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14∕T 2266-2021 旅游公路设计技术指南.pdf

上传人:da****hi 文档编号:62619 上传时间:2022-03-31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4∕T 2266-2021 旅游公路设计技术指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DB14∕T 2266-2021 旅游公路设计技术指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DB14∕T 2266-2021 旅游公路设计技术指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DB14∕T 2266-2021 旅游公路设计技术指南.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DB14∕T 2266-2021 旅游公路设计技术指南.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93.080.01CCS P 6514山西省地方标准DB14/T 22662021旅游公路设计技术指南2021-01-25 发布2021-04-25 实施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FORMTEXT 2021I目次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24 基本规定.35 交通量预测与旅游资源调查评价.66 主体系统.77 慢行系统.178 服务系统.199 景观系统.2210 信息系统.25DB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FORMTEXT 2021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

2、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山西省交通运输厅提出提出并监督实施。本文件由山西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四小、姬鸽、聂承凯、周文全、申水旺、卫跃文、宋平兴、董建兴、蔡衡、冯移冬、刘文进、孟强、王秀平、高岳权、罗兴宇、李晓旭、刘小强、常建勇、王林飞、袁伟、王海、杨宇峰、张敏、王孟霞、张羽、王晓飞、翟凤娇、曹杨、郎宝朋、晁遂、陈瑜、郭转英、郭建波、赵峰、杨晋涛、张力、王健、高翀宇、李为浩、杨坤、

3、王鑫玥、李美耀、赵志鲜、刘永宏、陈璨、卫高红、杨国清、李灿。DB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FORMTEXT 20211旅游公路设计技术指南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旅游公路设计的基本规定、交通量预测与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主体系统、慢行系统、服务系统、景观系统、信息系统。本文件适用于黄河一号、 长城一号、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及其它旅游公路建设前期工作, 包括规划 (项目建议书)、工程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以及技术审查咨询等。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4、,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768.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T 10001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T 17775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8833道路交通反光膜GB/T 18971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2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3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20416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GB/T 23827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 23828高速公路LED可变信息标志GB/T 26358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GB/T 26362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 31710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

5、GB 50201防洪标准GB/T 50298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352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CJJ 3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JTG B0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3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4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T B05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JTG C10公路勘测规范JTG/T C10公路勘测细则JTG C20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30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DB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FORMTEXT 20212JTG D20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T D31

6、-05黄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G/T D33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 D5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6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70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T D70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 D8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T D8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 D82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T 3360-3公路桥梁景观设计规范JTG/T 3831公路工程概算定额JTG/T 3832公路工程预算定额JTG 2111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3820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编制办法JTG 3830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LY/T 2005

7、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SL 300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SL 471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交通运输部2011年)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建城2013192号)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绿道规划设导则的通知(建城函2016211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旅游公路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建设, 连接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和旅游景区以及旅游景区之间, 主要用于旅游客运的县道、乡道和村道及其附属设施。包含主体、慢行、服务、景观和信息五大系统,形成结构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旅游公路体系。

8、3.2主体系统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建设实施, 连接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和旅游景区以及旅游景区之间的道路。 包括路线、路基路面、桥涵、隧道及交通安全设施。3.3慢行系统为旅客提供骑行、步行、观景休闲等功能的旅游公路附属设施。包括骑行道、步行道、登山道、综合慢行道等。3.4服务系统DB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FORMTEXT 20213为游客和旅游车辆提供集散、观景、休憩、餐饮、购物、住宿、租赁、停车、车辆维修、应急救助和加油、充电等功能的公路服务设施。包括游客中心驿站、汽车营地、停车休息区和观景台等服务配套设施。3.5景观系统在旅游公路廊道内,为美化路域景观、保护生态

9、环境、提升旅游体验、展示地域文化等采取的环境保护和景观营造措施。包括景观节点、路容景观等。3.6信息系统为旅客在旅游公路沿线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信息指引服务交通设施。包括形象标识、导视标识、景区景点标识、道路标志、路侧服务设施标志、智慧信息标志、景区信息二维码等。3.7黄河一号覆盖忻州、吕梁、临汾、运城、太原五市的旅游公路,包含主线、支线、连接线。3.8长城一号覆盖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旅游公路,包含主线、支线、连接线。3.9太行一号覆盖忻州、阳泉、晋中、长治、晋城五市的旅游公路,包含主线、支线、连接线。4基本规定4.1一般规定4.1.1旅游公路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原则,技术

10、指标合理,工程结构安全,安保设施完善。4.1.2旅游公路设计应树立全寿命周期理念,统筹建设、管理、运营、维护全过程成本控制原则,合理控制建设规模,科学确定建设标准,按需求分阶段实施。4.1.3旅游公路建设应坚持“环境友好、贴近自然,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环保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4.1.4旅游公路设计应树立交旅融合发展理念,注重旅游公路自身景观营造,为游客提供舒适、愉悦的旅游交通服务。4.1.5总体设计应将主体系统、慢行系统、服务系统、景观系统、信息系统五大系统纳入一个整体,统一规划、统筹设计、同步设施。设计时应协调、兼顾五大系统的内、外部关系,明确相关设计界面的接口。4.1

11、.6旅游公路建设应按照“绿色公路”的发展理念,节约资源,凡是利用旧路走廊带进行改扩建的,应对利用旧路方案和改线方案进行同深度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比较论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公路资源。4.1.7旅游公路规划应依托既有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网,优先利用、改造。旅游公路应连接旅游景区(景点),构建“内联网,外联通”、“景景通,城景通”旅游公路网络体系,给游客提供快旅慢游深体验”的条件。4.1.8旅游公路规划应与全域旅游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带动沿线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经济发展。DB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FORMTEXT 2

12、02144.1.9主体系统工程造价按照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编制办法(JTG3820)、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 3830)、公路工程概算定额(JTG/T 3831)、公路工程预算定额(JTG/T 3832)执行;其他系统工程造价按照相应规范标准执行。4.2公路分类4.2.1旅游公路分为主线、支线和连接线三种类型。4.2.2主线由旅游公路主通道组成。4.2.3支线是通往 A 级及以上景区(景点)的旅游公路,包括主线至 A 级及以上景区(景点)旅游公路、A 级及以上景区(景点)互联的旅游公路。4.2.4连接线是连接其他非 A 级景区(景点)的旅游公路,包括主线至景区(

13、景点)旅游公路、支线至景区(景点)旅游公路、景区(景点)之间连接的旅游公路、连接特色乡(镇)村的旅游公路。4.3公路技术等级选用4.3.1旅游公路技术等级选用应遵循下列原则:a)应根据旅游公路路网规划,结合旅游交通量、旅游景点价值、地形地质条件等综合论证后确定。b)主线应以三级公路为主,旅游交通量较大、地形开阔的路段可选用二级及以上公路;地形、地质条件受限路段可选用四级公路;地形条件特殊困难、地形地质及环境条件严格受限时,可选用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中四级公路(I 类)。c)支线和连接线应以三、四级公路为主,旅游交通量较大、地形条件简单的路段可选用二级公路,地形条件特

14、殊困难,地形地质及建设条件严格受限时可选用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中四级公路(类)和四级公路(类)。4.3.2设计交通量大于 6000 辆小客车/日,宜选用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设计交通量为 20006000辆小客车/日,宜选用三级公路;设计交通量为 4002000 辆小客车/日,宜选用双车道四级公路;交通组成中,无大型、重载型车辆时,且设计交通量为 4001000 辆小客车/日,宜选用双车道四级公路(类),设计交通量低于 400 辆小客车/日,可选用单车道四级公路(类)。4.4客货分离旅游公路交通组成中货车自然数车型占比大于10%时,宜结合周边路网情况,按客货分离原则限

15、制货车驶入。短期难以实现的路段,通过增设交通安全设施保证运营安全。4.5设计车型旅游公路所采用的设计车型为大型客车,主要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见表1。表 1设计车辆外廓尺寸车辆类型总长(m)总宽(m)总高(m)前悬(m)轴距(m)后悬(m)小客车61.820.83.81.4中型客车72.33142大型客车13.72.5542.66.5+1.53.1DB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FORMTEXT 202154.6交通量4.6.1旅游公路设计小时交通量宜采用年第 30 位小时交通量。4.6.2交通量换算采用小客车为标准车型。各汽车代表车型及车辆换算系数规定见表 2。表 2

16、各汽车代表车型及车辆换算系数汽车代表车型车辆折算系数说明小客车1.0座位9 座的客车中型客车1.09 座座位19 座的客车大型客车1.5座位19 座的客车4.7设计速度4.7.1旅游公路设计速度见表 3。表 3设计速度公路技术等级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设计速度(km/h)806040303020(15)注1:二级公路采用80km/h、60km/h(40km/h采用三级公路)的几何指标。注2:三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40km/h;受地形、地质、环境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30km/h。注3:四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30km/h;受地形、地质、环境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20km/h。注4:四级公路仅限于地

17、形条件特殊困难、路线严格受限,交通组成中无大型、重载型车辆时,经论证后方可采用15km/h。注5:二级以上公路设计速度按照公路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执行。4.7.2骑行道的设计速度见表 4。表 4骑行道设计速度设计速度(km/h)20151054.7.3同一项目可分段采用不同技术等级和不同设计速度,不同技术等级路段间设计速度差不应大于20km/h,一个设计速度路段的最小长度不宜小于 5km,不同设计速度的设计路段相互衔接的地点应选在交叉路口、桥梁、隧道、村镇附近或地形明显变化处,相邻路段间的过渡段应设置限速标志、标线等交通安全设施。4.7.4旅游公路应进行运行速度检验。相邻路段的运行速度差应小于 2

18、0km/h;同一路段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差宜小于 20km/h。4.8设计服务水平旅游公路的设计服务水平不低于表5规定。DB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FORMTEXT 20216表 5设计服务水平公路技术等级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设计服务水平四级四级五级4.9建筑限界旅游公路采用三级及以上公路技术标准时, 净高不应小于5.0m; 三级公路旧路升级改造需利用旧有桥隧构造物时,净高不应小于4.5m;采用四级公路技术标准时,净高不应小于4.5m。骑行道、步行道净高不应小于2.5m。5交通量预测与旅游资源调查评价5.1交通量预测5.1.1交通量是确定旅游公路技术标准的重要

19、依据,交通组成是荷载计算的重要依据。新建、改扩建旅游公路必须进行旅游交通调查,并进行交通量分析预测。5.1.2编制旅游公路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收集当地社会经济历史资料;应调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乡村振兴规划、脱贫攻坚规划等相关规划;应分析路网及旅游景区规划、旅游资源分布、历年游客接待人次、旅游交通方式及旅游客车实载率等基础资料,作为旅游公路交通量分析预测的依据。旅游交通方式及旅游客车实载率应进行现场调查。5.1.3初步设计阶段应对旅游交通量和交通组成进行补充调查。5.1.4旅游交通量预测按下列步骤进行:a)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对历年游客接待人次、社会经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b)旅游发展规模

20、预测。以预测基年的旅游接待人数为基础(分别调查年均接待人数和节假日高峰旅游接待人数),根据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预测值对本区域旅游游客规模进行预测。c)旅游交通方式划分预测。根据调查的现有旅游交通方式资料,对预测特征年份进行旅游交通方式划分预测。d)旅游交通需求预测。在旅游交通方式划分的基础上,结合目前载运指标发展趋势的研究分析,对客车实载率进行预测,得到旅游交通发展需求。e)旅游交通量预测。结合旅游发展规模预测、旅游交通方式划分预测、旅游交通需求预测的结果,计算出旅游交通量预测结果。5.1.5旅游交通量的预测方法如下:a)收集当地社会经济历史资料确定未来经济发展情况。b)收集项目影

21、响区域旅游景区规划、旅游资源分布、历年旅游游客接待人次、旅游交通方式及旅游客车实载率等基础资料作为分析旅游交通量的依据。c)收集未来区域旅游发展建设规划确定未来区域旅游游客人次及旅游交通方式。d)收集类似已建成运营的旅游公路项目的交通量发展资料作为旅游交通量预测的参考。e)根据相关方法(如增长率法、类比法等)对项目旅游交通量进行预测。5.1.6旅游交通量预测结果包括:a)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对历年游客接待人次、社会经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DB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FORMTEXT 20217b)旅游发展规模预测。以预测基年的旅游接待人数为基础,根据本地区及周边地区

22、旅游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预测值对本区域旅游游客规模进行预测,结合前述调查的旅游交通运输方式分析预测旅游出行交通量;或者参照已有类似项目对本项目旅游交通量进行类比分析预测。c)非旅游出行交通量预测。通过对现状已有交通流量进行调查分析得出未来项目建成后行驶在本项目的交通量(包括车型构成),结合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采用增长率法对此部分交通量进行预测。d)结合步骤 2 和 3 对项目交通量进行汇总后得出项目预测结果。5.2旅游资源调查评价5.2.1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遵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执行。5.2.2旅游资源点综合评价包括旅游资源价值评价、资源点的可达性评价。表 6旅游资

23、源点综合价值可达性级别价值级别123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二级三级二级三级-6主体系统6.1一般规定6.1.1旅游公路走廊带选择应避让自然保护区,避让各类环境敏感点和水源地保护区,保护自然环境和景观。6.1.2旅游公路建设宜利用旧路走廊,集约利用资源,节约土地,保护基本农田。6.2总体设计6.2.1贯彻”快旅慢游深体验”的原则,以连接沿线自然景点、串连附近古村古镇,展示当地风光为目的,结合项目功能和地形地质条件,确定技术等级、分段选定设计速度,不得单纯为缩短里程,追求较高指标而大填大挖破坏环境。6.2.2根据选定的设计速度,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和慢行系统、服务设施设置位置,合理拟定路线平纵面、路基横断面

24、、超高、加宽等控制指标,做到指标适中、均衡连续。6.2.3对沿线自然景观和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高填深挖、桥梁、隧道等路段或旧路提级改造的路段,初步设计阶段应至少提供两个同深度的设计方案, 进行技术、 经济、 环境、 社会等因素的综合比选论证,择优确定设计方案。6.3路线6.3.1旅游公路选线应坚持地形、地质、生态、环保选线的原则,力争做到零弃方、少借方、土石方填挖平衡,减少水土流失。6.3.2路线布设时,在地形地质条件受限地段可适当采用极限指标,应结合路线平面、纵面、横面线DB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FORMTEXT 20218形设计进行比选,尽量优化,做到路线指

25、标连续、均衡。6.3.3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可采用螺旋线、回头曲线、C 形曲线等展线方式,但应进行充分论证比选。6.3.4旅游公路圆曲线最小半径应根据设计速度按表 7 选用。一般情况下,应选用大于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地形、地质和建设环境条件特殊受限路段可采用极限值。表 7圆曲线最小半径设计速度(km/h)806040302015圆曲线最小半径(m)一般值400200100653015极限值27013055301512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m)路拱2%2500150060035015090注:四级公路(I类和II类)可以采用15km/h的设计速度。6.3.5越岭路段应合理利用自

26、然地形采用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等方式。当三、四级公路采用的圆曲线半径大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规定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回头展线路段可按一般路段平纵面技术指标进行设计。6.3.6二级、三级、四级公路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 250m 时,应设置加宽。双车道路面加宽值应符合表 8 规定,单车道路面加宽值应为表列规定值的一半。表 8双车道路面加宽值设计车辆圆曲线半径(m)2502002001501501001007070505030302525202015小客车0.40.50.60.70.91.31.51.82.2大型客车0.70.91.31.82.43.84.6-6.3.7旅游公路

27、的最大纵坡应不大于表 9 的规定。正常情况下,纵坡宜小于最大纵坡一般值,地形受限路段应综合考虑平纵线形组合,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可采用极限值,并应加强交通安保措施。表 9最大纵坡设计速度(km/h)806040302015最大纵坡(%)一般值5678912极限值-68910146.3.8旅游公路采用单车道公路时应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宜保持通视,应充分利用路侧净空区,每公里设置不宜少于 3 处。错车道路段尺寸宜符合表 10 规定,平面布置如图 1 所示。DB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FORMTEXT 20219表 10错车道路段尺寸公路技术等级四级公路错车道行车道宽度(m

28、)6错车道路肩宽度(m)0.25错车道有效长度(m)1020错车道渐变段长度(m)9图 1错车道平面布置图6.3.9旅游公路应进行视距检验,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中会车视距要求。受地形、地质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而采取分道行驶措施的路段,应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中停车视距要求。6.3.10旅游公路采用极限指标或可能存在安全风险隐患的路段(点)应进行公路安全性评价,并增设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6.4路基、路面6.4.1路基横断面旅游公路横断面设计应遵守下列原则:a)路基横断面(含慢行系统)分为整体式断面和分离式断面。双侧设置慢行系统单侧(含左侧)设置慢行系统图 2整

29、体式路基横断面示意图图 3分离式路基横断面示意图DB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FORMTEXT 202110b)路基横断面一般为整体式断面。按照技术等级和设计速度对照现行部颁标准和规范相应的行车道、路肩、路缘带宽度,确定路基总断面宽度。c)当设置慢行系统时,根据地形地物及与慢行系统的关系,灵活选用整体式或分离式的路基横断面。d)在路域范围的观景点、停车区、小型服务设施等处的进出路段,路基宽度应结合车辆进出的技术条件适当增设渐变段。e)为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辆的安全,应在行车道与骑行道、人行道之间设置隔离设施。f)倡导“宽容性设计”理念。在有条件的地方宜设置路侧净区;

30、宜将低填方路基边坡能缓则缓;宜利用废弃土石方放缓填方路基边坡,宜结合地方政府实施的通道绿化时放缓填方路基边坡。6.4.2既有公路的调查、评价及利用6.4.2.1利用旧路进行改扩建的工程应进行旧路使用情况的调查。查明旧路修建时间、技术等级、路线技术指标等基础数据,对目前技术状况做出评价,为利用提出建议。6.4.2.2应对既有路路基主体的使用情况、路基支挡结构、防护工程、排水系统实际状况等内容进行调查,对承载力、稳定性等技术状况,做出定性或定量评价。对既有路基的可利用程度提出建议。路基填筑材料应尽可能利用满足要求的废弃固料。6.4.2.3路面现场调查应包括路面的结构形式、结构层厚度、使用状况、弯沉

31、、平整度等。根据现行部颁标准进行路面承载力及技术状况综合分析评价,对可利用程度提出建议,能利用的应该全部利用。既有路挖除或铣刨废料应合理处治,以防污染。6.4.3路基边坡路基边坡包括:a)黄土挖方边坡根据地质条件,在保证安全稳定的前提下,黄土挖方边坡宜采用宽平台、陡边坡的阶梯形,边坡宽平台宜设置在边坡中部,黄土挖方边坡分级高度宜为 6m,边坡坡率按表 11 选用。表 11黄土挖方边坡坡率分类边坡坡率H6m6mH12m12mH20m20mH30m新黄土Q3、Q4坡积1:0.51:0.751:0.51:0.751:0.751:1.0冲洪积1:0.31:0.751:0.31:0.751:0.751:

32、0.751:1.0新黄土 Q31:0.51:0.751:0.51:0.751:0.751:0.751:1.0老黄土 Q21:0.31:0.751:0.41:0.751:0.751:0.75b)石质挖方边坡岩石挖方边坡坡率按表 12 选用。DB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FORMTEXT 202111表 12岩石挖方边坡坡率岩石种类风化程度边坡高度(m)202030各类岩浆岩、硬质灰岩、砾岩、砂岩、片麻岩、石英岩微风化弱风化1:0.1 1:0.31:0.2 1:0.5强风化全风化1:0.51:1.01:0.5 1:1.25各类页岩、泥岩、千枚岩、片岩等软质岩石微风化弱

33、风化1:0.25 1:0.751:0.5 1:1.0强风化全风化1:0.51:1.251:0.75 1:1.5c)填方边坡路堤边坡形式和坡率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中的规定。d)不良地质路段、路基填方边坡高度大于 20m 和挖方边坡高度大于 30m 的边坡应进行工点设计。6.4.4填石路堤膨胀性岩石、易溶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等不得用于路堤填筑;硬质岩石、中硬岩石和软质岩石石料均可用作填石路堤材料。施工前,应通过试验路段,确定填石路堤合适的填筑层厚、压实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标准。6.4.5路基压实度路基压实度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执行,压实度要求见表13。表 1

34、3路床、路堤压实度要求路基部位路面底下以下深度 (m)路床压实度(%)二级公路三、四级公路上路床00.39594下路床轻、中等及重交通0.30.89594上路堤轻、中等及重交通0.81.59493下路堤轻、中等及重交通1.5 以下9290注1:表列压实度系按现行公路工程试验规程(JTG E40)重型击实试验所得最大干密度求得的压实度,注2:当三、四级路铺筑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其压实度应采用二级公路压实度标准,注3:路堤采用粉煤灰、工业废渣等特殊填料,或处于干旱或特殊潮湿地区时,在保证路基强度和回弹模量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试验论证,压实度标准可降低12个百分点。6.4.6路基填料最小承载

35、比路基承载比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要求执行,填料最小承载比要求见表14。DB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FORMTEXT 202112表 14路床、路堤填料最小承载比要求路基部位路面底下以下深度 (m)填料最小承载比(CBR)二级公路三、四级公路上路床00.365下路床轻、中等及重交通0.30.843上路堤轻、中等及重交通0.81.533下路堤轻、中等及重交通1.5 以下22注1:该表CBR试验条件应符合现行公路工程试验规程(JTG E40)的规定,注2:年平均降雨量小于400mm地区,路基排水良好的非浸水路基,通过试验论证可采用平衡湿度状态的含水率作

36、为CBR试验条件,并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汽车荷载等级,确定路床填料CBR控制标准,注3:当路堤填料CBR值达不到表列要求时,可掺石灰或其他稳定材料处理。6.4.7路基防护6.4.7.1旅游公路路基防护应采用柔性+植物防护、圬工+植物防护、植物防护等绿色防护形式。6.4.7.2支挡结构及防撞安全设施等砌体工程设计应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墙体表面宜采用仿木、仿石等多种形式设计,贴近自然,体现本地特色文化。6.4.7.3应加强弃渣场的防护排水设计,并进行复耕或绿化,防止产生次生灾害。应对取弃土场进行生态恢复。6.4.8排水6.4.8.1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质条件、降雨量和旅游公路的特点,设置完善的综合

37、排水系统。6.4.8.2挖方路段宜设置浅碟型生态边沟。条件受限时,可采用矩形边沟,并加设盖板。6.4.8.3经过有暗排系统的乡镇路段,公路排水设计宜采用暗排形式。6.4.8.4城镇化地区有条件的路段宜设置雨水收集系统。6.4.8.5平交路口排水应顺畅。6.4.9路面设计6.4.9.1结构类型旅游公路应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骑行道以及主线、支线急弯处前30m、隧道进出口路段可采用彩色路面。彩色路面可采用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或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加铺彩色微表处层。6.4.9.2路面结构路面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路面结构应根据旅游交通量,结合地方材料,按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计算

38、确定。初步设计阶段应提供路面结构计算书及交通量组成。b)路面结构可由面层、基层、底基层及必要的功能层组合而成。沥青结合料类材料层间应设置黏层;在沥青结合料类材料与其他层间应设置封层,宜设置透层。应完善路面结构的防水、排水措施,阻止降水渗入路面结构层。c)改扩建项目应结合旧路结构进行路面结构设计,同时考虑原有旧路面废料的再生利用。DB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FORMTEXT 2021136.5桥涵、隧道6.5.1一般规定旅游公路一般不宜设置大型桥梁和中长隧道, 因地形受限确需设置的, 需经多方案技术经济比选论证后方可设置。6.5.2桥涵旅游公路桥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39、定:a)桥涵应按照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设计。b)为保证桥梁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桥梁设计宜采用技术成熟的标准跨径。c)旅游公路邻近 4A 级及以上景区,宜依据地形条件及周边景色,合理选择桥型结构,使桥梁融入自然,体现当地文化特色。d)桥涵改扩建应符合下列规定:改扩建工程应本着安全、经济的原则,合理利用既有桥梁;桥涵拼接新建部分应满足现行标准的要求;对直接利用或拼接加宽利用的既有桥涵,应进行检测评估并满足现行规范设计荷载标准要求。e)涵洞设置应满足路基排水及泄洪要求,充分考虑农田水利及自然水系排灌与周围灌溉系统衔接。f)涵洞设置应根据当地材料采用经济适用、方便施工与养护的圆管

40、涵、盖板涵、箱涵、拱涵等结构形式,跨径不宜小于 1.0m。6.5.3隧道旅游公路隧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隧道应按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公路隧道设计细则、公路隧道抗震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设计。b)当地形、地质条件受限、展线路线长导致环境破坏严重时,可设置隧道。c)旅游公路隧道宜采用双车道隧道。d)洞门设置宜与沿线景观、旅游景点、地域特色等相互协调。e)三级及以上公路技术标准,隧道建筑限界净高应为 5.0m,对原有隧道改造时,三级公路净高可为 4.5m。采用四级公路技术标准时,净高应为 4.5m。f)隧道改扩建时,应结合地形、地质、路线总体、既有隧道现状等对新建隧道、改造既有隧道的方案综合

41、考虑安全、经济因素论证。6.6路线交叉6.6.1旅游公路应根据被交公路的等级,合理选用立体交叉或平面交叉方式。与高速公路相交叉应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与一、二级公路相交叉宜采用立体交叉,与三、四级公路相交叉时,可采用平面交叉。与乡村道路相交时,宜采用平面交叉。6.6.2旅游公路与二级公路平面交叉必须进行渠化设计,与三级公路的平面交叉应进行渠化设计,与四级公路的平面交叉宜进行渠化设计, 与乡村道路平面交叉可进行渠化设计, 并应对其交叉范围一定长度的路段进行改造,使其达到四级公路标准。6.6.3旅游公路与等级公路平面交叉宜正交。斜交时,锐角不应小于 45。6.6.4旅游公路平面交叉应根据公路功能、技

42、术等级、行车安全等因素,保持合理的间距,短距离内存在多处交叉路口时,应合并设置平面交叉并进行渠化设计。6.6.5平面交叉设计范围应不小于平面交叉功能区范围。平面交叉功能区是指交叉口物理区及其上游DB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FORMTEXT 202114和下游车道的延伸,见图 4,交叉各等级公路功能区长度不应小于表 15 规定。图 4平面交叉功能区示意图表 15平面交叉各等级功能区最小长度设计速度(km/h)806040、30、20、15上游功能区长度(m)17511570下游功能区长度(m)11075406.6.6旅游公路平面交叉范围路线平、纵面技术指标应符合下

43、列规定:a)平面交叉范围内的平面线形宜采用直线或者大半径圆曲线,不宜采用需设超高的圆曲线。b)主要公路在交叉范围内的纵坡应在 0.15%3.0%的范围内, 次要公路紧接交叉口的引道部分应以 0.5%2.0%的上坡通往交叉,且此坡段至主要公路的路缘至少 25m。改建公路平面交叉次要公路可以 0.3%2.0%的下坡通往交叉,但应加强排水设计。c)主要公路在交叉范围内的圆曲线设置超高时,次要公路的纵坡应服从主要公路的横坡。6.6.7旅游公路平面交叉视距应符合下列规定:a)在每条岔路的转弯车道上都应提供与行驶速度相适应的引道视距,如图 5 所示。图 5引道视距图b)两相交公路间,由各自停车视距所组成的

44、三角区内不得存在任何有碍通视的物体,如图 6 所示。DB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FORMTEXT 202115图 6通视三角区c)条件受限不能保证由停车视距所构成的通视三角区时,应保证主要公路的安全交叉停车视距和次要公路至主要公路边车道中心线 57m 所组成的通视三角区,如图 7 所示。安全交叉停车视距值应符合表 16 的规定。图 7安全交叉停车视距通视三角区表 16安全交叉停车视距设计速度(km/h)100806040302015停车视距(m)1601107540302015安全交叉停车视距(m)250175115705535256.6.8平面交叉点与隧道口间

45、距应符合表 17 规定。表 17平面交叉点与隧道口间距设计速度(km/h)806040、30、20、15与隧道出口端间距(m)20013075与隧道入口端间距(m)11075406.6.9旅游公路位于城镇附近、行人和非机动车穿行数量大的路段,可设置天桥或通道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 不具备设置天桥或通道时应采用信号灯控制或警示灯提示, 并在平交路口设置减速标线 (垄) 。6.6.10等外道路接入等级公路应进行接入设计, 道路接入设计应结合被接入公路的功能, 纳入公路总体设计,统筹规划,控制道路接入的数量和间距,合理布局。a)两相邻道路接入间距不应小于表 18 的规定。DBFORMTEXT 14/

46、T FORMTEXT 2266 FORMTEXT 202116b)道路接入位置不宜设置在圆曲线半径小于一般值的平曲线内侧,不应设置在凹形竖曲线的最低点。c)接入道路应设置不小于 20m 的直线段,并应分别设置不小于 10m 的水平段或纵坡段不超过接入位置公路横坡度的缓坡段。紧接水平段的纵坡不应大于 3%,困难地段不应大于 6%。水平段应设置铺装路面,并对其路基进行压实。d)道路接入公路应设置转弯半径不小于 5m 的加铺转角。表 18相邻道路接入口最小间距设计速度(km/h)806040、30、20、15间距(m)12080506.7交通安全设施6.7.1交通安全设施应按照现行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

47、计规范 (JTG D81)、的规定执行,合理设置,确保安全。6.7.2利用既有公路时,应对原有交通安全设施进行详细调查和检测评价,合理利用。6.7.3应对公路运行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路段(点)进行交通安全综合分析,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6.7.4交通标志的设置应综合考虑、合理布局,结构安全、位置合理,版面布局应清晰、美观,易于识别、便于视认;交通标志材质、版面尺寸及信息详见第 10 章。6.7.5交通标线6.7.5.1交通标线应采用反光标线,在交通标线正常使用年限内,反光标线的逆反射亮度系数应满足夜间视认的要求。6.7.5.2骑行道应划车道边缘白色实线,线宽为 10cm。骑行道2 条时,宜

48、划分界线,同向车道分界线宜为白色虚线,对向车道分界线宜为黄色虚线,分界线线段及间隔长分别为 200cm 和 400cm,线宽为10cm。6.7.5.3骑行道、步行道路面上应设置自行车(行人)图案和箭头。骑行道、步行道从起点开始,宜每隔 1km 在路面上设置一处里程图案标识,可采用蓝色衬底、白色数字和字母。6.7.6护栏6.7.6.1旅游公路护栏应根据按照现行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的规定合理设置,满足防撞要求,形式宜外观自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6.7.6.2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 60km/h 的公路桥梁设置骑行道时,可通过路缘石将行车道和骑行道分离;设计速度大于 60km/h

49、的公路桥梁设置骑行道时,应通过硬隔离设置将骑行道与行车道进行隔离。6.7.6.3路侧有深沟、临水、临崖等路段,以及急弯或连续急弯、长直线尽头的小半径曲线外侧、陡坡路段平曲线外侧、曲线外侧较近范围内有居民、上跨其它道路或铁路需要设置护栏时,宜设置混凝土护栏。6.8工程地质勘察6.8.1旅游公路应按严格执行现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每个设计阶段都应提供相应深度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6.8.2工程地质勘察分为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简称工可勘察)、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DB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FORMTEXT 202117勘察(简称初步勘察)

50、、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简称详细勘察)三个阶段。6.8.3工可勘察应初步查明公路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对公路建设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工可勘察应以资料搜集和工程地质调绘为主,辅以必要的勘探手段。6.8.4初步勘察应基本查明公路沿线及各类构筑物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初步勘察应采用遥感解译、地调、钻探、物探、原位测试等勘察方法。6.8.5详细勘察应查明公路沿线及各类构筑物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详细勘察应合理利用初勘资料,采用以钻探、测试为主,调绘、物探、简易勘探为辅的勘察方法。6.8.6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制应满足以下要求:a)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分为总报告和工点报告,总报告和工点报告均应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公路桥梁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