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罗钦顺经世思想的三重维度.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2576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罗钦顺经世思想的三重维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罗钦顺经世思想的三重维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罗钦顺经世思想的三重维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罗钦顺经世思想的三重维度路明轮(新疆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摘要:罗钦顺作为明中叶著名哲学家不仅沉浸于性命义理的探索也深切关心社会现实问题 罗钦顺对明中叶世象衰落的社会现状深感不满由此激起了他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和阐发 罗钦顺对社会的弊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从政治、教育、伦理三个方面阐述了他的经世思想 罗钦顺善于从现象背后去追寻事物的缘由把触及到的社会问题归于人自身道德的建构问题 经世致用作为罗钦顺追求的为学价值约束和规范着其思想取向和理论特色对所处时代的治学风气也有积极影响关键词:罗钦顺经世道德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自治区

2、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作者简介:路明轮()男山东无棣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 ():.:.:“经世”也即治世是与消极遁世相背的一种切于人伦日用、关注社会现实的价值取向其核心要义在于引导人们建功立业、经邦治国是儒家的传统精神也是儒家“外王”之道的集中体现“经世”一词语出庄子:“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辩”自宋代以来一批儒学家有感于汉唐以来儒士偏于记诵词章的陃习加之佛道两教的虚无之学无益于世兴起了反空谈心性、倡经世实学的思潮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如王安古、陈亮、叶适等 焦国成从思想史发展的角度指出经世学派或者事功学派在孔子之后就已定型而非源自宋代 一言概之社会治理和国计

3、民生一直是儒家的基本关照对象儒学家哲学思想的阐发亦落实于人自身 罗钦顺作为儒学的杰出代表亦是如此明中叶社会动荡、乱事频发罗钦顺深切地感受到了此时“君昏政暗”、民不聊生的衰败之状 罗钦顺所在的江右地区虽然是鱼米之乡但人们的日常生活却十分艰难经常饱受贪官污吏的打压饥寒交迫之状惨不忍睹 面对此种景象罗钦顺从现实出发思考民生多艰的原因认为解决实际问题要从三方面切入 第一施善第 卷第 期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 月.政第二做好学校教育第三培养个人道德素养 罗钦顺阐述了从政者推行善政的标准提出了针对当时教育问题的专门见解也对个人修养推及社会的具体要求作了阐发 罗钦顺的经世思想充满入世情怀和济世抱负对当时明

4、朝的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中国哲学思想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一、推行善政罗钦顺认为要想国泰民安就要推行善政国家动乱、灾难频发、民生多艰都是因为从政者不推行善政所致 罗钦顺提出了君主和为官者在治理方面所应达到的要求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进行了有见地的思索 善政的推行是根本之道善政的实现是依赖从政者自身修为和其他各方面的统筹 罗钦顺非常重视民生问题认为只有安抚百姓才能避免百姓造反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同时他也看到了法制的重要性提出了深刻的思想见解(一)格正君心罗钦顺认为虐政会引发灾难 他讲道:“凡妖孽之兴皆由政教之失”也就是说天灾与人祸是存在一定的因果转化关系的 在阶级压迫的社会里人民的生活苦

5、难并非由于天灾的发生而是由于统治者的胡作非为、不谋其政罗钦顺直接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统治者本身认为统治者的虐政会招致灾难 那么要避免和消除灾难在于统治者修德行以统天下罗 钦 顺 讲 道:“论 治 道 当 以 格 君 心 为本”在他看来治理天下的方法最首要的就是“格正君心”历史上的大业之所以繁盛是因为君主有良好的德行和修为 因此罗钦顺在献纳愚 忠 疏 中 最 首 要 的 就 是 劝 谏 武 宗“修德”:“一曰修德 臣闻惟德可以动天惟天可以佑于一德”可见“格正君心”是推行善政的首要举措对治理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格正君心”?罗钦顺进一步说明:“夫政必有以仁其民使蒙安居乐业之休而叹息之声不作然后

6、为善”罗钦顺十分强调君主“仁心”的培养认为仁爱世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不去造反这是实现善政的首要工作 他接着说:“焉有仁人在位而可以病民也”君主具备了“仁心”就要以民为本就是要让耕者有其田 另外罗钦顺尤其强调在施政上应该做到张弛有度 他讲道:“宽之一分民受一分之赐况积以岁记其为赐也不亦多乎”这里所说的“宽”其实指的是赋税的减免问题 又如:“催科之政惟平乃善 夫所谓平者豪强不得以苟免 贫 弱 不 至 于 见 侵 惟 正 之 供 取 必 以 其时”罗钦顺所谓“宽”与“平”其出发点是爱民为百姓减负、为贫弱者提供保护使百姓丰年丰衣足食即使遇上凶年也能免于饥寒和丧命(二)官贤则治善政的实现不仅在于君主“格正

7、君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为官者的操守和才干的发挥罗钦顺认为:“尝自一邑观之为政者苟非其人民辄生慢易之心虽严刑峻法无益也一旦得贤者而临之民心即翕然归向 其贤不肖亦不必久而后信但一颦笑一举措之间民固已窥而得之 风声之流不疾而速其向背之情自有不约而同者乃感应之常理也”从一个县的治理来观察如果执政人员不合适百姓就容易产生怠慢的心理即使用严刑峻法也没有作用 一旦有贤人来治理民心就能归向于他 为官者是贤还是不肖不用很长时间就能知晓只要一个表情一个举措百姓就能从中看出来了 消息传递得非常快百姓不约而同地表现出拥护或反对的情绪这就是感应的常理相对应罗钦顺论证了为官不贤百姓必定遭殃 他说:“私之未克从善之

8、未能自用之为好则其德则二三矣其政恶得而不庞而民恶有不蒙其害者哉”这里的“二三之德”就是指的为官者品行恶劣不作为造成百姓“蒙其害”罗钦顺以此表明为官者操守与百姓的祸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循此“官贤则治”的思想逻辑罗钦顺指出为官者必须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另外也要重视平时的学习 他说道:“士有志于功业者必以守身为本 其身一失则万事瓦裂虽有绝伦之智高世之才尚安用乎”罗钦顺从本质上阐发修德对于为官者至关重要 从个人功业上说不修德难有一番作为 罗钦顺所说的“修德”首先要做到克己复礼 他说:“君子固汲汲于事功亦未尝不竞竞于名节 其于进退之际岂苟焉而已路明轮论罗钦顺经世思想的三重维度哉盖有礼义以为之权度也 是故义可进

9、而进精明之治固将由之以臻 礼当退而退廉耻之风亦必由之以长”这里讲到君子平衡功业与名节的标准就是“礼”为官者应该以礼义为权度知廉耻而后进退应该为百姓考虑考虑百姓的整体和全局的利益 另外修德要培养“仁”的品德 所以他说:“夫始之以知终之以仁其德可谓成矣”只有具备了“仁”的品德才能利及百姓治理到位 除了修德为官者更应该注重学习和积累 他论述道:“吾是以知为政者不可无学也”在这里强调为官者应该把学习当作一种基本素养要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 罗钦顺相信为官者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把国家治理繁盛(三)健全法制就推行善政而言罗钦顺看到了“人治”所发挥的作用但法制的建设对于善政的实现也是不容忽视的 只有“人治”和“法制

10、”的结合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罗钦顺也着力强调“变通”辩证地看到了法制的条件性和局限性也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突显了他认识问题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他说:“制度立然后可以阜俗而丰财 今天下财 用 日 窘 风 俗 日 敝 皆 由 制 度 隳 废 而 然也”罗钦顺把制度看作决定国家兴亡的关键因素 此处所提“制度”就是封建伦理的纲常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但罗钦顺同时着力强调法制的重要性尤其在表现在“守法”与“变法”上 他说:“夫法虽人为莫非天理 守法无愆则天下之理得”又指出:“法有当变者不可不变不变即无由致治 然欲变法须得是人 诚使知道者多尚德者众无彼无己惟善是从”罗钦顺认为“法”是天下之理“守法”是自

11、然而然的 而所谓“变法”要求事与时移不能因循守旧即根据具体问题来制定相应的制度 罗钦顺的“变法”无外乎还是善政的推行考虑百姓的切身利益 例如赋税方面他讲道:“其非时之调发必不得已则审其轻重缓急而通融之有术如是而已矣”又如人才选拔方面他说:“取士之法宜有变通 士行修然后民德归厚治安之本无切于此”在这里还是以德来考量选拔制度以利于善政的推行罗钦顺在健全法制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他之所以强调“变法”是因为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执行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他说:“夫朝廷之法虽密而所以润泽乎其间者未尝不付诸人”另外法也不可能穷尽所有领域不可能将所有事情规范在内 他说:“按察法官也 法行于吏而廉平之政修焉

12、法行于民而奸宄之徒戢焉其有裨于治不小也 余独念夫法有所不可尽者”罗钦顺在法制问题上从全面分析问题的视角出发既重视健全法制体系又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强调一定程度的变通具有一定的辩证色彩也体现了其思想的独到深刻性二、重视教育罗钦顺非常重视教育问题对教育问题有着自己深刻的思想见解 他对明代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就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问题作了阐发罗钦顺对于明代的教育体制是比较满意的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上:第一罗钦顺对明朝教育体制的健全表示肯定 他说:“洪惟我太祖高皇帝受命之初即以建学育才为第一义”第二罗钦顺对明代学校教育的“佐理承化”功能表示认可 他这样论述:“学校之教大抵先经而后史

13、祖孔孟而宗程朱 至于诸子百家则亦随其力之所及而博观焉 以考其是非得失之归而定夫取舍之级务明其体以适诸用是惟圣祖建学育才之大旨也 列圣相承所以敦崇风厉之者无或不至 是以百六十年来士有定志庠序有正业异端邪说举无所入乎其间 敦厚者德以之崇能明者才以之广公卿百执事之选佐理承化之功亦既屡得其人而显收其效矣”另外罗钦顺也指出了当时以科举制为中心的教育体制的弊病那就是功利性太强忽视实践做人和经世致用 他指出:“今学校之教纯用经术亦云善矣 但以科举取士学者往往先词藻而后身心此人才之所以不如古也”此处所述“先词藻而后身心”意表明学校教育的漏失 罗钦顺强调必须纠正这种弊端改善治学风气 教育问题和国家的兴衰安危紧密

14、相关是不容忽视的(一)教育目的第 卷第 期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 月.对于教育的目的罗钦顺从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释第一教育为了传承道统 罗钦顺认为佛老思想的渗入对于孔孟之后道统的传承是极其不利的 他说:“孟子没而圣学不传 千数百年之间道术四分五裂 上焉者类以佛老之似乱孔孟之真下焉者记诵词章而已”在罗钦顺眼中求得孔孟之道变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而在他心中对程朱理学十分肯定将程朱理学视为孔孟之学的真传所以求“道”就是学习程朱理学 因此他说:“学莫先于明道也 道苟明焉日新而不已则积之而为和顺之德”“学莫先于明道”就一语道出了教育的宗旨第二教育为了培养人的崇高理想 他说:“盖士当穷居之时固当学颜渊之学

15、颜渊之学其本末具见于鲁论 惟博文以明之约礼以成之至于积久而有得焉则心无不存情无不正由是出而效用建功立业参诸禹稷其庶几矣泽润乎生民道光于前哲夫然后无负我高皇兴学之意 诸君修学之勤苟徒规规焉于记诵词章以为富贵利达媒斯亦陋矣”罗钦顺借颜渊来表达他心目中士人求学所达到的标准其中“泽润乎生民道光于前哲”更是表达了士人求学所达到的崇高境界第三教育为了提升人的道德品质 罗钦顺这样论述:“然其所望学者岂徒艺焉而已哉?夫学所以学为人也!人之所以为人仁而已矣凡古圣贤经传其言累千万计无非所以发明是理 博学而慎择之审问而精思之明诸心体之身积之厚而推之善其仁至于不可胜用然后为学之成”罗钦顺把“求仁”作为第一义把“求艺”

16、作为次可见德育在教育中的突出地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升华人的内在素养!所以他表达了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处 也 德 足 以 熏 其 乡 出 也 道 有 以 周 于用”可见罗钦顺对于教育的道德取向是非常看重的(二)教育内容罗钦顺在教育内容上对学习程朱理学是非常认可和推崇的 同时学习礼与义的重要性也被重点提及在明代程朱理学是官方哲学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明太祖对儒学非常重视尤为推崇程朱理学肯定程朱理学在治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明太祖定制八股文取士而明成祖令儒臣辑成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颁行于天下把朱子经注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可见程朱理学的重要地位 虽然学术界一些新思想崭露头角但没有

17、改变程朱理学的官方统治地位程朱理学依然在教育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罗钦顺说:“学校之教大抵先经而后史祖孔孟而宗程朱至于诸子百家则亦随其力之所及而博观焉”罗钦顺视程朱理学为孔孟之道的真传其他的学说为异端邪说特别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渗入和佛教思想的充斥对程朱理学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罗钦顺把程朱理学抬到了至高的地位对于程朱理学的教化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他认为学习程朱理学是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关乎教育成败的重要举措罗钦顺也非常看重礼与义的教育 他说:“夫礼以立其本义以达其用 此士之所当自力者也故学所以学此也”礼是用来安身立命的义是用来通达人生的 罗钦顺对当时士子沉迷于求取功名的浮躁风气深感不满所以十分强调学习

18、礼与义的重要性旨在纠正不良风气使士子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三)教育方法在教育方法上罗钦顺提出了一些对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的观点 他认识问题的宏观视野以及看待历史的辩证方法使他的思想更具深刻性不仅主张实事求是的教育方法同时看到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把历史作为生动的教材提倡历史教育的方法罗钦顺主张实事求是的教育方法 他说:“盖凡为学之所讲求为政之所弥纶固皆不出乎事物之外 惟物循其则事适其宜则道即此而行”罗钦顺在此强调求知和政治治理是一个方法都是依照事物自身的规定性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教育方法才能够学以致用 罗钦顺进一步阐述道:“舜命契曰:敬敷五教在宽 此万世为教者之则也然舜之所谓宽本欲因

19、其人之材质所宜 不强其所未及而优游以俟其化盖不舍乎规矩自从容于规矩之中岂如今之所谓宽者驰衔纵勒路明轮论罗钦顺经世思想的三重维度任其放逸自恣遂至于为所不为也哉”罗钦顺提到教育方法既然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做到“宽”的原则 而“宽”就是要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鼓吹放纵 罗钦顺强调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能动性这对我们现代的教育仍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同时罗钦顺以一种宏大教育观的视角看到了历史教育方法对教育所发挥的作用特别是历史建筑和历史人物的教育功能比如罗钦顺在给滕王阁翻修后所作的题记中提到:“其在今日则于时奉迎诏勅于时馆谷使介于时宴饯宾朋 政体之所关衣冠文物之所会固当与异时异视况于表章忠烈庙貌显严高 山 景 行

20、乡 仰 斯 在 其 关 于 世 教 不 尤 重乎!”罗钦顺看到了滕王阁作为一种标志历史文化象征的建筑物有教化世人的作用 又如罗钦顺指出古代流行的“公署题名”的教育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 他说:“凡公署之有题名其来尚矣 原其所以将使后人睹其名而求其迹以无失乎取舍之宜 政理之资于是乎在非徒纪交承存岁月而已”常人眼中的“公署题名”可能只是官样文章罢了但在罗钦顺这里却看到了先贤的榜样的力量 再如对南京户部的“题名碑”中也说明了同样的看法 罗钦顺评论道:“官有常府而其人之迁代则不常 故必有题名之碑然后可以考见其迹 其历年有久近望实有隆污而人品之高下亦既皆有定论 观览之际师戒存焉非徒以为文具也”罗钦顺所阐发的

21、历史教育的方法有极大的价值对于今天发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三、阐释道德罗钦顺对人的道德问题的讨论着墨颇多罗钦顺本人的操守和为人处世是十分高尚的他对道德问题十分重视 罗钦顺认为道德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建设发展的根本前提个人道德的丰富和完善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罗钦顺就“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作了阐发并对人的道德涵养和精神操守等基本问题作了论述(一)修身养性罗钦顺认为:“夫人之所以生必有得乎帝降之衷不徒然也 具之于心则谓之德性行之于身则谓之德行 行有万不同性则一而已矣有此德性固宜皆有此德行”也 就 是说人之为人因为人在道义上充分展现了人自身的特异性那就是“有德”内在的德性化为外在的德

22、行是人所特有的禀赋罗钦顺强调扩充德行在于修身养性而“去私欲”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前提 他指出只有克服私欲才能达到理想的人格才能合乎天理:“道本人所固有而人不能体之为一者盖物我相形则惟知有我而已 有我之私日胜于是乎违道日远 物格则无物惟理之是见 己克则无我惟理之 是 由 沛 然 天 理 之 流 行 此 其 所 以 为 仁也”道本是每个人所具有的人之所以不能与道成为一体是因为自我的私欲屏蔽了它 自我的私欲一天天地增长就离道越来越远了 那么必须先克己私欲能做到这点就无我了完全合乎于理 罗钦顺坚信只有去除私欲才能够回归本然之性德性也能够充足 他说:“吾之得于天者未尝不与圣人同也 反之身而顾有未诚焉非以邪之

23、为累邪 方其受命于天之初固已皆有当然不易之则 浑然实理之充足无假于外求也 奈何百体既具众欲滋生心有蔽而常偏行无检而日缪”这段话重在强调“去私欲”的重要性 人之初都是相同的而后天之所以出现圣人与凡人的差别原因在于有没有做到“去私欲”如果能够“去私欲”也就能对外在的诱惑作出把控也就为成贤成圣奠定了基础修身养性的另一方面是节制人欲 罗钦顺虽然极为推崇程朱理学但在对待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上他不完全同意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而是主张节制人欲 他说道:“天之道日月星辰为之经风雨雷霆霜露为之玮 人之道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为之经喜怒哀乐为之玮经纬不忒而仁义礼智之实在其中矣此德业之所以成也”喜怒哀乐的人欲既然

24、为人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是不可以完全摒除的所以罗钦顺说:“苟其人寡欲则理与气合而妙用无穷畅于四支发于事业人皆见其可爱而不见其可恶也见其可敬而不见其可訾也”这就说明只有节制人欲才能在修身养性方面完善自己才能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待人接物、发展自身罗钦顺对“士”修身养性的基本要求作了阐第 卷第 期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 月.述 他讲道:“天下之民有四士其一焉 士亦民耳而独贵于农工商者命于天者厚修诸己者备也”那么“士”应该自我规范与自我约束:“夫礼以立其本义以达其用此士之所当自力者也故学所以学此也仕所以行此也”罗钦顺进一步论述道:“存养是学者终身事 但知既至与知未至时意味迥然不同 知未至时存养非十分

25、用意不可安排把捉静定为难往往久而意厌知既至存养即不须大段着力从容涵泳之中生意油然自有不可遏者其味深且长矣 然为学之初非有平日存养之功心官不旷则知亦无由而至”他指出修身养性的功夫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士”要把修身养性当作自己终生的事业“知已至”与“知未至”是两个不同的涵养境界“知未至”时存养一定要用力把握一定要安排控制“知已至”时存养就轻松不费力了油然而生并且意味深长 除此之外“士”应该有高尚的品行与正直的人格 罗钦顺特别强调义与利的取舍问题 他说:“见大利而不前见大义而不却临大变而不挠则操履益固而圣贤可几”对于义利的取舍能做到游刃有余、刚正不阿处事泰然、从容不迫是最理想的人格和节操 罗钦顺进一

26、步阐述:“人必坚所守然后能有所立不然则将随风而靡逐波而流此小人之所甘心而非君子之所以自待者也 君子义之与比不苟比乎人是故人皆然而己独不然义不得而然也人皆不然而己独然义不得不然也”罗钦顺对修身养性的人极为称赞足见德行在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二)推崇忠孝罗钦顺尤为推崇忠信与孝等德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忠孝是一种圆满的道德境界罗钦顺论述了忠孝的核心意义不仅突破了过去的固守的愚昧的思想观念其所作阐发对当代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理论支撑罗钦顺认为人道的根本在于“忠信”:“忠信二字吾夫子屡以为言此实人道之本也 常人无此犹不可以自立于乡党况君子之学期于成己成物者乎!若于忠信有所不足则终

27、身之所成就从可知矣”忠信是做人的根本普通人不具备忠信尚且不能在乡里立足更何况期待成己成物的君子呢?一个人如果在忠信方面有所不足那么这一生就不会有所成就 罗钦顺强调无论是求知还是做人首先要学会忠信 又说:“成人必有德忠信以为址”可见“忠信”是一切德行的基础培养忠信的德行是至关重要的罗钦顺对“孝”的讨论更多一些 如他指出:“孝乃百行之首 汉去古未远犹以孝廉取士然能使顽父嚣母傲弟相与感化而不格奸则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矣”孝为百善之首汉代离古代不远用孝和廉的标准来取士 孝能感化顽父、嚣母、傲弟而不发展为奸邪所以天下就没有不能感化的人了“孝乃百行之首”实际上就是在强调孝是最重要的德性 对于孝的本质就是要传承

28、并发扬祖宗的光辉业绩:“为人子者于其先人之德汲汲焉图永其传岂惟终慕之笃有弗容已者 明示后世又所以为教也夫如是则吾亲虽没而其精神志意有不与之俱泯者矣宜乎仁人孝子以为当务而不敢忽也”在这里罗钦顺赞美先祖的光荣美德肯定先祖的伟大事迹 先祖虽然已故但是其精神意志永远不会被泯灭做一个仁人孝子就是对祖先的光荣业绩的继承 他进一步说:“尝闻之诗有永言孝思 之训凡为王氏之后人者尚相与饬躬砥行笃志问学益图所以光大之道斯为孝之至也”所以后人只要能把先祖的高尚精神和传统美德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做人做学问能做好本分工作就是达到孝的意旨了 罗钦顺强调不间断的传承先人之德可以不断激励后人使后人在德行方面有所进步 所以他这样

29、论述道:“先祖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弗仁也 夫所贵乎知而传之者岂徒然哉必将惕然有所深思勉勉焉惟祇承之是务 俾前人虽远而其志趣之正于我乎常存事为之美于我乎常新 声以实延有隆无替斯其可以为明矣斯其可以为仁矣 为人子孙之责斯无负矣”罗钦顺指出在传承先人之德的同时就是在提升自己的德行在这个过程里可以反思自己、勉励自己 为人志趣高尚、处事尽善尽美就做到仁的境界了就没有辜负先祖教诲就是“孝”罗钦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宣扬对先祖固执的愚孝而是重在提倡传扬先祖的之善的精神态路明轮论罗钦顺经世思想的三重维度度 他反对迷信和盲目崇拜的愚孝更重要的是他反复强调对先人创造的文化和精神资源的延续和利用四、结语罗钦顺

30、作为明代硕儒在承继程朱理学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有了创新性思想理论的阐发无疑是一位有理论建树的思想家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评价其“大有功于圣门”其经世思想表达了他对国家治理和人才培养的关切对社会良性发展的迫切需求也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济世安民的雄心抱负 罗钦顺开辟了重实际、尚实践的一代学风尽量抛弃宋明以来理学形成的空谈风气 他看到了治理国家在于“人治”和“法制”的结合看到了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他认识问题的辩证性和深刻独到性 他对道德问题的阐述是从人的内在德性到外在德行的统一性的揭示对人的精神发展和道德养成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无疑罗钦顺的思想受其时代的局限他所论述的观点是对当时

31、社会发展颓败的批判 其思想理论的展开脱离不开当时封建等级社会的限制他所论述也是就上层社会和士人的具体要求所做的概括 其思想逻辑是在论证封建等级社会秩序的合理性是为维护统治所作的辩护历史是向前推进的罗钦顺很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滋生了今不如昔的批判倾向 他对道德的批判没有超越前人的窠臼他把社会问题归于人自身的道德问题是狭隘局限的没有看到社会发展进步条件的多重性但是罗钦顺的人文情怀和对道德的重视是值得肯定的表现了他作为一位智者所具有的良知和崇高理想参考文献: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焦国成.儒家经世学派考原.中州学刊():.罗钦顺.困知记.北京:中华书局.罗钦顺.整菴存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刘蔚华.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周哲良第 卷第 期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