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麦克哈格与西蒙兹生态设计理念中的生态审美意蕴比较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3764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麦克哈格与西蒙兹生态设计理念中的生态审美意蕴比较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麦克哈格与西蒙兹生态设计理念中的生态审美意蕴比较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麦克哈格与西蒙兹生态设计理念中的生态审美意蕴比较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麦克哈格与西蒙兹生态设计理念中的生态审美意蕴比较研究陈 烨 摘 要 西方生态美学的建构主要可以划分为三条路径,依次为哲学思辨、生态艺术与环境实践。其中,环境实践为生态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多维视野,为我们如何将生态美学理论落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本文以生态设计领域两位著名的设计师麦克哈格和西蒙兹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二者设计实践中所蕴含的生态审美意识。始终坚持以自然科学作为评价依据的麦克哈格与强调“直觉”、注重“体验”的西蒙兹走上了殊途同归的探索之路,其实践成就呈现出不同的生态审美意蕴;但就两种设计理念的倾向来讲,其实存在某种可以相互借鉴与补充的契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环境实践与理论思想的结合

2、不仅全面地论证了风景园林学与美学跨学科融合的可能性,也揭示了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极富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实践美学所具有的对生态设计实践的引领作用。关键词 生态设计 生态美学 伊恩麦克哈格 约翰西蒙兹: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自然美学通史”()子课题“西方自然美学通论”;山东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美育工作坊:建筑美学 教研做一体化 教学模式探索”。陈烨,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一 研究的回顾与问题的提出生态美学是指将生态学思想与美学理论进行结合,借助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等以跨学科方式和多重视角

3、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与伦理关系做出合理解释的学科。世纪 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开始了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并逐渐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环境保护运动对西方国家的环境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推动环境意识从保护主义向环境主义的转化。生态美学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兴起的美学研究新形态,它代表着美学的发展方向,可将其视为美学的生态转型。与此同时,在生态设计与生态规划的实践领域,以英美的“景观建筑”和欧陆的“景观生态学”为主 麦克哈格与西蒙兹生态设计理念中的生态审美意蕴比较研究的景观学科和景观理论出现了融合的发展趋势。产生于 世纪的风景美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如画”原则受到批判,新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不断涌现

4、,特别是以伊恩麦克哈格(,)和约翰西蒙兹(,)为首的设计师们借助具体的设计实践活动阐述了人与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革命性地将生态因素引入到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中,引发了一场设计实践领域的“生态变革”。土耳其哲学家翟拉艾兹恩()指出:“环境主义、景观建造和生态美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并具有决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建筑物的建造都要使用地球上的资源,都会打破现存的生态平衡。它导致一个改变空间的物质形态的实体的出现,创造了环境的审美品性,并作为一个新的强迫人接受的东西对空间的物质形态施加影响。此三项看似不相关的议题与领域在美学上找到了契合点。”可以说,三者在互相生发的过程中本就应当形成互补

5、共进、殊途同归的“合作”关系。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也十分重视,程相占先生在 西方生态美学的建构路径及其启示 一文中归纳出西方生态美学的三条主要建构路径,依次为哲学思辨、生态艺术与环境实践。作为美学研究的最基本方式,采用哲学思辨路径研究生态的学者和理论著述最为丰富,在这条路径的践行者当中,有为人熟知的利奥波德、米克、卡尔森、伯梅、罗尔斯顿和林托特等人,他们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西方生态美学的最高理论成就。而在生态艺术理论研究方面,则有诸如勒班陀和克拉克等代表人物,他们也贡献了许多产生广泛影响的学说。相较于前两条建构路径的丰硕成果来说,以生态设计理论为核心的环境实践方面的研究最为稀缺,环境实践活动往往能够

6、成为一种应对景观问题的具体对策,却鲜有学者从美学角度提练出理论成果。张法先生曾将景观学科与环境美学并列作为“生态型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遗憾的是,学界对景观学科领域的发掘现状并不乐观。他在生态型美学的三个问题 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西方的生态型美学包 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胡友峰:景观设计何以成为生态美学 以贾科苏科欧为中心的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如画”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威廉吉尔平()、尤维达尔普莱斯()和理查德佩恩奈特()等。李庆本主编 国外生态美学读本,长春出版社,第 页。程相占:西方生态美学的建构路径及其启示,东岳论丛 年第 期。括三个领域:环境美

7、学、生态批评、景观学科而中国美学界在译介和论述西学时,景观学科被忽略了。”张法先生也指出了对景观学科进行关注和研究的必要性,他在另外一篇文章 西方生态型美学:领域构成、美学基点、理论难题 中提到:“在 世纪 年代以来的西方思想巨变中,景观学科的重要性突显出来当环境美学从美学上对西方传统自然美观念发起冲击时,景观学科与之相汇,并在这一相汇中以自身独特优势,以生态美学 这一词汇来聚焦、反思、改进、提升整个 的美学思考。”这样,环境美学的“环境”、生态批评的“生态”和景观学科的“景观”,共同汇成西方当代生态型美学的大潮。本文重点讨论的是两位早期从事生态设计实践活动的设计师:伊恩麦克哈格和约翰西蒙兹。

8、两者虽然都是学科领域里生态思想的奠基者,又有共同合作的经历,但是两者在各自生态思想的基本价值倾向上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在解决生态问题的策略上,两者也分属不同阵营。概括来说,始终坚持以自然科学作为评价依据的麦克哈格遵循的是理性主义的生态认知,而强调“直觉”、注重“体验”的西蒙兹则走上了一条经验主义的认知道路。应该说,这与两人的人生经历有着直接联系:曾到访亚洲并进行学习和考察的西蒙兹接受了来自东方文化的观念冲击,这对他毕生的设计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这与始终接受西方文化的麦克哈格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两者思想上根源性的差异也可以理解为在东西方文化语境下的差异。不过,两人在“生态美学”的建构层面

9、终究殊途同归。二 科学认知观与生命体验观的路径分野(一)伊恩麦克哈格及其科学认知观伊恩麦克哈格出生在距离苏格兰格拉斯哥()十英里之外的克莱得班克地区(),根据麦克哈格的自述,他是在“人与自然作为两个极端存在的环境中度过童年和青春期的”。童年时期,家门前的两条路沿途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通往当时的工业重镇格拉斯哥的路上“找 麦克哈格与西蒙兹生态设计理念中的生态审美意蕴比较研究张法:生态型美学的三个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第 期。张法:西方生态型美学:领域构成、美学基点、理论难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不到使人愉悦的地方”,随处可见“忧郁、惨淡、丑陋灰暗”的印迹;而另外

10、一条通往乡间的道路则景色迥异、生机盎然,正是自然景观的美好使年少的麦克哈格产生了由衷的赞叹。青年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上九死一生归来的麦克哈格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南部地区接受疗养,人类战争造成的伤痛与自然的治愈在此时产生鲜明的对比,使他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许多人从自然中寻找启示和规律、平安和宁静,得到陶冶和激励。更多的人把自然和市外活动看作是恢复和增强身心健康的道路。因此,和平最好的象征应当是花园而不是鸽子”。这也促使他下定决心耗费毕生的精力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努力。年,麦克哈格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立了景观建筑学()系,并于 年出版了代表著作 设计结合自然,被公认为生态设计与规划的

11、创始者。此外还有学术著作:费城的健康和病理调查研究()、华盛顿特区的分析研究()、生命的追求()、拯救地球()等。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辩证关系始终是争论的焦点,而麦克哈格坚定地从科学的视角处理其中的关系。在麦克哈格看来,“生态学”应当属于景观建筑和规划学科最为坚实的基础科学,除“生态学”之外,地理学、生物学、化学都能成为帮助我们研究自然的必备工具,而以上这些学科都必将植根于科学的土壤。因此,麦克哈格在其著作 设计结合自然 一书中写道:“我们承认科学不是唯一表达观念的形式,诗人、画家、剧作家和作家常能用比喻来揭示科学不能证明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要探索一个接近真实、能用于世界和

12、我们自己的工作纲领的话,那么科学一定会提供最好的证据。”麦克哈格不仅有着深厚的科学知识素养,而且还以科学主义范式来进行风景园林实践。比如在 年完成的波托马克()河流域研究项目是首个以地理流域作为研究背景进行生态规划的案例,他通过自创“千 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中译本参考 英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第 页。,:,中译本参考 英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第 页。层饼分析法”(),即图纸叠加模式等科学化的手段对区域现状加以分析,为风景园林领域生态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经典而有效的研究途径。在完成新泽西海岸研究时,麦克

13、哈格注意到一种自然的动态形式 沙丘。他首先抛出了一个作为自然界产物的沙丘是如何轻松取代三条人工堤防的防洪功效的观点,又详尽地描述了在自然力作用下沙丘的运动轨迹和形态变化过程,不仅阐明了生长在沙丘表面的植物所具备的共同协作的能力,还揭示了蕴藏在沙丘背后的生态智慧,而这一切都运用了科学方法论的记录方式。除此之外,麦克哈格借助科学量化的指标还有很多,这是因为他始终坚持认为破译生态的密码一定要建立在熟知自然知识的基础上,解读生态的前提是借助生态学的“专业术语”,而作为自然界产物的我们也必将具备解读自然的能力。乔治沃尔德()曾诙谐地写道:“要是没有物理学家,对于宇宙中的一个原子来说会是一件不幸的事情。而

14、物理学家也是由原子组成的,因此物理学家就成了了解原子的手段。”麦克哈格在其观点基础之上提出了与之呼应的见解:“要是没有生态学家,宇宙中的有机体也一样会糟透,而生态学家自己本身也是有机体。因此,生态学家难道不就成了了解有机体,包括了解我们自己的一种原子的手段吗?”值得一提的是,麦克哈格的研究方式不仅成就了其自身,还对同时期的以及后世的风景园林规划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之后,强调从“科学化”角度介入生态研究的理论者层出不穷,例如卡尔斯坦尼兹()、斯坦纳()和鲁兹卡()等人。(二)约翰西蒙兹及其生命体验观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是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领军人物,也同样是将生态思想与设计活动相结合的践行者。

15、年,西蒙兹出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从小在其父亲的影响下产生了对自然的渴望与热爱。年开始接触风景园林专业,先后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完成学业。西蒙兹生态思想的转折点出现在 年,他曾在此期间对东方国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学习,深受东方禅宗哲学的影响,随后在他的设 麦克哈格与西蒙兹生态设计理念中的生态审美意蕴比较研究 ,:,中译本参考 英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第 页。计实践中处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追求。年代后期,美国掀起生态运动,以西蒙兹与麦克哈格以及哈普林等为首的风景园林师积极投身于运动,并开始从土地与使用人关系的角度思考风景园林师的社会

16、责任。年代,在美国经济繁荣的时代背景下,风景园林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西蒙兹的实践成就集中产生于这一时期,更为重要的是,在他的号召之下,风景园林的聚焦点也被引向更为宏观的生态系统。在实践领域,西蒙兹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一生当中,共参与 多个项目的设计和 余个社区、个城区的规划。此外还有学术著作 景观设计学 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大地景观 环境规划设计手册()、启迪 风景园林大师西蒙兹考察笔记()等。对致力于生态运动的西蒙兹而言,虽然他同麦克哈格一样赞成用自然科学方法处理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但是西蒙兹显然更加关注人在规划设计之中的参与性。他认为,“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

17、,人们规划的是体验”,体验也受生理尺度的衡量,受人类感觉的检验。因此,可以说西蒙兹的生态认知是建立在“人文化”的感性基础之上的。西蒙兹认同综合规划应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观点,他甚至提出人类应参照并模仿自然界的一些具有生态智慧的生物行为规划自己的居所。例如在 景观设计学 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中,他指出“人也是动物。通常我们保留着自然的动物本能并受其驱使。要合理进行规划,就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本能”。而超出动物之外,属于人类先天的优势 它们往往能够成为人类生存真正的原因和成功的关键 是“特有的感知和推断能力”,而“感知(使一个人察觉自己所有状况和适用条件)和推断(通过推断得到一个恰当方法)是规划

18、的灵魂”。如果说西蒙兹视自然科学为基础,那么“体验”才是其综合规划始终坚持的思想核心。在由西蒙兹本人撰写的 启迪 风景园林大师西蒙兹考察笔记 这本书的开篇就描述了一则关于元首宫殿设计的趣闻,他从中 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美 巴里 斯塔克、约翰 西蒙兹:景观设计学 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五版),朱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 页。美 巴里 斯塔克、约翰 西蒙兹:景观设计学 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五版),朱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 页。关注到常人不易察觉的设计问题,并巧妙地引出观点:“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可以设计出侮辱、不安甚至是折磨的体验,那么难道我们不能同样创造出舒适、激励、愉悦与快

19、乐的体验吗?”在麦克哈格主导的规划当中,我们总能看到大量的分析数据为他的设计提供佐证;而西蒙兹受到在东方考察的影响,更加看重人与场地的“相处”,他认为只有在“相处”过程中才能逐渐“理解这块土地,它的情绪,它的缺陷,以及它的潜能”。因此,任何一个成功的设计案例必定建立在设计者对场地的情感投入之上,建立在对空间的感知之上。他举例说,在设计儿童空间时,必须把自己想象成跌跌撞撞、拍手尖叫的儿童,要理解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欢乐、笑声、喋喋不休、迷惑以及欢闹,像一个孩子那样地爱恋着自己的天地”,并借助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 时刻捕捉来自场地的有价值的信息。西蒙兹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 梅隆广场便

20、是满足人类情感体验并借助“体验设计法”加以验证的最好例证。此外,西蒙兹的人文倾向还表现在对文化因素的关注上,社会、经济、政治往往要与自然因素互为补充,受到同等重视。由此看出,西蒙兹的规划思想无不紧扣“人”这一概念主体。三 殊途同归的生态审美意蕴(一)伊恩麦克哈格的生态设计理念加拿大学者约瑟夫米克发表于 年的论文 走向生态美学 标志着生态美学的正式兴起,而这一时间节点与麦克哈格和西蒙兹形成各自成熟而完备的生态思想体系的时间几乎一致。二人的生态设计实践活动归根结底是具有生态意识的设计实践活动,而他们的身份也必将定位于设计师(规划师)而不是美学家。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生态思想间接影响了生态美学理论的

21、建构,尤其是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的麦克哈格,直接影响 麦克哈格与西蒙兹生态设计理念中的生态审美意蕴比较研究美 巴里 斯塔克、约翰 西蒙兹:景观设计学 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五版),朱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 页。美 巴里 斯塔克、约翰 西蒙兹:景观设计学 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五版),朱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 页。美 巴里 斯塔克、约翰 西蒙兹:景观设计学 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五版),朱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 页。了以高主锡为代表的生态美学理论家。需要指出的是,麦克哈格在 设计结合自然 之中,并未涉及流露于文字表面的美学问题,这表现在具体的行文当中,全书出现“美学”(

22、抑或是“美的哲学”)的频率不高,也并未提及美学理论。表面看来,设计结合自然 仅仅是一部借助生态学知识讨论景观规划设计问题的著作,而笔者之所以坚持将此书视为具有生态意义的美学研究对象,是因为笔者所赞同的美学观 汉语学界通常所说的“美学”,英文术语对应的“”是“审美学”“感性学”的本义,而人们所认知的生态美学意为“关于生态审美的学说”。因此,从这一角度上来看,这本书就具备了审美研究的意义与价值。麦克哈格提出了“有意义的形式”概念,就如何正确地进行自然审美欣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建筑大师路易斯沙里文曾提出著名的“形式追随功能”()理念,但是麦克哈格指出,“形式谁也不追随,形式是与所有的进化过程结合在一

23、起的,两者不可分离”,而正是在此过程中,“有意义的形式”诞生了。正如达尔文和亨德森的“适合”定义所说,在地球上幸存的有机体、物种和群落都显现出为适应环境做出及时改良的进化方案。例如:为适应环境需要,动物界“腿的长度”和“嘴的形状”往往具有最明显的优化趋向,而正是这些器官的进化,才使动物在面对环境刺激时能够做出应激反应。因此,“黑斑羚的弹跳、鸬鹚的潜水、鲨鱼的转向游动、美洲豹的跳跃”都建立在“有意义的形式”基础之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依照传统的欣赏艺术的方式来欣赏这些画面时,也许仅能获取作为进化结果的表面形式之美,却不能借助生态知识领会其背后的价值与意义。环境美学的代表人物艾伦卡尔松对自然景观欣

24、赏的风景模式同样持批判态度,他认为:“这种模式要求我们欣赏自然,并不依环境之本然与特性,而是依据某种自身并非如此、并无此特性的东西来欣赏。”因而主张要 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程相占、尹梦洁:生态美学建构如何融合东西方资源?以高主锡为讨论中心,社会科学 年第 期。程相占:生态审美学与审美理论知识的有效增长,学术研究 年第 期。,:,中译本参考 英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第 页。依照自然本身来欣赏自然,强调“自然审美欣赏的适当性”原则,其具体表现在一改传统的以艺术方式欣赏自然的做法,提倡借助生态学知识理解自然,对其进行生态审美欣赏,明确强调要按照“自然所

25、是”“如其本然”来欣赏自然,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此为“适当”。反观麦克哈格的著作,这种“适当性”原则贯穿始终。麦克哈格曾就“丑陋何以为美”提出了自己的理解。生态美学的代表人物罗尔斯顿在面对自然中是否存在所谓“丑陋事物”的问题时,提出应提升审美能力、改造传统肤浅审美观的应对策略,以此论证说明认为自然丑陋只因审美能力欠缺。而在 设计结合自然 中,麦克哈格认为艺术家偏爱的形式之美对自然主义者不是不重要,而是相比于作为自然演进结果的形式而言,在它背后的演进过程和它存在的原因令生态学家更为着迷。在他虚拟的宇宙舱中,人类想要维持生存就必须接受不再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事实,委身于维持人

26、类存活的藻类植物和用以排废的分解物中,进而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从中获得生命、成长、繁衍、发展的必要条件。麦克哈格认为,人只有当身处这样的环境时,才能摆正在所处世界当中的正确位置,并发自肺腑地慨叹“藻类与分解物的美丽之处”。除此之外,在麦克哈格笔下,重大的世界演进过程中原本不起眼的生物(例如:书中提及的有孔虫目、固氮菌等)都成为他赞美歌颂的对象,甚至在显微镜下的雪片的结晶体和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形状都具有“动人”之美。正如薛富兴所指出的那样,一旦欣赏者能够改变传统自然欣赏的文人情趣,以平等、同情甚至欣赏的心态对待自然事物,对它们进行悉心的感知、探究与体验,那么“人类对于微观自然对象之审美观照

27、就会出现新质:原来许多看起来不起眼的、没有审美价值的东西现在也开始有了审美价值,甚至原来一些看起来丑陋之物,现在则变得可以接受,甚至有点可爱了”。麦克哈格的生态设计意识具有浓厚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反对陷入自然与人类二元对立的思维极端当中。在 设计结合自然 当中,他不惜耗费大量篇幅来表述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对与憎恶之情。如前所述,在该书第一章“城市与乡村”中,他借助自己的经历有意刻画了家门前分别通 麦克哈格与西蒙兹生态设计理念中的生态审美意蕴比较研究周思钊、程相占:论肯定美学的生态美学意蕴,南京社会科学 年第 期。薛富兴: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第 页。往城市与乡间的两条道路,而

28、沿途风格迥异的景象也似乎预示着青少年时期的麦克哈格就已形成的“人类”与“自然”二元结构的认知关系。麦克哈格指出,“西方宗教是我们道德观念的主要根源”,从 圣经“创世记”的故事当中,作为读者的人类普遍接受了一种在自然中剥夺和破坏的本性,而这种观点所造成的结果是:“人,排他性地认为上帝给予他支配一切生命的权力,责成他为生物中唯一能征服地球者,大自然沦为人类追求进步 或 追求利润 等活动舞台上的无关紧要的幕布。即便自然被推到显著地位,它也只是个被征服的角色,也就是说人对自然的征服。”在这种盲目且膨胀的作用关系之下,人类丑态百出。在描述城市的运转与建设时,麦克哈格甚至失之偏颇地提出一些极端的理解。例如

29、:城市的拓荒者和建设者虽然拥有“勤奋进取”“专心致志”的品性,但也擅长“不顾一切和无知地进行破坏”;而商人,作为这一活动的“后继者”,无非是善于“阿谀奉承,狡猾奸诈”之人;经济学家“除极少数例外,都是商人的奴才”;等等。此外,“原子弹专家”“森林的砍伐者”“不顾后果的采矿者”,他们的存在只会让环境恶化愈演愈烈。在麦克哈格看来,在人类中心主义蛊惑下,人类必将以大自然作为活动的淡薄背景,而宇宙的存在也不过只是为“支持人到达他的顶峰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结构”罢了。麦克哈格借助生态学知识驳斥了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观点,指明自然界中的万物之所以得以幸存,不是建立在“竞争”关系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合作”关系的

30、基础上。长久以来,达尔文所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为人熟知的更多是“竞争”层面的字面意义,而“竞争”直指“对立”。在这种语境下,“适者”也被解读为适应环境的人,透露出一种通过优胜劣汰而得以保留的“火药味”。然而,麦克哈格指出,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中译本参考 英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第 页。,:,中译本参考 英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第 页。,:,中译本参考 英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第 页。“达尔文所说的适应,其实指有机体和环境之间存在的互相协调

31、的关系”,“物质的演化是生命适应性及其进化的先决条件。它对自然选择做了补充,不仅是成功的有机体适应了环境,而环境也适应于有机体。适应 包含有机体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这一假设,而有机体的进化是对这一有利条件的反应”。他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进化的实质,说明长期以来,我们自视甚高的人类总以为是自然界大浪淘沙之中百战不殆的“宠儿”,但实际上,人的进化并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了不起,这种进化只是建立在自然配合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反应而已。甚至人类这个物种之所以会出现在地球上,也是因为当自然系统中出现满足人类存活的必要条件时,自然才以一种看似偶然实属必然的方式把他们“请出来”。令人扫兴的事实是,正当人类因为克服一道道

32、生存难题而沾沾自喜时,殊不知自然这位“出题人”已经降低了题目难度,而人类之所以能够克服,也只是自然的有意而为罢了。麦克哈格虽未从字面含义上明确提及,但最终阐释了人类与自然应处于“一元论”的相处模式。正如食肉者与被食肉者之间,并非表面的二元对立,而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有利、相互成全的关系;即便是令人谈虎色变的“癌”细胞,其本意也不过是想要与作为宿主的人体取得一种共生,因为一旦宿主死了,这种关系便不复存在。正如麦克哈格所说的那样:“假如人们把生物界看作是一个单一巨大的超级生物,那么,自然主义者认为,人在其中,要像酶一样,具有调节的能力。”人类要想方设法把自己扮演成自然系统中善于协调管理的“酶”,而不是

33、扮演成与自然系统同归于尽的“癌”。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在选择一个适合描述人与生态关系的字眼时,“我与它”()和“我与你”()的二元对立关系,永远不及“我们”(一元关系)更为确切。麦克哈格与西蒙兹生态设计理念中的生态审美意蕴比较研究 ,:,中译本参考 英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第 页。,:,中译本参考 英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第 页。,:,中译本参考 英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第 页。(二)约翰西蒙兹的生态设计思想麦克哈格与西蒙兹都坚持将自然科学知识视为处理环境设计问题的前

34、提和基础,但有所不同的是,麦克哈格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自然的欣赏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厌恶,如前文所论,在“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他显然更加偏袒于前者。在其自创的“千层饼分析法”中,他注重综合获取各种从环境中捕捉到的信息,加以分析处理,最后得出最佳选址。这种看似最终为人而设计的研究方法却很少将人的参与纳入其中,难免给人一种从“土地”出发最终又回归“土地”的印象。相比之下,受到更多东方哲学观影响的西蒙兹则围绕“人”的“审美感知的介入方式”“沉浸式的体验”“体验的审美可能性”“场所气氛”“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更多的讨论。美国学者阿诺德伯林特于 年出版的 艺术与交融 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交融美学

35、”()这一概念。其理论核心倾向于通过审美介入()建立一种超越主客体之间的参与模式,即通过审美交融拉近感知者与环境的距离,使二者融为一体,强调“作为主体的欣赏者与作为客体的艺术作品之间的连续性”。在传统的西方审美模式中,对象模式和景观模式都预示着欣赏者与欣赏对象之间存有无法逾越的距离,而伯林特认为这种“分离式的体验”必定建立在主客二元的前提下,成为一道阻碍人类准确认知自然的鸿沟。在西蒙兹的阐述当中,也同样有着类似的慨叹与理解。关于“审美感知的介入方式”,他主张在对场地进行认知的同时,不仅要善于捕获“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传达的信息,还要“沉浸”其中,让自己融入场地的氛围。在处理

36、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上,西蒙兹也更加欣赏东方文化所展现的睿智。比如西蒙兹在考察笔记当中这样写道:“阴阳图暗示,对东方人来说生命本身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无尽追求,预示着一种和谐共存,连续交织的美感。”西蒙兹认为设计行为也不是设计者与场地之间二元对立的关系,设计者不仅可以改变场地的面貌,一个场地的氛围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设计者,两者以一种互动交融的方式赋予对方新的意义。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程相占:从生态美学角度反思伯林特对康德美学的批判,文艺争鸣 年第 期。美 约翰 西蒙兹:启迪 风景园林大师西蒙兹考察笔记,方薇、王欣编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 页。交融美学强调多感官体验,视环境为各

37、种有机体、知觉的无缝统一。如伯林特曾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特殊的与环境的参与式交融,其特点是“完全的联觉融合”。在传统的理论当中,通过除了视觉与听觉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之外,嗅觉、味觉和触觉往往是被忽略的审美途径。早年东方游历的经历对西蒙兹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东方文化中强调对环境体验的设计方式使他感触尤为强烈:“从西方式的思维看,这种方法似乎可疑从来没有用技术术语清晰定义过只能说,历史上的建筑师、规划师和工程师在工程中表达了对地质条件和自然力的直觉。”显然,从“体验”出发来认知风景园林对西蒙兹来说有着较为难以接受的转变过程,但是他将这种场地的设计模式继续发扬,并改造成为自己理解环境的重要途径。为此,

38、西蒙兹还自创了一种具有“沉浸”色彩的“体验设计法”,这种方法要求设计者首先明确空间应有的体验,再根据触发这种体验的要求来布置其间的要素,最后再以体验的方式对其检验,以此审视空间是否满足预期的情感触发效果。例如检查一所教堂的设计,可以假想:“我是一名牧师,当我开车经过或驶近我的教堂时,它是否表现出了那些令我为之奉献一生的精神特质?”在西蒙兹看来,体验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质,从审美的角度参与到景观中去可以作为一种衡量我们体验内在价值的方法。然而,体验也并非都是亲切宜人的,正是因为体验蕴含无穷尽的审美可能性,所以审美体验也会具有否定性和消极性影响。当我们在进行环境体验时会更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环境欣赏

39、常常会受到阻碍,并且“有时我们会体验到一种具有侵犯性甚至有害的环境一种极端是,某些景观可能让我们能与自然进行精神上的深层的交流而另一种是,景观可能会使我们退步并且伤害我们。我们的环境体验的最大组成部分便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在体验中,批评性的判断与欣赏是结合的”。对于西蒙兹来说,这种具有否定性和消极性的影响也同样值得关注。他曾在书中举例说,一 麦克哈格与西蒙兹生态设计理念中的生态审美意蕴比较研究 ,:,中译本参考 美 巴里 斯塔克、约翰 西蒙兹 景观设计学 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朱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 页。,:,中译本参考 美 巴里 斯塔克、约翰 西蒙兹 景观设计学 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40、朱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 页。美 阿诺德伯林特:生活在景观中 走向一种环境美学,陈盼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 页。座西班牙内战时期的牢房被设计成颜色繁杂、由尖锐折线交错成形的多面体,在这个危机四伏的圈地之内,关押在其中的犯人不仅要饱受不同颜色的光线摧残,还要忍受空间形式上的压迫感,甚至需要经受坐卧难耐的触觉体验。在这个牢狱之中,犯人并没有受到刑罚的皮肉之痛,却不堪忍受如此有违人性的感官体验。作为环境的受众,人们显然更加渴望拥抱亲切宜人的体验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具有否定性和消极性影响的审美体验是“毫无意义”的。西蒙兹为此提出了场所气氛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一种“可行的生态做法”进一步引入到环

41、境设计中去。他认为,人们无法轻易断言,一座满载欢声笑语的游乐园就一定会比充满悲痛、肃穆的墓地的设计更加高明,这就像我们无法就“喜”与“悲”做出优劣评判一样。显然,游乐园的空间设计要求很难与墓地的要求相似,这是环境景观类型的既定用途不同而导致的,但是营造欢乐的氛围与营造悲痛的氛围对于设计能力的要求同等重要,一个优秀的环境设计必须努力营造与既定用途相匹配的气氛。西蒙兹将这种“可行的生态做法”进一步应用于大尺度空间的环境设计中去。比如在建筑物鳞次栉比的高密度城市环境中,人们渴望从压力中获得解脱,他认为原本受压抑、禁锢的空间形式就应被赋予轻盈、通透之感;再比如为了与城市“热岛效应”的微气候相匹配,创造

42、更加宜居的氛围,他提出一种可行的生态做法 设计“绿洲”。西蒙兹从“体验”出发来认知环境,并强调环境设计的核心在于营造与“体验”相匹配的“气氛”。可以说,西蒙兹的生态设计思想蕴含着一种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他既保留科学认知的前提,又强调体验带来的审美感受。从审美的角度参与到景观中去是一种衡量我们体验的内在价值的方法。如伯林特所言,美学给景观认知带来的贡献之一便是让我们认识到人的体验与景观知识同样重要。环境并不是独立存在、单独被研究并被人们不偏不倚地客观地认识的,景观就如同一套衣服,如果离开了穿它的人就变得空洞而无意义。没有人类的存在,景观所拥有的只是可能性。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这

43、在一定程度上与西蒙兹的体验设计具有了某种契合。总之,无论是麦克哈格崇尚自然的科学认知观,还是西蒙兹推崇感悟 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美 阿诺德伯林特:生活在景观中 走向一种环境美学,陈盼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 页。的生命体验观,尽管二人选择的道路不同,追求的设计理念也不同,但他们通过设计实践所体现出来的生态美学思想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的,其生态观念和审美意识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 语尽管生态美学是将生态学思想与美学理论加以结合,力图借助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等跨学科、多角度地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与伦理关系做出合理解释,然而在各个学科“联合作战”的同时,以生态设计理论为核心的设计实践活动却往往成为生态美学无暇关注的领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例如多数生态设计缺乏足够的理论深度,往往流于形式,或过分追求艺术化的审美取向,等等。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纵观生态设计实践的发展史时,发现也不乏理论功底深厚的优秀设计者。比如,在本文研究对象麦克哈格与西蒙兹之前就有生态主义奠基者埃利奥特和盖迪斯等筚路蓝缕,而在他们之后则有斯坦尼兹、福尔曼、摩尔根、斯坦纳和鲁兹卡等继往开来,他们同样值得引起生态美学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因为只有突破学科壁垒,综合发掘,才能使生态美学成为一种联系紧密且极富生命力的创造性美学。麦克哈格与西蒙兹生态设计理念中的生态审美意蕴比较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