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甘肃省发展中医药产业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以陇西县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9116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发展中医药产业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以陇西县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甘肃省发展中医药产业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以陇西县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甘肃省发展中医药产业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以陇西县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7期37农业经济甘肃省发展中医药产业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以陇西县为例 汪 曌 汪 曌 中共陇西县委党校(陇西县行政学校),甘肃 陇西 748100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产业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陇西县作为全省大宗道地药材主产区,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道地”品质鲜明,产业创新平台广阔。近年来,当地举全县之力扶持发展中医药产业,使得群众有了真切的获得感和参与感,群众通过中医药产业实现致富增收的主观意愿更加强烈。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人才、资金、土地、技术等方面资源分散、要素保障不力等。本文通过分析陇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助力甘肃中医药品牌

2、做大做强,助推全省乡村振兴走实走深。关键词:中医药产业;品牌发展;陇西县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019(2023)07-0037-04作者简介:汪 曌,讲师,主要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教学工作。E-mail:陇西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道地”品质鲜明,产业创新平台广阔。近年来,连续承办3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陇西县抢抓国家和省市大力扶持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机遇,把中医药确定为战略性主导产业,积极打造“中国药都”,在标准化种植、规模化贮藏、精深化加工、信息化交易、品牌化发展等全产业链环节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一、陇西县中医药产业发

3、展现状陇西县独特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中医药产业,自“九五”期间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全县十大科技工程之一开发实施以来,中医药产业早已成为支撑全县经济发展的首位优势产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扶持发展中医药产业,使得当地群众有了真切的获得感和参与感,通过中医药产业实现致富增收的主观意愿更加强烈,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1年,陇西县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240亿元,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052元,比2015年的6 429元增长71.9%。二、陇西县中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一)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是专业技术人才相对欠缺,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

4、、社会影响大的中医药人才年龄偏大,高学历和中青年技术骨干偏少,不能完全满足全县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农户种植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种植思路不够清晰,容易盲目种植。加工时多以小规模的粗、初加工和简单包装为主,缺乏农村实用人才专业化的技术指导,各项技术掌握不够全面。三是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中医服务体系、中医服务队伍不够健全完善,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中医新技术、新业务推广较慢,无法有效满足群众健康需求。2023年第7期38(二)资金需求缺口较大一是基于传统的生产模式,农民自筹资金完成生产环节。但由于受到气候变化及价格波动的影响,中药材种

5、植风险较大,不利于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及产业化生产。二是地方整体经济总量偏小,财政较为困难,用于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较为短缺。三是对于县区发展而言,地方财政负担较大,政府补贴能力有限,“一区一港”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总体较为缓慢。(三)土地要素影响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一是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陇西现有耕地面积127 366.67hm2,也存在空闲地、废弃地、撂荒地,耕地地力等级不一,中低产田数量较多,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较低,浪费严重。二是一些区域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肥力发生退化。三是沉积在土壤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和残留在植物体内的有机污染物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还会导致遗传变异,严重影响中

6、药材的质量。四是农业生产条件差。陇西境内山地多且土地贫瘠,人均梯田面积仅为0.12hm2,建设标准低,存在地块分散、田间配套道路水平较低等问题,不利于开展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四)技术落后,新技术融合发展步伐较慢一是现代化、科技化水平较低,自动化程度不高,管理粗放。机械化程度较低,人工劳作缓慢,加之气候影响,农民收入波动较大。二是中医药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较低。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经营管理粗放,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三是科技研发能力有待提高,产学研用没有深度融合。四是农业新技术融合发展步伐较慢。生态循环农业中所采用的技术没有深度融合,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机制,没有充

7、分发挥新技术助推中医药整体产业的作用。(五)观念保守,统筹协调机制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一是由于保守、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相关部门在产业发展中没有很好地引入和融入现代服务理念,对自己的功能定位认识不清,缺乏做好产业发展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缺乏创新精神。二是以工业思维发展农业的意识不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对缓慢。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地方管理体制存在条块分割,政策引导措施不配套,形不成合力,整体效应功能发挥不充分。三是面向市场求生存、面向未来谋发展的市场意识淡薄,对于营商软环境的打造认识不够深刻,整体服务意识不强。产业发展过程中营销手段落后,宣传工作不到位,地方产业品牌知名度难以提升。三、对甘肃高质量发展中

8、医药产业的对策建议甘肃紧盯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产业,必将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各优势地区要牢牢把握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的最大机遇,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动省域内“设施联通、政策相通、市场互通、产业融通”,着力构建中医药特色产业聚集发展区,打造驱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一)要素保障、项目支撑,认真谋划未来发展思路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中医药专业人才。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强化课程教育,传承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服务能

9、力,培训本土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方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成就人才,聚焦打造人才聚集的洼地,为中医药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根据地方实际用好人才,择优选派农业农技、中医中药、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作为科技特派员,充实到企业科技研发、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等关键岗位。二要加大支持力度破解政策瓶颈。一是紧紧围绕重点环节,加强与各相关职能部门及单位的对接,高质量谋划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指导意农业经济2023年第7期39农业经济见,推动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和当前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策供给,制定出台奖补、支持、扶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争取

10、国家重大产业项目落户甘肃建成投产,激发社会各界和民间资本广泛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三是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积极引导降低城镇基本医保和新农合中中医药住院起付线并提高报销比例;提高部分中医服务价格和中医挂号费用等。四是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对资金的扶持力度。各县区财政可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列支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相关工作,分区域、分品种建设示范基地。五是全面加强土地利用和管理。严守三条控制线,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研究用活土地政策,着力解决供地难用地难的问题,加大闲置土地整理整顿和盘活处置力度,对招商引进的符合中医药产业园区规划的中医药企业和

11、产业项目优先给予土地供应保障,为投资者打造宽松高效的投资创业环境。三要完成对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评估。完成对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评估,争取国家延长对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期限,建议衔接省市出台全省试验区建设工作细则,在陇西开展“试验田”,积极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政策及技术瓶颈,从体制机制、行业监管、标准制定、研发转化、土地税收、金融政策等方面配套扶持措施,探索可复制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经验模式,加快推进陇药产业健康发展。(二)突出特色、集群发展,持续推动体系建设步伐一是加快建设中药材种业体系。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各地要结合实际,依据自身优势选择适宜道路,主动融入产业链的建设。开展党参、黄芪等道地大宗中药材种子

12、提纯复壮、新品种选育推广、标准化栽培模式研究,推进中药材“两证一标识”溯源管理。在优势产区培育不同品种的优质种苗,建设优质的种苗培育基地。着力建设集中药新品种引进驯化、种质资源保护、科技研发转化、科普教育培训、中医药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学、研”试验示范园。二是因地制宜完善市场服务体系。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在核心区利用现有的检验检测资源,推动中小企业与第三方检测平台共建共享检测实验室及委托检测,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因地制宜,鼓励中医药加工企业在道地产区建设产地初加工、饮片生产、植物提取等前处理车间,推动解决省外中药制药企业GMP异地认证瓶颈问题。衔接有关部门,推动落

13、实将黄芪、党参纳入药食同源目录,以黄芪、党参等道地优势品种为原料研发中草药保健品等中药大健康产品。开展中药饮片委托加工试点,推动中药材初加工向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提升地产中药材质量。在旅游景区建立完善中医养生、中医保健、食疗药膳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产业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完善全产业链追溯体系。积极推动开展中药材追溯试点建设,加强中药材产地环境动态评价、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验检测、原药有害成分鉴定等工作。加快中医药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流通、应用全程质量追溯,形成生产规范、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责任可查的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

14、。(三)加强引导、防范风险,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要畅通信息渠道。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组成专业的信息队伍,建立中药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信息交流电子平台,实现企业追溯、政府监管、客户查询等信息互通互享机制,为市场经营主体和客商、药农搭建信息交流的桥梁。及时研判国内外市场行情变化,提供有利信息资源。通过各类信息平台,做好产业对外推广和宣传。全力办好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展示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成2023年第7期40果的永久性平台。二要增强经营主体带动能力。采取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的办法做大做强一批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旗舰式中医药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优质中医药企业来甘投资

15、建厂,扩大中医药生产加工规模。积极衔接相关职能部门,在全省开展具备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的中药材加工企业试点遴选工作,按照“龙头企业(产地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户”等产业协作模式,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带动种植的利益联结机制。三要强化风险研判防范机制。立足甘肃实际发展中医药产业,必须加强对中药材种植风险的研判和防范,切实维护群众利益。通过完善相关农业保险品种,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从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的角度对种植群众进行双重保险,为群众放心种植提供有力保障,以解决群众中药材种植的后顾之忧,激发群众种植积极性。(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发展甘肃中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进一步

16、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抢抓机遇、赢得先机,树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开放竞争意识,坚持党建引领发展经济。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扬“店小二”精神,开展“保姆式”服务,加大政策供给,优化办事程序,对中医药企业开办、中医药项目审批等方面提供最大便利,营造中医药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新药研发和中药材品种二次开发投入,支持领军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成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攻关,开发药膳和药食同源中药材相关产品,发展“智慧+”大健康产业,营造“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的局面,持续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全面发挥产业平台资源优势,推动甘肃中医药产业创

17、新发展。充分利用已有平台,依托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深化与其他省份的合作交流,联手打造产业创新平台,补足标准制定和发布等短板。推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发挥名中医带动效应,组织中医药专家根据当地的疾病谱排序和中药材资源情况,编制能治疗当地常见病的处方,助推甘肃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增进广大群众健康福祉,让中医从殿堂回归民间。(五)战略引领、转型升级,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坚持战略引领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甘肃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各地要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加大战略投资,加快建设步伐,抢抓国家

18、中医药发展的战略机遇,融合甘肃丰富的特色中医药产业资源,开创甘肃中医药大健康发展新局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在中医药文化得到认同的基础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互访磋商机制,开展深度合作,以中医特色疗法吸引国外游客前来游览、体验,带动发展中医特色生态养生旅游产业。依托国外孔子学院平台优势扩大影响力,鼓励全省中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交流合作,培养选派各类中医药专业人员走出国门讲中医、建学院,建立中医药对外服务人才库。发展健康服务贸易。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独特作用,发展健康服务贸易,推动以保健为主的服务输出。运用智慧中医手机软件对外宣传推广中医。严格控制质量,在相关国家认证注册中医药产品、做好中药和医疗器械的出口工作。强化与国际接轨,抓紧制定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为中医药出口打造便利。做好境外贸易服务,帮助进出口企业做好法律及诉讼服务,帮助解决货款回收、合同履行及商务纠纷处置等工作。(编辑:景建丽)农业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