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沉浸式审美教学环境营造的课程思政融入——以画册设计课程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36789 上传时间:2024-01-2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沉浸式审美教学环境营造的课程思政融入——以画册设计课程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沉浸式审美教学环境营造的课程思政融入——以画册设计课程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理论研究ARTEDUCATIONRESEARCH基于沉浸式审美教学环境营造的课程思政融人以画册设计课程为例周晓敏1 包亚男摘要:审美教育是艺术类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建设,应在充分把握艺术专业教学特色、教学规律,尊重艺术类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在艺术类课程教育中融入艺术鉴赏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与文化素养。该文通过梳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艺术类专业教学,从沉浸式的审美教学环境营造和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展开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构建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课堂,以期通过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的精髓,助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2、,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艺术类教学注入强大动力。关键词:课程思政艺术类专业沉浸式“沉浸式”原本是网络用语,是指为参与者提供完全沉浸式的体验。如,沉浸体验式视频是一种较为简单、去解说、去装饰化的视频形式,重点表现人与物的交互。此类视频代入感较强,可提供全方位的体验,使人感觉十分真实。在文章中,沉浸式指通过多形式、多环节、全方位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实现包括课前预习、课程导入、课程互动、课程讨论、课程实践、课程成果等的全过程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审美浸润,让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课堂中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有较强的审美融入,从而突显艺术类专业教学特色,实现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建构。

3、一、艺术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要求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要素,将价值引领、技能提升和素质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聚焦于创作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强化与作品文化内涵的丰富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艺术类学生的艺术修养体现在审美修养和价值追求两个方面,审美修养、价值追求与艺术人才的道德情操和思想观念息息相关,培养高水平优秀艺术人才就是要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1 。艺术类专业教育在教学启发手段与教学实施上有其独特性,艺术类学生的思想、行为也有其个性,因此,说教式的思政教育难以契合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特色。调查发现,在当前艺

4、术类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部分学生审美与创作能力薄弱的问题。部分学生由于美术基础技能、美学理论水平有限,缺乏一定的审美积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存在作品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不足的问题。鉴于以上情况,做好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充分把握艺术类专业的教育规律、教学特色,尊重教育现状,充分了解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艺术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融入。在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过程中,艺术类专业技能的教育与艺术审美的教育是美育的两条重要路径。通过专业技能的教育,学生能够掌握创作的构思与设计的方法。通过在艺术教育中融入沉浸式的审美体验,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是实现高校美育的有效路径。在艺术类课程

5、内容中融入丰富的审美案例,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创作能力。二、艺术类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1.明确课程育人使命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2 0 1 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首次得到了明确。意见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1。

6、2.树立正确的创作观价值观关乎学生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和道德规范的根本观念与直接态度,影响着个体的人生观。在艺术类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艺术创作观的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作观,明确艺术创作的使命,形成正确评价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并进行取舍的基本思想观点,是艺术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在画册设计课程中,教师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命题嵌入创作,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来自人民的技艺,使学生惊叹于传统技艺的精湛和非遗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立足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观与创作观,坚持以美育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在创作中,学生基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有利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获得薪新的

7、视觉形象,新的视觉形象往往符合现代审美,能够更好地在新时代审美环境下传播。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创作实践以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再现其魅力和时代价值为已任,有助于推动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重塑。3.突显学科专业特性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应充分结合艺术专业特色,重视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一位优秀的艺术设计师不仅仅应具备过硬的专业设计表现能力,更重要的是应具备敏锐的社会感知力和较高的审美能力。以往的艺61美術教育研究术设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未形成协同育人模式,这样培养的部分人才难以满足行业、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结合学校的办

8、学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重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加强课程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链接,在课程中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引导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嵌入创作实践,在学习中触摸文化脉络,在创作中汲取文化精髓,以此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社会发展等的理解与感知,使其增强文化自信,丰富作品的内涵。三、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艺术类课程思政的建设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和魂,这些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与马克思主义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向,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厚的传统文化滋养 3。在与艺术类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传统纹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

9、统技艺、历史上的艺术巨匠等都是与课程高度相关的优秀思政元素。中国传统纹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瑰宝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传承价值。首先,传统纹样作为基本图形,不管是具象还是抽象的图形都具有很强的表现性,纹饰图形的背后有着很强的象征意义。其次,在纹饰元素的构造和排列上,传统纹样有着很强的形式美感,这与现代设计的很多方法不谋而合。在艺术设计类课程中嵌入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课程思政,以融合为主,做到古为今用、中西结合,以传统纹样为基本型进行转化、设计、融合,赋予传统纹样新的形态与新的寓意,在文化引导的基础上,以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为目标,结合现代设计手段,将

10、蕴含传统文化的设计推向市场,促进学生作品与市场的衔接,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就业。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融入传统纹样命题,引导学生通过调研与分析,自觉认同、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中不断传承的文化与技艺,这些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往往来自人民群众,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和较强的传承性,蕴含着深刻的中国美学,是实现课堂审美浸润的有效途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蕴含的中国美学元素等融入课程体系设计,可以增强课程的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有助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感受工匠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

11、为鉴,可以知得失”,在中国艺术史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艺术巨匠,他们顺应历史、立足群众、讴歌时代。在对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作品的研究和学习中,学生能感受到他们为艺术、为人民而创作的艺术观、创作观,这样能够有效引领学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贴近现实生活、彰显时代精神。62四、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策略艺术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要重点从内涵挖掘、元素选择、融入形式三个方面入手。教师应从专业理论出发,挖掘其包含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与文化内涵,并提炼代表性的育人元素,形成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案例,融入课程教学设计,从而引导学生的文化认同、审美感知、价值取向,发挥思政案例在课程中的育人作用,以沉浸式

12、的审美体验,推进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构建艺术类专业“三全育人”新格局,培育德艺双馨的艺术类专业人才。笔者在课程实践过程中,主要从课程价值观、教学设计、教学互动、评价模式几个方面展开探索。1.提炼课程价值观课程价值观是课程教学的导向。在课程思政的融入过程中,画册设计课程引导学生秉承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肩负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技艺,从而创作出蕴含中国美学元素、中华民族精神及其符号的优秀作品,提炼出“弘扬中国美学、传承工匠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的课程价值观,并融入与专业相关的时代精神,在课程设计中实现价值引导。2.优化教学设计课程思政的建设要在

13、教学设计中落地。笔者在画册设计课程教学中打造沉浸式的审美课堂,将非遗文化中优秀的书籍制作技术、纸张制作技术、木活字印刷技术,以及宋代美学精神、“世界最美的书”金奖作品,以课前视频的形式导入课程设计,将非遗文化、传世名画、艺术大师、红色电影、旅游文化、传统美德等纳入课程创作命题范围,打造沉浸式的课程审美体验、全过程的课程内涵启发体验、高阶性的技能应用实践体验,使学生树立理解美、追求美、表现美的学业追求,让学生以中国美学为标准展开设计,解决以往部分学生设计作品流于形式、缺乏美感和内涵的问题,使作品既体现时代性,又呈现民族性。3.增强教学互动画册设计课程主要运用课前调研、课上分享、分组讨论、课堂指导

14、、汇看观摩等教学手段,设计了“查”“看”“听”“讲”“教”“做”“评”的多元化教学互动,采用分组讨论式、启发式、课堂指导式、项目式等教学模式。学生通过“看”“听”“查”,充分参与沉浸式传统文化与技艺审美体验。教师通过“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创作观;通过“做”“评”引导学生发挥专业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教师通过一对一的课堂指导,引导学生打造高质量的作品,提升学生课程作品的文化内涵,促进其作品的市场转化。4.拓宽评价维度教学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考勤情况、技能掌握、作品效果等开展全面考核,有多方主体参与考核。在艺术类专理论研究ARTEDUCATION

15、RESEARCH业教学中,以作品创作为结课形式的课程不在少数,因此,对于作品的评价是艺术类专业教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创作作品考核往往以学生能力提升为导向,在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作品的评价标准应该体现课程思政的要求。如,在结课展览或成果汇看的过程中,教师提前给出互评细节量表,以便学生在互评中实现分析与评价等高阶认知,既能实现公平评价,又能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在评价量表中,除了对作品技术水平的评价标准,还应该包括思想性、感染力等方面的标准,引导学生关注课程内涵的建设。五、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1.实现了教师教学观念的升华,坚定了教师人才培养的使命感课程思政,教师先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

16、计必定能推动任课教师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使其认识到所教的不只是专业知识,还有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达、讲授,更多的是引导与启发,从而在优化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修养,增长见识。艺术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背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棵大树,通过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精心设计典型案例,解决了艺术类专业教学中思政教育融入的难题,从而获得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教育教学成效,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成效得到很大提高,教师更加热爱和尊崇教育事业。2.实现了价值观引导与能力培养并举,推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课堂的审美熏陶激发了学生对中国美学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传统工艺匠人的敬仰之情,从而树

17、立“发挥专业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的社会责任感。画册设计课程把价值引领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使学生坚定了文化自信,树立了崇高的职业目标,具备了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创作观,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真正实现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并举。课程思政的融入使课堂中审美与技能共进,命题的引导让学生运用中国美学精神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获得了春风化雨和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学生能够针对命题展开画册设计,并体现出相关命题的风格和调性,在提高审美素养同时增强了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升。3.实现了传统文化浸润现代设计,以中国美学构建课堂文化精神通过开

18、展课程思政,画册设计课程在现有的教学设计中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使学生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与传统美学无缝衔接,解决了部分学生的课堂设计作品缺乏文化内涵的问题,体现了专业知识的文化属性与文化内涵,将教学传递的知识与操作技法转化为蕴含文化意义与文化精神的符号。教师在课堂中彰显文化精神,走向深度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与认知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带来的美,理解了文化属性与文化精神。课程教学实现了以专业课程涵养学生素质的教育使命与价值,强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已任的设计责任感,取得了预期的育人成效。4.实现了文化认同深入人心,毕业设计中传统文化类选题明显增加在该课程的影响下,学生对

19、于书刊与画册设计有了明显的兴趣,并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能力得到增强,在书刊画册设计作品中体现出中国美学素养。在毕业设计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命题如传统纹饰的转化设计、传统技艺的表现设计等明显增加,学生对中国元素选题的兴趣明显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明显增强。结语艺术类学科特有的属性决定了其承载德育与美育的双重使命,而课堂作为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主场域,是建设的重点。线上资源的建设有助于拓宽课程思政的场域,实现线上线下混合的思政融入,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保证艺术类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强化学生课程成果的输出,实现学生由理论向实践的升华。总之,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以艺术

20、类专业知识点为基础,以经典思政案例为切入口,打造优秀的教学环境,以价值观引领为先锋,综合多方力量,多方位拓展育人资源、教育场域以及教育途径和方法,探索和创新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助力学生实现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笔者将继续推进艺术类专业共享的思政资源库建设,丰富思政素材案例,继续挖掘符合专业特色、课程需求的课程思政资源,构建各专业共享的思政电子资源库,为课程思政常态化打下良好的资源基础。参考文献:1张迎迎.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与启示 J.中国高等教育,2020(Z2):16-17.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0L.(2 0 1 5-0 9-1 5)2 0 2 3-0 6-0 8 h ttp s:/w w w.g o v.c 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946698.htm.3宋俊海.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公安院校书法教育 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 0 1 8,2 0(6):1 2 5-1 2 8.(作者单位:1.第一单位:银川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第二单位: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2.银川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编辑杨婷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