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两个结合”研究述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8872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个结合”研究述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两个结合”研究述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两个结合”研究述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第 期年 月学 报 ,“两个结合”研究述评师吉金(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郑重提出“两个结合”,引发了学术界对“两个结合”的研究热情,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结合”的内涵,“两个结合”之间的关系,实现“两个结合”的原因,“两个结合”的意义,如何推进“两个结合”等方面。但是,现有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不足,体现在成果数量不足,一些成果的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两个结合”之间的系统性、互相促进研究欠深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不深入、不系统。针对这种情况,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

2、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注意从多视角研究“两个结合”。关键词“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师吉金(),男,山东济南人,博士,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党的建设。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提出“两个结合”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指出:“只有把马克思

3、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以这三次重要会议、三个重要文献为契机,学术界开始大规模、多角度、深层次地研究“两个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关注这些成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两个结合”,也有助于进一步坚持“两个结合”。一、“两个结合”的研究现状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两个结合”的研究,在以往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涉及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两个结合”的内涵要科学认识和研究“两个结合”,就必须科学界定“两个结合”的内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看待“

4、两个结合”是研究者关注的视角。有研究者提出,就理论层面的结合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就实践层面的结合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是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改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革道路。并且每一个结合的过程,都是双向互动和相互促进的过程。有研究者在提出实践应用层面和思想文化层面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两个相结合”彼此支撑、互为一体、相得益彰,共同指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目标。“两个结合”的过程就是认识和把握规律的过程。因此,从认识和把握规律的视角来看待“两个结合”的内涵,也是研究者重视的问

5、题。有研究者提出,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规律的视域看待“两个结合”的内涵和实质。有研究者提出,从“两个结合”的思想内涵来看,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要在不断深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的同时,为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鲜活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研究者提出,每一个结合都至少包括两重含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化”中国具体实际的“化”是指理论指导、理论应用;中国具体实际“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化”是理论

6、检验、理论升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是理论改造、思想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化”是内化、文化化,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化。上述对“两个结合”的论述,基本上厘清了“两个结合”的内涵,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深化。尤其是在“第二个结合”的问题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原有的成果。(二)“两个结合”之间的关系对于“两个结合”之间的关系,现有的成果在充分认识“两个结合”关系密切的基础上,又有所侧重。一些研究成果侧重于从总体上分析“两个结合”的关联。有研究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方面不可分割地联系

7、在一起。其中,“中国具体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动力;“相结合”是实现机制,“中国化”是“两个相结合”的桥接环节,是主体部分。有研究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和焦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召开前,学术界绝大多数研究者的研究都集中在“第一个结合”中。因此,如何看待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变化,就成为学术界不能忽略的问题。有研究者从“结合”的发展历程看待问题,认为“两个结合”起源于“一个结合”,“一个结合”隐含着“两个结

8、合”的思想内容。有研究者提出,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显线”的话,那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就是一条“隐线”,是一条韧性极强、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质的核心线索。有研究者提出,“两个结合”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又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所特有的理论创新精神。有研究者提出,站在历史总体性的立场高度,“两个结合”具有内在交互关系。其哲学性质的历史定向具体展现为双重智识 理论辩证性思维与社会系统性思维的综合运用。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两个结合”有联系也有侧重。有研究者提出,“第一个结合”,侧重于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联;“第二个结合”,侧重

9、于思想文化的内在融通。有研究者提出,“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性结合与根本性结合相统一的理论创新。“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前提,“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现实需要。有研究者提出,“两个结合”所包含的双重蕴涵既各有侧重又联系紧密,第一个“结合”是关键,对第二个“结合”起着一定的制约与规范作用。第 期师吉金“两个结合”研究述评 第二个“结合”是基础,是对第一个“结合”的拓展与深化。有学者在这个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两次结合共同致力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接续奋斗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体现出党性、民族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有研究者提出,“

10、两个相结合”共同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其中,“第一个结合”是基础、是关键,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根本方向和历史方位;“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在文化层面的延伸、发展与深化。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两个结合”有联系也有区别。有研究者提出,“两个结合”的内在联系体现在:“两个结合”以“一个结合”为基础,蕴含着“一个结合”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要求。其主要区别体现在:“第一个结合”就是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二个结合”以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研究者提出,从联系的角度看,二者一是内在联结,二是旨趣相同;从相互区别、相对独立的角度看,一是内涵不同,二是地位不同

11、,三是要求不同。从逻辑关系上说明“两个结合”,是学术界必须进行的研究,这涉及“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创新逻辑等。有研究者提出,“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逻辑。有研究者提出,“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的当代发展;历史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现实逻辑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研究者提出:“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具有互补性与契合性;历史逻辑是“双向互动”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实践逻辑是在新征程上持续深入推进“双向互动”。有研究者提出,“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诠释了马克

12、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机理;历史逻辑提炼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经验;实践逻辑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诉求。有研究者提出,历史逻辑是回溯中国共产党从“一个结合”演进到“两个结合”的实践历程,理论逻辑是契合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中国热土的本质之需,实践逻辑是遵循于以创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规律。有研究者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体现了三个转变的创新逻辑:由隐性到显性的逻辑创新,由契合到协同的逻辑创新,由会通到内生的逻辑创新。(三)实现“两个结合”的原因“两个结合”提出后,学术界在研究实现“一个结合”原因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集中的阐述,特别是对实现“第二

13、个结合”原因的阐述。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看“两个结合”的原因是学术界研究的视角。有研究者提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扎根中国大地、蓬勃生长、硕果累累,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有研究者提出,坚持“两个结合”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特质决定的;是由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决定的;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决定的。有研究者提出,如果说“第一个结合”是基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客观实际需要,那么“第二个结合”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的文化、心理需要。从新时代的视角看待“两个结合”的原因也是

14、学术界研究的视角。有研究者提出,提出“两个结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发展的新要求,基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紧迫需求而提出的一个重大新论断。有研究者提出,“两个结合”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迫切需要,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华文明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第二个结合”的原因,研究者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相通之处这一点取得共识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研究和论证。有研究者从图存活和图发展的角度认识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明,传入各

15、民族必先图存活、再徐图发展,存活的关键在于能否契入各民族的传统之中,与各民族文化相融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活”出新高度,归功于“结合”这篇大文章。有研究者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都具有开放性、辩证性和与时俱进特征。这种内在契合性,再加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有的延续性、包容性、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并实现民族化、本土化。有研究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结合,关键在于这两种思想文化体系在本质上相侔,在基本思想上相通,在内在诉求上相融的内在契合性。有研究者提出,中华优秀传统

16、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在价值取向上高度契合,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世界观、方法论上有共同点,同唯物辩证法在话语体系、语言风格上近似,从而让中国人民容易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促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的广泛传播。有研究者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间有很多相近因子和某些契合性,如“天下为公”“大同”,朴素的辩证法,肯定人的价值,改造社会,等等。有研究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与时偕行、知行合一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方面来分析问题。有研究者从“天下为公与为人类求解放”“天人合一与唯物主义”“民为邦本与人民创造历史”“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等方面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7、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的问题。有研究者论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问题。有研究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有研究者提出“第二个结合”的必要性包括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历史文化中产生的,要让中国人听得懂、用得好,实现伟大的革命理想,需要与中华文化相结合;可能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中国革命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大思想体系同具开放性包容性所使然。有研究者从

18、更加突出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根基,更加彰显党性和民族性、人民性的有机统一,鲜明标识“基本”与“优秀”的结合,深刻蕴含“相结合”的多重含义等方面研究“第二个结合”的原因。(四)“两个结合”的意义近两年来,对“两个结合”的意义研究成果丰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进行论述是学术研究的一个角度。有研究者提出,任何理论都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产物,中国场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影响深刻地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上。有研究者提出,“两个结合”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因此从广度和深度上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有研究者提出,“两个结

19、合”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根本路径,是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是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力的重要前提。有研究者对“两个结合”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在“两个结合”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理论性视角、实践性视角、民族性视角、创新性视角等四个方面的涵义。有研究者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角度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指导思想上就是“两个结合”的历史。有研究者提出,“两个结合”从概念角度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一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结构的认识,将现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相关表述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第 期师吉金“两个结合”研究述评 概括为“马克思主义”

20、。二是基于宏观大历史视域内的中共党史框架,将现有相关表述中的“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具体实践”“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等加以整合,统一概括为“中国具体实际”。三是基于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综合考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实际”并列。四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的变化,勾勒出“一体三翼”的叙事框架和“一本两基”的内在逻辑。有研究者提出,“两个结合”是重大原创性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阔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视野,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空间。有研究者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

21、断的揭示不只是内容丰富上的增添,更是深刻意境的开拓。有研究者提出,“两个结合”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古今“双向互动”上的思想进阶。有研究者提出,只有坚定不移推动“第二个结合”,才能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又使马克思主义具备中国形式、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有研究者提出,“第二个结合”能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更为充沛的文化滋养,赋予马克思主义东方文化气息,为中国老百姓理解、接受和认可。从侧重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角度论述是学术界研究的另一个视角。有研究者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

22、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阶段、新境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更高的历史高度加以审视,突出的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立场、文化基因、文化风范,彰显出更为鲜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入新的发展阶段。有研究者提出,在新时代,只有深入推进“两个结合”,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指导。有研究者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两个结合”,我们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有研究者提出,历史地看,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3、,就要将其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尤其是放在深化“两个结合”的进程中来领会。有研究者提出,在新征程上不断推进“两个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两个结合”是历史演进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统一;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的辩证统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辩证统一。有研究者提出,坚持“两个结合”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要求,极大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高度、新境界、新要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五)如何推进“两个结合”科学认识“两个结合”的最终落脚点是推进落实“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民族伟

24、大复兴。因此,研究者们都关注这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观点。从总结经验的视角推进“两个结合”。有研究者提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两个结合”的根本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铸魂是实现“两个结合”的科学指引;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基是实现“两个结合”的文化源泉。有研究者提出,“两个结合”的实践进路是加强理论武装,锻造学习型政党;发扬主动精神,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增强文化自信,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华章。有研究者提出,实现两个结合要做到高扬伟大旗帜、植根鲜活实践、赓续民族血脉、解答时代课题

25、。有研究者提出,坚持“两个结合”,最根本的是要守正创新;要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旺盛活力;要不断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形成为人民所喜爱、认同、拥护的理论。有研究者提出,要不断认识、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不断认清世情、国情和党情;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研究者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把握基本国情、洞察时代大势、聚焦现实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注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安邦理政的治国之道、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质文兼具的表达

26、方式。有研究者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正确把握社会基本矛盾、坚持文化自觉、与错误思潮斗争等方面总结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推进“两个结合”。有研究者提出,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求得突破和创新,才能使“两个结合”取得更好的效果。在理论层面上,最主要的是做到六点:正确看待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提出并解决我们党面临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现代文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正确把握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的相互联结和转化。在实践层面上,最主要的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做到统筹协调、有机结合、有效结合。有研究者

27、特别强调以“两个结合”的历史经验启迪智慧、远瞻未来。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推进“两个结合”,都面临着批判错误思潮的问题。有研究者提出,要警惕和反对文化复古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警惕和反对经验教条主义,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强化“两个结合”思想引导中固本培元。有研究者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以理论创新引领时代发展,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以原创性贡献标注理论新高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开启文化相承、文脉相续新阶段,贯通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激发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有研

28、究者提出,推进“第一个结合”,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准基本国情,明确中心任务;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推进“第二个结合”,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二、对“两个结合”研究的简要评述基于对学术界关于“两个结合”的研究现状的考察,可以从成果和不足两个方面对学术界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一)“两个结合”研究的成果第一,党和政府、学术界高度重视对“两个结合”的研究。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 中,将“两个结合”作为重要内容。从基金项目看,全国哲学社会

29、科学工作办公室在 年 月发布的“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招标公告”中的附件“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重大项目招标选题”中,已经列入“以 两个结合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一些省、市、自治区的社科基金项目也列入了“两个结合”的相关课题。从研究成果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学术界很快便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成果。这些都说明对“两个结合”的重视。第二,从研究者的学科结构看,对“两个结合”进行研究的人员涉及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等领域的研究者。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都

30、重视从不同的学科对“两个结合”进行研究。在这些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特别是其中的“中第 期师吉金“两个结合”研究述评 共党史”方向的研究者是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他相关学科也重视这一问题,并根据学科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是对“两个结合”进行研究的前提,也是成绩。第三,学术界的研究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从成果的内容看,既有纵向的研究即从历史角度特别是从党史的角度的研究,也有横向的研究即从新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的研究;既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两个结合”的认识和阐述,也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指导思

31、想的理论成果中关于“两个结合”的认识;既有对“两个结合”的整体研究,也有对“两个结合”的分别研究,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既有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整个过程对“两个结合”的研究,也有从某一发展阶段,特别是新时代这一阶段对“两个结合”的研究。(二)“两个结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对“两个结合”的研究取得了成绩,但检视现有的成果,可以发现以下研究的不足。第一,和“两个结合”的重要性相比较,研究成果数量不足,一些成果的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成果的数量看,截至 年 月,以“两个结合”为主题的文章共有 多篇。这当然不是研究的全部,但也是研究的绝大部分成果。从成果的质量看

32、,一些成果深度不够,眼界也有待于进一步开阔。和重要性相比,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就比较明显了。第二,对“两个结合”之间的系统性、互相促进研究欠深入。“两个结合”是一个联系密切的系统问题。现有的成果中,一些成果已经关注到这一点,也从系统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但是从成果的整体性而言,很多成果还没有做好这一点甚至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即便是学术界重视的内容,也存在着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的问题,这种情况又制约着对“两个结合”的深入研究。第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不深入、不系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实现结合,也

33、才能对“第二个结合”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恰恰在这方面存在缺陷,尤其是研究队伍整体知识结构的缺陷。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研究者多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系统把握,而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养的研究者多数又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把握。从总体上看,这方面的缺陷导致了我们的研究深入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第四,对新时代之前中国共产党对“两个结合”的认识研究不够。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在新时代之前,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概念和主题中,中国具体实际就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和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有关。这

34、方面研究的不足,会影响我们对“第二个结合”的认识,也会影响我们对“两个结合”系统性的认识。三、对“两个结合”研究的展望对“两个结合”研究成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为我们对这个问题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在如下方面作出努力。(一)全面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论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直到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学术界在研究“两个结合”时,必须认真学习、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将这些论述作为研究的基本遵循。要特别注意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

35、二十大报告中对“两个结合”的阐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提出“两个结合”时,提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在论述第二个结合时,提出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并提出“结合 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 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 筑牢了道

36、路根基”,“结合 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 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都是研究者在对“两个结合”的研究中应该特别注意领会的,对研究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二)注意从多视角研究“两个结合”接下来对“两个结合”的研究要从多视角入手开展:包括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既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角度进行研究,也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角度进行研究;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既要对“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关系进行研究,也要对“两个结合”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特别是对新时代的实践指导作用进行研究;既要从整体上研究“两个结合”,厘清“两个结合”之间的关系,“两个结合”的逻辑结构,“两个结合

37、”的互相促进,也要对“两个结合”分别研究,厘清每一个“结合”的内容要素;既从宏观上研究“两个结合”,讲清“两个结合”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也要从微观上研究“两个结合”,如“两个结合”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体成果、每一具体成果的组成部分的作用。(三)提高研究队伍的素养“两个结合”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三个大的方面,每一个大的方面又包含着多方面、多层面的内容。要系统把握这些方面、层面,这就需要研究者有很高的素养,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世界观、方法论,对中国具体实际的各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要有系统的研究和把握,并将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这对研

38、究队伍的素养有很高的要求。研究者要在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提高个人素养,加强对这三个大的方面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二是加强研究中的合作,在团队中发挥成员的个人优势,通过团队的优势弥补个人的不足。参考文献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张小平 百年奋斗成就的思想密钥 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人民论坛,()王增福“两个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黄凯锋“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社会科学,()余

39、卫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出场逻辑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秦志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相结合”的科学内涵与逻辑关系 文化软实力,()付莉萍,白婧“两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圭臬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张传平“两个相结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南京社会科学,()张允熠,张弛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叙事 思想理论教育,()冯莉“两个结合”与中国近现代史的阐释 贵州社会科学,()杨金卫“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和发展逻辑 东岳论丛,()袁艺鸣,张立波“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及其哲学意蕴 学习论坛,

40、()荣开明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相结合”四个问题的讨论 江汉论坛,()孙建华,刘青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本土化意蕴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第 期师吉金“两个结合”研究述评 ()黎康 理论创新视域下“两个结合”的内在意蕴辨析 江西社会科学,()王天民,郑丽丽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历史与逻辑 理论导刊,()李捷“马克思主义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经验 现代哲学,()余卫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辩证关系和实践创新 探索,()李晓“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人民论坛,()郭国祥,楚管迪 论“两个结合”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

41、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余永跃 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科学逻辑 人民论坛,()武文豪,周向军 习近平“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三重逻辑论析 思想教育研究,()刘敏,邹望,曹福湫 坚持“两个结合”的逻辑、价值和进路研究 重庆行政,()巩茹敏,罗晓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内涵及时代价值探究 江汉论坛,()李庚香 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性探析 领导科学,()王小燕 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逻辑根据和实践要求 桂海论丛,()任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三大基本问题 观察与思考,()唐洲雁,王雪源 坚持“两个结合”红旗文稿,

42、()陈曙光 文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生存逻辑 理解“两个结合”的另一个视角 天津社会科学,()姜辉“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途径 当代中国史研究,()田鹏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理探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韩震 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文化根基 江苏社会科学,()杨俊峰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看“两个相结合”的思想意义 观察与思考,()燕连福,林中伟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张太原 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厚底蕴 光明日报,杨增岽,范嘉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

43、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析论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王炳林,李盖启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价值 教学与研究,()刘志刚 在“两个结合”中焕发传统文化新生机 人民论坛,()沈湘平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孙力“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揭示 思想理论教育,()胡乐明 在“两个结合”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经济日报,夏文斌,程倩“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 石河子大学学报,()肖贵清,李云峰 实现“两个结合”与创新发展 世纪马克思主义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曹应旺 论“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 前

44、线,()徐奉臻“两个结合”的历史贡献及实践要求 哲学动态,()刘家义 践行“两个结合”着力创新发展 求是,()齐卫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的新认识 理论与改革,()宇文利“两个结合”的思想意蕴 甘肃社会科学,()黄一兵 深刻认识和把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历史责任 光明日报,陈金龙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飞跃的内在逻辑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曹胜强“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与新境界 理论学刊,()段妍“两个结合”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路建平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45、化新篇章 人民日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 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方法论 认真学习 习近平著作选读 第一卷、第二卷 光明日报,徐国民,王国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学理探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王炳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李颖 坚持“两个结合”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中国青年报,田克勤,位杰 在坚持“两个结合”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理论教育,()田培炎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光明日报,杨志超,郭爱惜 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经验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郑丽丽 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重逻辑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务委员会 推进“两个结合”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求是,()孙来斌 科学把握“两个结合”的三个维度 光明日报,人民日报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人民日报,“”(,):,:,:,;,:;(责任编辑:钟亚玲)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