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思体协同育人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2111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6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思体协同育人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思体协同育人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思体协同育人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理论研究 Theoretical research237October 202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思体协同育人研究王子侠 魏 青 杨 辉 余袁凤/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湖南常德 415000摘 要:国家兴盛无德不兴,人立足天地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新主题,总书记高度重视培养具有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课程与体育课程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两者之间有较强的双向互动性。高校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育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有助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也有助于思体协同育人的创

2、新开展。关键词:立德树人;思体教育;协同育人1、内涵研究1.1 立德树人的内涵立德树人内涵研究。2018 年 5 月 2 日,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胡佳新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有新的时代意涵:一方面是立传统美德,另一方面是立现代之德,继而培养身心健康的、有志向的、有担当的、有修养的、有创新精神的、对社会有用的人。1.2 协同育人的内涵协同

3、育人是指在多学科的综合阶段,能够将不同科目知识及其应用方法进行有机地结合,有效地利用各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相互渗透和灵活运用,形成学习的有机融合,使人的思维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并发掘出人内在的潜能。总书记早在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高校思体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2.1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问题2.1.1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理念不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有了质的提升,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没有根据新时代发展及时的更新与补充,理论创新

4、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脱离了当下大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尤其是网络时代中不同社会思潮的冲击,特别是“00 后”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接受习惯追求多元化,使得学生被动教育现象,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高校思政课程必须解决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必须用中国的话语体系解释中国的成功经验,必须紧跟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改革和创新理论教育的新方式和新渠道。2.1.2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参与不高 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向来都是难以攻克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出勤率低、抬头率低、课堂投入程度低、知识接受和理解率低、互动率低。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仅有部分学生会紧跟老师的步伐,认真听讲、勤于思考、

5、积极举手发言,而大多数的学生则选择低头玩手机、窃窃私语,甚至宁愿睡觉也提不起兴趣学习思政知识。在这种学生参与度不高的课堂氛围的影响下,部分意志不坚定、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就会随波逐流,进而听课状态越来越差,课堂氛围每况愈下。与此同时,教师的心理状态以及授课状态也会因此波动,课堂上老师很难扭转低迷的课堂氛围的局面。除此之外,教师教学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教学资源和设施的不足也严重导致了教学参与不高。授课难,学生“手机控”现象突出、合班授课现象突出、沟通交流受阻现象突出、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差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2.1.3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体系不精细 思政课程教学在顶层设计不够系统

6、,课程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路径、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不够明确。思政课程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等相统一,在考核中兼顾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铸魂育人价值目标的实现。当前高校思政课程理论研究 Theoretical research238 October 2023教学体系目前的专题化教学,在考核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导向不明确、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不够深刻等问题。2.2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存在的问题2.2.1 体育课程的重视不高 高校领导层在体育教学方面重视程度存在着普遍不高的问题。高校领导对体育课程教学认知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高校体育课程

7、教学效果。同时,高校在体育教学经费投入方面也能省则省。高校体育健康课程在场馆建设、教学场地、教学器材、教学设备等方面的需求也有着硬性的要求。各方面的影响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课程积极向上的发展。2.2.2 体育教师思想理论学习不足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技能传授而轻思想教育现象普遍存在。体育教师在思想理论知识学习和培训方面较少,且体育教师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对于学习思想理论知识的积极参与性也不高。由于高校对体育教师思想理论学习缺乏培训,在高校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体系的设计不够完善,所制定的教学大纲可实践性不强,体育教学方式方法仍以传统传授运动技能为主。加之高校对体育教师学习思想理论知识缺乏激励

8、和鞭策,体育教师对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学习不够、创新运用不足,导致课程各个环节中不同体育与思政内容缺乏衔接。2.2.3 体育课程中学生思政认识不够 高校体育课程在思政教学目标上表述模糊,大多数高校仅仅只是在相关文件中简单采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体育道德观念”、“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等表述,没有从根本上落实文件精神,未有具体的实践性意义。高校体育教师由于自身思想理论知识学习和培训不足,很难在教学过程中传递思政意识,进而导致了学生体育思政的知识匮乏。3、立德树人对高校思体课程的影响3.1 立德树人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影响2018 年 9 月 10 日,主席在全国教育大

9、会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3.1.1 立德树人对高校思政课程的理念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事业的核心。高校思政课程是学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学各个环节,进而贯穿到高校各领域、学科、教学、管理等体系。高校思政教育要转变课程理念紧跟新时代发展与要求,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培养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高水平、高标准的现代化人才。3.1.2 促进高校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相融

10、入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是紧密不可分的。立德树人任务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高校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融入,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体育相融入为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女排精神”、“乒乓球外交”等爱国主义的教学内容融入进体育教学课堂中,通过政治思想的指引,既提高了学生体育技能,增强学生团结意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3.2 立德树人对体育健康课程的影响3.2.1 立德树人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理念转变在传统的体育健康课程中,学校体育课仅仅只是学生参与学习体育活动的一门课程。根据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高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入进

11、体育健康教学中来。在体育健康教学中,根据不同体育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增加体育健康教学课堂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感、爱国情感,使学生在体育技能学习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素质。3.2.2 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政治思想水平高校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及道德观念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切身感受。立德树人任务的实施有效提升高校对体育教师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视,坚持高校体育教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不断加强对自身思想品德的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强化学习最新的政治思想理论,在教学中公平公正对待和关爱每一位学生,让学

12、生在体育课堂中潜移默化受到德育熏陶。4、思体协同育人的分工及合作4.1 思想政治课程育德思想政治课程育德是指思政教师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去培育学生德性水平,积极发展的技能和才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基发展而起集思想性、时代性、理论性于一体的社会学科,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与完备的知识体系。思政课程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重点培养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高尚思想品德,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4.2 体育健康课程育人体育健康课程在育人中具有多元价值。体育运动主要锻炼学生个体的力量性、柔韧性、耐力性、速度性、灵敏性等基本生理素质。学生在参与群体锻炼时还可以培

13、养学生个体或团体的对抗性、竞争性、整体性、团队性。通过体育健康课程的开设与传授培养学生养成强健的体魄、扎理论研究 Theoretical research239October 2023实的运动技能、过硬的身体素质。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赛场上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等思想素养,使学生成为一名健康的、合格的、有用的社会人。立德树人是把伟大中国复兴梦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思想道德规范等为德育教学内容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以育德为先引导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德,以育体为基本磨练学生的强健体魄和坚强意志。育德和育体相结合协同育人,学生不仅可以高效率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

14、育意识,还可以树立良好思想品德、陶冶高尚道德情操。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的发展,在高校思体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对思体教育的重视,提高思体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根据社会发展对高校学生的需求来创新实现思体教育方向,改变传统、落后的陈旧理念,推动高校思体协同育人理念的革新。5、高校思体协同育人创新发展策略5.1 革新高校思体协同育人的新理念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的发展,在高校思体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对思体教育的重视,提高思体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根据社会发展对高校学生的需求来创新实现思体教育方向,改变传统、落后的陈旧理念,推动高

15、校思体协同育人理念的革新。5.2 创新高校思体协同育人的新方法加强对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程协同育人资源的整合利用,融合对于思体协同育人的理念,优化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程的协同育人内容。在高校内部打造出全员参与、多方协作的协同育人理念体系。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程的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协作化的工程,需要多个学科教师的积极配合。5.3 构建高校思体协同育人新体系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教育工作体系,有助于推动高校思体教育工作由多方突破到体系创新的发展,统筹高校思体教育工作的各类资源,整合育人力量、优化育人结构,构建协同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工作大格局,从整体上提升思体教育工作的育人

16、实效。5.4 完善高校思体课程的评价机制高校思体课程的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将直接导致评价缺乏真实性、全面性,既无法有效检验高校思体课程建设的效果,也无法彰显思政教师、体育教师和大学生的教与学,对高校的思体教育工作作用甚微。因此,高校要着力完善思体课程的评价机制,使评价更加科学、真实有效,同时应当完善思体课程建设管理的系统,避免管理的重叠与空白。建立具有可操作的评价内容和方式指标体系,完善科学的、真实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6、结论以立德树人为依据,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育德实践和高校体育育人实践,以达到满足高校发展中育德育人双赢目的。根据高校教学育德的变化在立德树人的影响下,对高校教学通过思体教学

17、,把育德渗透其中,使学生了解育体与育德的辩证关系,从而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参考文献:1管新源.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路径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09).2王小梅.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育人中心环节的实现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05).3何丽萍.协同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9.(04).4胡佳新.新时代背景下的立德树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9.(03).5刘正之.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8).6马振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

18、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7.(11).7张允岩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体育公共课的融合路径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04).8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0-10-20.基金项目:1、2019 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思体协同育人研究)(编号1202);2、2018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善德文化视域下高校体育育德研究)(编号18C1624)。作者简介:1.王子侠(1986.11-),男,山东莘县人,硕士,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学。2.魏青,(1980.4-),男,汉族,湖南省常德市人,本科,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3.杨辉,(1992.6-),男,汉族,湖南常德人,硕士,湖南应用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4.余缘凤(2003.11-),女,汉族,湖南省岳阳市人,湖南应用技术学院2021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