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23_T 3633—2023城市桥梁集群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621455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71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3_T 3633—2023城市桥梁集群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DB23_T 3633—2023城市桥梁集群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DB23_T 3633—2023城市桥梁集群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DB23_T 3633—2023城市桥梁集群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DB23_T 3633—2023城市桥梁集群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91.140.01 CCS P28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 23/T 36332023城市桥梁集群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技术规程 2023-11-30 发布2024-02-29 实施黑龙江省市场监督局 黑 龙 江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联合发布 DB 23/T DB 23/T 36332023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规定.2 5 系统设计.3 6 系统实施.8 7 系统验收.10 8 系统运维.10 DB 23/TDB 23/T 36332023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

2、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公路建设中心、黑龙江工程学院、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哈工(青岛)交通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济南黄河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龙建路桥第一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龙建路桥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国能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市交通科学研究院、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高速畅通路桥工

3、程有限公司、青岛交发高速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齐齐哈尔市人防指挥信息保障中心、青岛市黄岛区交通运输局、哈尔滨鹏博普华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分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员:刘洋、孙明刚、姜在阳、周正、潘可耕、常亮、宁长远、高庆飞、李忠龙、鲁洪强、袁杰、宋夫才、史陈鹏、杨亚宁、边慧、王永亮、徐浩、韩令奇、白国亮、孙超、闫啸坤、李长平、郭斌强、史伟鉴、宋力强、刘振、郑华、王心智、池波、于连平、王召强、董凯智、李广亮、张思远、路巍、姜晓岩、韩玉超、李桂相、李庆剑、陈秀艳。DB 23/T DB 23/T 363320

4、23 1 城市桥梁集群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桥梁集群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验收、系统运维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各类城市桥梁集群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实施、验收及运维管理,主要包括:a)新建、改扩建和既有的各类城市桥梁集群结构;b)大型单体桥梁结构亦可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0273 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

5、要求 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 钢结构设计标准 GB 50982 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 CJJ/T 233 城市桥梁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 JT/T 1037 公路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JT/T 1037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城市桥梁集群 city bridge cluster 在同一城市区域或同一城市路网内,3 座及以上具有相似结构型式、相似荷载、相似运营环境的桥梁形成的结构群体,包括连续桥梁集群或非连续桥梁集群,简称桥梁集群。3.2 城市桥梁集群结构健康监测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6、for city bridge cluster 利用安装在桥梁结构上的传感器以及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与管理等软硬件设备,对城市桥梁集群结构的荷载、响应及性能进行测量、收集、处理、分析,以实现对城市桥梁集群结构健康状态的把控。3.3 城市桥梁集群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 for city bridge cluster DB 23/TDB 23/T 36332023 2 为多座桥梁实现集成化的实时远程在线监测与管理而建立的群体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包含传感子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数据存储子系统、用户端子系统等部分,以下简称为集群

7、监测系统。3.4 监测指标 monitoring indicators 直接或间接描述桥梁结构监测目标演变过程的可侦测量,是反映桥梁集群结构运营状态的一种数值本征。3.5 传感器优化布置 optimal sensor placement 根据特定应用场景的需求,通过合理确定传感器的位置、数量和安装方式,使传感器监测效果达到最大化的过程。3.6 风险诊断与预警 risk diagnosis and early warning 利用监测数据分析桥梁结构物理参数的变化对桥梁集群结构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并进行预警的过程。3.7 交叉验证 cross validation 选择集群内任一桥梁作

8、为参考桥梁,与其他桥梁的监测信息进行比对识别,并将集群内其它桥梁循环作为参考桥梁,把所有参考组的识别信息相融合,最终决策出损伤桥梁和损伤位置的过程。4 基本规定 4.1 需建立监测系统的桥梁集群选取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a)根据 CJJ/T 233 相关规定,存在运营状态较差的桥梁;b)交通量较大或具有重载交通;c)存在大跨径桥梁;d)存在重要的跨线桥梁;e)50%数量的桥梁结构服役年限超过 20 年;f)存在桩基位于岛状冻土区的桥梁。4.2 桥梁集群内需监测的单体桥梁,应符合下列规定:a)4.1 中各款规定对应的桥梁;b)结构型式相同或相似的桥梁;c)采用特殊结构、特殊材料、特殊施工工艺或具有

9、特殊要求的新建桥梁;d)荷载等级提高或经结构加固的桥梁。4.3 集群监测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可靠性、先进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和经济性的基本原则。DB 23/T DB 23/T 36332023 3 4.4 集群监测系统的监测方案应根据监测要求进行设计,结合集群结构特点、项目监测目的、单体桥梁所处场地条件、当地工程经验以及监测指标精度等要求综合确定。4.5 集群监测系统应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监测指标,使用相应的传感器采集单体桥梁的监测数据,传输、存储至统一的监控中心进行分析与处理。4.6 集群监测系统的硬件与软件部分应符合以下规定:a)硬件具有适当的保护措施和可维护性,运用成熟、可靠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10、采集、存储数据,定期进行检定和校准;b)软件与硬件相匹配,具有兼容性、可扩展性、易维护性和良好的用户使用性能。4.7 集群监测系统的预警阈值应根据桥梁结构性能长期变化规律,结合与结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相应的限值要求综合制定。4.8 集群监测系统应在实施前制定实施方案,集群监测系统的安装不得影响桥梁主体结构安全及整体美观。4.9 集群监测系统安装完成后,应由管理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系统硬件与软件进行验收。4.10 桥梁结构运营期间,应对集群监测系统采取保护措施,并定期对集群监测系统设施进行巡视和维护。4.11 集群监测系统运行期间,监测数据信息安全应符合 GB/T 20273 的相关规定。5

11、 系统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集群监测系统应结合 GB 50010、GB 50017 中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专项设计。5.1.2 应对静态以及动态监测指标进行设计,监测指标的选择应满足对桥梁结构状态进行监控、预警及评价的要求。5.1.3 集群监测系统应具备下列基本功能:a)环境、交通荷载及结构响应的实时监测功能;b)现场及远程网络数据通信功能;c)监测数据的存储、管理及备份功能;d)监测数据的异常报警功能;e)结构风险诊断与预警功能;f)监测结果的报表生成功能;g)自检与自诊断功能;h)网络安全防护功能;i)防雷及抗干扰功能;j)断电保护功能。5.1.4 系统硬件及软件应方便更新

12、或升级,更新或升级前后的数据应具备连续性与一致性。5.2 系统总体架构 DB 23/TDB 23/T 36332023 4 5.2.1 集群监测系统总体架构宜按省级、地市级、区县级进行等级划分,上级监测系统与下级监测应统筹兼顾。5.2.2 集群监测系统的硬件空间拓扑结构应符合以下规定:a)集群内相同或相似桥梁结构传感器测点布设具备数据的互补性,满足数据交叉验证的需求;b)根据集群内桥梁的结构特征、监测需求、传感器布设位置和数量、硬件设备条件等,传感器测点与数据采集设备之间的空间分布满足表 1 的要求。表1 硬件空间分布要求 实际情况 空间分布方式 适用条件 设备集中、测点少、传输距离近(10

13、km)集中采集 中小跨径桥梁全区域或大跨径桥梁的特定部位监测采用 设备分散、测点多、传输距离远(10 km)分散采集或混合采集 桥梁结构群、大跨径桥梁结构全域监测采用 c)集群内的数据采集设备与监控中心之间的线路布设拓扑应依据监测系统具体需求、传感器类型、传输距离衰减性能、各级采集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施工现场条件等进行综合设计。5.2.3 各级集群监测系统的软件应具备兼容性,上级系统应具备对下级系统远程控制以及监测数据信息调用、交互、处理、分析的功能。5.3 传感子系统 5.3.1 集群监测系统中传感器选型应根据桥梁集群结构特点以及监测项目需求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a)选用性能稳定可靠、精度高、

14、抗干扰强、耐久性好的传感器;b)根据外部气候环境与性能需求选择具有温度补偿功能的传感器;c)符合GB 50982中的相关规定。5.3.2 传感器的性能参数应根据监测需求合理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a)传感器的日常使用范围为满量程的 20%80%,且最大工作状态点不超过满量程;b)满足监测桥梁结构响应所需的线性度要求;c)具有高灵敏度和信噪比;d)具有清晰的分辨率;e)迟滞误差满足监测要求;f)具有稳定的可重复性;g)传感器零漂小于满量程的 1%;h)供电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和监测要求确定;i)满足桥梁结构实际使用环境的要求。5.3.3 传感器子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a)监测数据对桥梁结构静力响应

15、、动力响应、交通及环境荷载等信息变化较为敏感;b)测得的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结构的动力特性;c)测得的参数能够与理论分析结果建立起对应关系;d)在结构响应最不利处、敏感区域或已损伤处布置传感器;e)合理利用桥梁集群结构的对称性进行传感器优化布置;DB 23/T DB 23/T 36332023 5 f)传感器的测点布设便于安装和更换;g)传感器的测点位置能够减少信号的传递距离。5.3.4 传感子系统的环境与交通荷载、结构响应等监测项目除应满足表 2 的要求外,还应符合 JT/T 1037中的相关规定。表2 传感子系统的监测项目选择 序号 类别 项目 单体桥梁结构类型 梁桥 拱桥 斜拉桥 悬索桥

16、1 交通与环境荷载监测 交通荷载 2 地震荷载 3 冰荷载 4 温度荷载 5 湿度荷载 6 风荷载 7 桥梁结构响应监测 振动 8 动力特性 9 变形 10 应力 11 缆索、吊杆力 12 裂缝 13 基础沉降 14 桥墩撞击 15 基础冲刷 16 支座变位 注:“”为必选监测项,“”为非必选监测项,“”为不监测项。5.3.5 交通与环境荷载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交通荷载监测点布设在路基或有稳定支撑的混凝土结构铺装层内;b)在桥岸地表区域内,地震监测点布设于近桥址场地处;c)在水体区域内,地震监测点布置于人可到达的索塔和桥墩底部或承台顶部;d)在易受撞击的江河通航桥跨处,布置冰荷载、船

17、只监测点;e)温度监测点根据截面温度梯度及桥梁结构整体升、降温和空间分布特点,通过有限元模拟或参考相关桥梁设计规范确定测点位置,布设在主梁跨中、索塔、拱圈、主缆等关键截面;f)局部温度监测选用点式传感器,温度梯度或温度场监测选用分布式传感器;g)对于中小跨径桥梁,湿度监测点不少于两个,且布设于桥梁结构内外湿度变化较大和对湿度敏感的桥梁结构内部或外部;h)对于大跨径桥梁,湿度监测点布设在桥面上、钢结构箱梁内、斜拉桥的斜拉索锚固区、悬索桥的锚室内或主缆及鞍罩内;i)风荷载监测点选择在主梁侧面、塔顶、拱顶,对自由场风速和风向进行监测;DB 23/TDB 23/T 36332023 6 j)对风敏感的

18、特大跨径桥梁,根据钢箱梁绕流场特性进行钢箱梁表面风压监测,沿钢箱梁截面周向和纵向布置测点。5.3.6 应用点式传感技术的结构响应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振动与动力特性监测点根据桥梁结构静、动力分析结果、振型及所需监测振型阶数综合确定,避开振型节点位置,布设在结构主要振型振幅较大的部位;b)变形监测点根据最不利荷载组合作用下主梁、索塔、主缆、主拱等关键构件的挠度、位移包络线选择变形较大的位置;c)应力监测点根据桥梁结构计算分析选择受力较大或影响结构整体安全的关键构件、截面和部位,并根据易损性分析选择最易破坏或局部破坏易导致桥梁倒塌的关键构件;d)对于受力复杂的桥梁构件、截面和部位,布设三向

19、应力测点;e)缆索、吊杆力监测点根据缆索、吊杆主要参数选择有代表性、索力较大或变化较大的缆索、吊杆;f)裂缝监测点通过桥梁结构计算分析选择受拉力较大的关键构件、截面和部位,对于桥梁结构既有裂缝在裂缝宽度最大处进行跨缝监测;g)基础沉降监测包含桥墩沉降及横向水平位移,对于软土地基上的桥梁,每个墩台都需要进行基础沉降监测,对于非软土地基上的桥梁,需选择代表性的墩台进行基础沉降监测;i)撞击监测点布设在通航或通车桥跨下的桥墩易受撞击处,监测冰凌、车辆及船撞击;j)基础冲刷监测根据水文勘测资料选择冲刷最大区域以及桩基薄弱区域;k)支座变位监测选取可能出现横向失稳等倾覆性破坏的独柱桥梁、弯桥、基础易发生

20、沉降、采用压重设计的桥梁支座。5.3.7 应用分布式传感技术的结构响应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振动响应与模态参数监测点通长布设在主梁、索塔和主拱等动力响应幅值较大的构件上;b)梁桥变形监测点通长布设在主梁等变形较大的关键构件上;c)拱桥变形监测点通长布设在主梁、主拱等变形较大的关键构件上;d)斜拉桥变形监测点通长布设在主梁、索塔等变形较大的关键构件上;e)应变监测点在受力较大或影响结构整体安全的关键构件上进行通长布设。5.4 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 5.4.1 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的设计宜具备下列基本资料:a)桥梁工程场地的现状平面图,包括交通设施、高压架空线、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的分布;

21、b)电力及桥梁施工材料的供应条件;c)桥梁周边建筑物振动、噪声源等信息资料;d)桥梁工程总平面布置图;e)桥梁工程基础平面图和剖面图;f)桥梁工程施工方案。5.4.2 数据采集设备的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a)性能与对应传感器性能匹配,满足被测物理量的监测要求;b)操作方便、耐候性好、数据采集精度高;c)可根据集群监测系统需求和结构特点采取全时采集、定时采集、触发采集或混合采集等不同的数据采集模式;DB 23/T DB 23/T 36332023 7 d)具备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去噪和隔离等预处理操作的能力,对于信号强度量级有较大差异的不同信号,严格进行采集前的信号隔离;e)避免设置在潮湿、有静

22、电和强磁场环境之中;f)配备不间断电源。5.4.3 数据采集子系统的设计应具备下列功能:a)采样频率反映被监测桥梁结构状态,满足监测数据的应用条件;b)对于动力信号采集,数据采样频率为被测物理量预估最高频率的 2 倍以上;c)不同传感器根据监测指标选择相同或不同的采样频率;d)数据采集前,对信号进行降噪处理,提高信号的信噪比;e)数据分析处理前,对初始数据误差进行修正;f)异常数据处理前,剔除由系统自身引起的异常数据;g)数据采集时记录采集时间;h)当历史数据平均值有效数字位数不统一时,采用最多有效数字位数;i)采集得到的数据和历史数据的差值在一定范围内,可根据具体情况设定阈值,当超过阈值时,

23、需检查系统的运行状态。5.4.4 数据传输子系统可设计为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两种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a)高速数据传输采用同步传输,低速数据传输采用异步传输;b)对于小范围的集群监测系统,采用基于信号的同步传输技术,对于大范围的集群监测系统,采用基于时间的同步传输技术;c)可根据桥梁工程实际需要,选取一种或两种数据传输方式组合使用。5.4.5 数据传输子系统可设计为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应符合以下规定:a)当工程现场存在无线发射设备或在有强电磁场的环境下,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无法实施电磁屏蔽时,采用有线传输方式;b)对于物理线路布设和维护困难的环境下,采用无线传输方式;c)需要构建临时传输网络

24、的工程现场,采用无线传输方式;d)根据工程实际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传输方式进行组合使用;e)采用有线传输方式时,利用集群监测系统光纤通信线路,设置中继器或转发器,并选取适当的传输介质;f)采用无线传输方式时,根据工程现场营运的网络、成本和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无线传输技术。5.4.6 数据传输子系统中应设计数据备份机制,同时符合以下规定:a)数据采集子站至少保存 7 天以上的监测数据进行备份;b)设置双卡槽的数据存储介质,存储容量可按集群监测系统每日接收的数据量进行设置。5.5 数据存储子系统 5.5.1 数据存储子系统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a)系统使用时支持在线实时数据处理分析、离线数据处理分

25、析以及两种工作方式的混合模式;b)数据管理遵循可靠性、先进性、开放性、可扩展性、标准性和经济性的基本原则,保证数据的共享性、数据结构的整体性、数据存储子系统与应用系统的一致性;DB 23/TDB 23/T 36332023 8 c)具备高速存储与读取数据的能力;d)本地硬件设备容量满足不少于 6 个月的原始数据存储需求;e)存储数据的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f)具备数据自动保存的功能,系统因意外故障停止运营时,能够恢复已采集的数据;g)将采集系统收集到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提供给数据处理系统与评估系统,将处理及分析结果进行保存以便查询。5.5.2 数据存储子系统应具备监测设备、监测信息、结构模型

26、信息、评估分析信息、数据转储、用户信息、系统安全以及预警信息等管理功能模块,同时符合以下规定:a)监测硬件管理包括传感器及数据采集设备(采集子站和总站)的添加、更换、状态查询以及故障检测;b)监测信息管理包括监测信息的自动导入、以图形或文件形式导出数据、历史监测信息的查询;c)结构模型信息管理具有桥梁结构基本参数和评估分析所需的计算机数值模型;d)数据转储管理支持海量数据的归档以及相应的元数据管理,归档的数据可存储在大容量存储设备中,支持使用时的可访问性;e)用户信息管理支持用户权限的定义和分配功能,根据用户的权限来操作不同模块,提供基于角色的用户组管理、用户授权、注册账号和认证管理等功能;f

27、)系统安全管理具备系统运行环境的网络安全管理和安全保护、数据库的容灾备份机制、敏感信息标记以及用户使用日志审计等功能。5.5.3 在异常情况下应具备如下容错功能:操作系统故障及硬件网络故障的容错、磁盘镜像处理功能软件的容错以及应用软件异常情况的容错。5.6 用户端子系统 5.6.1 界面应功能齐全、信息完备、操作方便,具备流畅人机交互的能力。5.6.2 各模块应与数据存储子系统实时对接,具备数据高效调用以及分析结果快速存储的能力。5.6.3 用户端子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a)数据异常点识别、误差消除、滤波降噪、趋势分析及断点截取等预处理功能;b)监测数据的实时展示、历史数据的回查展示以及分析结果

28、的可视化展示等数据展示功能;c)对采集到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交叉验证,具备桥梁集群结构安全风险诊断与预警的功能;d)自动生成监测报表的功能 5.6.4 实时展示的监测数据信息应包括桥梁结构状态的统计信息、桥梁结构模型、测点布置、监控视频、预警记录、重大事件记录、传感器数据等内容。5.6.5 桥梁结构运营期间,用户端子系统应能不间断工作。6 系统实施 6.1 一般规定 6.1.1 集群监测系统实施单位应贯彻 GB 50982 的相关规定,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保证系统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DB 23/T DB 23/T 36332023 9 6.1.2 新建集群监测系统的实施宜与

29、桥梁集群结构施工同步进行,系统运行宜与桥梁结构运营同步。6.2 组件安装 6.2.1 传感器的安装方式应根据桥梁结构特征、监测内容及需求综合确定。6.2.2 传感器与结构应连接可靠。6.2.3 传感器应采取防水措施,防水等级应达到设计要求。6.2.4 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应统一安装存放于机柜,当设备对运行环境有特殊要求时应采用具备恒温条件的机柜。6.2.5 集群监测系统中的连接线缆应配备防护套,接头应连接可靠,线扎整齐、美观。6.3 系统集成 6.3.1 应保障系统网络、电力供应与数据传输系统集成过程中的安全性。6.3.2 应采用模块化、单元化及标准化工序,保障软件与硬件模块的兼容性。6.3.3

30、 应实现数据可视化及人机交互,可通过用户端子系统展示传感器、设备以及监测数据等信息,可在界面上直接修改各模块功能的参数。6.3.4 集成后的集群监测系统应满足自动化、智能化、实时化及网格化的要求。6.4 系统调试与试运行 6.4.1 传感子系统的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a)进场安装前进行传感器标定;b)集群监测系统试运行前对监测设备进行校验;c)集群监测系统试运行期间对硬件、软件运行参数进行优化调试,保留调试记录。6.4.2 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的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a)集群监测系统试运行前,检查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的安装与连接满足系统长期正常运行的要求;b)集群监测系统试运行时,调试数据采集与传输

31、设备,保障数据采集与传输的实时性与完备性。6.4.3 数据存储子系统的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a)测试数据的读入、读出及查询等功能满足集群监测系统的需求;b)测试系统容量满足集群监测系统大数据存储需求。6.4.4 用户端子系统的调试应包括软件各模块功能的测试。6.4.5 系统交付验收前,应进行不少于 3 个月的系统试运行。6.4.6 试运行期间,应开展系统使用培训、功能完善、设备基准值校正、超限阈值设置等工作。6.4.7 试运行期间,应进行系统稳定性、数据准确性、功能完备性测试,对于排查的系统故障问题,应在系统交付前进行修复。6.4.8 试运行期间,应采集初始监测数据作为后续结构运营监测的参考。D

32、B 23/TDB 23/T 36332023 10 7 系统验收 7.1 一般规定 7.1.1 集群监测系统验收须由业主部门组织验收,完成交付流程。7.1.2 集群监测系统验收后、正式运行前,宜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试用期,检验系统的鲁棒性、稳定性、可靠性及安全性。7.2 进场验收 7.2.1 集群监测系统进场验收文件应包括下列资料:a)设备产品出厂合格文件;b)传感器与设备数量;c)设备安装配件数量;d)设备使用维护说明文件;e)系统安装图纸资料。7.2.2 设备安装配件应与清单内容相符,应配备必要的连接线缆。7.2.3 集群监测系统各类设备外观应当完好。7.3 交付验收 7.3.1 检验与质量验

33、收应包括硬件验收与软件验收两部分。7.3.2 硬件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a)表观安装平整、美观;b)布设方法、布设线路、调试结果等与设计方案一致;c)硬件之间连接正常;d)组件安装、系统集成、调试与试运行过程的实施记录、照片资料齐全。7.3.3 软件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a)软件系统符合合同规定的全部功能和非功能要求;b)文档齐全,符合合同要求或相关标准的规定;c)文档之间一致,程序和文档相符;d)对被验收软件系统在验收测试中查出的错误总数及在验收审查时查出的交付文档中的错误总数均不得超过双方约定的数目;e)通过功能和性能测试,出具第三方测试报告。8 系统运维 8.1 一般规定 8.1.1 运维内

34、容应包括:日常运维、定期检查与保养和异常状况处理。8.1.2 日常运维宜每周开展一次,定期检查宜每 3 个月开展一次,系统异常状况处理应在异常发生后24 小时内完成。DB 23/T DB 23/T 36332023 11 8.1.3 硬件更换后,应保证主要技术指标不低于设计指标。8.1.4 系统运维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8.2 日常运维 8.2.1 日常运维应检查软件系统正常工作、剩余存储空间满足系统要求以及数据存储子系统日志记录完备,对检查结果进行存档。8.2.2 日常运维应进行运行安全管理,对使用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8.2.3 系统管理应分级、分权、分域,应记录所有用户的登录和操作日志

35、。8.2.4 监控中心的日常运维应对硬件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设备出现的断电、计算机故障和系统通讯中断等异常情况进行处理,对检查结果进行存档。8.3 定期检查与保养 8.3.1 硬件设备应对设备的数据采集、端口连接、电源设置以及通讯状况进行定期性能检查。8.3.2 硬件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时,应符合以下规定:a)定期由厂家或计量机构进行检定;b)定期对防尘过滤网进行清理;c)设备的内置电池每半年进行一次完全充放电;d)当设备超过使用年限或无法满足系统集成的功能时,对设备进行更换或升级改造。8.3.3 应定期检查数据存储设备剩余磁盘空间,确保不低于磁盘空间总量的 20%。8.4 异常状况处理 8.4.1 应对异常状况进行处理分析,判别异常状况的来源。8.4.2 应根据异常状况的类型与级别,建立分级应急响应机制,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进行分级处理。8.4.3 当异常状况为结构损伤时,应立即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a)对异常状况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登记及存档;b)对出现异常状况信息的桥梁结构进行具体检查,确定具体损伤类型、程度;c)做好结构损伤的详细分析记录,建立损伤信息处置档案。8.4.4 当异常状况为系统故障时,应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a)对异常状况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登记及存档;b)通知技术人员进行数据通讯测试,确定系统故障原因;c)做好故障原因的详细分析记录,建立故障信息处置档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