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辽金大同瓷窑剔花瓷的装饰与影响.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2516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辽金大同瓷窑剔花瓷的装饰与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辽金大同瓷窑剔花瓷的装饰与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辽金大同瓷窑剔花瓷的装饰与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 2 2论辽金大同瓷窑剔花瓷的装饰与影响摘要:公元十至十三世纪之际,在我国北方地区相继建立了实力雄厚的辽金王朝。9 3 8 年,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于契丹辽国,从此大同成为辽国西南属地。1 0 4 4 年,辽兴宗升云州为西京大同府,自此大同成为辽五京之一。金灭辽后,袭辽制,仍称大同为西京。西京大同作为辽金两朝重要的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因此,这时期该地区的农牧经济、手工制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而辉煌的瓷器制造业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浑源窑、青瓷窑、怀仁窑引领雁北窑场,成为当时北中国重要的瓷器生产基地,而其生产的黑釉剔花瓷器因釉色乌黑晶莹,器型古朴素雅,纹饰豪放粗犷,备受时人的

2、青睐,产品远销日本、高丽等国。本文以大同瓷窑的剔花瓷为研究对象,从大同瓷窑的发展、剔花瓷的装饰艺术以及这种技法的传承与影响做分析与探讨。关键词:大同;辽金;瓷器;剔花;技法中图分类号:J 5 2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0 9 8 9 2(2 0 2 3)0 8 0 2 2(0 4)T h e D e c o r a t i o n a n d I n f l u e n c e o f F l o w e r R e mo v i n g P o r c e l a i n i n D a t o n g P o r c e l a i n K i l n o f L i

3、a o a n d J i n D y n a s t i e s0 引言中国是瓷器的发祥地,据考古资料证实,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原始瓷就已经出现,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发展,到唐代,在大一统、多元文化因素影响的背景下,南北交流频繁,文化技艺交流加深,瓷业上基本形成了“北白南青”的格局。宋辽时期,形成南北对立的割据政权,尽管两国时有摩擦,但民族融合、文化互通依然是两国的主流形态。就制瓷业而言,由于多民族文化生活和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区域差异、各具特色、绮丽多彩的制瓷业景象。契丹、女真立国以后,除继承中原技艺和文化传统外,还大量吸收本民族的文化因素和生活习俗,创造出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瓷器,为

4、中华民族的瓷业发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画面。大同作为辽金西京重地,制瓷业十分丰富,本文以辽金时期大同地区生产的剔刻花瓷器为研究对象,从辽金大同瓷窑的发展概况、剔刻花瓷的生产与装饰技法以及此类瓷器的传承与影响三个方面剖析剔花瓷器的发展概况,从而揭示出辽金大同地区瓷业制造的繁荣景象。1 辽金大同瓷窑发展概况大同地处塞北,自古为兵家争夺之地,亦是北方少数民族策马南下中原的必经之所,同时也是中原汉族防范少数民族入侵的重镇与要塞,因故素有“北方锁钥”之称。辽金占据大同以后,设立陪都西京,该地区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在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京地域文化,表现在制瓷业方面,则

5、是出现了风格独特、内涵丰富的瓷韵艺术。根据考古发掘与文献资料记载,收稿日期:2 0 2 3-0 3-0 5 修订日期:2 0 2 3-0 6-2 2作者信息:刘贵斌(1 9 7 0 -),男,山西省大同市人,文博副研究馆员,历史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陶瓷鉴赏研究。刘贵斌(云冈研究院,大同,0 3 7 0 0 0)A b s t r a c t:Ra n g i n g f r o m 1 0 t h t o 1 3 t h c e n t u r y,t h e p o w e r f u l L i a o a n d J i n D y n a s t i e s w e r

6、 e s u c c e s s i v e l y e s t a b l i s h e d i n No r t h e r n C h i n a.I n 9 3 8,S h i J i n g t a n g,t h e f o u n d i n g e m p e r o r o f t h e L a t e r J i n D y n a s t y,c e d e d t h e s i x t e e n c o u n t i e s t o K h i t a n.S i n c e t h e n,D a t o n g b e c a m e a b o r d

7、e r c i t y i n S o u t h w e s t e r n L i a o.I n 1 0 4 4,e m p e r o r X i n g z o n g u p g r a d e d Y u n z h o u t o t h e We s t e r n C a p i t a l.A f t e r t h a t,D a t o n g s e r v e d a s o n e o f t h e f i v e c a p i t a l s i n t h e L i a o D y n a s t y.Wh e n t h e L i a o w a

8、s c a p t u r e d,t h e J i n c o n t i n u e d t o i m p l e m e n t s y s t e m s o f t h e L i a o,r e g a r d i n g D a t o n g a s t h e We s t e r n C a p i t a l.B e i n g a p o l i t i c a l,e c o n o m i c a n d c u l t u r a l c e n t e r o f t h e L i a o a n d J i n,D a t o n g s a n i m

9、 a l h u s b a n d r y a n d h a n d i c r a f t w i t n e s s e d a p r o s p e r i t y,a m o n g w h i c h,t h e f l o u r i s h i n g p o r c e l a i n-m a k i n g i n d u s t r y w a s a n e p i t o m e.H e a d e d b y H u n y u a n K i l n,Qi n g c i K i l n a n d H u a i r e n K i l n,D a t o

10、n g t o o k u p a k e y r o l e a s a c e r a m i c s p r o d u c i n g b a s e i n No r t h e r n C h i n a,w h e r e t h e b l a c k-g l a z e d s g r a f f i t o p o r c e l a i n w a r e s p r e s e n t i n g s i m p l e s t y l e a n d u n c o n s t r a i n e d p a t t e r n s w e r e f i r e d

11、.B e s i d e s,t h e s e p r o d u c t s w e r e p o p u l a r i z e d i n p e o p l e s l i v e s,a s w e l l a s e x p o r t e d t o J a p a n a n d K o g u r y o,e t c.B a s e d o n D a t o n g s S g r a f f i t o C e r a m i c s,t h i s p a p e r i s p r o b i n g i n t o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12、 n t o f t h e k i l n s w i t h i n D a t o n g a r e a,d e c o r a t i v e a r t o f t h e S g r a f f i t o p o r c e l a i n,a s w e l l a s i n h e r i t a n c e a n d i n f l u e n c e o f t h e s g r a f f i t o t e c h n i q u e.K e y w o r d s:D a t o n g;T h e L i a o a n d J i n D y n a s

13、 t i e s;C e r a m i c s;S g r a f f i t o;T e c h n i q u eL i u G u i b i n(Y u n g a n g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D a t o n g,0 3 7 0 0 0)第 3 8 卷 第 1 5 6 期 2 0 2 3 年 8 月陶 瓷 研 究C e r a m i c S t u d i e sV o l.3 8 N o.1 5 6A u g u s t.2 0 2 30 2 3辽金时期大同瓷业繁荣,基本形成了以大同浑源窑、青瓷窑、怀仁窑为代表,并遍布整个西京地区

14、的陶瓷生产布局,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浑源窑是西京大同规模较大的陶瓷生产地,遗址位于大同市浑源县城南。大同府志记载“浑源州,南有横山,东有五峰山,又南有翠屏山南有磁窑”1,辽史肖阿古只传 中又载:“天赞初(9 2 2),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2 ,这里提及的磁窑正是浑源县的古瓷窑遗址。由此可知,浑源窑在辽太祖天赞年间(当时大同正处沙陀族李氏后唐管辖)就已经烧窑产瓷了。唐代是浑源窑的创始阶段,起初只是为了满足当地需求生产生活用瓷,规模较小。后历经五代十国混战时期,到辽、金两朝,浑源窑瓷业技艺达到高峰,元代趋于衰落。浑源窑作为西京地区的主要窑口,其独特的制瓷工艺、精致的纹饰技法体现

15、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的智慧和夺目的瓷业技艺。通过遗址考古发掘证实,浑源窑遗址主要包括界庄窑、大磁窑、古磁窑以及周边范围内的一些陶瓷作坊,烧造年代从唐代一直持续到元代,是山西省内烧造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一处瓷窑遗址。然而,浑源窑自发现到最后进行大规模的发掘历经三十余年。2 0 世纪7 0 年代,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李知宴先生首先发现了浑源窑,并对其进行详细地考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此揭开了浑源窑神秘的面纱。上世纪末,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先后两次对浑源窑进行了发掘,成果颇丰。首先确定了窑址的烧造年代,即古磁窑、界庄窑属唐代窑址,而青磁窑属金代到元初窑址,大瓷窑则为元代窑址。其次发现了 6

16、处窑炉,以及存有窑泥、炼泥、制坯以及烘烤等遗迹的手工作坊。另外,还发现收集了大量的匣钵、垫饼以及黑釉剔花、白釉剔花、镶嵌青瓷等陶瓷标本,这类遗存及实物标本的出土不仅说明了当时浑源窑庞大的生产规模,而且所烧瓷器技艺精湛、纹饰独特,尤其是黑釉剔花瓷和镶嵌青瓷,其生产工艺不仅影响周边地区,甚至波及西夏和高丽地区,而镶嵌青瓷的出现打破了高丽独有镶嵌瓷的说法,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一朵奇葩。大同窑,又称青瓷窑,是辽金西京地区重要的瓷窑之一。大同府志 记载:“青瓷窑,距城二十三里”,是离大同市区最近的瓷器生产地。据史料以及遗址残存瓷片标本考证,青瓷窑应始烧于辽代晚期,兴盛于金代,消亡于清末,历时近七百年,在

17、我国北方瓷业制造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陶瓷史中记载:“大同青瓷窑烧造的瓷器品种有碗、盘、碟、瓶、罐、枕等,釉色以黑釉、白釉为主,其次为茶叶末釉,装饰技法上有剔花、划花,以及少量的印花,烧造方法上通常采用晋北地区常见的支烧法,故而碗或盘的内底均留有数个支烧痕。青瓷窑烧造的瓷器以弦纹瓶、剔花罐等为代表器型,其中尤以黑釉梅瓶为最,造型挺拔隽秀,纹饰精致流畅。”事实上,不论是浑源窑还是青磁窑抑或是怀仁窑,他们所烧造的瓷器不论是在器型还是装饰方面都有一个共性,即中原民族的温婉中庸与游牧民族的豪放粗犷特质的完美融合,蕴含了独特的塞北风情。怀仁窑同样是辽金西京地区著名的瓷窑,窑址位于山西省怀仁县境内。

18、大明一统志中记载:“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3 2 0 世纪 7 0 年代以来,故宫博物院以及山西省的陶瓷专家相继对怀仁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窑址,并收集了大量陶瓷标本。从窑址标本来看,怀仁窑烧制的器型主要有弦纹瓶、梅瓶、大口罐、折沿盆、钵、碗、盘、枕、钵等。釉色以黑釉和白釉为主,另有少量酱釉。装饰手法上与浑源窑和青瓷窑相似,主要有划花、剔刻花等,其中划花技法运用较多,所烧制的黑釉划花罐是该窑的精品。装饰纹饰以花叶纹与卷草纹为主,具有浓郁的雁北风格。此外,油滴釉是怀仁窑生产的著名品种,深受时人的喜爱,其制作工艺和水平与南方建窑的油滴盏不相上下,影

19、响深远。时至今日,人们还在仿烧油滴釉盏,由此可见当时西京大同繁盛的制瓷业。总而言之,浑源窑、青瓷窑、怀仁窑三大瓷窑遗址的发现和大量陶瓷标本的出土,为西京大同瓷器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实物资料,尤其是浑源镶嵌青瓷的发现,是我国陶瓷考古史上的一项重大收获,这一发现不仅打破了高丽独有镶嵌瓷的说法,而且充分表明了辽金王朝已掌握了高超的制瓷技艺。2 大同瓷窑剔花瓷的生产与装饰技法从遗址收集瓷片与现存器物来看,大同青瓷窑、浑源窑、怀仁窑都生产剔刻花瓷,其中尤以青瓷窑、浑源窑生产的黑釉剔刻花瓷最具盛名,技法纯熟、纹饰繁复,深受周边地区甚至海外民众的喜爱,产品远销日本、高丽等地,说明当时大同的制瓷业已颇具规

20、模。关于剔花技法最早应出现于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窑,后北方各窑效仿,成为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陶瓷装饰工艺。之所以流行于中国北部地区主要是 图 1 辽褐釉剔花罐图 2 辽黑釉剔花罐历史与考古/H i s t o r y a n d A r c h a e o l o g y0 2 4图 4 黑釉剔花罐 图 3 白釉剔花罐这里烧造的瓷器瓷胎较厚,较之南方的薄胎瓷器更适合剔刻工艺,由此能产生较好的装饰效果。剔花装饰主要分剔釉和剔化妆土两类,而大同瓷窑生产的剔花瓷多为剔釉装饰,可分黑釉剔花和白釉剔花。中国陶瓷史中记述:“黑釉剔花南北瓷窑都有这种装饰,但风格各自不同,其中以山西雁北地区最为突出”4。黑

21、釉剔花是运用黄土釉烧成的黑色或褐色和经过剔釉以后露出胎体的灰白色,以此形成对比强烈、视觉醒目的装饰花纹。与白釉剔花瓷不同的是,黑釉剔花瓷不施化妆土,不上透明釉,而是直接在瓷坯上施物中黑釉或褐色釉中物,并刻划出花卉、植物等装饰纹样,接着将纹样以外的釉层剔除,露出胎体的颜色,待器物烧成以后,釉色与胎体色形成鲜明对比,花纹极具有浅浮雕效果。与黑釉剔花不同的是,白釉剔花是通过剔化妆土来呈现纹饰效果。其制作流程一般是在烧成后呈赭色或褐色的胎体上进行修坯以后,趁湿挂一层白色的化妆土,待到化妆土到了不再粘手的程度,就开始剔刻花纹,将胎体露出,刻成后再挂一层透明釉,釉干后入窑烧制。由此来看,白釉剔花是利用含铁

22、量较高的胎土在烧成以后所呈现的赭色、褐色或者灰色,和化妆土烧成后形成的白色,通过剔花后形成的花纹和底色所呈现出来的色彩对比,进而产生纹饰流畅、图案明快的装饰效果。大同瓷窑剔花瓷器的装饰纹饰主要有卷草纹、花卉纹、水波纹或鱼纹等,其中尤以花卉纹居多。经过长期发展与技艺提升,大同瓷窑生产的剔刻花瓷器已形成自己鲜明特色。剔花部位一般分布在肩部至腹部,剔刻内容以宽弦纹为界,大致可分两到三层,肩部通常以叶纹或曲带纹为多,腹部则以牡丹、菊花、芍药等花卉纹为主,并以二方连续的形式出现,近腹部处雕饰莲瓣纹或水波纹等,整体上形成粗犷豪放、生动灵活的装饰艺术风格。据窑址遗存与流传实物分析,大同瓷窑的剔花瓷主要以瓶、

23、罐、枕为主,例如大同市博物馆就收藏了多件辽金时期的剔刻花瓷器,从胎体色泽、制作工艺以及装饰纹样等方面分析,应为当地瓷窑所产。这里重点介绍几件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以再现当时剔刻瓷器的装饰工艺。罐类:A:辽白釉剔花罐(图 3),口径 1 6.3、底径 1 2.4、高 2 4 厘米。圆唇、敛口、丰肩、鼓腹下收,平底。纹饰从肩部至腹下部分三层,以弦纹为区间,肩部以上剔刻一周卷草纹,腹部饰牡丹纹,近腹部饰一周莲瓣纹。从制作工艺上来看,应是在赭黄色的胎体上,先上一层化妆土,再剔刻出花纹样式,露出胎体颜色,接着在器物表面施一层透明釉,入窑烧制而成。整体器型呈现出纹饰精致、色彩鲜明、釉色温润的装饰效果。B:辽黑釉

24、剔花罐(图 4),口径 9.8、底径 7、高 1 7 厘米。直口微敛,短颈,丰肩,鼓腹,下腹斜收,圈足。肩部至腹下部以弦纹分割,形成四个装饰区域。近口沿处、肩部、腹下部分别剔刻一周卷草纹,腹部剔刻四组莲花纹、团菊纹、花草纹。如同前文所讲述的,与白釉剔花不同的是,黑釉剔花剔除的是釉,而不是化妆土。也就是说黑釉剔花罐的胎体通常不施化妆土,而是通过剔除釉层方式,使器物烧制而成釉面所呈现的黑色和胎体烧制以后呈现的灰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是大同瓷窑具有代表性的剔花瓷器。图 5 酱釉剔花梅瓶 历史与考古/H i s t o r y a n d A r c h a e o l o g y 图 6 黑釉剔花梅

25、瓶瓶类:酱釉剔花梅瓶(图 5),口径 3.8、底径 7.6、高2 6.8 厘米。小口,肩圆唇,短束颈,圆肩,鼓腹下收,浅圈足。肩部、下腹部各饰两周凹弦纹,中间剔刻缠枝花纹,在浅黄色胎体的衬托下,纹饰流畅舒朗,凸显了塞北粗犷豪放的特性。此外,1 9 5 5 年在大同市天镇县夏家沟村出土了一批黑釉剔花瓷器(现藏于山西博物院),经专家鉴定,应为当地瓷窑产品,是大同瓷窑金代剔刻花瓷器的代表产品,如黑釉剔花梅瓶(图6),口径 3.9、底径 7.3、高 2 9.7 厘米。直口,细束颈,丰肩,曲腹,隐圈足。上腹部采用剔刻工艺,上下各饰两周细弦纹,中间剔刻出一支宽大卷叶纹。胎色呈赭黄色,胎质较粗。另外器物肩部

26、刮釉一周,上有圆形扣叠的痕迹。综上所述,大同瓷窑盛产的剔花瓷器是辽金西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瓷器品种之一,其器形古朴素雅,装饰粗犷豪放,是集实用与艺术欣赏的佳作。3 大同瓷窑剔刻花瓷的传承与影响当然,必须承认的是大同瓷窑的剔花工艺来自磁0 2 5 图 7 白釉剔花梅瓶 5 州窑。北宋初期,磁州窑通过模仿金银器的装饰创造出一种新的装饰工艺白釉剔花,即通过剔化妆土的方式,使器物烧成后的釉色与胎体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呈现出色泽明快的装饰效果。待到技术成熟以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北方地区众多的窑场开始仿烧。大同浑源窑、青瓷窑、怀仁窑皆受此影响,开始烧制白釉剔花瓷器。不过,与磁州窑不同是,大同瓷窑烧制的

27、白釉剔花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不像磁州窑较柔和的剔刻技法,大同瓷窑剔去的面积比较大,留得较多;其次,就花卉纹装饰而言,大同瓷窑烧制的剔花瓷花卉枝叶更加粗大,釉色与胎体色表现得更为强烈。除此外,大同瓷窑还对白釉剔花工艺进行了研发改进,将剔花技术运用到黑釉上,烧造出黑白对比分明、纹饰粗犷大气的黑釉剔花瓷器,并成为辽金元时期西京大同最具地方特色的瓷器品种。州为西夏所陷”6,在其撤退时将河曲等地窑场部分匠人掠走,以后发展了西夏的制瓷手工业。由此,西夏瓷窑首次生产出来的剔花瓷器便呈现出了比较成熟的装饰工艺,据推测这种成熟的装饰技法很可能就是由大同地区的工匠带去的。当然,更多学者认为“它应该属于我国北方最

28、大的民间瓷窑体系,即磁州窑系”7,这一观点毋庸置疑,就如笔者前文所述,大同瓷窑的剔刻花装饰技法深受磁州窑影响,而宁夏灵武窑的剔刻技术直接来源于大同瓷窑,是磁州窑工艺继续向西北方向的延伸而已。此外,近些年来,在内蒙古的包头市、伊金霍洛旗、清水河县等地的窑址中也发现了大量白釉、黑釉剔刻花瓷片,从残片的装饰技艺与纹饰题材上来看,与宁夏灵武窑、甘肃武威窑等西夏瓷窑造型相似、风格相近,具有明显的大同瓷窑风格。尤其是黑釉、褐釉剔刻花瓷器表现得尤为突出,应为仿西夏瓷窑产品。当然,这与该地区的地理因素有直接关系,辽金时期内蒙古西部的包头、鄂尔多斯等地有些区域虽属西京道辖区,但更接近西夏边境,且辽与西夏边境常有

29、榷场开设,频繁的商贸往来,为制瓷工艺的传播奠定基础。由此,可以说,西夏窑场的剔刻花工艺直接来源于西京大同瓷窑,制瓷技术深受雁北瓷窑影响,而内蒙古中西部的窑场仿烧西夏瓷,其虽未直接传承大同瓷窑的剔花装饰技法,但也间接地传承了该地区的剔花技艺,是大同瓷窑剔刻花工艺的延伸品种,同属于磁州窑系产品范畴。综上所述,因西京大同所处位置特殊,是多民族融合纷争之地,反映在文化方面,则表现为文化多样性。在瓷器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诸方面表现得也比较明显,它们尽管没有中原瓷窑的生产规模大,工艺技术水平高,但因受汉文化、游牧文化影响都比较突出,其产品的多样性、丰富性,时间跨度大均是其他窑口无法可比的,在中国陶瓷史上

30、占有重要地位。参考文献 1 (清)大同府志 M.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2 0 0 7.2 脱脱.辽史 M.中华书局,1 9 7 4.3 李贤.大明一统志 M.三秦出版社,1 9 9 0.4 中 国 硅 酸 盐 学 会.中 国 陶 瓷 史 M.文 物 出 版社,1 9 8 2.5 曾昭冬.大同窑、浑源窑黑釉剔花器的比较研究 J .文物天地,2 0 1 8(0 5):8 3-8 5.6 脱脱.宋史:卷4 8 6(夏国传下)M.中华书局,1 9 7 7.7 李 知 宴.西 夏 陶 瓷 的 初 步 研 究 J .河 北 陶瓷,1 9 9 0(0 2):3 7-4 4.历史与考古/H i s t o r

31、y a n d A r c h a e o l o g y受北方诸窑影响,西夏地区也开始烧造剔花瓷器。2 0 世纪 5 0 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宁夏、甘肃等地对古瓷窑进行了发掘考察,在灵武窑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剔刻花瓷片。就装饰手法而言,该地区生产的剔花瓷与大同瓷窑十分相似,通常在黑釉瓷或褐瓷上作出剔花,而后将花纹以外的釉面剔除,露出粗糙的胎体。装饰内容与大同瓷窑基本相同,以牡丹、团菊和缠枝花卉纹为主。那么,为什么说灵武窑的黑釉剔花瓷很可能是受大同地区窑场的影响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首先,二者的装饰技法基本相同,都是通过剔釉的方式呈现出釉色与胎体色的色彩对比,装饰纹饰都以牡丹纹为主。其次,烧造方式相同,采用覆烧法,所烧制的梅瓶肩部多刮釉一周。最后,应与当时的历史有关。辽金西京道与西夏东北相邻,辽金两朝都曾在大同州设置过榷场,为雁北地区的瓷器输入西夏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金天汇四年(1 1 2 6 年)西夏应金军将领粘罕之约追讨宋军,“渡河,取宋天德、云内、河东八馆及武州,于是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猜你喜欢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诚招英才     服务填表     联系我们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