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以新文科建设为视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2615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以新文科建设为视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以新文科建设为视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以新文科建设为视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第 2 期 总第 6 期新文科理论与实践No.2,2023Serial No.6Journal of New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论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以新文科建设为视域孟宇 张学伟摘要:新文科建设为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对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存在课程设置问题导向性不强、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单薄、跨学科性不强,课程覆盖面不足、国别区域专业知识欠缺,非通用语种课程发展不均衡、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高校外语课程与新技术的利用与融合不够充分等诸般问题。鉴此,结合新文科建设的背景和外语学科的学

2、科特点,宜进一步优化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扩展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复合型及多语课程体系,巩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文通识课程体系,深化文化与区域国别专项课程体系,合理规划非通用语种课程体系,促进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与新技术深度融合。关键词:新文科;外语课程;课程体系建设;人文通识课程;复合型外语人才DOI:10.20066/ki.37-1535/G4.2023.02.09一、引论2019年 4月,教育部和科技部等部委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启动大会,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要求,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3、,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新文科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思维模式,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新文科建设迫切呼唤外语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创新,要求外语专业培养出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及未来社会经济作者简介:孟宇,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上海 201620),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讲师(山东威海 264209);张学伟,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副教授,(山东威海 264209)。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外语教育规划视域下我国外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20CWZJ05)、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四届

4、导师学术引领项目“外语教育规划视域下我国外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41004289)、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2023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通用英语 D校本 SPOC课程建设”(2023KTZZ02)的成果。论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以新文科建设为视域发展需要的、具有跨学科思维的“一精多会、一专多能”复合型外语人才。新文科建设的根本是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因为课程设置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达成的主要支撑,也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在学校教学计划中的集中体现,是对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所做的安排和规定。要完善我国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分析我国高校外语课程设置现状,发现问题与不足,结合新文科背景及国家战略需求探索

5、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新文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它以新时代科技革命为背景,坚持国家与社会需求导向,坚持交叉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拓展升级,引领新兴文科的萌芽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跨学科研究,构建“跨学科共同体”,加快中国化、国际化进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争取更多国际话语权。就外语学科而言,有必要深化学科与课程改革,提升内涵建设质量,以实践问题为导向,培养具有超学科意识的“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新文科建设的目的在于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战略,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解决与思想观念、

6、意识形态、价值观有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文科建设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1)问题导向。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关注社会发展变化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变化。(2)跨学科交叉融合。新文科的“新”侧重差异化发展,基于现有传统文科进行重组,形成交叉融合,包括文科与工科、医科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以及文科内部学科之间的交叉,形成学科内部打通、文史哲不分家的新文科特点。(3)适应新技术、利用新技术。人文科学应与新技术融合,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紧密联系,利用新技术促进人文科学高端领域向纵深发展,立足中国,融通中外,努力引领世界前沿研究。这三个特征既体现了哲学社

7、会科学的一般性特征,又兼具融通性、创新性、引领性和战略性等时代特征。二、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现状高校外语课程是高校外语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在语言学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本质是国家对未来人才要求的意志体现。高校应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教育改革任务,最终都要落实在课程改革这一核心问题上,人才培养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受课程体系的制约。我国高校外语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大学英语、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翻译专业等都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规划。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呈现出英语一语独大的实然状态,英语教育无论在学习人数和覆盖范围上都长期处于主导地位。随着

8、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倡多边主义和多边合作,尤其是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国家战略发展对非通用语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要求更加迫切。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应立足国家宏观发展需求,以现实问题及需求为导向,完善高校外语课程体系。目前高校姜智彬、王会花: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外语人才培养的战略创新基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实践探索,外语电化教学2019年第 5期。樊丽明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中国高教研究 2019年第 10期。樊丽明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中国高教研究 2019年第 10期。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9、版社,2010年,第19页。91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3 年第 2 期外语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覆盖面、非通用语种课程、新技术的利用与融合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一)课程设置当前我国高校外语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出问题导向性不强、课程结构单一、技能与应试趋向明显等弱点。高校主要基于学科知识体系设置课程,鲜有语言学科与其他各个学科交叉的专业;语言技能课程比重过大,占用大量学时;专业知识课程种类较少,复语、多语课程缺乏。很多课程从名称或形式上看很丰富,但实质内容还是很单一。在具体课程层面,以大学英语为例,综合英语必修课程和听力、写作、翻译等选修课与四、六级考试以及其他各类英语水平考试相匹配,偏

10、重语言技能与应试。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如精读、泛读、口语、文学、写作、翻译等,课程内容虽不同,但重点相似,都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课程结构单一,具有明显的技能与应试趋向。(二)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方面,呈现课程内容单薄、跨学科性不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环节薄弱等不足。新时代的外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外语+专业”为模式,即以外语学习为主,在打牢语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修相关专业课程,如商务、法律、外交等方向的课程。“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需具备以下素养: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通晓相关专业的国际规则,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

11、能力。但目前的课程设置还无法达到此一标准。付大安等调查发现,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外语+专业”的课程一般仍由外语学院教师授课,课程难以自成体系,往往局限于把学生已知的知识用英语传授一遍,课程内容缺乏新知识点,课程深度受限,仅是某专业的简单概述或双语教学,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三)课程覆盖面课程覆盖面不足,国别区域专业知识欠缺。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的支持。“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通晓当地语言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前提条件。“一带一路”沿线涉及 60 多个国家、约 50 多种官方语言和 200 多种民族语言/土著语言(aboriginal language

12、)。然而,目前的紧迫情况是,我们还没有涵盖和掌握所涉及的全部语言。有些民族语言和土著语言使用区位于“一带一路”沿线要地,掌握这些语言,了解当地情况,对我国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些关键土著语言和民族语言尚未被纳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规划。因此,高校外语课程设置需向民族语言和土著语言推进,扩大语言课程覆盖面,促进国际经贸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四)非通用语种课程非通用语种课程发展不均衡。现阶段我国非通用语的语种数量尚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我国高校当前共开设 84 个外语语种专业,含 77 个非通用语种,但其中 19 个非通用语种专业近祝珣:基于学习者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课程设

13、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 1期。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年第 4期。付大安、尹怡: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调查与分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 2期。李宇明:“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中国科技术语 2015年第 6期。程彤、邓世平:“一带一路”沿线关键土著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外语界 2019年第 6期。92论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以新文科建设为视域两年刚刚获批,尚未进行系统建设。此外,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人才缺失、重复建设、课程建设缺少特色等问题也严重阻碍了我国非通用语课程的建设

14、和发展。(五)新技术的利用与融合信息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应当呈现与信息化新技术深度融合的特征,这是时代赋予的机遇。利用新技术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手段,现实情形却不容乐观。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 490 门在线开放精品课程中,大学慕课 322 门,其中外语课程仅 11 门,所占比重极低,显示出高校外语课程与新技术的利用与融合不够充分。此外,外语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亟待提高,智慧课堂、云课堂等新技术的使用不能停留在“为了使用而使用”的层面,需要广泛普及与应用,进一步推进新技术与外语教育的融合,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对外语教学的支撑。三、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路径教育部 2019 年颁布的 教育部关

15、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指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需遵循坚持分类建设、坚持扶强扶特、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五项原则,开发适应新专业、新方向的专业课程,特别是重视开发通识教育课程,着力打造线下、线上、混合式、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五类“金课”。根据 意见 指导思想、新文科理念及国家层面出台的高校外语课程政策文件精神,检视当前高校外语课程设置的不足,下文将探索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一)扩展复合型及多语课程体系1.复合型课程。新文科建设迫切呼唤外语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创新,要求高等外语教育发展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着力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及未来

16、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跨学科思维的“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复合型人才要求精通一门外语,能使用多门外语沟通交流;掌握一种专业,并具有适应社会多方面工作的能力。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外语专业人才,方可从其他学科的独特视角发现单一外语专业人才和其他学科专业人才不能发现的问题。高校外语课程设置应秉承新文科建设交叉融合发展的理念,以语言为切入点和中介,帮助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或技能。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包括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由低级到高阶的层次,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只涉及前三个层次能力的培养。单纯的外语技能型课程既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满足新时代

17、国家对外语人才的新要求。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需开设“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的跨专业复合型课程。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开展校内融合培养教育为例。学院实行“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培养模式,开设外语类专业 28个,包含 26个外语语种,其他专业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金融学、市场营销、法学、新闻学等 16个。学校鼓张天伟:国家语言能力视角下的我国非通用语教育:问题与对策,外语界 2017年第 2期。蒋洪新等:新时代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8年第 3期。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201

18、9 年 10 月 30 日,http:/ 9月 16日。93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3 年第 2 期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学生除主修专业之外,达到相应条件,可获得复合专业的辅修证明或双学位证书。2.多语课程。为满足国家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高校有必要开设大量多语课程。尤其是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价值和优势的凸显,各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深入,亟需进一步健全多语人才培养体系。这既涉及如何引导社会与个人层面的语种学习选择问题,也涉及国家层面的更多语种能力储备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外语课程仍以大学英语为主,在学习人数和覆盖范围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可以在巩固大学英语教学

19、成果和学生英语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多语人才。例如,北京大学坚持开设包括英语、俄语、乌尔都语、波斯语、希伯来语等 20 个传统语种课程。面向全校开设“一带一路”外国语言与文化系列公共课程,为北大其他学科人才培养提供语言支持。语言中心启动“一带一路”项目,已开设 30个语种课程。2017年秋季学期语言中心新增开设日、徳、法、意语四个语种的公共基础语言课,2018年春季学期面向全校学生开设 22个语种 39门课程,6年累计听课人数逾 2万人。上海外国语大学推动各外语专业融合优质的多语资源,以“双外语”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复语能力;通过外语辅修专业、多语种课程、多语文化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通用语种和“一

20、带一路”战略语种的训练机会;通过举办语博会高端讲座、多语角、国际生文化沙龙等活动,营造多语氛围、打造多语校园;推出德、法、日、西、意 5门外教课程,并拟开设德、法、日、西、意、葡、泰、韩 8门外教多语拓展课程。以上两所“双一流”学校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在外语课程设置与优化方面充分利用自身的多语资源,突出校本特色,着力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二)巩固人文通识课程体系新文科建设强调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学科内部打通、文史哲不分家的新文科特点。人文精神是对生命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人类未来意义的理性关注。人文素养需要具有基本的人文学科知识结构,学生有必要对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内容深度拓展。新文科

21、很重要的任务是面向高校所有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及面向社会进行基础教育。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将不同学科的课程结合起来,打破学科壁垒,融会贯通,使学生更加注重价值层面而非知识层面,回归于“道”而非纠缠于“术”,这也正是新文科所要抓住的核心内容。重视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文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新文科背景下国家与社会对高校外语人才需求的体现。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应通过设置人文知识与语言能力相互强化的课程体系,拓展通识课程,促进学生在外文环境下领略人文经典,鼓励学生用所学外语讲述中国故事。在具体课程层面,公共外语课程由于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两重使命,其课程设置既是新文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全面实施新工科、

22、新医科和新农科建设的有力推手,帮助学生学习世界最先进的理、工、农、医科学技术,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弥合传统的理、工、农、医类学科以技术为中心的训练所导致的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方面存在的短板,是观照理、工、农、医教育发展方向的一座灯塔。在此方面,北京大学探索语言研究、文学研究、文化研究、世界古典文明研究等人文学科内部的多学科、跨领域研究。同时尝试区域与现代宗教研究、语言学与计算语言学王雪梅、赵双花:“一带一路”沿线一流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外语界 2019年第 6期。北京大学副校长宁琦在“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的主旨发言,2019年 12月 5日。吴岩: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23、 大外语,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19年第 2期。94论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以新文科建设为视域研究等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的交叉研究;在“古典语文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外国语言与外国考古”等交叉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优化“外外专业”交叉学科专业模式,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考古学通论、西方文化、国际政治经济学、世界政治中的民族问题、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等 100 余门通识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人文及跨学科课程,丰富了学生的通识课程选择。上海外国语大学实施“语言类课程人文化,人文类课程强语言”的外语专业人文化课程体系改革,各学科穿插贯通、交互融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 20 余种战略语言、

24、古典语言和人造语言课程,33个外语类专业均面向全校开设语言文化类课程作为“大类平台课程”。华侨大学在分级教学基础上,后续阶段用英文开设中华文化系列课程,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中西礼仪、中华民族文化精粹等;并以讲座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教育,尤其是对境外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传输,使其毕业后在原居住地开展中华文化传播与交流。(三)深化文化与区域国别专项课程体系教育部 2018年颁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明确了外语类专业学科的定位,将其划分为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和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五大学科方向。国别与区域研究正式成为外国语言文学类教

25、学内容。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方向课程均设置了国别和区域方向,为国家重大外交决策和国家“走出去”倡议服务。在课程设置方面,帮助学生构建兼具广度和深度的国别区域知识体系,逐步开设对象国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多领域的国别区域专业知识课程或培养方向课程,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使课程设置呈多元化样态。在外语学科下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有利于拓展学科内涵,推动外语学科的转型发展。发挥非通用语种的语言优势,推进小国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多维度大国区域研究形成优势互补。北京大学自主设计的“区域国别交叉研究平台”利用北大丰富的多语优势,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收集国别与区域

26、研究第一手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对印度、俄罗斯、埃及、土耳其、伊朗等沿线重点国家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等沿线重点区域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学生至少掌握两门以上相关国别与区域研究所需语言。启动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课程建设,从语种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转变为以区域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拥有南亚研究、大洋洲研究、中东研究、德国研究和朝鲜半岛研究等 1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备案基地,助力学生深入了解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概貌与特点。上海外国语大学基于全面的需求分析,提出了“建设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办学愿景,创新性地提出了“多语种+卓越外语人才”的培养理念。“

27、多语种+”即语种的复合与知识的融合,“卓越外语人才”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具体而言,“会语言”指深厚的人文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复语能力;“通国家”指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国别区域知识的立体化建构与运用能力;“精领域”指跨专业领域知识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2018年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宁琦:综合性大学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定位与建设路径探索,外语界 2019年第 1期。北京大学副校长宁琦在“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的主旨发言,2019年 12月 5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杨力在“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的主旨发言,2019年 12月 5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

28、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 90-95页。姜锋:“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人民日报 2016年 6月 23日,第 17版。95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3 年第 2 期研究院落户“上外”。2020年该校自主设置了“国别与区域研究”交叉学科,推动国别区域与国际舆情研究。在“上外”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各专业教学计划均设置了 国家、社会与文化 国别区域研究方法 等课程,为学生开展国别区域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四)合理规划非通用语种课程体系新文科建设无论在内涵还是特征上都突出了“问题导向原则”,提出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关注社会发展变

29、化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对我国高端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问题,我们需要合理规划高等外语课程中的非通用语课程体系。我国近二十年来非通用语语言课程增长迅速,由 2000年的 33门发展到 2017年的 98门,增加了 65门。多种语言课程第一次开设,例如库尔德语、克里奥尔语、毛利语、汤加语和萨摩亚语等。目前全国 583所大学共开设了 1417门语言学位课程。我国高校现已设立 95 种非通用语种,拥有 67 个本科专业和 600 余个非通用语种开设点。尽管非通用语语种和课程建设发展迅速,却存在建设和发展不均衡

30、的问题。非通用语课程的设置需要全面统筹、协调,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制定长期外语教育规划和顶层设计节约并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上海外国语大学现有 33 个语言类专业,近年来新增匈牙利语、斯瓦西里语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战略语种专业,并开设爪哇语等非通用语种课程;采用“通用语+非通用语”或“非通用语+通用语”的课程设置方式培养复语人才,设有“法语英语”、“阿拉伯语英语”、“泰国语英语”等专业课程。除上述课程模式外,还可通过建设非通用语网络课程的方式进行非通用语的普及和推广。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显示,目前已建成 7门优秀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朝鲜韩国当代文学、基础朝鲜语、越南语口语、老挝语、基

31、础泰语、基础韩国语综合课、意大利语经贸谈判与口译。相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展示的 608门外国语言文学类课程而言,上述非通用语课程所占比例还很低,网络课程建设的潜在空间巨大。(五)深度融合新技术新文科建设要求适应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新技术推动产业革命,使得业态更新更快。信息技术在各种教学形式之间搭建了沟通桥梁,使各种教学形式可以优势互补。新技术的使用同时促使外语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将外语学习的概念拓展到包容性更大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智慧学习及深度学习。外语教学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在课程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数据技术”,通过在线网络/移动学习、混合式学习、基于虚拟现实的情境学习等信息化教学形式,推

32、进课程链、微专业改革;每门课程逐步开发出网络在线课程、微课、慕课、手机课堂等形式,并利用微博、QQ 群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常见网络平台进行线上课程教学;将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融入人文课程,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优化外语课程体系,引入机器Yawen Han,Xuesong Gao and Jinyuan Xia,“Problematising recent developments in non-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

33、ulticultural Development,Vol.40,Issue 7(2019),pp.562-575.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非通分指委 2021 工作会议在我校顺利召开,2021 年 10 月 21 日,https:/ 5月 1日。王雪梅、赵双花:“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外语电化教学 2017年第 2期。孟宇、陈坚林:信息化时代外语学习方式动态演进研究基于 CiteSpace 的可视化分析,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 4期。96论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以新文科建设为视域学习、智能翻译、建模分析等技术类课程,培养学生运用文本挖掘、语料库建

34、构等语言处理技术的能力。四、结语新文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外语课程建设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外语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任务,处于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需要从国家、社会、院校、学生等多层面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安排。本研究结合新文科背景和国家战略要求,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列举了部分高校在外语课程建设方面的示范性举措,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范围、非通用语种课程和新技术应用等维度探讨了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包括扩展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复合型及多语课程体系,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35、具有跨学科思维的“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和多语人才,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巩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文通识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在外文环境下领略人文经典,鼓励学生用所学外语讲述中国故事;深化文化与区域国别专项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构建兼具广度和深度的国别区域知识体系;合理规划非通用语种课程体系,开设与国家利益、战略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非通语种课程,解决国家层面的多语种能力储备问题;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应与新技术深度融合,引入机器学习、智能翻译、建模分析等技术类课程,培养学生运用文本挖掘、语料库建构等语言处理技术的能力。综上,各高校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基于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以学生

36、需求分析为基础,开设突出学校和地方特色且能达致教学效果的课程;并努力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深度和挑战性,促进高校课程内涵式发展,形成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一流课程,培养一流人才,大力推动新文科建设。责任编辑 向 哲97Abstractssearch,and thus ensure probing into the Internet political behavior and patterns with higher validity.Key words:computational politics;big data politics;agent-based simulati

37、on;computational experiment;research paradigmSix Key Points on the Textbook System of Chinese ManagementReflections 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of New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Ma WenjunA new disciplinary system of management should bear Chinese features and develop Chines

38、e subjective learning system.This is a timely response to the strategies of fostering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Chinese features and boosting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Building a textbook system of Chinese management is crucial and urgent for developing a management

39、subject of new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The support from Chinese indigenous management thoughts and practices developed over 5,000 years,and in particular the pillar support from the original management classics such as The Great Learning,makes it possible to develop a subjective textbook syst

40、em of Chinese Management.While western management lacks a completely original management system,Chinese management textbooks should reflect China s unique experi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ibute to developing a brand new management science based on a deductive logical path and an original mea

41、ning structure.This new system inherits the genes of harmonious and syncretic management,encompasses the six-level management hierarchy and proposes the combination of two-way internal and external logics.Key words:Chinese management;new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textbook system;subjective lear

42、ning system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Modernizing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in Assets AppraisalMa Haitao,Li Xiaorong,Xiang Junyi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 s economy presents new features and brings new demand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in assets appraisal.In res

43、ponse to this change and the demand on reforming China s new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ucation,universities need to modernize their talent training modes and create disciplines that are suited to the digital economy.To this en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that has been made

44、in assets appraisal industry,research,teaching and education mechanism,and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in the aspects of introducing and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faculty,deepening industry-university integration and adapting to the industry s digital transformation.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

45、conomics has started practical exploration to innovate its assets appraisal degree education.Our conclusions and reflections from this practice are expected to inspire further attempts to optimize the cultivation system,innovate the cultivation mode and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in assets appr

46、aisal degree education.Key words:assets appraisal;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new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digitalizationConstructing a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nstructionMeng Yu,Zhang XueweiThe new humanities

47、 and social sciences construction points out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FL)education in China,and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innovating college FL curriculum syste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with Chinese college FL curriculum system,such as weak cur

48、riculum orientation,simplistic course structures,inadequate breadth and depth of learning,lack of interdisciplinary area studies and other studies,127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3 年第 2 期im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of non-common language courses,and limited integr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into FL teaching.

49、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it is suggested to optimize the college FL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corresponding aspects.First,expand the compound and multilingual curriculum system for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ith a global vision;second,consolidate the interdisciplinary liberal arts curric

50、ulum;third,enrich curriculum of area studies;fourth,improve the non-common language curriculum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mands;last but not least,integrate new technologi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FL curriculum system more deeply.Key words:new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