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柳永“曲祖”说考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5847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永“曲祖”说考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柳永“曲祖”说考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柳永“曲祖”说考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第 期 年 月(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沈传河男副教授文学博士.陈玉女教师.就笔者所见关于柳永“曲祖”说至今尚无专著面世而专题论文亦仅有 篇:龙建国柳永“堪称曲祖”的历史依据(载刘庆云主编柳永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 年版第 页)尚有主题贴近的论文两篇:曾大兴从关汉卿对柳永的受容看元曲与宋词的承传关系载词学 年第 期)范长华“汉卿似柳耆卿”说载中国韵文学刊 年第 期检索时间为 年 月 日今检索三种主流教材知在专讲“柳永”的章节中三者均未提及柳永“曲祖”说更遑论具体述论之 这三种教材分别是: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年版)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复旦大学出版

2、社 年版)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年版)柳永“曲祖”说考论沈传河陈 玉(.山东理工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淄博.淄博市张店区第一中学山东 淄博)摘 要 柳永不仅是词史上的大家而且是曲史上的先导被后人尊称“曲祖”这反映了词、曲前后承续的历史关系 宋人批评柳永多强调批评柳词之“俗”这在客观上预示着或证明着柳词对后世曲体文学将产生重要影响 其后果然如此故明末清初的李渔明确指出柳永“堪称曲祖”而后清人批评柳永多支持赞同这一“曲祖”的说法在当时学界的批评证说中柳永“曲祖”的地位逐渐得以确认 柳词创作与元曲创作多有其同似性主要表现在创作路径、文体特征、文学的接受与传播三个方面 柳永

3、“曲祖”说其来有自其来有据值得当代学界对其多予以探讨、支持与使用关键词 柳永“曲祖”词元曲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柳永在中国词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他是“宋词发展转变过程中的关键性人物 正是因为柳永的出现才使宋词的创作走向更为广阔的道路 他的创作为宋词的发展展示出灿烂的前景”不仅如此柳永在中国曲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词尤其是其俗词对宋金以降曲的发展兴盛影响很大甚至后世有人将其推尊为“曲祖”如明末清初的李渔即言“柳七词多堪称曲祖”柳永系“曲祖”之说有词学文献尤其是清代的词学文献可以明证更有文学史上柳词与曲的某些同似性予以支持其中典型的个案例证亦不难发现与明辨但当代学界对于这些问题显然缺少

4、志趣与探究对于柳永“曲祖”说亦少有提及与采用 今于中国知网()“主题”检索“柳永”再于结果中“主题”检索“曲祖”竟然未得到任何结果 当今高校“中国古代文学史”主流教材在专讲“柳永”的章节中一般很少提及柳永“曲祖”说更遑论具体述论之 有鉴于上述情况本文略作相关考论以期弥补增益之效更求抛砖引玉之功 不当之处尚祈专家学者不吝批评指正一、宋人多强调批评柳词之“俗”柳永系词界大家其词创作又颇具争议性故而后世对柳词多有批评相关文献主要保存在后世历代词话中其中尤以清代词话为多宋代词话次之 元、明两代词学衰落相关文献明显偏少 如在柳永词新释辑评一书的附录历代词话柳词总评中编辑者共征引相关文献 种(不计附录)其

5、中宋代的 种、元代的 种、明代的 种、清代的 种、民国的 种本文就柳永“曲祖”说进行文献考证所依据的古代词学文献主要来自两个历史时期一是两宋一是清代考察宋代词学文献不难发现相比其他时代宋代的学人更多看重、强调柳词的一大突出特性 “俗”性并就此进行言说批评或褒或贬或爱或恶 就当时词学界的实际情形而言贬恶者明显多于褒爱者 当然柳词的实际创作并非全是俗词而是雅词、俗词兼而有之 但相比之下在当时的情势下柳永的俗词显然更具创作个性影响更大传播更广 自然由此带来的争议也很大下层民众对柳永俗词是褒爱有加而上层士大夫则是贬恶有加 本文考论柳永“曲祖”说看重的主要是他的俗词立论的基础也主要是他的俗词仔细读解相关

6、文献可以看到宋人对柳词“俗”性的强调与批评大致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语言之“俗”语言是文学作品最直接的现实柳词的语言之“俗”向来多受瞩目与批评宋人对之即是如此 严有翼艺苑雌黄评柳词云:“彼其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直接指出柳词多用浅近通俗之语故而世俗乐之广为传唱之 沈义父乐府指迷曰:“康伯可、柳耆卿音律甚协句法亦多有好处 然未免有鄙俗语”肯定康柳词音律、句法上颇好同时批评其语言上难免有鄙俗之语 李清照词论评柳词:“大得声称于世 虽协音律而辞语尘下”强调批评柳词语言卑俗有失文雅兼及对柳词格调上的批评(二)内容之“俗”宋人主要是强调批评柳词中题材内容的世俗化尤其是其中的色俗化 严有翼

7、艺苑雌黄评柳词曰:“大概非羁旅穷愁之词则闺门淫媟之语 若以欧阳永叔、晏叔原、苏子瞻、黄鲁直、张子野、秦少游辈较之万万相辽”这里强调批评的就是柳词题材内容方面的世俗化、色俗化而欧阳修、晏几道、苏轼等人的词作则远非如此 胡寅有言:“词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浩歌超乎尘垢之外 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褒扬苏词昂扬向上的同时胡氏贬抑花间词、柳词多“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宛转之度”意即强调批评他们词内容上的庸俗化、色俗化 张炎词源曰:“康、柳词亦自批风抹月中来风月二字在我发挥二公则为风月所使耳”强调批评“康柳”为风月所役使多风月情色之作内容庸下艳俗(三)格调之“俗”柳词格

8、调不高多卑下而从俗宋代学者对此亦多有强调与批评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柳永:“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虽然陈氏对柳词多有肯定但他仍然强调批评了柳词格调不高 张炎词源:“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音 耆卿、伯可柳永“曲祖”说考论其中蔡嵩云柯亭词论、陈匪石声执两种文献当归为民国文献不必论虽美成亦有所不免”张氏批评说作词“为情所役”则有失“雅正”之格调周邦彦有之而柳永、康与之更甚 王灼则直接批评柳词道:“惟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王灼碧鸡漫志)“浅近”指的是语言“卑俗”指的是格调 王氏还以“都下富儿”为

9、喻批评柳词终难脱浅近之貌、卑俗之质故而变得“声态可憎”(四)迎合世俗柳词之“俗”还表现在迎合世俗世俗好之方面对于这方面宋人亦多有强调与批评 陈师道后山诗话云:“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骫骳从俗天下咏之”言柳词婉曲委靡很能迎合世俗故天下人歌咏之 徐度却扫编评柳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 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柳氏之作殆不复称于文士之口然流俗好之自若也”是说柳词鄙俗易解流俗之人乐之咏之传唱之后虽有欧、苏等雅词兴盛而流俗好柳词依然如故 叶梦得曾记载:“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词于世间之流行在西夏胡地尚且如此在华夏大地的情形更可想而知 可见

10、当时世俗对柳词的喜好无以复加通过以上的例证、析述可以看出宋人对于柳词之“俗”是有着客观而清醒的认识的除却他们的批评态度不说于求真的意义上言之他们对于柳词之“俗”性是确认的是看重的是强调的而“俗”性这正是后起曲体文学最为突出的一个文体特征 中国古代诗歌的三个分支:诗、词、曲人们习惯于用三个形容词来分别反映它们最为突出的文体特征这三个形容词即是:“庄”“媚”“俗”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诗庄词媚曲俗”本文所说的“曲”主要指散曲兼及剧曲 对于曲的“俗”性我们同样可以采用上文的分析视角来加以审视与探究即大致着眼于四个方面:语言之“俗”、内容之“俗”、格调之“俗”、迎合世俗 由于时间与年代的限制宋人所看

11、到的只是宋、金曲的初步发展他们看不到元曲的兴盛更看不到明、清曲的发展演变因而宋人没有条件充分看到柳词对后世曲体文学发展的影响更没有条件去证明确认柳永的“曲祖”地位 但是如上所述宋人对于柳词之“俗”性的确认、看重与强调却在客观上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或证明着柳词将对后世曲体文学产生重要影响柳永将在某一历史时期被推上“曲祖”的地位二、清人多支持赞同柳永“曲祖”说作为一种诗歌样式的曲即散曲起源于宋金时期 据学界考证散曲当起源于公元 年之前的宋金时期 对于散曲、剧曲孰先孰后的问题笔者认为当是散曲产生在先剧曲产生在后而不是相反 梁扬曲的起源新探中的相关观点值得参考借鉴 曲起源于宋金兴盛于元迁变于明至清而渐趋

12、衰落 也就是说清人对于曲体文学的发展历程能够有比较全面的审视与把握有条件和机缘去探究发现柳词对后世曲体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进而论证确立柳永的“曲祖”地位 清代词学兴盛曲学亦有所成在当时不少学者的批评证说中柳永“曲祖”的地位渐趋得以确立宋人多看重强调柳词之“俗”而清人亦然二者可谓是遥相呼应 当然清人不仅看到了柳词之“俗”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了这“俗”正是柳词与曲所共有的一个突出特性 宋翔凤乐府余论曰:“耆卿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习 一时动听散播四方”这里批评强调的是柳词语言俚俗很能迎合世俗世人乐之一时广播四方 钱裴仲雨华庵词话评柳永:“其为词无非舞馆魂 (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

13、迷歌楼肠断无一毫清气”强调批评柳词内容艳俗颓靡无力格调卑下毫无一点清雅之气 刘熙载艺概云:“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 惟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故觉风期未上耳”肯定了柳词语言上的长处:细致顺畅、通俗易晓同时也强调批评了柳词内容上的艳俗与格调上的卑下清代词学兴盛曲学亦有所成就当时学界看到了词曲之间的密切关联认识到了柳永词在曲史上的重要影响和崇高地位故相比其他时代清代的学人更多支持赞同柳永“曲祖”说具体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推崇柳永为“曲祖”据笔者所见中国古代第一位明确推尊柳永为“曲祖”的人是明末清初的李渔他在其词多丽春风吊柳七 中直言“柳七词多堪称曲祖”该词全词如下:此题绝

14、佳词中未有愿海内同人和之到春来歌从字里生哀 是何人暗中作祟故令舌本慵抬?因自向神前默祷才知是作者生灾 柳七词多堪称曲祖精魂不肯葬蒿莱 思报本人人动念醵分典金钗 才一霎风流冢上踏满弓鞋问郎君才何恁巧能令拙口生乖 不同时恼翻后学难偕老怨杀吾侪 口袅香魂舌翻情浪何殊夜夜伴多才 只此尽堪自慰何必怅幽怀做成例年年此日一奠荒台与本文题旨相关该词值得注意的地方有四:其一作者直言“柳七词多堪称曲祖”将柳永推尊为“曲祖”这样的思想认识大胆而直率对清人评柳永肯定产生了很大影响 单从语义上来说若将上面两句词改为“柳七词俗堪称曲祖”似乎更得要义 其二作者愿与柳永生当同时相偕变老“不同时”四句颇见作者因知己难得而心生的

15、懊恼与怨恨从而反衬出作者对柳永深沉而真挚的思慕向往之情 其三词作对柳永表示祭奠的意味非常浓郁 题目就叫“吊柳七”上阕说柳永“精魂不肯葬蒿莱”“风流冢上踏满弓鞋”下阕又说“年年此日一奠荒台”其四作者愿天下的人都来纪念祭奠柳永推尊之意甚明 词序说“此题绝佳”“愿海内同人和之”结尾又说“做成例年年此日一奠荒台”“做成例”就是养成习惯、形成节日风俗的意思在清代学界推崇柳永为“曲祖”直言“曲祖”者较少更多的则是换言语表达了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万树有词贺新郎登徐氏悠然楼追怀映薇先生一首该词首句即言“曲尚屯田柳”词句虽是简短但却大致揭示了这样一个文学史的现实:宋代以降的众多作家尤其是众多曲家他们推崇柳永学习柳

16、词视柳永为曲体文学的萌初创制者 宋翔凤乐府余论言:“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 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 如竹垞所录皆精金粹玉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事为之也”宋氏认为柳永专力为词成就很高影响深远后世词家当“尸而祝之”推尊之学习之 柳永可谓是被视为“词祖”了 曲为词之衍支故有“词余”之名 既然柳永可以被视为“词祖”那他自然更可以被视为“曲祖”了 陈衍闽词征序云:“其耆卿所为词有淫冶不轨于正而古今论词者不敢过为诋諆则以其开南、北曲之先声元代传奇家所当奉为鼻祖也”陈氏认为柳词虽有其弊病但其于词史、曲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否认的它开启了南曲、北曲之先河沾溉曲界久远元代“传奇家”当

17、奉柳永为鼻祖 这是比较务实而辩证的学术批评 这里所说的元代“传奇家”当指柳永“曲祖”说考论元代的杂剧家兼指当时的散曲家因为在元代杂剧家往往兼擅散曲创作“在元代传奇也指此时流行的杂剧元人钟嗣成录鬼簿中即把杂剧称作传奇 明人贾仲名的录鬼簿续编亦沿用此称”(二)证说“柳词与曲体近”清人对柳永“曲祖”说的支持与赞同还表现在一个方面那就是证说“柳词与曲体近”二者在文体上有着很大的同似性 钱裴仲雨华庵词话评柳词云:“柳词与曲相近 柳词与曲相去不能以寸”首句系文中小标题 钱氏在小标题中即说明旨意:柳词与曲文体相近然后于文中进一步申明二者文体相差很小甚至“不能以寸”去加以测量 当然这只是一个形象化的表述而已

18、遗憾的是钱氏于文中没有进一步地加以相关证说况周颐蕙风词话云:“自昔诗、词、曲之递变大都随风会为转移 词曲之为体诚迥乎不同?董为北曲初祖而其所为词于屯田有沆瀣之合 曲由词出渊源斯在”引文中所言“其所为词”实际上是指董解元所作的曲该段引文于原书中的上文中况氏所谓的“董有哨遍词”“此词”云云皆是指董解元的曲作而非其词作 况氏全文引用来作为例证的董解元的“哨遍词”其实不是词而是董氏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中的一支曲子:般涉调哨遍(太皞司春)对此词话丛编中有附注说明:“王幼安云:董解元哨遍见董西厢非词也”当然古代词曲史上以“词”称曲者亦不在少数王力先生认为“现在普通所谓曲元明两代却又有许多人叫作词”如周德清中原

19、音韵、李玉北词广正谱、徐渭南词叙录等书中所谓的“词”其实都是指曲 在上述引文中况氏反问提出问题:词、曲二体真的相差很远吗?下文接着举柳永词与董解元曲为例结合上文已有例证揭示两家词曲作品有“沆瀣之合”的特征以此对上述问题作了否定的回答从而强调了“词曲体近”“柳词与曲体近”的基本事实 而“曲由词出”两句则进一步澄清确认了这样的源流关系:曲来源于词董氏曲来源于柳氏词 陈锐袌碧斋词话曰:“词源于诗而流为曲 如柳三变纯乎其为词矣乎?”诗、词、曲三者前后承续既有同似性亦有差异性 陈氏这里就柳词反问:柳永作词是纯粹在作词吗?答案是否定的 陈氏意在强调:柳永作词不是纯粹在作词具有“作曲”的性质 换言之陈氏是在

20、证说自己“柳词亦曲”的文学观念(三)肯定赞同柳词系“曲之始源”清代学人支持赞同柳永“曲祖”说还有一个具体表现那就是从词曲史的角度肯定赞同柳词系“曲之始源”或曰肯定赞同柳永系曲体文学的开先河者 况周颐蕙风词话云:“柳屯田乐章集为词家正体之一又为金元已还乐语所自出”推崇柳永乐章集为“词家正体”之一是金元以来“乐语”的来源“乐语”一般是指一种文体指宋代官方或私家宴会上优伶所演唱的歌辞又称“致语”但这里况氏所言“乐语”显然不是这个意思“乐语”其实可以有广义的理解泛指一切可以入乐演唱的文辞 如王夫之注释张载正蒙时即言:“乐语所歌之文词”这样说来中国古代的诗、词、曲大致皆可归入乐语的范畴 再联系蕙风词话上

21、下文可知况氏这里所言的“乐语”实际上即是指宋金或曰金元以来渐趋兴起的曲体文学 这样上述引文的语意也就十分明确了作者况氏是在强 (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诚迥乎不同”后词话丛编中原为句号今据上下文语意改为问号 此处一般版本均标为句号当误“北曲初祖”词话丛编中原作“此曲初祖”今据别本改“纯乎其为词矣乎”后词话丛编中原为句号今据别本改为问号当以问号为是调柳永乐章集系“词家正体”之一为金元以来曲体文学的始源 当然客观而准确地来说柳词只是后世曲体文学的始源之一 张德瀛词征曰:“词为曲家导源 诗衰而词兴词衰而曲盛必至之势也 柳耆卿词隐约曲意此类实为曲家导源在词则乖风雅矣”此段引文中张氏还提及黄庭坚两同心词、

22、杨补之玉抱肚词加上柳永词张氏认为三者同类同是鄙俗这类词实际上是后世曲家的先在之“导源”张氏秉持史的视角来分类辨析辨明了诗、词、曲三者前后承续的文体关系辨明了柳永等人的俗词在古代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沈曾植菌阁琐谈言:“渔洋花草蒙拾偶然涉笔殊有通识 其述云间诸公论词云:五季犹有唐风入宋便开元曲 故耑意小令冀复古音屏去宋调庶防流失云间所谓入宋便开元曲者盖指屯田”“五季犹有”六句系王渔洋转述云间词派的观点“云间所谓”二句系沈曾植的推断 云间词派“入宋便开元曲”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宋初词坛虽然雅词创作渐成主流但俗词创作亦占不小的比重而这些俗词对于金元曲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 宋初俗词创

23、作最具代表性的词人非柳永莫属因而沈氏“盖指屯田”的推断无疑应当是正确的 云间词派“入宋便开元曲”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即是肯定赞同宋初的柳永实为其后曲体文学的开先河者 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还对词变为曲的因由、柳词变为曲的可能性进行了探究评析该段资料难得而可贵值得关注其言曰:“词曲相沿其始固未尝有鸿沟之画愚意字少声多难过去七字乃当为词变为曲一大关键此端自柳耆卿已萌芽乐章集同一调而不同字数者居多 彼盖深谙歌者甘苦又其时去五代未远了知诗变为词即缘字少声多之故 既演小令为慢词遂不惜增减字句以除磊块使无大晟之整齐美成之严谨词化为曲不必待却特殊时代矣”沈氏认为诗、词、曲相沿而变体的一个关键因由是“字少声多难过去”

24、突破此弊端便有体式之创新柳词即是如此 柳永增减字句变小令为慢词铺叙有加突破了“字少声多”之弊端遂使其词趋于“曲化”从而开词变为曲之端倪 沈氏最后还作了一个假设性的推断:如果没有“大晟之整齐、美成之严谨”的特点柳词当时就会变成曲了不必等到其他时代才可 沈氏从探究内部因由出发辨明了柳词变成曲的趋向性与可能性从而确立了柳永于古代曲史上开先河者的地位三、柳词与元曲的同似性上文是就柳永“曲祖”说所进行的词学文献方面的征引与考论所征引与考论的词学文献主要来自宋代和清代 柳永被后世推尊为“曲祖”并非虚言奉承实在是其说有自其说有据 相关支撑一方面来自历代相关词学文献的批评与认定如上文所述论一方面来自实际创作中

25、柳词与曲尤其是元曲多有其同似性如下文所拟述论 今以元曲为例探讨在实际创作中柳词与曲的同似性 柳词与元曲多有相同或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创作路径方面不管是柳永还是元代曲家总体来说他们共有的创作路径是沉入世俗的“向下一路”王灼碧鸡漫志云:“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说的是苏词创作能够振靡起衰走积极入世的“向上一路”相比之下柳词创作走的路径则可谓是沉入世俗的“向下一路”元代的曲家亦大致如此尤其是元前期的曲家如果说二者有所不同的话那不同就在于柳永在世俗、市井中显然沉沦得更深、更彻底 沉入世俗的“向下一路”这种创作路径有两点值得柳永“曲祖”说考论注意

26、其一作家沉入世俗游身世俗 作品是作家的自供状柳永词鹤冲天(黄金榜上)即是词中词人坦率直言具体描述了自己沉入世俗、沦溺风尘的过程和状况:“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芳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本有浪子习性加之科举、为官多有不顺遂寄心于风月一生大部分时间与歌妓相伴在歌楼妓馆度过 元朝的建立让传统儒士的地位一落千丈遂有“八娼九儒十丐”之窘境 当时不少儒士迫于生活的压力遂沉入世俗游身于勾栏瓦肆寄身于书会行院成为从事俗文学创作的戏曲家或小说家等 其中关汉卿就颇具代表性 关氏散套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虽不乏游戏之笔的性质但仍具有一定的反映现实的意义 散套中作者即

27、言“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除非“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单就字面而言其人浪子的作风与柳永相比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当然就现实而言关汉卿的生活当非完全如此其二创作多取材于并表现作家所处的世俗生活 不管是柳永还是元曲作家他们沉入世俗走“向下一路”于是他们的生活与创作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他们的创作往往多取材于并表现他们所处的世俗生活 诸如城市风貌、市井人情、下层民众、歌妓伶人、个人情感、风月情色等皆是他们取材与表现的重点方面 柳永有望海潮(东南形胜)词一首关汉卿有南吕一

28、枝花杭州景散套一首两作品皆是描绘夸赞杭州的富庶繁华与自然美景其字句或语意亦略有同似 柳永有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一首一般认为该词是柳永离开汴京时写了赠给自己的歌妓情人的而元曲中类似的作品也不少如关汉卿有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散套一首是作者写给自己的挚友、元代著名杂剧女演员朱帘秀的关汉卿与她交往甚密感情非同一般 柳永作词对下层民众尤其是歌妓有所关注与同情有时反映她们生活中的悲苦有时反映她们对于真正爱情的渴求 而这种创作取向在元代戏曲创作中同样存在甚至是更为明显如关汉卿救风尘、石君宝曲江池、贾仲明玉梳记等杂剧皆是妓女题材的创作皆把妓女主人公塑造成正面形象反映她们身上一些优秀的品质或精神 至于对风月情色的

29、关注与表现柳词中自然有不少元代散曲、剧曲中亦均有不少即使是王实甫西厢记那样的传世名著其中亦难免有一些风月情色之辞其他的就更不必去细说了(二)文体特征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诗、词、曲前后承续三者既有同似性又有差异性一起成就了中国古代诗坛多样兴盛的良好局面 总的来说诗、词的语言表达相对较为简约而含蓄韵味丰富令人回味悠长而曲则变得繁复而浅白意味直泄给人一种一览无余的感觉 曲的这一文体特点在元曲尤其是元前期曲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也就是所谓曲“本色当行”的特点 王国维对此描述道:“元剧最佳之处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而回观柳永词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如

30、此呢?语言真率而自然抒情悠长而感人正是柳词的基本特色 柳词“以通俗真率、自然流畅见长”“而真率、本色正是柳词的显著特色”也就是说在“本色当行”方面柳词与元曲尤其是元前期的曲有着很大的同似性柳词与元曲文体上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 (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是“俗”柳词雅词与俗词兼有柳词之“俗”无疑更多地体现在其俗词中 元曲之“俗”以元前期为重后期为轻元后期的曲有雅化的倾向 也就是说柳永俗词之“俗”与元前期曲之“俗”其同似性更大 不过相比之下元前期曲之“俗”似乎更重 上文在辨析宋人对柳词之“俗”的批评时区分为四个层面:语言之“俗”、内容之“俗”、格调之“俗”、迎合世俗 对于元曲之“俗”我们同样可以从这四个

31、层面来加以辨析 例如可比较评析柳永词传花枝(平生自负)与关汉卿散套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足见其共有的多方面之“俗”语言浅俗内容庸俗格调卑俗颇能迎合世俗尤其是迎合那些人生失意而沦落社会下层的封建士人文体上柳词与元曲还有一个明显的同似性那就是铺叙的较多使用 在柳词中其长调慢词对铺叙的使用更多 在元曲中散套与剧曲对铺叙使用得更多 柳永第一个大量创作长调慢词词调加长往往就意味着在写景、抒情之外要增加词中叙事的成分那么铺叙的使用就在所难免 如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戚氏(晚秋天)、双声子(晚天萧索)等许多词作借鉴前人的辞赋之法匠心独运都很好地使用了铺叙手法 后人所谓的柳永“以赋为词”主要就是就此而言的 宋金

32、诸宫调中铺叙手法已被更多地或普遍地使用而到了元曲中则更其盛焉 元散套中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等曲作层层描述夸饰渲染务求穷形尽相可谓把铺叙手法使用得淋漓尽致 元杂剧中铺叙手法的使用更为普遍无须细说 一个简单的西厢故事王实甫把它撰写成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西厢记不用铺叙而何为!明朱权评王西厢言:“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朱权太和正音谱)柳词与元曲的文体同似性还表现在句式、句法方面 在句式、句法方面柳词尤其是其长调词与唐五代以来流行的小令差别渐远而是更加接近金元以来渐趋兴盛的散曲 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柳词句式加长长句(七言以上)的使用增多 柳词长调中八字句、九字句已有不少出

33、现十字句亦略有出现 柳词句式长短范围大致为二字句到十字句而整个唐宋词句式长短范围大致为一字句到十一字句 柳词中长句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加有的一首词中使用长句可多达五句 相比之下元散曲句式长短变化的范围更大大致为一字句到三十字句长句使用的频率更高 虽然二者有差距但柳词于句式方面已表现出朝着元散曲发展的趋势 其二柳词在句法上多法并用已变得灵活多样 尤其是柳词长调已很少使用基本律句而是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短句、长句兼用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又用领字句、折腰句、连句法等句法使词句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这些特点显然更加接近元代散曲 当然相比之下元散曲的句法更加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三)文学的接受与传播方面在这方面柳词与元

34、曲同样多有同似性 严格说来一个完整的文学创作过程还应当包括文学的接受与传播 不管是柳词还是元曲都具有明显的通俗性与大众性都需要获得世俗层面的合作、接受与传播 关于柳词的创作路径曾大兴先生将其界定为“与歌妓乐工合作的创作道路”这一界定对于元散曲创作也是很合适的但若用于元杂剧则可以改称“与伶人乐工合作的创作道路”其实在元代歌妓与伶人(演员)这两种身份往往是一致的诗、词、曲皆属于音乐文学它们的配乐与演唱无疑都是离不开乐工的 柳词与元曲自然也是如此 当然诗、词、曲的发展后来都出现了与音乐分离的情况 叶梦得避暑录话云:“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教坊柳永“曲祖”说考论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

35、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新腔”这里指新的词调 新词调来自教坊乐工柳永遂“倚声填词”而后再交由歌妓演唱 这里能清楚地看到柳永与乐工的合作一个创制新词调一个来填词 当然在柳词的创作、演唱中除了创制词调乐工可能还要从事制定词乐谱、乐器伴奏等工作 到了元散曲情况亦大致类似乐工的参与同样不可缺少需要他们创制曲调、制定曲乐谱、乐器伴奏等 刘大杰先生在讲到散曲的产生时即强调了乐工的参与和作用:“在这种去旧翻新的工作中曲子便慢慢地产生 接着有乐师来正谱文人来修辞”到了元杂剧情况仍大致类似但乐工的工作已变得十分复杂而繁重其重要性更显突出在接受与传播方面柳词和元曲往往都离不开歌妓或伶人 可以说歌妓或伶人是柳词和元曲

36、首要的接受者与传播者对于作品的接受与传播意义重大 柳永寄身青楼与歌妓为伴与歌妓合作是柳词广为传唱、名满天下的一个重要因由 罗烨醉翁谈录中言:“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 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 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柳永才高名大精通音乐帮着歌妓品评润色词作(包括配乐方面)可以使词作“声价十倍”这自然也大大增加了歌妓的身价乃至柳永的名声 又宋翔凤乐府余论云:“耆卿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习 一时动听散播四方”柳永身处市俗着意为俗词经由歌妓的传习与演唱柳词远播四方名声大振 显然柳永与歌妓合作可谓是各得其利各扬其名 到了元曲中情况亦大致如此因为“曲是词的替身”

37、词至宋末因其文雅化、案头化而日趋衰落散曲代之而兴起至元代而大盛 元代都市经济发达宴饮享乐风气盛行于是散曲代替了传统的词而成为侑酒助乐的重要工具 当时文人沉入世俗作曲(文词)制乐歌妓沦落风尘卖声演唱二者相互合作惺惺相惜共同成就了元散曲的繁盛 有的散曲作品本身即反映了当时曲家与歌妓相互合作、相互宴乐的情景如张可久双调折桂令酸斋学士席上即是 到了元杂剧曲家与伶人或歌妓的合作更多关系更为密切甚至产生了深厚的私人情感 关汉卿与一代名伶朱帘秀即是很好的例子 二人相与友好相互合作交往甚密感情真挚“关写的杂剧如望江亭救风尘等都由她主演过 扮演逼真、神采焕发 这样紧密配合对推动戏剧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从

38、文艺受众的层面看柳词与元曲同样具有不少相同或相似性 两者皆立足于世俗以通俗性见长以普通民众为主体受众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喜好、唱诵、传播等 当然两者受众的接受方式有所不同对于柳词主要是听唱、阅读等对于元曲主要是听唱、观演、阅读等 柳词广为民众所喜好四处传唱流播天下 相关词学文献中学人们经常用诸如“好之者终不绝”“传播四方”“天下咏之”“倾倒一世”等词语来描述柳词的接受与传播 有人甚至达到了酷爱柳词的程度 如徐度却扫编载宣和间侍郎刘季高“力诋柳氏旁若无人”“有老宦者闻之默然而起徐取纸笔跪于季高之前请曰:子以柳词为不佳 者 盍 自 为 一 篇 示 我 乎?刘 默 然 无 以应”显然这位老宦官是柳词的

39、酷爱者柳永的“粉丝”故而才会如此激动地去反驳刘季高从而来维护自己偶像的名声 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元之曲”不论散曲还是杂剧在元代都适逢其盛广为民众所喜好、欣赏、传唱流播天下 元散曲贴近生活语言口语化“在那个时代它很受欢迎仿佛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有些元散曲名篇至今还很流行 相比元散曲显然元杂剧演出更盛受众更多传播更广影响更大 元夏庭芝青楼集对元杂剧演 (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出的盛况有所记载与反映从中可窥一斑 王实甫的西厢记尤为盛演不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贾仲明凌波仙挽王实甫)总之柳永“曲祖”说并非虚言奉承确实是其说有自既有相关文献方面的证据更有词曲史方面的相关事

40、实作支撑因此值得去考证和论析 研究发现宋人批评柳永多强调肯定柳词之“俗”这在客观上说明柳词将对后世曲体文学产生重要影响二者都将以“俗”为自己的主要特色 明末清初的李渔明确指出柳永“堪称曲祖”而后清人批评柳永多支持赞同这一说法在当时学界的批评证说中柳永“曲祖”的地位渐趋得以确认 比较发现柳词创作与元曲创作多有其同似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创作路径方面、文体特征方面、文学的接受与传播方面当代学界应当立足史实与文献明确柳永“曲祖”之说多探讨之、支持之、使用之参 考 文 献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上.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李渔.李渔全集:第 卷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顾之京姚守梅耿小博.柳永词新

41、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唐圭璋.词话丛编:第 册.北京:中华书局.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翟全吉.诗词曲鉴赏与写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梁扬.曲的起源新探.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唐圭璋.词话丛编:第 册.北京:中华书局.唐圭璋.词话丛编:第 册.北京:中华书局.贺新辉.全清词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叶申芗林葆恒.闽词钞 闽词征/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福建文史丛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熊明.唐人小说与民俗意象研究.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唐圭璋.词话

42、丛编:第 册.北京:中华书局.王 力.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成 都:天 地 出 版 社:.张载.张子正蒙.王夫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柳永.乐章集校注.薛瑞生校注.北京:中华书局:.关汉卿.关汉卿全集校注.王学奇吴振清王静竹校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北京:商务印书馆:.刘尊明.唐五代词史论稿.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曾大兴.从关汉卿对柳永的受容看元曲与宋词的承传关系.词学():.伏涤修伏蒙蒙.西厢记资料汇编:下册.合肥:黄山书社.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罗烨.醉翁谈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葛兆光.古诗文初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 杨 爽)柳永“曲祖”说考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