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历史社会学视野下近代西欧领土型国家的兴起.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7305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社会学视野下近代西欧领土型国家的兴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社会学视野下近代西欧领土型国家的兴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社会学视野下近代西欧领土型国家的兴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5 9卷 第4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 l.5 9 N o.4 2 0 2 3年7月J o u r n a l o fG u a n g x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a n d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J u l y,2 0 2 3d o i:1 0.1 6 0 8 8/j.i s s n.1 0 0 1-6 5 9 7.2 0 2 3.0 4.0 1 2 收稿日期2 0 2 2-1 1-1 8 基金项目 江苏社科基金项目“现代国家建构中的爱国

2、主义教育日常化机制研究”(2 0 Z Z C 0 0 5)作者简介 于京东,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历史社会学视野下近代西欧领土型国家的兴起于京东(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 1 0 0 2 3)摘 要在近代欧洲,主权观念的诞生伴随着国家建构的空间转向,从物理空间、法理空间到表象空间,领土型国家是在内外两个维度上构建的,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同帝国、教会、领主与其他主权间的关系,还要借助地理性的权力机制将国土空间及其秩序安排予以定型。对于这种国家空间化和主权领土化的现象,传统学界通常将其归因于自上而下的结构转型。然而,无论是物质意义上的边界封闭,还是法理层面的权利论证,都是经由一系

3、列的实践和经验总结而成。以近代法国为案例,领土性国家的诞生体现在边界划定、国土整合、空间治理与文化表象等各个方面,而梳理这些微观层面的现象和传统,对于理解近代的地缘政治文化,反思当下全球的领土性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关键词领土型国家;主权;空间转向;地缘政治;国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K 5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1-6 5 9 7(2 0 2 3)0 4-0 1 3 6-1 3近年来地缘政治、领土主权等传统话题重新受到了关注,也对学界所热议的全球治理提出了外交实践与国际法层面的挑战:在后民族国家的时代,为何领土及其相关的认同意识依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近代国家在空间构建过程中塑造了

4、哪些影响至今的政治传统?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和处理这方面的观念、制度和遗产?本文拟结合历史社会学的分析方法,考察近代法国的实践案例。要回答这些问题,须先把“领土型国家”(t e r r i t o r i a l s t a t e)从民族国家的概念中抽离出来,将其视为一个独立且有价值的研究对象。在学术界,有关领土和国家的研究长期停留在疆域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考察1,一直到2 0世纪中期以后,“领土型国家”这个术语才被国际关系和城市史等领域的学者所使用,以此来修正和补充“民族国家”理论2。不过,这一主题进一步成为热点要归功于2 0世纪7 0年代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

5、空间转向”(s p a t i a l t u r n)。在法国,亨利列斐伏尔等人创办了 空间与社会(E s p a c ee t s o c i t)杂志,空间被视为一种权力作用的客体和对象,而现代国家的构建就包括三个维度的空间生产,亦即政治性的领土,社会性的制度、法律和惯习,还有心智性的身份认同32 2 4-2 2 5。受此影响,地理、建筑与城市社会学中的一些概念也被重新挖掘,催生了一大批探讨领土政治的跨学科成果4,地缘政治学围绕着领土和领土权、边界机制与区域文化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推进5。在历史学领631域,学者们对地理和疆域变迁的考察也不再局限于静态、长时段的考察,而是开始引入一些政治

6、社会理论的概念和分析框架,以此试图描述近代国家及其社会文化得以运行和成长的空间结构,包括不同国家在同一阶段、同一国家在不同阶段的相似性、差异性与变化轨迹。例如挪威学者斯泰恩罗坎(S t e i nR o k k a n)就试图在比较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 关 于 近 代 西 欧 国 家 的“地 缘 经 济 与 政 治 模 型”(G e o e c o n o m i c-G e o p o l i t i c a lM o d e l)65 6-5 8,同一时期查尔斯蒂利等人也尝试从地理空间的维度探讨民族国家的形成,后来的一些学者甚至将这种领土视角拓展到对中世纪和传统帝国的研究7。不过,无论

7、是在人文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对西欧领土国家及其政治传统的分析往往习惯于聚焦长时段的历史回顾(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d i a c h r o n i c s)与自上而下的观念、制度、结构,有时太过于注重宏观分析模型的建立,以至于漠视了具体国家的历史情境,正如蒂利对罗坎的批评 没有打破传统比较研究的局限81 2 9。国内学者也大多如此,不仅对领土国家内部的结构与外部的关系缺乏语境分析,对自下而上的事件、要素与过程性机制也很少探讨9。因此,引入历史社会学的分析视角,从权力技术、微观实践与日常治理层面探讨一种空间性、领土型秩序和文化的形成,对于正确、全面地理解现代民族国家的

8、“恋土情结”十分必要,对于思考国际冲突如何形成共识,走出“领土陷阱”(t e r r i t o r i a l t r a p)亦有启示1 0。一、主权的从“名”到“实”与空间转向在学界关于西欧国家起源的研究中,空间是被普遍关注的一项要素。斯特雷耶就曾指出,国家诞生的标志就是作为时间上持续、空间上固定的政治单元的出现1 15。土地占有赋予国家以物理基础,使其得以永久存续,而领土权(t e r r i t o r i a l i t y)则是空间、历史与政治社会关系的实在呈现,也是人们为了特定的目标而组织活动的产物。前者关注于由国家主权所界定和管辖的地理空间1 29;后者强调空间秩序与社会关系

9、建构,即“权力在地理意义上的表达”1 3。尽管侧重点不同,但这两者都将“领土”视为一种理念与实践上的定型状态 在法理上,主权实现了空间的垄断;在地理上,政府完成对疆土的界分。相应地,在概念使用上,现代国家通常与领土密不可分,从韦伯的“一定疆域范围内的合法暴力垄断”到安东尼吉登斯“有边界的权力集装器”,主权(最高管辖权)与领土(空间的划界控制)缺一不可1 45 2-5 3。然而,倘若回到1 7世纪早期国家兴起的历史语境来看,这种将“国家”概 念 同“领 土”相 关 联 的 做 法 无 疑 是 一 种 误 解,或 者 说 是“时 代 错 置”(a n a c h r o n i s m)1 5。在

10、近代早期的法国,“国家”(t a t)一词最初并不具备空间方面的涵义,而早期的政府治理也大都不以土地为对象。1 6 3 3年,贝蒂讷(P h i l i p p ed eB t h u n e)写过一本 国事参告(L eC o n s e i l l e r de s t a t),书中指出:“我们所说的 国家(e s t a t),不过是一种秩序,通过这种制度可以实现对诸多事务和群体的管理,继而谋求整体上的福祉。我们也可以将汇集了这些事务和群体管理的统一政府称为 国家,又或者在某种意义上指所有那些致力于服务公共事业,关乎国家的建立、维持和强盛的事项。”1 63不过,在作者两卷八十九章的论述清

11、单中,并没有围绕疆域国土的篇幅。即便在第一卷五十一章讨论国家财富时涉及了土地(t e r r e),也仅限于指可耕种的部分,而少量出现的“t e r r i t o i r e”一词指的是法律意义上的司法辖区1 61 8 1-1 8 2,2 2 2-2 2 3。实际上,这一时期的词典中,“t e r r i t o r i u m”一般是指城市731直接管辖之地,而用于行政管理上的地域空间单位反而是“d i o e c e s i s”这个词1 71 3 6 5。西欧社会在进入中世纪以后,长期呈现出一种“非领土化”(d t e r r i t o r i a l i s)的特征。伴随着罗马帝国

12、的衰落,教会系统的崛起带来了普世主义的历史与地理观念,精神领域只有“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划分,而现实世界却形成了犬牙交错、镶嵌重叠的空间格局与拓扑关系。所以,布洛赫(M a r cB l o c h)曾指出,这一时期欧洲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政体,除了神圣罗马帝国和教会,大公国、伯爵领、城堡领等作为地方统治集团,都拥有着不同于王国的权力和空间结构,这些内容与形式不同的宗主权(s u z e r a i n e t)无疑是早期主权国家的障碍1 86 3 2-6 4 3。而根据弗洛瑞安马泽尔(F l o r i a nM a z e l)的研究,近代的“领土化”(t e r r i t o r i

13、 a l i s a t i o n)也是始于1 2、1 3世纪的教会,主教辖区(D i o c s e)通过对土地实施细分管理,使司法权、行政权都得到实质性的扩展,并且形成了空间上的区划、等级与官僚制1 9。在世俗政治领域,1 4世纪的巴托鲁斯(B a t o l u s)和巴尔德斯(B a l d u s)在评注罗马法基础上,从两个维度重新解读“t e r r i t o r i u m”概念:一是将其作为“空间上的法律管辖权范围”;二是把它置于不同政治单位之间的关系中来考察。不过,此时对领地空间和最高管辖权的讨论通常也限于城市2 02 3 6。尽管如此,在这个阶段的欧洲,一种观念上的共识

14、是土地不再是统治者的“所有物”,而是法律的客体本身,这不仅区别于教会和帝国的普世主义,还意味着土地之上的权力是空间性、排他性的。比如,1 5世纪出现“国王是自己王国之内的皇帝”(r e xi m p e r a t o r i nr e g n os u o)这样的表述,作为其统治疆域之内的主权者,国王拥有跟罗马皇帝一样的特权,而且独立于帝国和教会,是领土之上所有权威和律法的终极来源2 14,5,3 3 5。1 5 7 6年,布丹(J e a nB o d i n)在提出“主权”概念的同时,也指出任何国家都需要有一块足够大的“领土”(t e r r i t o i r e),它最好土壤肥沃、资

15、源丰富,可以保证居民的衣食和健康;气候宜人,水流充足,有着天然的防卫屏障;物资充足,便于修筑防御工事,建造城池要塞。关键的是,这块土地通常是有边界的,它同主权的最直接关联就是表明了管辖权的范围。到1 6世纪末,波特若(G i o v a n n iB o t e r o)也提出,在国家强盛的七个因素中,首要的是将不同的领土统合在一个主权政府之下,以培育更多数量的人口2 22 1-2 2。在人文主义者的论述中,统治者要设法去了解、描绘和扩大其治理下的领土空间,这是一种建立、保持和增强实力的“国家理由”(r a i s o nd t a t)。可以说,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西欧政治领域的一项明显变

16、化是整体上的空间转向,即新兴的国家行为体一方面实现了“主权”与“领土”的结合,将一种城市土地体制扩展为大规模的领土型空间治理体系;另一方面,外交与国际秩序的变动也时刻同新的地理发现、土地占有与势力范围分割等密切相连。这不仅带来了一种基于领土的新型主权与政治文化,还彻底重塑了欧洲的君主制、外交与国际法的行事准则。卡尔施米特称其为一场“革命”:中世纪的德意志帝国注定要成为“主权概念”这一全新秩序观念的爆炸性力量的牺牲品。随着“国家”这种新的秩序概念粉墨登场,封建的、等级制的中世纪混杂秩序开始慢慢地被清除一空。国家确立了一种在地域上完整的政治统一体,国家拥有最高主权这种法学思想迈出了决定性的第一步,

17、这使得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形成了空间上自成一体、国与国之间存在着数学般精确的疆界、以及中央集权的和普遍理性化了的统一体即“国家”2 32。经由主权与领土的结合,近代国家也实现了从“名”到“实”的转型。以流行于西欧的831“王之两体”理念为代表,早期国家的实体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两种空间维度:一是以王权为依托、自上而下的观念、制度与政治象征体系的构建;二是以国土为对象、自下而上的技术创新、调查规划和一系列治理实践与经验总结2 4。前者试图缔造神圣、至高与合法的主权者意象,后者则聚焦于国家的具象化、实在化,使之从一种理念层面的“法人”(p e r s o n af i c t a)逐步转变为可被认识、操

18、作和管理的地缘实体(g e o-b o d y)。1 6 8 2年,亚历山大勒麦特尔(A l e x a n d r e l eM a t r e)在 论首都(L aM t r o p o l i t e)中的一段论述就巧妙地同时体现了这两个方面:首都吸纳了国家每个角落的生活方式与荣耀,然后以同样方式影响了其他省份。正所谓头与身躯不可分割,君主离不开臣民,天地相依相偎一样,首都要依赖大大小小的市镇、村庄。头的作用是驾驭身体的其他部位,身体的每个部位协调行动是为了服从指挥。君主牺牲了自己的休息和健康,保护臣民的荣誉、生命和财产;他的臣民在必要时,也要维护君主生命和荣誉而舍弃财产,放弃生命2 55

19、 9 8。二、物理空间:从勘定边界到国土整合领土型国家这个概念真正趋于成熟是在外交和国际法语境,也正是在这一领域,“领土”和“主权”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 6 7 7年,在一篇论证汉诺威公爵派驻使节权的论文中,莱布尼茨(L e i b n i z)基于对原属帝国中新兴政治体的考察,重新思考和定义了主权。他认为,主权(s o u v r a i n e t)和君权(m a j e s t)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皇帝拥有君权,但这种权力却不具备在领土上施行的效力。一方面,“国王是自己王国之内的皇帝”,拥有基于领土的优势权(s u p e r i o t i t t e r r i t o r i a

20、 l e);另一方面,传统帝国框架下的直属城市、自治领和小公国尽管拥有领土性权利,却不能在外部抵御威胁、维持和平。换言之,如果一个统治者能够在既定疆域范围内约束所有的臣属,同时又不被任何更高权力所约束,那么他就是真正的主权者。所以,主权国家的决定性标准是能否排除外部干涉、实现对一种最低限度尺寸的地理空间的垄断,不论是皇帝、教会、城市还是在传统法律和惯习上拥有主权性权利的选帝侯、高等法院、大学、行会等,都不是真正的主权者,而那些即便仍然在帝国体制之下的国家,只要占据了一片足够大的不可侵犯的领土,它们就是国际体系当中平等的主权。从这个视角来看,近代民族国家与国际体系的形成一方面是在普世教会与帝国衰

21、落后拥有地缘上实际维持和平能力的政体获得了法理上的独立地位;另一方面,空间垄断和治理也由传统堡垒、要塞和城市的规模扩展至更大尺度的领土型王国。后者不仅能排除任何外部干涉,还逐渐在内部消除自治性单元和防御工事,自此以后,领土成为主权国家的唯一判断标准,封建时代的礼制、效忠、司法和政治道德等都不能凌驾于国土空间之上。约翰赫兹(J o h nH e r z)认为,这种领土型国家的形成不是源于法律、政治或观念体系,而是更多依托一种物理、实体的能力,即在核心的防卫及其所能统摄的领土范围内形成的“不可渗透性”(i m p e r m e a b i l i t y)或“无法贯穿性”(i m p e n e

22、 t r a b i l i t y),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又同近代早期军事工程、财政税收、土地测量等方面的创新分不开,或者说,从原子化的城市领地,到大尺度的领土型国家,关键性的一步是外部性的空间垄断与内部国土治理能力的形成2。同样在2 0世纪7 0年代,米歇尔福柯也关注到近代国家的地理转向与空间性的问题,他 认 为,1 5、1 6世 纪 以 后,西 欧 的 领 土 化 很 大 程 度 上 得 益 于“治 理 术”931(g o u v e r n e m e n t a l i t)的兴起,它在日常治理方面发展出一系列复杂而具体的权力机制,包括数据的统计、知识的采集、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还有媒介、

23、装置及其在空间层面的布局等等,这其中相当一部分能力的获得并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自下而上、始于民间的管理实践,这些面向空间的权力微机制(m i c r o m c a n i q u e)也有自己的历史和发展轨迹2 63 4。福柯正是从这种权力技术机制的角度去重新解读近代的领土型国家的。一方面,现代性的主权在领土边界内实施,正如规训在人的身体上实施,安全在整个人口上实施一样,不论是主权、规训抑或安全,都需要重新安排空间秩序2 71 1。另一方面,实际国土规划中,测量(m e s u r e)、调查(e n q u t e)、研究(e x a m i n a t i o n)等手段彼此结合,“调查

24、会使用测量的手段,而研究又是基于调查的结果”2 83 7。我们以地理空间的测量为例,最初是始于商业与民间的活动,但随着1 7世纪后期各国的科学院、天文台等学术机构的成立,国家接管了这种原属私人领域的知识生产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作2 9。这实际上也是同更高层面的权力设计与制度建设相呼应的,主权的确立是以地理上的空间控制能力为标准的,在战争与外交层面实现了疆域的排他性封闭之后,第一步就需要在勘界测量的基础上,完成精确意义的领土分割;第二步是消除内部帝国、教会与封建残余的同时,对传统地方主义和城市自治进行统一整合;第三步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国土信息数据,形成科学有效的空间治理体系。在1 7世

25、纪以后的法国,物理空间的构建在实际历史进程中体现为同步进行的几项工作:首先,从领土扩张转为战略防御,将注意力转移到国土边界勘测上,这充分体现在1 6 5 9年法国和西班牙的划界谈判与 比利牛斯条约 签订的过程中,土地的测量、地图的绘制以及双边委员会制度进一步塑造了两个国家的主权意识和领土观念,也影响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下的外交革命3 0。我们在1 7世纪之后的大部分文本中可以发现,对于“领土”一词的界定已经明显偏向于这种物理空间的构建维度。比如1 6 9 4年第一版的 法兰西学院法语词典(L eD i c t i o n n a i r e d elA c a d m i eF r a n o

26、 i s)中,T e r r i t o r i e就是“某一块由领主制(s e i g n e u r i e)或管辖权(j u r i s d i c t i o n)所对应范围的土地”,其重要特征就是由一块块的界石组成边界(l i m i t e s)。到了1 7 5 8年,瑞士法学家瓦特尔(Em e rd eV a t t e l)在其 万民法(L ed r o i td e sG e n s)中指出:一个民族在其帝国之内铺展的全部空间所形成的司法管辖范围,称为它的领土(t e r r i t o i r e),这也是所有民族成员共同的祖国。领土需要明确详细地标识出边界,很多国家会派遣

27、专员负责这些事项3 12 2 6,2 6 9,3 8 0。到1 9世纪初,维也纳体系中条约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勘界、测量与制图成为文本或附件的重要部分。在埃利亚斯(N o b e r tE l i a s)看来,这是主权第一阶段的任务,即形成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独占”,这一方面意味着在外部打败所有竞争对手,将合法的战争推至国境线之外;另一方面,将内部众多的封建领主与邦国归并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单位。例如在路易十三执政时期,法国就开始在国土内部废止与摧毁拥有独立经济与防卫的新教城市、封建领地与自治团体,以试图彻底地杜绝“国中之国”(u n t a td a n s l t a t)现象,同时削弱

28、限制地方贵族与高等法院在国家治理中的角色3 21 5 8。然而,清理统御空间之内帝国、宗教与封建制遗产,不仅需要一套流畅运转的官僚系统与行政区划安排,而且愈加依赖于科学的调查、统计与测绘技术,国家的繁荣状况更多取决于土地之上资源与人口的配置,因此,为了高效而完整地熟知国土空间的每一个细节,一种全国性的地理丈量、数据分析与图形测绘系统被建立起来。某种程度上,“土地改革的成效往往取决于测量员的准确性”2 52 0-2 1。也正因为此,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土地基础之上人口、资源与财富的产业和经041济体系,在国土空间的内部形成整合、分工与流通的中央集权机制3 33 1 4,3 4 1,3 8 0

29、-3 8 8。作为一种财税、行政和公共管理的手段,土地调查与测量在1 7至1 8世纪逐渐成为了大尺度国家治理的通行法则,在这个维度上,中世纪的城市治理又为超大规模的领土型国家提供了制度和技术性的支持。在法国,这种基于城市化空间的国土治理模式早在亨利四世时期(1 5 5 31 6 1 0)便已经初显雏形,1 7世纪初王室设立了数据统计与调查的秘书处,启动了各省的交通、装备、防御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形成以巴黎为中心的开放、理性与流通的空间性策略。到了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无论是边疆防御工程与测绘制图计划的推行,还是地籍改革的试点,大都是以巴黎为原点出发向各地推广的。国王甚至希望整个王国都建立起像巴黎那

30、样的空间管理机制,这无异于把领土变成一座大城市。所以,勒麦特尔在1 6 8 2年的书中也指出,首都建设理应推向全国,让整个国家的领土趋向一个城市,其结构也应当像建筑与几何美学的隐喻一样,按照既定的等级制空间秩序排列。“领土必须包括基层、中层和高层,基层就是农民所在的乡村,中层就是工匠们的小城市,而高层则是君主和官僚的所在地”。在这样一种同心圆结构的等级秩序中,首都是几何中心,而主权是政治的中心,这也就是福柯所说的“领土的城市化”(u r b a n i z a t i o n d ut e r r i t o i r e)2 71 0-1 1,2 9 9-3 0 2。到了1 6 6 3年,科尔

31、贝(C o l b e r t)上台以后,伴随着全国性的国土调查与测绘制图计划,法国在内部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在空间治理方面,主要是整顿了王室产业(d o m a i n e),试图建立起一套由科学、数据和专业文官体系所支撑的国土规划制度。在中央,由国王任命的总务大臣(c o n t l e u rg e n e r a l)负责统领王室派往各地监管治理、司法与财政事务的总督(i n t e n d a n t),他们的日常工作是保持同总务大臣的通信往来以及定期提交汇报、档案和调研结果;在地方,由总督代理国王了解一个辖区的一切事务,行使国王赋予的权力,下设总督代理(s u b d l g

32、u)、市政长官(c h e v i n)和本堂神甫(c u r),确保政令可以到达任何偏远地区。这也代表了一种地理空间维度的中央集权制,从旧制度时期的行省(p r o v i n c e)、财政区(g n r a l i t)、军政府(g o u v e r n e m e n t g n r a l)到大革命之后新设的省(d p a r t e m e n t),行政区划使得停驻在首都城市的主权者通过中央集权的等级制度来实现自由的权力流通与空间掌控,它不仅致力于建设一套流畅运转的权力和信息系统,还利用科学方法与几何理性主义美学对国土疆域进行规划、治理和改造。三、法理空间:从“领地权利”到“领

33、土主权”伴随着物理空间层面的边界封闭、国土统合与空间整治,近代国家也开始基于属地主义而非传统封建、效忠与属人主义的关系来理解政治,同时也借领土来试图一揽子地解决交错、重叠的权利体系问题,在消弭普世主义理念的同时,整合封建主义、地方主义所造成的空间“异质性”。在法国,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国家的法理依据由传统的领地权利、领土权利向“领土主权”的转变,对罗马法的重新解释与领土作为皇家直属产业的公共管理观念相结合,配合着土地丈量与地图测绘等技术的推进。在外交领域,新兴的国家致力于一种空间维度的均势、平衡与“集体安全”(c o l l e c t i v es e c u r i t y),这意味着有限、

34、排他、特殊主义的领土观念 譬如流行于1 7世纪法国的“自然疆界”(f r o n t i r e sn a t u r e l l e s)理论3 4。三十年战争期间(1 6 1 81 6 4 8),波旁王朝就试图打破此前在欧洲长期保持的一种地缘政治上的传统。首先,在外部放弃基督教与帝国的普世主义理想,把法兰西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纳入外交的考量,关键目标就是要遏制西班牙的领土扩张,不仅要加强边境地区141的防御工事,而且致力于恢复古代高卢时期的“自然疆界”3 5。其次,作为主权国家的法兰西开始将自我定位于一种有限的领土空间,并寻求在欧洲保持各国家之间的地缘性均势与平衡体系,这种状态的维持既需要国

35、家之间在地位上平等,又要求在空间上明确区隔3 6。在此过程中,国家必须基于领土权原则重新设法论证其疆域、国土和封地的合法权利属性,在一种物理空间的事实独立(i n d e p e n d e n c ed ef a c t o)基础上,将其转变成为领土层面的法理主权(s o v e r e i g n t yd e j u r e),亦即约翰赫兹所说的“不可渗透性”的构建2。从路易十三时期开始,“历史权利”(d r o i t sh i s t o r i q u e)被大量用于证明法国对昔日高卢疆域的 合 法 占 有,包 括 神 圣 罗 马 帝 国 的 土 地3 71 8 2。在1 6 3

36、2年,雅 克 德 卡 桑(J a c q u e sd eC a s s a n)逐一考察了欧洲各国和地区中那些原属于法国王室的领地,提出基于历史权利的法兰西王室领地是不可分割、不受时间束缚、永恒合法的权利。这是一种基于空间而不是传统帝国封建关系的主权归属性追溯。卡桑说:有必要在今天欧洲其他强大王室之中确立法国王室的更高地位,这些具备主权性权力的王室不过是法兰西王国的装饰和残余,他们通过常年的暴力与褫夺分割我们国王的合法领地(d o m i n a t i),但却剥夺不了他的合法权利,因为正义作为国王的监护人,保护世界的女神,依然完整地保护着这些不可侵犯的权利。因此,所有今天被外国人所占有的曾

37、经属于法兰西的领地都属于法国王室3 83-4。与卡桑不同,贝济安阿华(B e s i a nA r r o y)更加强调收复法兰西领土的“合法武力”,他认为,欧洲长期的王室联姻与继承破坏了法国领土的“不可分割性”(i n a l i n a b i l i t),恢复这种权利的方式之一就是对那些侵占国土的敌人使用武力,法国应该占有所有过去查理曼和先祖所 统 治 过 的 地区。在1 6 3 4年 的 论 法 兰 西国 王 的 合 法 武力(Q u e s t i o n sd c i d e s s u r l aj u s t i c ed e sa r m e sd e s r o i sd

38、 eF r a n c e)一书中,阿华写道:查理曼大帝对于德意志、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权威应该属于路易十三,这毋庸置疑地体现在了萨利克法典中。今天的法兰西国王应该统治属于其先祖的所有地区,如果只有一部分而剩下的被外国人所占据,这就称不上是统治,因为这违背了萨利克法典和摩西十诫,他应该统治所有。也就是说,路易十三应该统治所有过去查理曼和先祖所统治过的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地区3 96 8-6 9知识分子之所以参与对王室领地的讨论,同三十年战争中的舆论和政治环境密切相关。1 6 3 3年前后,波旁王朝致力于将洛林地区变为王国的一个省份,遭到了当地王公与教会的强烈反对,洛林公爵甚至公然支持三

39、十年战争中的帝国阵营4 01 1,1 5,2 4,3 3。对此,法国王室一方面试图借助于御用文人重新考察中世纪以来的领地权利,以此来探究法国吞并整个洛林地区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在外交谈判和条约议定的过程中,法国也试图寻求在解释“领土”及其相关属地(d p e n d a n c e s)、附地(a n n e x e s)等概念上的话语权,继而确立“主权在领土上保持和行使”这一项地缘政治与国际法的新准则4 13 2 8-3 2 9。1 6 3 3年,法学家皮埃尔杜比(P i e r r eD u p u y)出版了 论洛林作为法兰西的传统封地与主权合法归属于国王(D i s c o u r s

40、 s u r l aL o r r a i n eo i l e s tm o n s t e rq u ece s tu na n c i e nf i e fd e l aF r a n c ee tq u e l as o u v e r a i n e t e n a p p a r t i e n t l g i t i m e m e n ta uR o y),指出洛林公爵查理四世从属法国国王的历史依据。1 6 3 7年,他进一步在 论洛林公爵属于国王地产或巴尔领地的相关产业(T r a i t s u r l e s e n t r e p r i s e sd e sd u c

41、d eL o r r a i n e s u rl eD o m a i n ed uR o yq u i j o i n t l e u r s E s t a t s,e t s u r l aM o u v a n c ed uB a r r o i s)讨论这一问题4 03 2。杜比说,1 6 3 1年的洛林公爵国包括了洛林、巴尔以及诸多其先祖拥有的城市和领地,还包括梅241兹、图勒、凡尔登的三个主教区及其周边土地。洛林公爵认为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封臣,拥有很多的自主权,但杜比驳斥说,洛林公国与相关领地都属于法国。对于投靠帝国的公爵,国王可以不受任何干涉,可以依照国内法律和高等法院来审

42、判这个“封臣”。前文指出,在中世纪的政治传统中,“t e r r i t o r i u m”往往是基于封建隶属关系与司法权利的“多块土地的集合”,其空间的范畴一般局限在一座城市或要塞,君主名义上拥有整个国家,但实际上“城市就是自己的君主”,领地辖区界定了城市的主权,也构成主权的界限2 02 3 4,2 3 5,2 4 3。所以,在1 7世纪初的外交语境中,“t e r r i t o i r e”仍然体现为一种清单式的主权性权利,一直到三十年战争期间,在各国的外交代表与宫廷的往来信件和备忘录中,“t e r r i t o r i u m”一词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指一座城市(v i l l e

43、)或要塞(p l a c e)直接管辖的领地。不过,也正是在三十年战争前后,原本由城市要塞所实现的同质化统一空间的建构逐渐由更大规模的领土型国家所完成,由于“t e r r i t o r i u m”强调对土地的直接控制和管辖,因而也符合国家对地缘空间的垄断意图,所以被大量用在了条约文本的起草中,成为表述和修饰“主权”的一个核心词汇。1 6 4 8年签订的 明斯特条约 第8 5条内容是法兰西国王获得奥地利王室的四座小城、四块领地以及七座城市及其领土,还包括辖区、建筑、村庄、磨坊、树木、森林、附庸、臣民以及其他的一切附属物,这实际上是将原属神圣罗马帝国散落在莱茵河以西的领地连同其权利转让给法国

44、国王。其中有一段文字表达尤其值得注意,它将领土这个词所具有的统筹世俗与宗教、财产与权利、领地与空间的涵义比较明显地表达了出来:豪恩斯泰因、黑森、布里斯高及其范围内的城镇,传统上属于奥地利王室的权利的地区,即诺伊堡、弗里堡、爱丁根、伦琴根、瓦尔德基尔希、维林根、布伦林根和它们的所有领土(o m n i b u s t e r r i t o r i i s),连同所有的隐修院、修道院、主教区、教长区、骑士团、修会,还有司法辖区、男爵领、城堡、堡垒、伯爵领、男爵、贵族、封臣、平民、臣属、河流、沟渠、森林、树木以及所有礼仪、权利、管辖权、庇护、势力范围与所有其他属于领土主权权利(s u b l i

45、m et e r r i t o r i i i u s)的事物。不过,拥有“领土”并不等于拥有“主权”,更不代表拥有国际法上的独立平等地位。在1 6 7 7年的文本中,莱布尼茨着重区分了“领土性权利”与“领土主权”的差别,微型的城市、领地与小公国等拥有领土权利,拥有维持国内秩序的武力,却无法防止外部的干涉。换言之,只有经历了一定程度上的领土扩张,并将其予以物理和法理上的确认,才能够真正享有国际社会的正当身份与平等地位。所以,在1 7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一系列和平条约的缔结,法国不仅致力于领土扩张,还通过边界勘定与地图测绘,逐渐构建了统一不可分割的国土空间与区划组织结构。尽管1 6 6 1年签订

46、的 万森条约(T r a i t d eV i n c e n n e s)涉及领土转让的内容仍然关于具体某些城市和村庄,但第一次在国际法意义上将法兰西“领土统一体”与“不可分割性”理念带入了国际政治的讨论。在此时的政治和外交语境中,“村庄、公社这些具体的点构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些领土如同法兰西的其他领土一样是这些统一体的集合、联结与聚合,经久不变,永不消解”4 12 0 2-2 0 7。四、表象空间:礼仪、秩序与新型地缘政治文化近代领土型国家是在内外两个维度上同步构建的,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完成物理与法341h t t p:/w ww.p a x-w e s t p h a l i c a.

47、d e/i p m i p o/i n d e x.h t m l.理双重意义上的边界划定,还要借助于外交谈判与内部治理改革将这种领土变动与空间现状予以定型。由此,国际关系也就由传统教会与帝国之下的“等级制”转变为平等主义基础上的“无政府状态”,伴随着这一进程,新兴国家在国际层面要解决的问题除了如何通过战争与和平分配领土空间之外,另一个重要任务便是要在此基础上重新厘定国家之间的关系。新型关系的形成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司法、效忠或荣誉,而是呈现为地缘性、空间性的,国际秩序因而是一种权力与空间关系,这一时期兴起的政治地理学也开始进一步向地缘政治学发展,后者作为“一种空间决定一切政治过程的学说”,其理论

48、和实践中的关键概念便是“领土型政治体”4 21 4,5 0。在1 7世纪的法国,主权者至少要处理四个方面的地缘关系:第一是领土型国家与传统帝国的关系。“王国”同“帝国”存在着政治理念和制度上的显著差异,王国的空间属性日渐丰满,并拥有明显的适用边界,而帝国不仅在政治地理的范畴上模糊,皇帝也日渐失去了经济和司法性的最高管辖权,沦为帝国这一政治空壳的名义代表。1 7世纪以后,帝国之内诸单位是独立的,各个民族甚至可以自行赋予其首脑以皇帝或国王的称号,原因就在于皇帝同传统欧洲大大小小的领主一样,只拥有司法、礼仪、荣誉性的主权,而这种主权是无法穿透领土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可以臣属于皇帝,但并不妨碍它在领

49、土基础之上的独立主权。同时,帝国尽管拥有至高的地位,但越过其实际控制边界,它也不过是国际体系当中平等的一分子。第二是领土型国家与罗马教会的关系。教会在近代欧洲角色的特殊性不仅仅在于它名义上是精神信仰领域的最高权威,还在于它事实上拥有世俗权力和领地。1 6 4 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罗马教廷一直持反对的态度,后者自1 4世纪世俗化之后就一直宣称凌驾于帝国和王国之上,不仅具有对帝国地域和管辖权上的优越性,还对王国、公国、共和国等政治单位事务具有发言权。1 6 5 9年,帝国和王国签订的 比利牛斯条约 同样受到了教皇的谴责,法国人认为教会是“整个基督教世界和平的唯一障碍”。即便如此,一直到旧制

50、度末期,教区(p a r o i s s e)仍然是法国中央政府进行选举和税收的基本单位。第三是领土型国家与自治地方的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介于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的问题。一方面,王国领土的扩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吞并大大小小的领主与城市领地的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国王对内部空间的绝对控制又往往触及国内贵族与领主的土地权利,后者诉诸的封建权利既是王国统一的障碍,也是王权所整合的对象。新兴的领土型国家致力于在内部彻底消除领主制造成的空间壁垒,而在外部,罗马法复兴所带来的农民解放与王室领地扩张也直接使得领主制在新一轮的主权竞争中逐渐落败,作为领土所致力于消解的封建秩序的一部分,领主和领地实际上被主权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