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 三 峡(语文 七年级)镇江市大路实验学校 殷朝锋 212133【教材简析】三峡是语文教材苏教版七年级第四单元“多彩四季”中的一篇美文。它节选自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道元先生笔下的三峡,集“四美”于一身:第一段景物以“山”山主,全景式展现三峡的“雄壮美”;第二段景物以“夏水”为主,展现三峡的“奔放美”;第三段侧重描写春冬季节特征,展现三峡的“清幽美”;第四段描写三峡特定天气状况“晴初霜旦”,展现三峡的“凄婉美”。所以,面对着三峡,我们仿佛面对一位拥有一襟山岚的友人,一起与明月对饮,同清风闲谈,“它的雄峻神奇、秀美俊逸和豪放深情”激发
2、起我们无尽的生命体验。【目标预设】(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了解文中所写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4积累经典语句。(二)过程与方法:1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重点、难点】(一)重点:1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二)难点: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设计理念】文言文教学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要
3、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三峡美,三峡更美,这既是自然的伟大,也是作者的匠心,更是文字的魅力。学习古文,七年级的学生要重字词积累、重品味、欣赏。通过学习,既要让学生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之美,也要让学生领悟到祖国语言之美。整堂课以美贯穿始终,让学生始终沉浸于美的氛围之中。【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语言精炼,意境优美,犹如诗词一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诗词来学。因此,教学本文,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外,重要的是,在品读和赏析中了解三峡的自然景观
4、,感受三峡的自然美,体会作品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板书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郦道元先生,睹三峡在历史上的真容。二.朗读酿情未成曲调先有情。1.配音高山流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朗读展示(师生互动)(设计目的:使得学生在朗读中初识朗读古文的方法,初步感知文本中的情感。)朗读提示:语速 、停顿 、重音、 节拍。三. 文意疏通“读书百遍
5、其义自见” 。相邻的两位同学自由组合进行交流自己的释词疑惑,试着解决(共同的疑难,我们一起来探讨)。(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疏通文意的能力,以及质疑、合作释疑的意识。)四.走进文本美点追踪。1.整体感知文本所写内容。2.学生边读课文边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词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其中之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三峡的美丽景色,以及经典语句的表达效果。 3提出疑问:1)为什么会出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现象?2)为什么作者写水不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3)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你想到什么?4)你怎样理解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作者感情?(设计目的: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
6、章内容的能力,以及通过圈点批注法紧扣关键词品赏文本之美的学习素养。)五、拓展文本,小结延伸。1.比较阅读:幻灯片显示三峡与早发白帝城,两文对照,提出疑问,让学生说出两文的异同点。(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构建知识迁移的素养。)2.请结合三峡的相关内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可以采用散文化的语言形式,亦可运用诗歌的形式。)展示三峡或“三峡”给自己带来的那份独特之“美”。(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自我小结学习心得的习惯和在品赏文本中培养自己积极习作的情趣。)六、积累经典、提升素养。分小组互背文中写山、写夏水、写春冬至景和秋天之气的句子。(设计目的: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积累经典的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板书设计:三峡(写景散文) (郦道元) 山 高峻美三峡 夏 奔放美 水 春冬 清幽美 秋 凄婉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