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考点二鉴赏修辞手法,先做后讲,(,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1/42,和韦苏州,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2/42,题目: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
2、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答:_,_,命题分析,考查句子是两首诗第一句;,指出修辞手法;,结合诗句进行赏析。,3/42,教你思维,知修辞:,韦诗抓住,“,皎如烛,”,关键词,应为比喻。而赵诗抓住,“,冷晕,”,,应为借代。,明特征:,说明修辞句(段)内容或所描绘事物特点。如:利用,修辞手法,地描绘了,“,对象,”,特征。,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改变,引出下句。,4/42,诗歌赏析,第一首:山中月亮皎洁明亮,风儿不时吹动竹林,午夜里鸟儿不时被惊起,
3、只有屋里人独自静静安眠。,第二首:冷冷月光,侵入将要燃尽蜡烛,雨声下在深深竹林里,惊动得鸟儿不时地一声鸣叫,严寒树枝上睡眠也睡不成。,5/42,思维建模,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怎样利用。,第三步:指出利用此种修辞手法艺术效果。,答题范式,点明修辞手法结合诗歌分析其详细利用使用效果,6/42,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考查普通分两部分,即识别修辞格和阐释表示效果。常见需要掌握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大、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考查,普通要求结合详细内容作对应详细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作用说说而已。,高考对于“修辞手法”主要
4、有以下考查形式:,这首诗利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诗中某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修辞角度谈某一句妙处。,7/42,一、比喻,定义、分类及作用,用一个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个事物或情景。,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情态特征,把抽象事物形象化作用。,举例,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山比做银盘里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8/42,二、比拟,把物看成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看成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作用。,例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5、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析】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手法,写出了夜雨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9/42,三、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示出一个委婉含蓄情感,往往采取隐语、双关修辞手法。,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利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利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表示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微妙心理。,10/42,四、借代,(一)定义: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示事物。,(二)类别: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详细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三)作
6、用:借代利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茂盛和花凋零。,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析】诗中以“丝竹”代音乐。,例3:“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析】诗中以“杜康”代酒。,11/42,五、夸大,(一)定义:对事物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述。,(二)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示事物作用。,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大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深重。,例2: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
7、,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尖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大,正是这些夸大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求和派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苦难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12/42,六、对偶,概念:,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示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举例:,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意境显得辽阔深远,“萧萧”落叶声对“滚滚”水势更使
8、人以为气象万千。更主要是,从这里能够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苦痛。,13/42,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三、四两句利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详细说明。,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14/42,七、设问,概念: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作用: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英雄业绩。,15/42,八、反问,概念:用疑
9、问形式表示确定意思。,作用:加强语气,表示强烈感情。,例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定。,16/42,九、叠字,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例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例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17/42,十、,对比,对比是将两种相反或相正确事物,或把同一事物两个不一样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照。与衬托不一样,对比两个事物是并列,不存在主宾关系。利用对比,能够把不一样人物,不一样生
10、活现象,不一样思想感情,区分得愈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能够突出诗人思想,强化诗人感情,增强作品说服力、感染力。,18/42,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终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尤其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历史思索。,19/42,即学即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问题。,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珍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20/42,简明分析这两首诗
11、修辞手法。,答:_,_,21/42,答案第一首巧妙利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蜡烛、未拆封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但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情思。第二首利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但表现了海棠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个沉稳独立、自主自爱品格。,22/42,考点三鉴赏表现手法,先做后讲,(,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问题。,鹧鸪天,送廊之秋试,宋,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考试。,白苎(zh,):用
12、白色苎麻织成布。,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23/42,题目: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艺术手法。,答:_,_,_,24/42,教你思维,明确虚实含义:,词中,“,实,”,:客观世界中存在实象、实事、实境,能够经过各种感官捕捉到部分。词中,“,虚,”,,看不见、摸不着虚象,是词人主观意识中存在,是经过词人主观想象得到。,明白本词虚实:,词中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写词人看到和感到,是写实;最终两句是词人想象,属于写虚。,25/42,答案,“,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名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
13、愉悦心情。虚实相生,表示对应考者良好祝福。,26/42,思维建模,步骤一:,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步骤二:,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怎样使用这种表现手法。,步骤三:,说明此种表现手法表示效果。,27/42,鉴赏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是个大命题,只要是诗歌为更加好地表现主旨而采取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围,包含衬托、象征、比兴、渲染、衬托、用典,也包含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等。,高考对于“鉴赏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考查形式:,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首诗利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有什么作用?,本诗是经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情感?,本诗在前两句实写基
14、础上,后两句又采取了怎样写法?,请赏析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手法利用及艺术效果。,资料链接,28/42,诗歌十大表现手法浅析,古诗词中常见表现手法:衬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虚实结合、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下面就其中十大表现手法做一下浅析。,29/42,一、衬托,衬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一个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是以乙托甲,使甲特点或特质愈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衬托了琵琶声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
15、伤等心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 中所要塑造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多少豪杰”,最终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地位。,30/42,二、衬托,衬托是衬托一个,指是为了使事物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个是正衬(陪衬),一个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长恨歌,写杨贵妃“回首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反衬,是用相反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动衬静。,31/42,三、乐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一个,表面上
16、写是一个欢乐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示一个悲伤、凄楚情绪。,如欧阳修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青草与和暖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凄凉。,32/42,四、抑扬,抑扬,指是在褒贬人、事、物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预防他人反驳,常对要褒先写其不足,对要贬先写其优点,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取先扬后抑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经过对少
17、妇情绪微妙改变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感伤和哀怨情绪,突出了“闺怨”主题。,33/42,五、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指现实景、事与想象景、事相互映衬,交织一起表示同一样情感。,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构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依依不舍。,34/42,六、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个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相关人物、事
18、件等表明爱憎态度一个抒情方式。,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思念之情。,又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么环境里产生情怀,天然形势、阔大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富有哲理思想融合在一起。,35/42,七、以景结情,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终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
19、叶飘飞来衬托自己悲苦。,又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落月摇情满江树”作结,用“落月余晖下江树”之景,写无法排遣离情别绪,言有尽而意无穷。,36/42,八、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一个手法。,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尾句与第三句动态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37/42,以小见大,指写是小题材反应是大问题一个写法。,如司空曙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经过“不系船”这么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情调。我们透过诗画面和形象感受到
20、是一个单纯朴实社会生活。,九、以小见大,38/42,托物言志,指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思想、感情,而是采取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详细事物一类诗歌。,“情”、“志”区分: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喜、怒、忧、思、悲、恐、惊,普通都是经过景物描写表示出来;“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理想、理想、情操、品格等,普通都是经过对物描写表示出来。,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喜爱之情。而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梅花反应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品质,属于言志。,十、托物言志,返回 原页,39/42,即学即练,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40/42,试析,“,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一联利用表现手法及表示效果。,答:_,_,41/42,答案反衬。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余晖,使人以为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斜阳。这种反衬带来效果却是意外幽、格外暗、分外静。,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