服伦理本位的文化惯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德文化。二是不断完善和发展“家校社网”场域一体化育德理论。面对当前公德文化建设公共场域的不发达,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成果运用到多学科联合攻关中,推进“家校社网”场域一体化育德理论,从科学严谨的学术层面出发,利用融通“家校社网”场域的话语来阐释和说明“家校社网”场域一体化育德理论所具有的韧性力量以及其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有效指导具体的场域一体化育德实践。三是

35、加强“家校社网”各场域实践衔接。引导社会公众在“家校社网”各场域的参与、互助与合作,实现人际关系的有效沟通,从而消除社会冷漠,促成平等待人、互相尊重的社会氛围的形成,既丰富公德文化建设实践,又夯实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年,第 页。发展所需的和谐有序的场域环境。(二)完善公德文化建设的法律制度建设。“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

36、来引领道德风尚”。完善的法律制度具有强制性的他律作用,是公德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能够帮助社会公众明确法律规范层面的公德共识,规范公共行为。因此,要推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实现公德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为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凝心聚力。首先,加快推进公德文化建设的法律普及。在中国式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利益竞争、权利诉求和自由需要等方面的呼声,政府和社会要向社会公众普及宣传 民法典 刑法 行政处罚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促使社会公众自觉践履法律法规,增强自身在公共场域中的公德意识和公德共识。一方面,普及宣传法律法规保障社会公众在追求正当利益的同时,要引导

37、社会公众在市场竞争中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念、进取意识等,促成人与人之间的规范交往、诚信交往。另一方面,要重点普及宣传权利与责任的关系问题,帮助社会公众在履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底线道德的同时,主动担负起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此外,要加强 网络安全法 数据安全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等法律法规的普及力度,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追求适度的自由,明确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使用网络暴力、发表极端言论等行为超出了自主需要的范围。其次,建立健全公德文化建设的法制体系。一个好的、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是立法体系、司法体系和法学体系的协同发展。根据中国式现代化法制建设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健全中国式现代化的法制体系。

38、一是要加快健全公德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一方面,要广泛征询不同群体的意见,在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体现人民群众对公德文化建设的意志,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另一方面,在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要回顾和总结已有争议案件,修正或填补法律空白。如 民法典 回应了近年来因救人反被告等相关案件,明确了见义勇为行为免责。对此类争议案件的回应,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规范和引导社会公众的社会行为。二是用法律法规约束执法机关,促进司法公正,才能有效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三是要重视法理层面的探讨,提高法律的严密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可适用性,以保障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从而构建更加健全的法制体系。最后,协调推进公德文化建设的法治运行。“

39、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公德文化建设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式,同样需要法治运行加以推进。“相对于 德治、人治 的不确定性,法治是更为可靠的治理方式”。一是要严格法治执行。在法治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强化社会公众对法治的信任感,引导社会公众相信法律,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纠纷,维护正当权益。另一方面,要强化社会公众对法治的责任感,引导社会公众养成规则意识、责任意识,为公德文化建设营造良序社会。二是完善法治监督。法治监督涉及从法律法规的制定到法律法规实施的各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缺少监督,法治就无从谈起。因此,要保证各环节的信息透明,实现监督的“信息对

40、称”,增强法治监督的有效性。同时,要丰富监督形式,保持监督渠道畅通,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够确保法治公信力,提高社会公众对法的敬畏之心,更好推进公德文化建设;反过来,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三)增强公德文化建设主体的价值理性。随着人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人的主体价值理性不断深化,既能在更深层次上解放思想,又能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为推动公德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因此,要增强以公共理性为核心的价值理性,为公德文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首先,提高主体的理性判断意识。“关于道德的每一个判断都与社会的安宁利害相关”。因此,要重视提高主体理性判断意识。一方面,要提高社会公众主体的自我修养。一是

41、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公德文化知识储备。只有在强大理论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社会公众才能拥有更为宽阔的前瞻视野、道德视野和文化视野对公德文化建设进行理性判断。二是提高对公德文化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能力。事实判断不等同于价值判断,前者回答了“公德文化是什么”的问题,后者回答了“公德文化应该怎么”的问题。社会公众对此类问题的明确,能够促进主体明确自身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角色身份,进而对公德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进行理性判断,又能提高公德文化建设的效率。另一方面,提高公德实践能力。社会公众在实践中往往能更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

42、年,第 页。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英 大卫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第 页。效地整合公德文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加强理性判断意识,做出有助于公德文化建设的理性选择。其次,加强主体的理性协商意识。协商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公德文化建设的实践效果和发展进程,也影响主体对待中国式现代化的态度。一方面,要加强主体的关怀意识,这是加强协商意识的重要前提。社会公众要将自身主动代入他人视角、代入到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去了解公德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在陌生人社会中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助力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发展。同时,在当前信息消费时代,需要社会公众提高自

43、身同理心,才能有效避免现代化进程中信息同质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要开展主体间的理性协商。“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发展,使互联网的社会动员功能日益增强”。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搭建社会公众理性协商的沟通平台,设置协商讨论的议题,促进社会公众之间的理性对话与交流,才能为公德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促使其持续健康发展。最后,强化主体的理性价值意识。理性价值意识是有效评估公德文化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的重要因素。当前强化主体的理性价值意识,应从四个方面加以开展和引导:一是做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社会公众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辩证看待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公德文化、世界道德文化与中国道德文

44、化等关系,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者和中国式公德文化的践行者。二是做到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社会公众要明确公德文化建设既是服务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又能引导社会公众实现真善美的生活追求。三是做到过程性与效果性的统一。社会公众作为公德文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要以理性的态度审视公德文化实践,才能明确公德文化对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公德文化建设的最优化。四是做到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社会公众要对公德文化建设加以监督,保证其建设是为了实现人们的美好生活的同时,确保在建设中所采取的手段代表社会公众的意愿。总之,立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要扩大公德文化建设的“家校社网”场域,完善公德文化建设的法律制度建设,增强公德文化建设主体的价值理性,以便更好地解决公德文化建设在场域扩展、公共共识、价值理性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不断推进和完善公德文化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为全面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根基。(责任编辑:杨霞责任校对:杨霞),(,):,:;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