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古诗《五首》.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417536 上传时间:2024-12-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古诗《五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古诗《五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古诗《五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古诗《五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诗五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麻家坞镇麻家坞中学 张雪花一、教材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古代诗歌更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历尽千百年岁月的淘洗而仍光彩夺目。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套教材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三大板块来建立整体框架,第三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这一板块,要求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从这意义上说,本单元在本册课本乃至整套课本中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一些表达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

2、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三、学情分析及对策 古诗学习,对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但是在上学期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学习古诗的基础,他们创造思维活跃、有学习古代语言浓厚兴趣,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学生喜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对古诗要愿意读、会读、能读懂;在新的学习方式下通过学习诗歌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至于本课诗歌,字词知识不多,诗句表层意思易懂,但这些诗句生动凝练,寓情于景,值得品味和比较探究。所以我计划引导学生把握作品情感基调,体会作者情感,品味寓情于景的

3、诗句韵味。师生在合作中了解写作技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我在课堂上尽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每个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情感基础,通过学生的自读体验、合作交流、比较迁移来完成学习的目标。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导入 清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是相通的。细细品

4、读山水,我们可以读出自然界的绚丽多彩,读出山与水的性情,更读出一种追求人性至高境界的胸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感受诗中山水的绚丽,感受诗人的情怀。学生进入情景设置情景激发兴趣二、学习第一首诗 1、板书课题,释题。2、初读古诗。3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指名读,学生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赛读(男女小组)、齐读4深入理解学生自读出示学习要求:(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全班交流体会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

5、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大声朗读自由读赛读齐读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学生默读朗读齐读不同形式的阅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了解。 小组交流讨论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三、学习第二首诗歌1、解题,了解泰山。2、鉴赏诗歌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3、小组合作,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进行赏析。、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宽广” 诗人当时喜悦的心情。”、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赏析:“造化钟神秀”拟人手法,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

6、泰山身上。“阴阳割昏晓”“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说明泰山的南北明暗不同,说明泰山巍峨高大。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句:诗人心胸很坦荡。激荡。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3、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诗句说一说,尾联如何表现泰山的雄伟的,有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胸气魄?朗读鉴赏讨论交流学生朗读齐读不同形式的阅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了解。 小组交流讨论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五、延伸拓展运用孟子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衬托泰山的巍峨高耸。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谈谈你对本课的理解? 学生当堂完成片段练习学有所用学习古人优秀品质七、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后(寂寞苦闷)悠悠怆然 望岳远望 青未了 广阔近望 神秀 高大凝望 云、鸟愿望 众山小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