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留学生非遗研学的文化教学及传播策略探究--以昆明地区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38467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0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留学生非遗研学的文化教学及传播策略探究--以昆明地区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基于留学生非遗研学的文化教学及传播策略探究--以昆明地区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言与文化研究教育教学105基于留学生非遗研学的文化教学及传播策略探究基于留学生非遗研学的文化教学及传播策略探究以昆明地区为例以昆明地区为例*李晓雨(昆明理工大学,昆明,650093)【摘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留学生文化教学中,不仅可以充实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加强对中国文化多样性及特殊性的理解,还可以实现非遗的跨文化传播,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昆明市非遗种类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本文通过对昆明市非遗数量、分布进行梳理,分析当前昆明市非遗研学供给现状,探索以留学生为主体的非遗研学的问题与路径,充实国际中文教育的文化教学方式,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以期为中华文化传播提供新思

2、路、新方法。【关键词】留学生;非遗研学;文化传播;文化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我们与世界其他民族对话交流的重要媒介。越来越多的研学旅游与非遗相结合,形成“非遗旅游”的新兴教育旅游业态,这充分发掘了非遗资源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因素,为文化教育提供更生动的形式,以更新颖的方法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目前,非遗研学的群体多面向国内中小学以及高校,在留学生中还存在空缺,学界对以留学生为主体的非遗研学旅行研究主要有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探究非遗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必要性。在留学生中开展非遗教学有助于消除留学生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深入理解中国文化、激发学生兴趣等(宗睿,2018)。二

3、是留学生非遗文化课程教学设计,以体验型文化教学法为理论基础文化教学比较兴盛,但在具体操作与实践上仍需进一步分析与落实(谢金苗,2021)。三是留学生非遗研学案例研究,如有学者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对传统工艺教学、传统舞蹈教学等案例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非遗融入对外汉语课堂的现状与意义,(杨一,2019)。综上,关于留学生非遗研学的文化教学与传播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关留学生非遗研学课程设计的研究成果较少,可行性分析尚且不足,案例和实证研究较为匮乏。本文以昆明为例,通过可行性分析,探索以留学生为主体的非遗研学的问题与路径,充实国际中文教育的文化教学方式与内涵,为文化教学与传播提供新方式。一、昆明开展留学生

4、非遗研学可行性分析一、昆明开展留学生非遗研学可行性分析云南昆明非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为这块土地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形成独特的文化圈。(一)昆明市非遗资源数量与种类(一)昆明市非遗资源数量与种类云南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独具民族特色。从数量上看,截至 2022 年底,全市共有 9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占 5 项,省级非遗项目共 70 项,市级非遗项目众多共有 449 项,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曲艺等十个类别,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8 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92。上述数据说明昆明市可开展

5、非遗研学的项目数量较多,传承人多,挖掘潜力大。*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人文社科类)“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的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学生研学旅行研究”(项目编号:2023Y0463)的成果。语言与文化研究教育教学106从分布上看,除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和东川区以外,昆明市 70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他全市区县各地都有广泛分布。滇剧、云南评书、瓦猫制作技艺等 15 个项目为昆明市共有,其他非遗项目分布在市内多个区县(见表 1)。部分非遗还呈现跨区域分布的特点,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昆明调,流行于昆明呈贡区、晋宁区、官渡区、西山区等周围的汉族地区,少数民族也有传唱。(二)昆明市非遗资源的类

6、别与特征(二)昆明市非遗资源的类别与特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别分析,根据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分类标准,昆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涵盖了所有类别。以全市 70 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例,其类别与所占比重依次为:传统技艺(22 项,占比 31.2%);传统美术(11 项,占比 15.7%);民俗(9 项,占比12.8%);传统医药(7 项,占比 10%);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5 项,占比 7.14%);传统舞蹈(4 项,占比 5.71%);传统音乐(4 项,占比 5.71%);传统戏剧(3 项,占比 4.28%);民间文学(3 项,占比 4.28%);曲艺(1 项,占比 1.42%

7、),传统知识与实践(1 项,占比 1.42%)。从开发非遗类研学课程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昆明市非遗项目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对开发体验式非物质文化产品提供了切实的可行性。云南研学旅行发展有限公司已经有面向中小学非遗研学的课程,如 2020 在昆明市宜良县宝洪寺开展的以“一树一菩提,一茶一非遗”为主题的非遗体验课,又如于 2021 年在官渡古镇组织的“体验云子制作”非遗研学课。另一方面,像以扎染制作为代表的传统技艺、以火把节为代表的民俗等有着非常强的体验性与参与性,因而能够开发设计互动性强、参与特征明显的非遗研学项目,从而吸留学生群体的关注和兴趣。二、留学生非遗研学文化教学及现状问题分析二、留学生

8、非遗研学文化教学及现状问题分析目前,以留学生为主体的非遗研学还处于探索阶段且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留学生文化教学仍具有以下问题:一是非遗资源引入单一,非遗研学课程内容与设计尚未成熟。诚然,部分非遗资源已得到开发,但仍有很多非遗由于种种原因还未得到相应的开发,有些虽得到了开发,但开发幅度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留学生文化教学中也有非遗体验课,但是,大多集中在剪纸、书法、中国结等这样的传统美术与技艺类,使非遗文化课看起来比较单一。二是非遗具有地域性与节令性限制,体验成本高,并非所有非遗都适合开展研学旅行,像节日习俗等有严格节令限制,诸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只在每年固定的时间、地点举行。如果要

9、开发此类非遗,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维持运营。三是部分留学生参与非遗研学活动积极性不高。Edward T Hall 在超越文化(1976)提出高语境与低语境的概念,高语境文化为导向的留学生,比较难以接受中国文化;低语境文化为导向的留学生,则较容易融入当地,如亚文化圈的留学生更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共鸣。此外,大多留学生对直观性物质文化更感兴趣,对节日习俗、音乐戏曲、文学艺术等非遗文化了解较少。三、留学生非遗研学的文化教学及传播实施策略三、留学生非遗研学的文化教学及传播实施策略让留学生参与非遗研学是文化教学的创新,也是非遗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从非遗研学产品主题上,要充分结合昆明本土非遗资源和

10、特点,因地制宜地设计出富有当地性和本土化特点的语言与文化研究教育教学107产品;从非遗研学定位上,在设计面向留学生的非遗研学产品时,要区别于针对中小学群体的研学产品,充分考虑留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从非遗研学目标上,能够让留学生真实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理解其多样性与特殊性;从非遗研学产品上,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对非遗种类的划分,分别设计出相应的非遗产品。以下是基于昆明市非遗研学产品的设计。(一)传统技艺美术类(一)传统技艺美术类昆明地处边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手工技艺和美学艺术,留存了大量珍贵作品,并世代传习下来,成了珍贵的民族和地区财富。故可依托现有资源,如可以以昆明石林县的“绿茶制作

11、技艺(十里香茶制作技艺)”为核心开展非遗研学。让留学生亲自进行茶园观光,感受茶园勃勃生机;进行茶叶品鉴,感受茶叶芬香;参观茶山和进行茶艺观赏,感受千年茶艺的博大精深;参与茶事劳作和茶俗体验,亲自参与鲜叶采摘、杀青、揉捻、日光晒干、成品的过程,感受非遗技艺的匠韵。(二)民俗游艺体验类(二)民俗游艺体验类传统体育、游艺、杂技、舞蹈多以民俗为背景而开展活动,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如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展现了彝族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云南昆明楚雄彝族自治州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火把节,留学生们可以穿上彝族服饰,手持火把游走穿梭,观看彝族摔跤、烟盒舞、左脚舞等精彩的传统歌舞,探寻彝族起

12、源发展的古老信息,体会中国的多元文化形态。(三)传统医药类(三)传统医药类云南是中药材种植大省,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是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昆明有着像“万松草堂”“大安堂”等昆明老字号药铺,位于昆明石林的杏林大观园也是一个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可以带领留学生参观杏林大观园、文化馆、国药博览园,认识中草药标本,浏览中药发展史馆,体验中医治疗方法,学习中医典故、中药处方,参与练习五禽戏健身操活动,并亲手采摘并炮制的中草药材,制作属于自己的中草药香囊,体会中医魅力。(四)传统戏曲音乐类(四)传统戏曲音乐类根据国家汉办官网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显示,戏曲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非遗项目。

13、滇剧是云南省传统地方戏剧,留学生可以欣赏滇剧,体验滇剧,留学生可以跟着非遗传承人体验从化妆、服装、道具再到登台演出的全过程,认识化妆步骤和角色脸谱,穿上戏剧服饰,跟随老师学习滇剧的唱腔和水袖,近距离了解戏曲常识、通过实际体验感受滇剧的韵味。(五)民间文学类(五)民间文学类昆明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拥有大量的含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故事,如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阿诗玛是以传唱的方式演绎的爱情叙事诗,反映和表现了彝族撒尼人的日常生活、婚丧礼节及其他风俗习惯,它的演唱和讲述伴随撒尼人的迁徙、成长和发展,它是撒尼人生活记忆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讲唱的形式再现、记录撒尼人的生活,成为撒尼人生活

14、的诗学记忆传统。”(王丹,2019:33)。在开展研学时,可以让留学生欣赏阿诗玛舞台剧,了解其故事梗概。女主人公阿诗玛最后幻化为岩石,遂阿诗玛与昆明石林景观结合,实现景观美与社会美的有机融合。阿诗玛中的哭嫁、丧礼也是彝族独特文化象征,而彝族的服饰与刺绣也是展示了彝族人民惊奇的技艺,留学生可以亲自试穿彝族服饰,学习刺绣,在体验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特殊性的理解。四、思考与四、思考与建议建议留学生参与非遗研学课程,能够促进非遗传播、发挥文化教学最大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应问题。笔者根据实际情况总结,提出以下教学思考与建议。一是教师需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及传播文化的能力。在留学生群体中开展非遗研学对教师提

15、出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文化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文化传播的方法,同时还要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减少不同文化主体间的矛盾。教师在开展以“非遗”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基础上,也要鼓励学生互相尊重与欣赏,强调多元文化共同发展。语言与文化研究教育教学108二是非遗研学课应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非遗研学”课程要考虑留学生文化背景、语言能力、兴趣差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并科学设计课程框架和“非遗”学习内容,兼顾“非遗”体验的趣味性、针对性,让“非遗”能真正激发留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三是建立留学生“非遗研学”的产业链。“非遗研学”不能只依靠学校努力,应建立多方合作的多元互动模式。学校、地方

16、政府、非遗保护中心等都应展开合作,共同构建留学生非遗研学产业链。建立教学体系、设立非遗研学场所、完善基础设施、明确教学内容和岗位职责,设置教学评估体系和满意度调查,形成成熟非遗研学产业链。五、结语五、结语开展以留学生为主体的非遗研学不仅能够充实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探索文化教学新模式,还能为以“非遗”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提供新平台。目前,关于留学生非遗研学课程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在理论和非遗研学具体实践上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但笔者相信,非遗研学课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广阔的市场,值得我们继续探讨和研究。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宗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

17、中华才艺类为例D.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2谢金苗.留学生非遗研学课程的文化教学探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3杨一.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研究以西南林业大学来华留学生教学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4数据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EB/OL.20230202https:/.5 Edward T.Hall,Beyond cultureM New York:Anchor Books,1977.6王丹.从非遗项目走向生活传统的综合实践基于阿诗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08):3339.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李晓

18、雨(2000-),女,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E-mail:。An Exploration on Cultural Teaching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Based on Stud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r InternationalStudentsTaking the KunmingArea as an ExampleLi Xiaoyu(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650093)Abstract

19、Integra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the cultural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can not only enrich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trength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China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articularity,but also realize the cross-cultural dissemination of in

20、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and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re are many types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Kunming,with distinct national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By sorting out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Kunming,this paper analy

21、zes the currentsitu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in Kunming,explores the problems and paths of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studies with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enriches the cultural teaching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and promotes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in order to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International Studen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udies;Cultural communication;Cultural teach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