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解识小说家罗贯中--关于罗贯中研究的一个新思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8842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识小说家罗贯中--关于罗贯中研究的一个新思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解识小说家罗贯中--关于罗贯中研究的一个新思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解识小说家罗贯中--关于罗贯中研究的一个新思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卷 第 期(总第 期).(.)解识小说家罗贯中 关于罗贯中研究的一个新思路袁世硕 李世中(山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摘要:著名小说家罗贯中据明人著录知其为本贯东平、居家浙江生平事迹无考 本孟子读其书知人论世之理效司马迁作司马相如列传之法解析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之学养与浙东人的历史观水浒传(百回本)沿袭施耐庵说话文本、编辑增补、后四十回复调叙事之特征可见作者由浙东学人而屈身杭州书会的人生梗概 由罗贯中之忘年交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所载与其离会之时讳而不言其行迹之语还可推断世传“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并非妄说关键词:罗贯中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

2、码:文章编号:()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袁世硕()男山东兖州人山东大学文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世中()男山东临沂人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第 页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年第 页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北京:现代出版社 年第 页高儒:百川书志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第 页 又见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年第 页 方苞尝作史记评语于司马相如列传后评曰:“史记所载赋、颂、书、疏甚略恐气体为所滞壅也 长卿事迹无可称故独编其文以为传而各标著文之由兼发明其指意以为脉络匪是则散漫而无

3、统纪矣”在方苞看来司马相如虽“事迹无可称”但仍可藉其“著文之由”探知其人此为太史公作司马相如列传之法 以往古代文学研究多重视通过“知人论世”的途径来评鉴其作品但在作者生平资料难详的情况下据其作品本身所呈现之信息反推其人亦不失为一有效研究路径一罗贯中是明代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大家 有人说他“编撰小说数十种”自然有依传说夸大其词的成分 至今可见明刊署名“罗贯中编次”之小说尚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忠义水浒传(百回本)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二十回本)五种又可见其人确实名不虚传罗贯中有多种小说传世尤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影响深远明人著录书籍、笔记闻见多言及其人名前习著其里籍 今存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壬

4、午刻本卷首庸愚子(钤章金华蒋大器)序称是书为“东原罗贯中”作后出之多种刊本均依从之 按古时通例“东原”(即东平)当为罗贯中本贯 明江浙人著其里籍又或曰“杭州”或曰“钱塘”杭州当是其生平寓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居、著书、负大名之地近世发现的天一阁蓝格写本录鬼簿贾仲明补作续编中载有罗贯中事:“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依“别来又六十余年”语罗贯中为“忘年交”中年长一方至正二十四年()甲辰或已届五旬为元末人 鲁迅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称“自续录鬼簿出则罗贯中之谜为昔所聚讼者遂亦冰解”是以年

5、代相合直视其为小说家然贾仲明谓之“太原人”与小说传本署名不合又属孤证研究者多疑“太”字为“东”字草书形似而致误罗贯中编水浒传后三十回多采用东原人水浒剧情节完型杂剧如李逵负荆的情节详细院本式短剧如李逵寿张乔坐衙的情节则简单所判当是 即便如此“东原”也该是本贯亦无助于了解寓居杭州作小说的罗贯中为何等样人 世纪末有研究者发现四明丛书赵宝峰集后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前署“至正二十六年岁次丙午十二月戊申朔越十二日己未”具名门人有乌本良等三十一人其中第十一位为罗本 赵宝峰名偕慈溪人元末浙东著名理学家从游者甚众 由于同在浙江地域祭文署时至正二十六年()仅为贾仲明与罗贯中“复会”之后二年近乎同时且同名遂有研究者认

6、为小说家罗贯中即为赵宝峰门人也有研究者对此并不认可形成了研究者聚讼的一件公案罗贯中以作小说得享大名而彪炳文学史册 罗贯中编撰的小说标志着他的文学成就、历史业绩也隐显不同地烙印着他的学识、性情、经历据其编撰之小说可以约略窥知他是何等样人在文献不足征、“事无可称”的情况下依孟子万章下篇所谓“尚友古人”“颂其诗读其书”可“知其人论其世”之理试用司马迁为大赋家司马相如立传之法“标明其著文之由兼发明其指意”当能获知小说家罗贯中其人生平和文学成就之大略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的代表作早期刊本卷首庸愚子序云:“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鄙谬又失于野士君子多厌之 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

7、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这段话言简意赅如实道出了这部历史演义小说的基本特征三国志通俗演义应被视为小说家罗贯中的处女作 他在按史演义、叙写三国历史人物、事件之前先开列出一份“三国宗僚”大名单其中“列传”类人物名下还注出各自的表字、里籍、职官即便不计仅列名字的“附传”类所列也已多达三百余人 小说特别是英雄传奇型的小说叙事通常会突出叙写几位人物没必要叙写若许人物 罗贯中要从陈寿三国志等史书拣出若许人要费甚多精力而其中绝大多数人物在后面的历史叙事中也多是偶见其名 开列这份大名单虽不能

8、说毫无意义但后来的许多历史演义小说都不再有类似的名单便说明它是不甚必要的 罗贯中做这件大而无当的事说明他还没有摆脱作史书的观念和“宗”(王室)“僚”(臣子)名分有别的意识钟嗣成等:正续录鬼簿(天一阁蓝格写本)(下册)北京:中华书局 年贾仲明续编第 页鲁迅:鲁迅全集(第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第 页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壬午刻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卷首序袁世硕 李世中:解识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据正史采小说”“庶几乎史”清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所谓“实事”是指有史传记载者“虚构”则指无史传记载者 这也是一般读者验证的标尺并有研究者作过多种

9、研讨 就笔者所见柳存仁三国志与三国志演义中之历史成分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以按鉴或根据史传为说者稽之史册则讲史人捏合之处所在皆是”文中据三国志董卓传及裴注所引英雄记等稗籍叙写董卓横暴事都注明“俱为三国志演义第三回所利用”意即小说是依据史传和裴注所引书写的 文中据三国志中周瑜传先主传等传及裴注所引江表传等书叙“赤壁之战”事中间说到“三国志演义第四十三回所言诸葛亮舌战群儒”群儒于“三国志吴书皆有传然似无共诸葛辩论之实”后文又云:“小说第四十五回有群英会蒋干中计故事 案蒋干奉操命游说周瑜见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蒋干以辩才无碍独步江淮然无中计盗书诸情节 然非如此渲染其故事往往令人觉其枯燥 诸葛

10、舌战群儒时个人吐属亦尚不俗皆作者修润者之贡献也”三国志通俗演义之结撰若此可见一斑高明阁著三国演义论稿中多有此小说创作据史书修改增饰问题的事例 如三国故事的演变过程下篇历史小说通俗演义中以吕布的“八健将”为例说明作者罗贯中的“改写”“作得相当出色”“主要的是直接向史书学习”天命论、谶纬说和正统观念中列出小说书写曹操“杀吕伯奢全家”“军粮不足杀王垕”“马踏青苗割发代首”“忌杨修恃才傲物借口杀之”“祢衡骂曹操”等十余处细节都袭自三国志及裴注所引曹瞒传汉晋春秋等稗史 通俗演义的艺术技巧中的前一节从历史题材出发、后一节艺术上的加工论述的就是这部小说据史传以演义生发的情况分别解析了“青梅煮酒论英雄”“三顾

11、茅庐”“孙刘联姻”等精彩片段都有史书详略不同的依据而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七擒孟获”则少有史书依据但都突显了人物性格“陈志裴注实在为三国故事准备了极丰富的细节”“通俗演义作了进一步的描述这正是为什么它记录那当时复杂纷纭的政治、军事斗争而又具有生动的耐人寻味的生活描写的缘故”这便可以看出罗贯中曾熟读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所作的注以及其他有关史籍嘉靖壬午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叙事行文中有颇多小字注释 第一类是生僻字词、地名等的注音释义 如“马枊”注“枊鱼浪切系马桩也”(卷之一)“马日磾”注“日磾音密低”“盩厔”注“音周质”“鄄城”注“音绢城”(卷之二)“止舍”注“师古曰:舍犹出也”“传发”注“

12、汉书音义曰:传令军中使发”(卷之三)地名注多是注明“今”名(参见元史地理志)如“油江口”注“今时江陵管下公安县是也”(卷之十一)“桂阳郡”注“今属郴州尚有桂阳路之名”(卷之十三)第二类是对叙事中涉及的典故的注释高明阁三国演义论稿中考出它们“往往是删节或改写有关的古籍的记载”如“田横及其五百壮士之死”(卷之九)是节录资治通鉴有关记述“宋襄公败于泓”(卷之一)是钞录左传的记述等 这两类注释取资于诸多文史典籍注释节录绝少讹误足见作者博涉之广识见甚深绝非一般学塾出身、仅能识文解字的乡井文士 综上所述近世研究者多认定小说叙事行文中的小字注释大都为小说作者罗贯中所作高儒:百川书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第

13、 页章学诚著、冯惠民点校:乙卯札记 丙辰札记 知非日记北京:中华书局 年第 页柳存仁:和风堂新文集(下册)中国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年第、页高明阁:三国演义论稿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年第、页高明阁:三国演义论稿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年第 页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三国志通俗演义叙写三国纷争的历史人物、事件虽然按照鉴演义的叙法也沿袭了宋儒“尊刘抑曹”的倾向却没有完全采取“帝蜀寇魏”的正统观小说叙事中时有不和谐的话语出现 最为明显的是对曹操多有谀美的地方这一点在小字注中更突出 比如叙杀仓官王垕下注:“史官云虽然妄杀一人却瞒三十万人免致失散 此曹公能哉而用诈谋也”(卷之四)是以

14、事功消解道德的谴责 又如叙曹操诛杀背叛自己的陈宫竟如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样富有不忍之情注曰:“后曹公养其母嫁其女待之甚厚 此乃曹公之德也”(卷之四)又如叙关羽不辞而别去袁绍处寻刘备直接引入裴松之评曰:“曹公知公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斯实曹氏之休美!”后又小注:“此言曹公平生好处为不杀玄德不追关公也 因此可见的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卷之六)再如叙官渡之战大胜曹操从所获图书中检出一束许都及曹军中多人私通袁绍的书信概不追究一并焚之直接引录史官赞诗:“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下又注:“此言曹公能捞笼天下之人因此而得天下也”(卷之六)在这部小说叙事中多次

15、说到“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惟有德者居之”(卷之十二)这些例证都是为曹魏代汉申张理学依据游离出宋代理学家“帝蜀寇魏”的历史观也与其书“尊刘抑曹”的叙事倾向不甚同调而与最初书写三国历史的陈寿的三国志走到了一起 这种历史观的回归本初是宋元学人争议的一个问题也是元代社会陷入动乱时浙东理学家既守护儒家道统又面向现实从而重经世济民之事功的理论命题学士们多期望得遇“明主”而为所用 明史文苑传所列名士中有许多位曾应召进入自号吴王雄踞江浙地区的张士诚幕府担任官职或谋士 三国志为很多谋士立传特敬重蜀国的诸葛亮 罗贯中作小说亦不惜笔墨写入极多没有历史业绩的谋士诸葛亮作为谋士中的第一伟人作者并不避忌其实

16、为权术之智谋谓其作通俗演义是写心之作应该不无道理从中亦可见其江浙学人本色三忠义水浒传(百回本)最先出之刊本署“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或作“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联署施、罗二公名与三国志通俗演义署“陈寿史传罗贯中编次”同一模式都是如实标示小说成书的实际情况二人均享有著作权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据史书三国志编撰水浒传是罗贯中据施耐庵的“话本”编纂而成 特别标出“施耐庵的本(真本、原本)”意味着施耐庵作为极负盛名的讲说“水浒”故事的“老郎”(祖师爷)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 水浒传前后两大部分的结构、叙法、语言风格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据此便可看出此小说成书的实况水浒传中间“梁山泊英雄大聚义”预设的一百

17、单八将全都入伙到位“乱由上作”“逼上梁山”的题旨可谓表现圆满已可告结束 这一部分叙写的是多位好汉相继登场鲁智深、林冲、宋江、武松各有一段详叙的经历归宿则一 “报仇雪恨上梁山”另有许多人是与之相牵连或应邀而随之上山入伙的 小说叙写到城乡官民、僧俗男女多个社会场域类同“小说”话本书写的世俗人生鲜活生动较之同时期的话本小说更富有说书人口语叙事的特征见得叙述者十分熟悉市井人生心灵、口巧极擅长说故事 几位主要人物的生活史串联得堪称自然但在篇章叙事中还是残留着曾经单讲散说的痕迹 如第四回叙写鲁智深出家五台山不守清规扰闹禅堂随即有叙事者的一句插话:“此乱唤作卷堂大散”第十六回叙写晁盖等七人用药酒麻倒押解吏役

18、杨志等人轻松劫走梁中书送给京城蔡京的财宝叙述者插话:“这个唤作智取生辰纲”近世研究者认为这等插话是说书人向听众报单场题目的话语 水浒传长篇叙事中频袁世硕 李世中:解识小说家罗贯中频以“但见”“怎见得”字样打头下面接一段韵文形容出场人物的相貌、装束、性情或搏斗场面、地方景色不论这些与所叙情节有无关联都应是叙述者的非情节话语 有的话语更是叙述者自我表达如第三十二回回末叙述宋江要到清风寨投奔花荣与燕顺等作别接下来插入非情节性话语:“若是说话的同时生并肩长拦腰抱住把臂拖回 宋公明只因要来投奔花知寨险些儿死无葬身之地”这种比“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更富引诱力的话语只会在口语叙事中期待与在场听众契合的

19、情况下才会出现、才有必要水浒传前半部分叙事者口语叙事的特征表现于随处可见的叙事者露面或不露面的插话中用文学性的比喻形容替代白描式的实相叙写更富有一种文学书写的意趣 最精彩的是第三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对这场恶斗的缘由、场面叙写十分细腻一场凶恶的暴力搏斗用声、色、味几种感觉形容没有了血腥味明显是说话人摆脱如实叙写窠臼的匠心经营 说话人口语叙事具有在场的表演性往往辅以声容模仿 水浒传前一部分的人物话语大多个性特征鲜明明末小说评点家金圣叹认为水浒传“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如第二十一回“宋公明怒杀阎婆惜”写阎婆为保住衣食之源对宋江无所避忌地说假话这样一来活画出阎婆一副小市

20、民的狡黠心灵惟妙惟肖 在场口语叙事须要模仿人物彼时彼地的声态笑貌转化为文字书写则要追求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 鲁智深的直率、豪爽出口往往是“问什么?”之类的反诘语武松沉着稳重察觉到潘金莲的轻薄只是先用话语劝示、警示显示其行事沉稳水浒传后一部分梁山好汉聚齐后叙述便聚焦于这支队伍的整体行事由之前小规模的冲州撞府扩展为与朝廷围剿大军的对抗反围剿的对抗成为争取受招安的有力砝码 受招安后遂有奉召征辽、征方腊的战事最后以队伍分崩瓦解、主将遭忌被害告终 这一部分情节主线单一首领宋江占据着中心地位前一部分遭过难、出过彩的几位好汉在这后一部分里只是偶现鳞爪大部分好汉只是列名于不同名目的排位中间 小说观照的是类似三国

21、志通俗演义和一般讲史话本(平话)书写的军国大事关注的是这支已组成的群体的前途命运叙事也就改变了笔法而转向史书式的书写“英雄大聚义”先是照“天书”开列一百八人的星属名称继之又开列一百八人的军职名称后面还不厌其烦地开列诸如朝廷“议取梁山泊”征集的“十节度使”、辽国兀颜统军部下“十一曜大将、二十八宿将军”、方腊手下把守润州的“江南十二神”等完整名单类似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开列的曹操召集讨董卓的“十七镇诸侯”表 水浒传前一部分书写鲁智深等好汉行状发生于民间社会不必记明朝廷年号岁月后一部分书写朝廷颁布招安诏书、征辽诏令、辽国使臣进降服称臣表等便参照稗史传说载明“宣和”岁时仿佛是历史书写而非小说虚构叙事 前一

22、部分屡屡出现的叙述者以“但见”“怎见得”字样插入的形容人的相貌装束、事物特色的韵语在第七十六回“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里变成了排列式地相继形容梁山泊诸军为首将领的战服、兵器气派、威风没有战斗没有情节沉闷单调缺乏小说叙事的文学魅力水浒传前一部分叙事是由分到合倾向归一后一部分则从“英雄大聚义”伊始便呈现离散的苗头 宋江作词言志“愿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随即引出武松、李逵的抗议 小说此后也开始了复调叙事伴随着宋江策划争取招安的行事进程步步都有不和谐的插曲出现 初次赢得降诏招安随即有“倒船偷御酒”“扯旨谤徽宗”并非无贬义的叙写 在“两赢童贯”“三败高太尉”等对抗行动的胜利后招安成功“宋

23、公明奉旨破大辽”有了朝廷荣名“陈桥驿挥泪斩军校”失去了“仗义诛奸”的自由身寓意幽微 征辽功成封赏有待班师途中发生的却是“五台山宋江参禅双金圣叹著、陆林辑校整理:金圣叹全集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 册)南京:凤凰出版社 年第 页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林渡燕青射雁”的离散凄凉之兆消释了荣名腾达之望 平方腊之战东西两路都是节节胜利但叙述的基调不是“人唱凯歌回”的欢腾而是梁山好汉频频丧亡的感伤悲情 其中用多种笔法着重书写的是:原本浔阳江水中称雄的张顺先是夜渡金山寺立奇功随之于杭州涌金门水下乱箭殒身最后是魂附其兄张横之体斗杀方腊大太子方天定后与宋江的阴阳两隔的对话 张横觉醒听说张顺已战

24、死即刻昏迷死去 此后接连有战事伤亡每次都是主帅宋江的感伤、悼祭流于例行公事的书写没有实际的意义 征方腊功成由燕青纳还官诰、归隐山林开始了对梁山聚义好汉幸存者分化离去的理性书写随之是李俊随同在太湖新结义的兄弟们航海远去都是取鉴于“兔死狗烹”的历史经验 生擒方腊的鲁智深回归前已折臂致残的武松所在的佛寺还其僧人的本位听禅、悟道、圆寂保全了囫囵尸首更富有一定的宗教哲理意蕴 接下来是对因功授官的十多个好汉结局的书写:戴宗本是奉道之士就职不久便纳还官诰去泰山做了道士阮小七因曾经在捣毁南国朝廷时戏穿方腊的“龙衣玉带”被疑有反心追夺官诰而削职遣返水泊老家做渔夫柴进闻讯生怕遭莫名之罪主动缴纳官诰为民应该是连祖上

25、享有的优待条件也放弃了李应闻讯也推称风瘫辞官归里只有本是朝廷将官的关胜、呼延灼其上山入伙原是出于无奈回归本职亦不过是保全身家性命之举 参与梁山大聚义的每个人其归宿皆有简明的交代最后对核心人物结局的书写则更为用心且颇具匠心 先是主帅宋江授官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接下来副帅卢俊义被赚吃了被掺入水银的“御膳”落水丧命 宋江明知朝廷颁赐的御酒有毒自愿服毒受死又赚来料定必然还要再度造反的李逵一同赴死 吴用、花荣前来哭吊一并感到绝望自缢于墓前 宋江面对无法拒绝的死神之降临万分苦涩地自欺自慰:“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作者笔下安排宋江死后获得了封侯建祠“千古庙食”的荣名而梁山聚义群体则分崩瓦解、死伤苦情“煞曜

26、罡星今已矣谗臣贼子尚依然”不只是解构了宋江“愿天王降诏早招安”的“美梦”连小说开篇预示的“乱由上作”和前七十回显示的“报仇雪恨上梁山”之主题意蕴至此也已消解殆尽留下来的只是无所适从的迷惘和哀思罗贯中整合、增写说书者即施耐庵口述的“水浒”故事自谓是“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第一百回回末)作起比三国志通俗演义更加通俗的小说没有完全尽脱文人学士的书写品性而增强了文以载道的主题意识把“杀尽贪官与污吏”的义行纳入“忠心报答赵官家”的讽喻意志中则表明他已进入了都市书会才人圈明人著录罗贯中编写的演义小说尚有平妖传东西晋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现在虽难以一一辨证考实却也并非全是无中生有 明刊东西

27、晋演义杨尔曾序称“且是编也严华裔之防尊君臣之分标统系之正闰”与作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历史观相合罗贯中详熟三国纷争统一于晋之历史文献继三国志通俗演义续作演绎两晋历史的小说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看都具有极大的可能性 明泰昌元年刻天许斋批点本北宋三遂平妖传张誉序谓“及观兹刻回数倍前始终结构备人鬼之态兼真幻之长”“余尤爱其以伪天书之诬兆真天书之乱妖由人兴此等语大有关系 闻其书传自京都一勋臣家抄本即未必果罗公笔亦当出自高手”“未必果罗公笔”之疑是由于平妖传叙写北宋贝州王则起义的故事人物情节多虚幻怪异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的风格迥异 其实这也极可能是罗贯中寄身都市书会文化圈作通俗小说原初文士尊史意识和学人关怀世道之心逐

28、渐消减降格趋俗编写灵怪类小说也不是不可理解的事情 这种情况的发生自然可归因于其身份境遇的变迁赵兴茂、胡群耘校点:东西晋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卷首序第 页罗贯中著、张荣起整理: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丛书三遂平妖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第 页袁世硕 李世中:解识小说家罗贯中四前引录鬼簿续编的作者贾仲明著录其年纪较大的友人罗贯中:“遭时多故各天一方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至正甲辰复会”一语显示出此前“遭时多故各天一方”的实况 史载至正十六年()张士诚率起义军渡江攻占平江自称吴王广泛征纳文人学士著以职官或作为咨议幕士一时东南本土或流寓此地的知名文士多依之 明史文苑传著录有数

29、十人流寓浙江的罗贯中饶读经史就其所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来看未尝没有期遇明主之心应辟入张士诚幕可谓情理中事 这也可从“至正甲辰复会”一语得到印证张士诚据平江称王激化了与朱元璋的冲突处于受困的局势后便归降元朝趁机占据杭州又不甘心臣服元朝至元二十三年()九月复自立为吴王置官属以弟张士信为浙江行省左丞相终止向元大都输粮次年(至正甲辰)录鬼簿续编的作者便有与罗贯中“复会”之事应该不只是时间上的偶合至少还应该考虑到复会的地方是在张士诚复称王的杭州清代顾苓跋水浒图云:“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所作水浒传题曰忠义水浒后之读其书者艳草窃为义民称盗贼为英杰 仲尼之徒不道桓、文贯中何居焉?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

30、以论其世也至正失驭甚于赵宋士诚跳梁剧于宋江水浒之作以为士诚讽谏也士诚不察”顾苓其人远在三百年之后谓罗贯中作水浒传表彰宋江不负朝廷的忠心是对张士诚擅自称王进行讽谏着实牵强但亦非完全凭空杜撰“艳草窃为义民称盗贼为英杰”是他对水浒传倾向性的如实解读“客霸府张士诚”用语非常稳重有学人气质顾苓其人应当比较了解那段历史 张士诚复自称王“元征粮不复与”部下参军俞思齐劝谏受到了张士诚的怒责 罗贯中作小说“讽劝”之说或由之附会而出而“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之说当不属无稽之谈可从其他文献获得印证 四明从书赵宝峰集末附元末浙东学人赵偕辞世后门人祭宝峰先生文前署“至正二十六年岁次丙午十二月戊申朔越十二日己未”具名门人有

31、乌本良等三十人第十一位为罗本研究者大都认为是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罗本贯中“岁次丙午十二月”为录鬼簿续编的作者与罗贯中“至正甲辰复会”后第二年岁暮在这之前一个月朱元璋攻占张士诚复称王的杭州罗贯中逃往尚未归降朱元璋的方国珍占据的地区势在必然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宋元学案静明宝峰学案中所列赵宝峰名下者并非全为严格意义上的弟子相较列名门人祭宝峰先生文者多出四人 列名其中者多为这个地区的大小名士 按作三国志通俗演义者所体现之学养罗贯中宜乎具名其中 列名门人祭宝峰先生文首位的乌本良据其弟乌斯道为之作的墓志所载乌本良曾经多年就学杭州而无所成就乌斯道深以其兄博学多闻、兼善文武治世之道却不能为世所用为憾 乌本良

32、其人与罗贯中至少应该是彼此有所知闻的 乌斯道在祭文中位次与罗贯中相邻研究者据此推断其生年亦当与罗贯中相仿佛 在方国珍授元官据浙东时乌斯道曾应县令陈文昭之聘随同赵宝峰组建乡兵团练见得乌斯道也颇具实干之才 罗贯中现身浙东的第二年朱元璋攻陷了张士诚最后的根据地平江方国珍归降 之后朱元璋挥军北伐势如破竹地攻陷了元大都建立了朱明王朝其时罗贯中已年近花甲 史载张士诚败后依从张士诚的名士大多星散避祸明史文苑传“陈基”条中提到“及吴亡吴臣多见诛”有的则改名换姓匿身僧寺 世传罗贯中作有多部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 年第 页顾苓:塔影园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第 页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五

33、北京:中华书局 年第 页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通俗小说他应该是隐身寄食于市井瓦舍从事斯役 入明后曾受燕王朱棣宠遇的贾仲明作有录鬼簿续编记载元末明初曲家甚详大都有实迹可查 至于与贾仲明为“忘年交”的罗贯中前云“各天一方”后云“竟不知其所终”当是出于避时忌讳言其迹的缘故结语经对小说家罗贯中两部代表作的解析获得了较之已往的文献著录其里籍、生活的大致年代之外的更多关乎其内在秉赋和文化素质的历史信息 三国志通俗演义显示出其丰厚的文史学养和元末浙东学人以民为本、重事功的历史观以及据史演义葆有学人的本色习性当为其小说创作的代表作 水浒传原创的百回本是在著名说书大家施耐庵口语叙事的原生态话本基础上进行的纂修和续作主体意识增强形成前后两部分倾向、叙法不一致显示出其自为的由文士向都市书会才人的转变 书坊所出署其名编次的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演义平妖传已难于考察其编撰的实况“平话”式的演绎历史故事即便果为其作也当是寄生书会之业了 其间他曾入伪吴王张士诚幕事败匿身终老 至于他是否确为浙东名士赵偕门人那也只是个名义上的问题不必认真追究 在关于作者生平的新材料匮乏甚或阙如的情况下据作品本身所呈现出的信息进行分析亦可增深对作者其人的了解不失为推进文史研究领域某些具体问题的一个有效思路 ():.“”()().“”.:责任编辑:孙秋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