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双减”背景下家庭体育的发展契机与增效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35370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减”背景下家庭体育的发展契机与增效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双减”背景下家庭体育的发展契机与增效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双减”背景下家庭体育的发展契机与增效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 9卷 第4期V o l.3 9 N o.4体 育 教 育 学 刊J o u r n a l o fP h y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2 0 2 3年8月A u g.2 0 2 3收稿日期:2 0 2 3-0 4-0 6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 S K Q 2 0 2 0 D 1 1 1)。第一作者简介:张鑫淼(1 9 9 9-),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通讯作者简介:曹大伟(1 9 8 2-),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双减”背景下家庭体育的发展契机与增效路径张鑫淼1,郝媛媛2,曹大伟3(1

2、.上海大学 体育学院,上海2 0 0 4 4 4;2.沈阳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辽宁 沈阳1 1 0 1 0 2;3.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2 3 5 0 0 0)摘 要:探讨“双减”背景下家庭体育的发展契机与现实困境,并提出增效路径。研究认为,青少年家庭体育锻炼时机增多,学校体育为家庭体育奠定基础,疫情期间家庭体育积累经验,域外家庭体育发展提供镜鉴是“双减”背景下家庭体育的发展契机。当前存在民众家庭体育意识淡薄,应试教育挤压家庭体育发展;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衔接不畅,“家校社”协同育人未能落实;家庭环境异化导致家庭矛盾凸显,家庭体育资源供给不足;家庭体育融入家风建设缺位,家庭体育代际

3、传递养成缺失等现实困境。据此,从价值引领、制度加持、实践支撑、资源整合、科技赋能五个方面提出家庭体育发展的增效路径。关键词:家庭体育;“双减”政策;“家校社”共育;代际传递;家风建设中图分类号:G 8 0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0 9 7-1 0 2 8(2 0 2 3)0 4-0 0 0 7-0 7张鑫淼,郝媛媛,曹大伟.“双减”背景下家庭体育的发展契机与增效路径J.体育教育学刊,2 0 2 3,3 9(4):7-1 3.2 0 2 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旨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

4、外培训负担1,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以及义务教育短视化、功利化、片面化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减”的过程中实现更好的“增”,是“双减”政策出台后亟须解决的问题。家庭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单元,其发展的状况及趋势,不单牵涉到家庭成员的个体发展,更关联到社会发展,乃至于民族兴旺和国家富强。家庭教育是家庭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 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2。“双减”政策下,青少年的教育权被更多地赋予家庭责任,家庭教育的时

5、长增加;同时,家庭教育促进法 的出台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家庭体育的发展迎来全新机遇与挑战。因此,如何做好家庭体育指导,促使学校和社会更好地引导和支持家庭体育的开展,保障青少年健康发展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本文从“双减”政策出发,深度剖析家庭体育的发展契机,并结合当前家庭体育的现实困境,提出家庭体育发展的增效路径,从而积极推动“双减”政策与家庭体育实践的有效协同,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对家庭体育氛围的有效营造。1 “双减”背景下家庭体育的发展契机1.1 青少年家庭体育锻炼时机增多近年来,教育界面临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心理素质差、生活方式不健康、缺乏阳刚之气等一系列

6、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教育部的报告数据显示,近七成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中小学生的近视检出率已超过半数等问题3-4。但部分学者和社会舆论将青少年体质下降等问题归咎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失位,忽略了家庭体育对于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和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作用。家长认为孩子把文化课学好即可,却不注重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的问题,更忽视了家庭体育对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家庭体育对子女健康的影响具有时效最长、路径最短和易于实施等先天优势,理应成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提升的突破口5。譬如,家庭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强娱乐性,能够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且开展过程中受限因素小,可以成为家庭生活的

7、7第4期体 育 教 育 学 刊第3 9卷“调节剂”,对青少年体育价值观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家庭体育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作用明显,主要体现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锻炼习惯,提升运动能力,增强体魄和提高免疫力,还能够丰富情感体验,规避对网络电子游戏的沉迷,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作息习惯及乐观的人生态度。“双减”政策出台后,对中小学生的课后作业量进行了明确限定,其中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学生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1小时,初中生不超过1.5小时,并且要求中小学生书面作业尽量在校内完成。同时,对校外培训机构也进行了治理,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转为非营利性机

8、构,且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1。此外,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 等文件的颁布,规定网络游戏仅在周末向未成年人限时开放。这些举措的出台有利于帮助青少年摆脱繁重的课业负担和电子产品的“禁锢”,释放出更多的空闲时间走向运动场。因此,家庭体育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让孩子们主动摆脱久坐不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和各种消极娱乐方式的束缚,自觉自愿地选择“出汗受累”的体育锻炼和体育娱乐方式。1.2 学校体育为家庭体育奠定基础无法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是造成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要归因于青少年无法在体育运

9、动中获得满足感,从而产生对运动的内驱力不足,致其体质健康上的劣势更加凸显,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出现青少年虽然喜欢体育,但不知从何练起的尴尬境地,阻碍着青少年的运动参与。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通过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2 0 2 0年1 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中指出,要“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民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6,足以看出国家层面对家校共育的高度关切以及明确学校体育的重要指导作用。学校体育的有力开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上习得运动技能,待掌握一定的基础技能后,逐渐产

10、生坚持锻炼的习惯,不由自主会将这种习惯带入到家庭体育中,将“被动体育”转变为“主动体育”。在家庭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或出现的错误,会在体育课堂上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为科学开展家庭体育锻炼提供指导。与此同时,“双减”政策中明确指出,“要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目前,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深受学生青睐,成为中小学生热衷报名的内容。一方面,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学生可以习得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具备科学参加体育锻炼的本领,同时对于青少年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以及提升

11、青少年从事家庭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3 疫情期间家庭体育积累经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居家隔离为家庭体育的发展创造契机,同时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重心也随之向家庭体育转移7。就国家层面而言,十分重视疫情隔离期间家庭体育的开展,国家体育总局于2 0 2 0年1月发布了 关于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其中要求各地体育主管部门要因地制宜,推出一系列便于开展、参与门槛低、健身效果好的科学锻炼方法,以保证人民群众在隔离期间的基本锻炼需求8。同时,推出了“科学健身1 8法”“与世界冠军一起健身”“线上亲子赛”等活动,并征集推出3 0 0余种居家健身方法。各级体育和教育主管部门、体育科研

12、院所、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和中小学等,也都积极响应国家对于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号召,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发布健身方法教程9,如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定期推送科学运动指南;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在官方抖音账号推出居家健身指导直播课等。此外,许多体育培训机构、高水平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也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居家体育锻炼教程。各单项体育协会和各级体育主管部门也都积极响应国家体育总局的号召,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网络体育赛事,一些学校也举办了以“亲子锻炼”和“亲子游戏”等为主题的家庭运动会1 0。家庭层面也因地制宜,利用现有条件制作简易的体育锻炼设施来满足日常健身需求,许多家庭生活用品被改造

13、成了“网红”健身器材。这类活动的开展为“双减”背景下家庭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撑,家庭通过“互联网+体育”的形式获得训练指导,推动家庭成员共同参与体育运动,增强免疫力,提高家庭的整体健康水平1 1。据浙江省体育局联合浙江师范大学对全省城乡居民居家健身调研结果,发现八成以上的居民认为居家锻炼很有必要,近四成居民每周健身达3次以上,体现出民众居家锻炼意识逐渐增强1 2。因此,疫情期间体育锻炼资源的传播,丰富了家庭体育的形式与内容,提升了家庭体育服务的供给效率,使“云健身”成为疫情期间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形式,为后疫情时期家庭体育的发展提供经验。8第4期张鑫淼,郝媛媛,曹大伟:“双减”背景

14、下家庭体育的发展契机与增效路径第3 9卷1.4 域外家庭体育发展提供镜鉴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又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的背景下,民众已逐渐意识到家庭体育的重要性。但我国的家庭体育发展起步较晚,有关家庭体育的经验不足,相关的配套政策也不够完善,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诸多发达国家通过长期探索,在家庭体育的管理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可为我国家庭体育的发展提供镜鉴。譬如,英国在二战后首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福利制度非常发达,有着丰富的家庭体育发展经验。首先,英国从政府层面对家庭体育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家庭体育发展的政策文件

15、,同时英国教育部设专职对家庭体育事务进行管理。其次,英格兰体育理事会在英国文化传媒与体育部的指导下,专门推出了家庭体育资助项目。该项目重点针对低收入家庭,以保障家庭体育的普惠性,该项目资金主要由英国彩票基金进行资助。其三,英国发布了覆盖全生命周期和全年龄段家庭成员的体育活动指南,同时强调家庭体育与其他健康生活方式的融合,提升家庭成员的大健康观1 3。德国则兼顾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的同步发展,将家庭体育作为全面健身运动的重要突破口1 4,于1 9 5 9年施行了 黄金计划,采取颁发家庭体育奖章的激励措施,进而促使家庭成员对体育活动的广泛参与1 5。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促进机制等方面形成

16、较为完备的体系,具体表现为以国家体育的最高管理机构为纽带,注重家庭与俱乐部的协同管理;注重多部门与机构的协调合作,整合社会资源;注重体育俱乐部的责任体现,创编家庭体育指南等1 6。从发达国家有关家庭体育计划实施情况来看,重视家庭体育的财政投入,将家庭体育指导作为家庭体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可作为我国相关部门制定家庭体育发展规划的参考。2 “双减”背景下家庭体育的现实困境2.1 民众家庭体育意识淡薄,应试教育挤压家庭体育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升学率”“高学历”“好大学”的片面追求,导致以“起跑线”为命题的激烈应试教育竞争,直接作用于家庭教育的开展,许多家庭重智育而轻体育,家庭体育观念极其淡薄。“

17、应试教育”观念占据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流,出现了学生作业负担不断加重、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跌、青少年熬夜指数连年攀升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家庭教育的方向出现偏倚,主要侧重于对孩子的课业辅导、学业监督等方面,并且通过多重手段卷入对孩子的过度教育之中,对孩子的日常陪伴也始终围绕学业表现与课业成绩等话题。青少年学生除了需完成自己所修的课程和老师布置的学业任务,课后还要参加形式多样的补课班,双休日与寒暑假更是如此。进而衍生出“小学生书包重到背不动”“课后作业需要2小时才能完成”“题海战术 贯穿青少年求学之路的全过程”等教育乱象。青少年在校期间面临着繁重的课业负担,家庭体育未能促进青少年智

18、育和体育的有机协调,陷入因夸大体育和智育的矛盾所导致的社会对家庭体育的认识误区之中,桎梏着家庭体育的发展。2.2 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衔接不畅,“家校社”协同育人未能落实 “双减”政策指出要“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协同育人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体育发展亦应如此。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两个重要方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借助其联系可以实现二者互补,但现实中却各自为战,出现衔接断层1 7。导致学校体育未能给家庭体育提供科学的指导,家庭体育也未能给学校体育提供实践空间。全面发展是个性化发展的基础,而个性化发展则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某些具体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

19、。学校体育的功能主要通过体育课程来实现,目前主要采用“行政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无法照顾到所有同学的兴趣爱好,同时受到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体育项目无法开展,导致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忽视。而家庭体育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兴趣爱好选择项目去参与,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缺乏科学的指导。与此同时,家庭体育参与和家长体育监督对学校体育教学目标达成的促进作用也未能发挥。“双减”政策出台后,体育家庭作业和课外体育活动作业等势必得到加强,家庭体育的担子变得更重,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抓手。因此,“双减”背景下推动家庭体育发展,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有机结合与有

20、效衔接,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2.3 家庭环境异化导致家庭矛盾凸显,家庭体育资源供给不足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生命健康是人类发展的本质需求,那么增进健康也正是体育的本位价值所在。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愈加重视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这也正是体育的意义所在1 8,但同样存在着一些社会问题阻碍着家庭体育发展。首先,受计划生育政策和全球化思潮的影响,国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9第4期体 育 教 育 学 刊第3 9卷巨大转变,我国的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体现为家庭规模缩小、结构单一、家庭成员情感疏远等问题,影响着家庭稳定与和谐发展1 9,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离婚率连年攀升、

21、家庭暴力频频出现、子女教育和老人赡养的责任缺失等。家庭矛盾凸显和感情疏远固然不利于家庭体育的开展,反之,通过体育可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家庭体育更是拉近家庭成员间距离、增进家庭成员感情、缓和家庭成员矛盾的有效方式。其次,家庭体育资源是家庭体育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其中包括家庭体育活动所需的场地设施资源,也包括家庭体育指导和大型家庭体育活动开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但现阶段家庭体育资源存在不均衡、不完善、不全面等问题。其中,家庭体育活动所需的硬件资源又可分为家庭内部的体育活动空间和家庭外部的体育活动资源,家庭内部活动范围小,且受到制造噪音打扰邻居等问题的限制,仅能开展一些空间要求小、噪声小的

22、动作练习,共同参与的人数也受到限制,因此需要社区的场地设施作为保障,同时要考虑便捷性和包容性等因素。其三,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快节奏”已成为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家长背负巨大的社会压力,导致育儿时间减少,更不必说共同参与体育锻炼,家庭体育风气不足。因此,家庭环境异化和家庭体育活动资源匮乏是阻碍家庭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家长社会压力大也使得家庭体育氛围难以有效营造。2.4 家庭体育融入家风建设缺位,家庭体育代际传递养成缺失 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其中明确了“自身”“家庭”与“国家”间的辩证关系。父母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引路人,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

23、要影响,甚至能够持续一生。而家庭体育正是家长与子女共同建构家庭记忆、成长记忆,使家庭有温度、有厚度,进而促使社会发展有持久度的重要载体。家长带领孩子参与家庭体育活动,有助于孩子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知,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勇敢、坚持、合作、尊重等精神品质,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2 0。但在家庭体育过程中,许多家长并不能以身作则,发挥体育参与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带头作用,同时未能将家庭体育氛围和体育精神的养成融入家风建设之中。只有将家庭体育融入家风建设,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将爱家、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增强青少年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与使命意识。其二,父母的生

24、活态度、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会通过代际传递对子女产生影响,在体育方面也有所体现,如儿童更倾向于模仿同性父母的身体活动,进而选择同性父母所选择的运动项目,并会逐渐形成运动偏好。因此,代际传递效应存在于亲子间的体育活动中,父母积极地从事体育活动有助于提升家庭亲密度,进而影响儿童的体育参与行为2 1。但许多家长却忽视了家庭体育活动的代际效应,一方面,不利于当前家庭体育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不利于家庭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开展高质量的家庭体育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情感联结,进而促成家庭体育行为的代际传递。3 “双减”背景下家庭体育的增效路径3.1 价值引领:强化家长主体责任意识,树立科学的家庭体育理念

25、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淡薄的家庭体育观念和薄弱的家庭体育参与意识始终桎梏着我国家庭体育的发展。“应试教育”驱动式的教育理念引发对于家庭体育的轻视和误解,与当今时代要求相悖,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只有从根本上转变国民的家庭体育意识观念,把握住“双减”政策为家庭体育赢得的时间和空间,将家庭体育的理论价值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家庭体育实践,才能有效发挥家庭体育的价值,进而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与其他体育形态相比,家庭体育是将生活和体育结合最紧密的体育形态,体育的生活化是家庭体育的最大特征。其次,从时间维度上看,学校体育只能满足学生时代的体育诉求,而家庭体育则伴随人的一生,弥补学校体育在受益时间跨度和

26、人群范围上的不足。因此,“全民健身”“健康第一”等要求必须要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贯彻“落小、落实、落细”的原则,从而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家庭体育观,首先要让其明晰家庭体育的实际价值,即对于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发展、家庭感情增进、锻炼习惯培养、意志品质增强的综合价值。因此,要加强家庭体育方面的专题宣传教育,可以借助“明星效应”,邀请体育明星拍摄有关家庭体育的宣传片、公益广告,通过平面媒体或新媒体平台进行展播;邀请家庭体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科普讲座,提高家长对于家庭体育的认知;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出版有关家庭体育指导的教材、教程,普及家庭体育知识与技能,提

27、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及各种体育活动加强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鼓励学校开展亲子运动会,创造家庭共同参与运动的机会,使其体验家庭体育带来的乐趣。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起关键引导作用,需01第4期张鑫淼,郝媛媛,曹大伟:“双减”背景下家庭体育的发展契机与增效路径第3 9卷不断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3.2 制度加持:完善家庭体育管理体制,明晰各方应尽职责 家庭教育促进法 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国家、社会为家庭提供支持、协助”2。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家庭体育指导服务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基本形态,而家庭体育又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其

28、发展好坏不单单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民生问题2 2。任何权利的实现都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为依托,制度性保障对单纯权利保障具有补强作用。因此,欲真正意义上推动家庭体育的发展,应重视对家庭体育权利的保障,建立配套的家庭体育制度保障体系,从而为家庭体育促进家庭的整体和谐,提升家庭的幸福生活指数提供体制保障2 3。首先,应推进家庭体育的法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厘清包括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等对于家庭体育的应当职责,避免权责不清、遇事推诿、概不作为的现象,同时能够保证对怠慢家庭体育工作的相关责任人依法追责,确保家庭体育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其二,各级体育与教育部门应统筹协调、层层对接,设立专门管理家

29、庭体育工作的管理人员,推进家庭体育工作落实、落细,并设立家庭体育专项基金项目,尤其要将专项经费倾向于残障儿童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和孤儿等,确保弱势人群的家庭体育权利优先得以保障。其三,可以借鉴我国开展的首个“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应积极从国家层面设立“全国家庭体育日”或开展“全国家庭体育宣传周”活动,结合学校的家委会、家长会、家访等工作机制,通过共识、共谋和共为,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家庭体育的浓厚氛围。其四,体育与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对亲子类体育项目的规划,如“亲子跑”“亲子运动会”等,充分利用竞赛这一杠杆促进家庭体育的共同参与,提高家庭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和内驱力。3.3 实践支撑:发挥

30、学校体育与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指导作用 “双减”政策中明确指出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和“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其中反映出使学生在校内能够“学足学好”的同时,还需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学校体育与课后体育延时服务是青少年参与家庭体育、开展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实践支撑,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和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在家庭体育中的指导作用,强化家校间的体育沟通与交流。家庭和学校均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域,教师和家长便是青少年接受体育教育的直接责任人。学校体育作为青少年接受体育教育的“主渠道”,应从技术指导、合作监督等方面致力于家庭体育的发展。首先,应实行班级体育教师负责制

31、的课后体育技术指导机制,解答学生在家庭体育参与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借助互联网平台,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并明确交代练习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和注意事项。其次,要丰富教师与家长间的家庭体育合作监督手段,鼓励家长对子女的家庭体育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并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和反馈,有助于对学生体育学业表现的综合评价;同时,体育教师要主动地定期开展家访工作,强化家长的家庭体育意识,为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与此同时,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既缓解了家长的“接送难”问题,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2 4。“双减”政策颁布后,课后服务工作成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

32、,同时也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理应成为家庭体育的重要实践支撑。首先,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应更多考虑到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不断拓宽服务内容,打破“行政班”的窠臼,推行“走班制”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为青少年参与家庭体育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其二,体育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青少年运动技能的培养,让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破除青少年想练而不知从何练起的尴尬境地,并促进青少年在家庭体育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提高家庭体育参与的内驱力。其三,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过程中注入情感支持,让青少年体会到体育参与过程中老师和同学的友爱、关怀、同情、了解和信任,与同学形成“友伴群体”,共同

33、完成活动任务2 5。3.4 资源整合:整合家庭体育社会资源,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落实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家庭体育创造了更多时间和空间,也为通过家庭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因此,应积极把握“双减”这一重要机遇,树立“大体育观”,整合各种体育资源,扭转我国家庭体育实践落后于政策导向的被动局面,实现“双减”所提出的回归育人初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目标。家庭体育资源是家庭体育开展的重要前提,而社会组织拥有庞大的社会资源可以共享,此外还要求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同时,必须做好协同育人工作。因此,应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配合、家

34、庭尽责的协同育人、资源共享的家庭体育发展共同体。首先,政府应加强对家庭体育发展的财政投入,并设专门官员对家庭体育进行管理。助推学校与家11第4期体 育 教 育 学 刊第3 9卷庭联动,发挥学校为主的家庭体育发展模式,同时要对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乱收费现象进行管控,减轻家庭体育经济投入负担,保证家庭体育参与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其二,社会应充分发挥其资源导向和共同参与作用,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价对外开放,完善资金补助政策,尤其对于青少年应提供优惠,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最大化利用2 6,适当延长社会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提高家庭体育时间选择的自主性2 7;地方体育主管部门、大型体育俱乐部应

35、积极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体育赛事,借助亲子体育赛事激发家庭体育活动的参与动机,促使家庭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校外培训机构也应丰富体育培训的内容,开发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体育培训项目,为家庭体育活动提供资源服务,助力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育发展。其三,学校体育也应积极配合家庭体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在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还应积极对外共享体育资源,弥合家庭体育缺失,为家庭体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2 8。其四,家庭应积极履职尽责,积极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增进亲子感情,与学校体育同向同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3.5 科技赋能:借助智慧体育平台,赋能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

36、信息技术的出现,与现代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智慧体育也应运而生。后疫情时代,“线上”和“居家”已成为家庭体育的新形态,传统的家庭体育发展理念与服务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当今时代需求,而利用智慧体育系统可打破家庭体育指导的时空限制,同时有利于家庭体育资源的传播与共享,提高家庭体育资源供给效率。智慧体育能够实现人与健身仪器、健身器材乃至健身场馆的连接,促使体育服务更加智慧化、人性化、便捷化2 9。因此,为满足家庭体育发展的需要,应搭建以网络基础设施为支撑、可穿戴设备为终端、线上教学资源相辅助、“云数据”平台为依托和体育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相互动的家庭体育智慧系统平台。首先,学校应利用智慧体育平台对学

37、生在校体育运动情况进行诊断,并将学生运动数据反馈至家长;同时,借助智慧体育系统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诊断,让家庭锻炼活动更加适合每位学生,符合学生个人的运动目标、运动习惯,补充学生在学校锻炼中的不足部分,提出包含运动干预和营养膳食的多维发展方案,为进行家庭锻炼指导提供依据3 0。其二,社会应依托智慧体育平台,借助现代网络通信建设,加强对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与开发,以实现对室外运动场景的搭建、漫游和交互,为了弥补运动场景的不足,激发家庭成员运动热情,丰富家庭体育锻炼内容和效果。其三,社区可以通过智慧体育系统调查不同家庭以往运动记录,了解不同用户的运动项目喜好、运动时间选择、运动服务评价等信息,从而对社区

38、内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总量、类型、方式等进行科学研判,从而有针对性地对社区体育服务供给进行总体规划与系统设计,增加社区体育活动设施的包容性,支持家庭体育的开展3 1。其四,家长应参考智慧体育系统中子女在校的体育锻炼量,督促其在家庭中进行合适强度的体育锻炼,同时配合监督学校布置的家庭体育任务,对其进行解读和指引,并及时向教师进行交流与反馈。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E B/O L.2 0 2 1-0 7-2 4.h t t p:/w w w.m o e.g o v.c n/j y b_x x g

39、k/m o e_1 7 7 7/m o e_1 7 7 8/2 0 2 1 0 7/t 2 0 2 1 0 7 2 4_5 4 6 5 7 6.h t-m l.2 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 B/O L.2 0 2 1-1 0-2 3.h t t p:/w w w.n p c.g o v.c n/n p c/c 3 0 8 3 4/2 0 2 1 1 0/8 d 2 6 6 f 0 3 2 0 b 7 4 e 1 7 b 0 2 c d 4 3 7 2 2 e e b 4 1 3.s h t m l.3 央视网.教育部:6 7%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E B/O L.2 0 2

40、 1-0 8-3 0.h t t p s:/n e w s.c c t v.c o m/2 0 2 1/0 8/3 0/A R T I R 0 7 G y i z e f x w Y 0 w 2 o 6 9 i h 2 1 0 8 3 0.s h t m l.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 0 1 8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过半E B/O L.2 0 1 9-1 1-0 6.h t t p:/e d u.p e o p l e.c o m.c n/n 1/2 0 1 9/1 1 0 8/c 1 0 0 6-3 1 4 4 4 6 9 3.h t m l.5 张兴泉,王亚乒,龚建林,等.家庭体育

41、视角下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提升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 0 2 1,4 0(4):3 3-4 1.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 B/O L.(2 0 2 0-1 0-1 5)2 0 2 1-0 6-2 0.h t t p:/w w w.g o v.c n/z h e n g c e/2 0 2 0-1 0/1 5/c o n t e n t_5 5 5 1 6 0 9.h t m.7 赵富学,庞俊鹏.应对重大疫情进程中家庭体育的精神构筑、价值重塑及推行向度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 0 2 0,3 6(2):7-1 3.8 国家体育总局.

42、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Z.2 0 2 0-0 2-0 3.9 田贞,张晓林,罗杰勋,等.新冠肺炎疫情下家庭体育价值、特征与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 0 2 0(8):5 5-6 1.1 0 万炳军,郭晨,张钊,等.疫情期间微信“健身抗疫推文”的特征及风险反思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 0 2 0,3 7(3):2 6 7-2 7 5.1 1 舒宗礼,夏贵霞.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青少年家校合作体育共育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 0 2 0(9):5 4-5 9,7 9.1 2 王振恺.浙江省疫情期间居家健身状况报告出炉N.青21第4期张鑫淼,郝媛媛,曹大伟:“双减”背景下家庭体育的发

43、展契机与增效路径第3 9卷年时报,2 0 2 0-0 7-0 7.1 3 陈洪,杨桦,梁斌.英国家庭体育在健康促进中的治理实践及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 0 2 0,4 3(4):8 2-8 9.1 4 缪佳.德国体育政策3大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 0 1 4,3 8(1):8-1 1.1 5 潘华.中德全民健身的比较研究 兼论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与 黄金计划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 0 0 8(1):1 8-2 1.1 6 袁润,王红英,陈长洲.德国家庭体育的缘起、特征与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 0 2 0,3 9(3):5 6-6 2,7 1.1 7 董鹏,程传银.新冠肺炎

44、疫情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 0 2 0,3 6(2):2 6-2 9.1 8陈琦,杨文轩,刘海元,等.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2 0 0 6(8):3-9,7 4.1 9 李小进,冯俊辉.和谐社会视角下家庭体育的定位、功能及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 0 1 7(9):4 0-4 3,8 2.2 0 何满龙,李凤梅.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与家庭体育参与的行为实践研究J.体育与科学,2 0 2 2,4 3(2):7 6-8 1,9 4.2 1 潘勇赫.儿童体育活动的家庭代际传递:家庭亲密度的中介效应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 0 2 2,5

45、6(3):3 8-4 5.2 2 李健,薛二勇,张志萍.家庭教育法的立法议程、价值、原理与实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1):6 2-7 1.2 3 王洪兵,汤卫东.家庭体育权利的应然与困境 秉承国家干预与意思自治的精神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 0 1 8,4 4(2):5 7-6 2.2 4 杨曼丽,张吾龙,胡德刚,等.“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机遇挑战及实现路径J.体育学研究,2 0 2 2,3 6(2):2 1-3 2.2 5 李彦龙,常凤.“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时效与保障J.体育学研究,2 0 2 2,3 6(2):

46、3 3-4 0.2 6 陈元欣,李娟.新时代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主要困境、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J.体育教育学刊,2 0 2 2,3 8(1):1-7.2 7 牛群,王恒利,邰峰.家庭体育教育发展价值、困境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 0 2 1(1 0):9 0-9 5.2 8 王先茂,王健,鲁长芬,等.学校、社区、家庭体育一体化发展困局、域外经验与发展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 0 1 9,4 5(3):1 1 2-1 1 8,1 2 6.2 9 刘正,曹宇.智慧体育的伦理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 0 1 8(3):1 4 9-1 5 3.3 0 吴键,袁圣敏.中国学校体育智慧系统的整体

47、思考与构建J.体育学研究,2 0 2 0,3 4(3):4 0-4 6,9 4.3 1 胡婕婷,王新建,杨建设,等.数字赋能与治理革新:智慧体育社区建设的生成逻辑、实践策略与优化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 0 2 2,5 6(2):5 0-5 6.D e v e l o p m e n tO p p o r t u n i t ya n dE f f i c i e n c yE n h a n c e m e n tP a t ho fF a m i l yS p o r t s i nC o n t e x t o f“D o u b l eR e d u c t i o n”P o l

48、 i c yZ HA N GX i n m i a o1,HA OY u a n y u a n2,C A OD a w e i3(1.D e p t.o fP h y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S h a n g h a iU n i v.,S h a n g h a i 2 0 0 4 4 4,C h i n a;2.G r a d u a t eS c h o o l,S h e n y a n g I n s t.o fP h y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S h e n y a n g1 1 0 1 0 2,C h i n a;

49、3.D e p t.o fP h y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H u a i b e iN o r m a lU n i v.,H u a i b e i 2 3 5 0 0 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 s t u d ye x p l o r e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 a n dp r a c t i c a l d i l e m m a so f f a m i l ys p o r t s i n t h e c o n t e

50、x t o f“d o u b l e r e d u c-t i o n”p o l i c y,a n dp r o p o s e s a p a t h t o i n c r e a s e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o f f a m i l y s p o r t s.T h e p a p e r c o n c l u d e s t h a t i t i s a d e v e l o p i n go p p o r t u n i-t y f o r f a m i l ys p o r t st h a t t h es p o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