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明中都建筑遗产虚拟空间的脉络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3320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中都建筑遗产虚拟空间的脉络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明中都建筑遗产虚拟空间的脉络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明中都建筑遗产虚拟空间的脉络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文明,记载着每代人的印记。明中都建于明初,其建筑风格与宋、元较为相似,整体建筑风格古朴雄浑、规模宏大、气象雄伟。相比明朝后期与清朝建筑上的纯装饰构件,更有组织的理性感。加之明中都作为明朝建造的第一座国都,举全国之力建造,拥有中国宫殿最大的石础。曾有诗这样写:“中都丰镐遗,宫阙两京陟。千里廓王畿,八屯拱宸极。”作为明代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项目突出重围,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

2、古新发现”,也是安徽省唯一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针对如此重要的建筑遗产保护,数字化技术具有先天的优势,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已成为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在对建筑遗产自身保护、修复的基础上,虚拟空间的建立进一步从视觉呈现上引导大众的专注力,促进对明中都历史信息的有效传播。作者简介:.王晔,女,安徽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凤阳明文化。.郑艺鸿,男,安徽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明文化研究。.肖晴,女,安徽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淮河流域装饰纹样研究。.赵蕊,女,安徽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明中都建筑。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淮河流域传统寺庙装饰纹样研究及创造性转

3、化”(项目编号:AHSKQ2021D131)阶段性成果。明中都建筑遗产虚拟空间的脉络研究王晔郑艺鸿肖晴赵蕊(安徽科技学院蚌埠233000)摘要数字技术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记忆,让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以新的方式长久保存。当代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等领域的应用,也是未来建筑遗产保护发展的大势所趋。明中都建筑遗产上承宋代营造法式的传统,下启清代官修工程,是我国不可再生的历史遗珍,拥有庞大的体量及丰富的建筑构件。因此,在数字化保护中,对明中都虚拟空间的构建要求极高。这就亟须突破传统的介质、载体、时空来呈现新场景,聚焦人与物的感知量度,探索多维度下的明中都建筑遗产虚拟空间的表现方法,以期为建筑遗产数字

4、化保护领域提供更多的借鉴与参考。关键词明中都虚拟空间建筑遗产 张紫赟,刘美子,曹嘉玥凤阳明中都:考古发现与保护利用“三部曲”N新华每日电讯,20220722(12)622023年9月 第21卷第3期美术设计研究一、明中都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应用分析(一一)明中都建筑遗产价值分析明中都建筑遗产价值分析对于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质上是对多方面价值的保护。不同的历史时期,建筑所承担的功能也会有相应的侧重。在建筑遗产的价值分析过程中,首先要深入认识明中都建筑遗产价值构成要素(表1),才能更好构建虚拟空间的脉络。表1明中都建筑遗产价值构成及体现遗产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教育价值价值体现明中都是

5、明朝第一座皇城,建筑制式上承宋代营造法式,下启清代官修工程,规制之盛,实冠天下明中都有最精美的石刻,国内最大的石础明中都作为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历史信息明中都作为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和精神内涵1 1.历史价值历史价值。明中都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有许多发明创造。比如将传统“三朝五门”制度转化为前导区、中轴线的创建、中轴线两侧绝对对称的附属建筑群、副轴线上对称的祭祀建筑等等,在当时都是独步一时的创新。根据地形显示,明中都向南望去是明皇陵,两者通过一条洪武御道衔接。一南一北,一阴一阳,是风水美学的典范,深刻影响着明清的都城建设。2 2.艺术价值艺术价值。明中都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城墙及午门白玉石须弥

6、座的石刻上,是建筑史上的精华。王剑英先生所著的 明中都研究 中,记录了1975年冬对中都午门部分石刻的考察,其中记载石刻图样种类有:龙、凤、麒麟、狮子、鹿、云朵、海水、牡丹、芍药、荷花、西番莲、方胜、“万”字等十余种。根据实地考察统计,在这些汉白玉浮雕中,方胜图130余块,花卉图120余块,“万”字纹30余块,云凤纹20余块,祥云纹约17块,云龙纹约15块,鹿纹约6块,狮子纹约5块,麒麟纹约2块,另有水纹等与其他题材组合出现。石刻题材多样,图案无一重复。中都石刻可谓穷尽我国古代图样而聚之一处,是名副其实的图样集大成者,足可成为今人学习古代传统图样的教科书,具有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3 3.科学价

7、值科学价值。明中都的建筑遗产及艺术形式,可以为古建筑布局研究、传统文化研究提供科学的历史资料。丰富多样的石刻、榫卯结构、建筑形制等既有助于学者研究传统工匠技法,又有着极高史料价值。例如对明中都的挖掘可以清楚了解完整的基础构造,故宫博物院考古部主任许海峰对此评价道:“为了解北京紫禁城金水桥桥面以下基础构造、建造工艺找到了很好的参照范本。”4 4.文化教育价值文化教育价值。明中都的建筑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 的规制,规划布局对北京城的建设影响极深。明会典 云:“营建北京,宫殿门阙悉如洪武初旧制。”它是明清都城的始创,布局最规范、建筑质量最高、最合乎礼制。据国家文 徐凡明中都遗址的历史沿革与保护利用 D

8、 南京师范大学,2020 王剑英明中都研究 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43 郑艺鸿明中都石刻遗产的特殊价值 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1):157 孙文晔永乐归京 N 北京日报,20210713(13)徐凡明中都遗址的历史沿革与保护利用 D 南京师范大学,202063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物局网显示,在2012年明中都成功加入“中国明清城墙”申遗项目,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可以丰富大众的人文素养,从内心深处激发民族

9、认同感和自豪感。(二二)数字化技术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现状数字化技术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现状目前,国内外关于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呈现建筑文化本身为主要内容,使用数字化平台,建立直接有效的方式向大众展示建筑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二是借助数字化技术,遵循真实性对建筑遗产进行复制,建立建筑遗产的信息数据库。如今,全球范围的建筑遗产保护领域都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借助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有能力将建筑遗产承载的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永久地保存下来,这也是未来的趋势。从建筑遗产的保护扩大至对遗产价值的保护,虚拟空间呈现方式让文化遗产顺应时代的发展,变成了有厚度、有温度的文化产品,不再只是研究

10、者才可以触碰的领域。但因缺少有效的虚拟空间呈现的理论依据与方法,出现例如信息传达乏味、内容构建简陋等问题,无法让大众自主、沉浸地穿越古今去体会它们的雄美与气魄。(三三)明中都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明中都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题明中都位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龙兴之地滁州市凤阳县,用当今视角观之,位置相对偏远,信息较为闭塞,远没有北京故宫、南京明故宫广为人知,受大众重视。历经七百年的人祸天灾,明中都已倾颓,即便如此,现存皇城遗址也是国内少有的珍贵遗存。目前针对明中都建筑的数字化保护有以下几个问题。1 1.明中都建筑数字化技术手段应用不足明中都建筑数字化技术手段应用不足,核核心价值表现力度不

11、够心价值表现力度不够,对非物质文化的诠释对非物质文化的诠释、展示展示方式单一方式单一。例如明中都建筑石刻具有精巧的雕工、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等,但在展示过程中,大多采用影像、图片、模型(图1)的记录方式,停留在结构形态和尺寸、材料等描述上,让物质与非物质的展示内容处于分离状态,不利于观众进行深入了解。2 2.观众与明中都建筑之间缺少互动观众与明中都建筑之间缺少互动,容易失容易失去兴趣去兴趣。目前,凤阳博物馆在明中都馆厅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匮乏,信息呈现方式单一,仅有最传统的静态展示,甚至无早已普及的互动屏幕,难以激发观众探索文化的积极性,让观众无法从正面感知建筑的三维立体空间。3 3.关于历史文化

12、的内容表达十分单薄关于历史文化的内容表达十分单薄,缺少缺少科技手段的融合科技手段的融合。这些非物质性的内容当前是以图片、相关文字进行展示的,缺乏沉浸式的融入,很难达到对观众的有效诠释。运用混合式数字化技术把明中都建筑的历史文化与艺术表现出来,让观众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是数字化遗产保护的关键要素。总之,现有的明中都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针对凤阳明文化的研究虽然少,但还有迹可循,具体到明文化中的建筑遗产视觉呈现的则极少,而明中都建筑正是凤阳明文化的精华所在。二是多为早期研究,视野不够宽,思路不够新。图1凤阳中都皇城复原模型(摄于凤阳鼓楼)642023年9月 第21卷第3期美术设

13、计研究二、明中都建筑遗产虚拟空间的构建虚拟空间呈现的世界出自历史记载及建筑遗产实物的补充,并进一步拣选、提炼和升华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它作为遗产价值实现的介质,只有内容充沛,才能更好地制定合适的视觉呈现策略,把大众感性的和理性的两种认知相结合,将目光聚焦凤阳明中都,深入发掘与保护其历史信息资源,最终展示出明中都“规制之盛,实冠天下”的历史文化魅力。(一一)复原构建的需求复原构建的需求在传统建筑遗产保护的案例中,侧重点一般都放在建筑物本体上,但它保存难度较高,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极易损坏消失。这些建筑承载着传统的文物、工艺、思想等信息,即便是数字化高度发展的现在,建筑遗产的表现形式仍有些单调。

14、人的视觉是最直观的,能够极快地辨识到非合理的事物,因此对建筑遗产及其周围环境的高精度数字化复制、对虚拟空间的营建、对建筑物真实性的还原时,也要对自然社会环境进行保留。例如保护与建筑相关的街巷、街区、广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明中都中轴线绝对对称的设计、“工”字形宫殿的设计、精湛的龙凤石刻、与明皇陵一阴一阳的风水美学等。必须从整体上保护明中都建筑特色,除去建筑本身的真实度、完整性,还需要搜集周边环境、非物质文化信息,确保明中都虚拟空间的完整性。(二二)保护更新构建的需求保护更新构建的需求在保护好现存建筑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建筑遗产的历史文脉。除去微观中个体建筑遗产本身及环境承载的历史信息,也要

15、从宏观角度深化对建筑遗产的认识,将具有统一性的以“系列遗产”串联起来,同时将虚拟空间串联起来,从更广的视角做好视觉的呈现。明中都是明朝文明形成的雏形,后续还有南京、北京、荆州等地。根据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显示,2012年7月,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加入了申遗项目“中国明清城墙”的预备名单中。线下“中国明清城墙”这一系列遗产将同一文化、统一价值的建筑体看做一个整体,线上虚拟空间也可以将同一语境下的建筑文化串联起来进行设计,构成“系列遗产”的延伸。在设计中,各个建筑遗产既有文化之间的共性,也要单独体现个性,从更广的视角下审视建筑文化遗产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明中都的营建,它严格遵循了 周礼 考工记的

16、规制,南京城就是仿明中都改建而成,北京城也沿袭了明中都“三垣相套”的城门之制。单士元先生著作 故宫礼记 讲述:“北京故宫午门到三殿这一坐朝地区,基本上和凤阳宫殿的 外朝 吻合。所以,准确地说,明代北京皇宫建筑,应该是以凤阳宫殿为蓝图。”因此在“系列遗产”虚拟空间的设计中,应突出明中都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挖掘建筑之间的关联,对历史文脉进行延续,以高视野的角度重新规划故事线,在此基础上呈现遗产信息的历史文化厚度和生命力。(三三)补充构建的需求补充构建的需求明初的建筑墙体以石材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明中都建筑遭到人为与自然的破坏,文献资料也极少记载,遗留下来的大多是残垣断壁。建筑遗产的破坏与消失意

17、味着与之匹配的情感较为匮乏,因此常采用重建的方式来重现历史记载中的建筑风格。当今数字化的发展日臻成熟,可以于虚拟世界中构建真实建筑在岁月中逐渐疮痍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展现当地文明的发展,又让观者产生“岁 肖晴,王寅寅,郑艺鸿明中都石刻图案造型与艺术价值研究 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06):150 徐凡明中都遗址的历史沿革与保护利用 D 南京师范大学,202065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月带来的不只是苍老,更多的是沉淀”的感悟。在虚

18、拟空间的构建中,需要注意:一是在对建筑数字化重建时,要做到还原的真实性,根据相关图纸、文献、遗产测量资料等多方面确保构建的正确性与严谨性;二是重现建筑的功能和相关使用情景,确保文化内涵尽可能得以延续,实现传统价值同虚拟空间技术的结合;三是明确明中都作为明初第一座都城的地位,可以从同一类型建筑、相关历史文献、美术作品等中获得参考依据。三、明中都虚拟空间的设计脉络数字化技术为建筑遗产的传播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这些建筑遗产也在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中呈现新的活力。首先,对于建筑文化遗产的虚拟空间设计而言,构建出承载历史脉络并通过积极方法进行推广和保护是最基础的环节。其次在虚拟空间设计过程中将感性和理

19、性进行合理的结合,不拘泥于封闭的保护空间,增加多元化、立体化的展示平台。最后,深入挖掘建筑的文化遗产,通过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隔阂,由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变为个性互动传播。合理有效的虚拟空间的构建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传播建筑遗产的重要手段,以参与者、参观者、建筑遗产三个维度对明中都建筑遗产虚拟空间进行设计,明确了空间呈现的三个方向,最终展现出建筑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魅力。(一一)以参与者视角进行设计以参与者视角进行设计传统明中都建筑遗产的介绍,倾向于现实参观游览的模式,大众与空间的交互内容有限,观众只能被动接受文化资讯。以第一视角进行虚拟空间的设计,要根据明中都文化遗产的历史,确定虚拟空间呈现的主题,赋

20、予观众自由选择视角的自由,设置多个可供扮演的角色,使观众获得超越传统媒介的沉浸感。1 1.营建体验营建体验。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正式下诏在林濠营建中都,“始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焉。”朱元璋一反自己“崇节俭”的做法,要求把中都建造得宏伟华丽,也证明了明中都建筑标准要求极高。从营建体验的角度进行虚拟空间的设计,观众可以化身为明中都里的建造者,可以是灌注融化生铁水的匠户,“城池坝砖脚五尺,以生铁熔灌之”,可以是建造殿坛的梓人,可以是木匠,可以是雕匠等等。也可以化身行工部的督工,如东瓯襄武王汤和、工部尚书薛祥等进行实地考察。也可以化身当地百姓,亲眼看着都城一步步建成。此时的观众打破现实中对世

21、界的认知与经验,以沉浸式的感官体验为主,对传统建筑营建的艰辛、明中都规模之宏大有新的认识。2 2.罢废体验罢废体验。洪武八年四月,朱元璋在明中都营建即将完成之际亲至凤阳,却遇到工匠“厌镇”(一种巫术,能诅咒、制伏厌恶的人或事)。在皇权至上的时代,朱元璋下令“尽杀”厌镇的工匠,也意识到大兴土木营建中都是重大的失误,同时恃功骄恣的淮西勋贵做出一系列逾礼越制的行为,于是洪武八年四月朱元璋下诏“罢中都役作”。在罢废虚拟空间的设计中,观众可以化身朱元璋,在体会“验功赏劳”的欣喜下,忽遇厌镇事件的愤怒,逐渐意识到大兴土木带来的影响而产生向皇天后土请罪的惶恐;可以是奏曰“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也”被左丞相胡惟

22、庸毒死的刘基;可以是中都设置的卫所军士、可以是江南迁移的14万移民、可以是“终身徒流罪”的罪犯,这些人遇到“盛暑重劳,伙食失节”以致“病无所养,死无所归”的 明太祖实录:第83卷 M 古籍影印本 明太祖实录:第99卷 M 古籍影印本 明太祖实录:第75卷 M 古籍影印本662023年9月 第21卷第3期美术设计研究境况,积攒了强烈的愤怒和不满;也可以是当地百姓,饥荒的压力下,只能身背花鼓,浪迹天涯。亲眼看着宏伟华丽的建筑走向破败陨灭,与营建时的生机形成鲜明对比,为观众提供胜于现实游览的虚拟体验。(二二)从参观者角度进行设计从参观者角度进行设计对于建筑遗产来说,蕴含的历史价值是需要不断地进行挖掘

23、、探索的,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历史赋予它的沧桑巨变,理解它的价值,才更有存在的意义。从参观者的角度进行虚拟空间设计,对建筑的展现更加直观,让过去不能看的,不能见的文物,特别是不可移动的文物,通过数字化处理,能够完整地再现明中都的繁盛与颓败。这样既利用虚拟空间中参观者的视角,又借助数字化,实现现实游览难以展示的效果。1 1.明中都建筑的枯荣变化明中都建筑的枯荣变化。虚拟空间的明中都建筑通过对细节的还原模拟真实世界,强调并保证历史的真实度、完整性,可从明中都繁盛时期、衰败时期、繁盛到衰败这三个环节进行虚拟空间构建。繁盛与衰败时期可参考 清明上河图 的虚拟现实技术(VR)体验,参观者可以到处游走,与非

24、玩家角色(NPC)进行交流。在设计中应融入人工智能(AI)型NPC,让交流更人性化,让体验者与出现的明初人物、世界产生交互行为,真正地成为明中都的一分子。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是一个快进的虚拟空间,消解了漫长时间的等待,形成多元而真实的叙事空间,引导大众对明中都历史事件产生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建筑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及意义也因此能更加立体而深刻地呈现出来。此虚拟空间也可以在手机上进行推广,例如利用抖音等App,通过旋转手机转变前行角度,营造比现实世界更丰富的表现效果。2 2.Chat AIChat AI智能讲解员智能讲解员。旅游已成为个性化的需求,针对明中都建筑遗址,利用技术创新提供品质化、智慧化的

25、服务是服务升级的主要方向。智能讲解员基于大数据建立,把对应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拥有丰富的线上浏览路线和景点信息、各国语言及各地方言处理系统,同时在讲解过程中还可以进行互动,在垂直领域也可以深耕深挖进行探讨,让参观者沉浸在高精度的虚拟现实空间中,通过AI智能代替讲解员,为大众提供更佳的虚拟体验。(三三)以建筑为主的设计以建筑为主的设计对建筑遗产进行保护的根本目的是要把它蕴含的历史信息价值原原本本地延续下去。明中都虽然没有作为京师启用,却是在空旷的地域进行兴建,整体布局更符合当时的特点。明中都遗址建筑虽然遭到破坏,但地下的基址保存完好。罢建中都后,建筑荒废,未曾改建,因此,明中都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完

26、整的建筑基址的都城遗址,具有极高的研究参考价值。但建筑遗产在虚拟空间设计中,难以凸显文化特色与内涵。因此,在以建筑为主体的虚拟空间设计中,可以突破时间维度上的先后顺序,对承载内容进行重构,这样更适用于对明中都遗产历史、文化、艺术创新性的表达。1 1.明中都建筑规划与其他帝都的对比明中都建筑规划与其他帝都的对比。明中都建筑规划对南京城、北京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明中都是首个中轴线贯穿全城的都城,两侧从属于皇权的建筑彼此对称,设置云霁街为副轴线,两侧是祭祀用的建筑。两条轴线相交于大明门前,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这种完美的规划布局是明清建设的样板,北京城的布局就采用了明中都“三垣相套”的规制,

27、其宫殿名称及布局也与明中都如出一辙。二是明中都鼓楼是全国最大的鼓楼,也是唯一朝向东西的。陈怀仁、夏雨 高宠空间叙事视角下的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D 江南大学,202167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润曾对现存三座鼓楼进行了对比(表2),明中都鼓楼采用的“九五”开间,在中国鼓楼中仅此一份,由此可窥探明中都建筑规格之高。三是明中都的布局规划突出了三垣四象等古代天文知识,也在明清建筑中得以延续。四是明中都建筑浮雕石刻大部分高32厘米,长100厘米,

28、雕刻的深度达3-5厘米。同南京和北京相比,南京明故宫的午门须弥座上的雕刻仅有一点花纹饰,雕刻深度仅1厘米,其他皆为光面石块。而北京午门的石刻,只有一个花饰,其雕刻样式、雕刻尺寸和明中都一样。对比来看,可见中都城石刻更独擅胜场。由此可见,明中都是明朝最早的一个都城,是改建南京、营建北京都城的模板。它在选址、规划、设计、制度、工艺、艺术方面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针对明中都是明清建筑开端的地位,在设计中,可以虚拟出明中都、南京城、北京城三座明都城进行对比,从整体到细节,带领观众穿梭时间、地域,更好地学习体会传统建筑的发展史。当前,北京中轴线已申遗成功,中轴线数字资源库已发布,明中都的虚拟空间完全可以借鉴

29、此技术,把不可移动的文物变得可视可感。2 2.申遗项目申遗项目“中国明清城墙中国明清城墙”的跨空间设计的跨空间设计。凤阳明中都城墙于2012年加入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中“中国明清城墙”项目,该项目还包括南京城墙、西安城墙、寿县城墙、兴城城墙、荆州城墙、襄阳城墙、临海台州府城墙。凤阳明中都的城墙是明清最早的城墙,它实际南北长965米,东西宽875米,在经历600多年的沧桑后,城墙仅存1350米,占周长的36.7%。此项目的虚拟空间设计中,可以把所有的城墙以时间为序进行衔接,参观者可以一步步走过城墙,体验时间的穿梭。这种衔接的设计,一是可以凸显明中都城墙建材的优质、石雕的精美;二是突出明中

30、都城墙的重要性,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标准。结语作为明初第一座皇城,明中都的建筑规模无疑是庞大的,它浓缩了明初时期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状态,在明朝最重要的三都中,明中都在布局规划上达到了高峰,并且建筑质量精益求精,布局规划超前,礼制规范矩步方行,展现出古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光彩夺目。明中都的虚拟空间在模拟真实世界时,一方面应尽可能接近现实,对建筑物、布局、民俗使用大量细节“拟真”,它可明中都鼓楼南京鼓楼北京鼓楼长(m)7244.5055宽(m)34.2522.8033高(m)15.894劵门(门)333开间(间)9间3间5间檐层3层檐重檐3层檐资料来源1999年版 凤阳县志文化局编 鼓楼风

31、光罗哲文 北京钟楼、鼓楼表2明中都、南京、北京鼓楼规模对照表 陈怀仁,夏玉润明中都钟鼓楼的形制、朝向及其文化内涵 C/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七辑北京:故宫出版社,2010:638651 数据出自中都遗址公园展示牌。682023年9月 第21卷第3期美术设计研究以模糊虚拟和真实世界的界线,使观众在以建筑遗产为焦点创建的虚拟空间内得到置身其中的体验。这种空间结构上的调整不是毫无意义的编造,而是保留“原真性”基础上对空间布局的调整,对虚拟空间艺术性的再创造,强调了主题的表达力度。另一方面,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虚拟空间特有的空间特性,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相关内容进行连接,突出主体在现实领域中的价值

32、,拓展虚拟空间的探索边界。在明中都的虚拟空间设计方面,围绕建筑文化遗产,分析其核心价值,提供了具体的构建思路及方法,解决过去建筑文化遗产虚拟空间体验表达和传播存在的问题,将建筑遗产的信息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展现出来。责任编辑刘希瑶A Study on the Vein of the Virtual Space of Zhongdu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the Ming DynastyWang Ye1Zheng Yihong2Xiao Qing3Zhao Rui4(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Bengbu 233000

33、)Abstract:Digital technology is conducive to inheriting national cultural memories,allowing the remaining cultural heritageto be preserved in new ways for a long time.The application of contemporary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fields of culturalheritage protection and activation is also the trend of f

34、utur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TheZhongdu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the Ming Dynasty inherits the architectural tradition of the Song Dynasty,and links theofficial renovation project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is a non renewable historical treasure in China.It has a large volum

35、eand rich architectural components,so in digital protection,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spaces of the Zhongdu ArchitecturalHeritage in the Ming Dynasty is a highly demanding work.This urgently requires a break-through in the traditional media,carriers,and in the presenting of time and space to prese

36、nt new scenes and focus on the perception measurement of peopleand things,so that it helps explore the expression methods of the virtual space of the Zhongdu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the Ming Dynasty in multiple dimensions,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reference in the area of digital protection ofarchitectural heritage.Key Words:The Zhongdu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the Ming DynastyVirtual SpaceArchitectural Heritage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