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教育人才适应性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8392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教育人才适应性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教育人才适应性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教育人才适应性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19 智 汇 区域治理 WISDOM EXCHANGE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教育人才 适应性研究 郝亚伟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的产生,是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人为改造和设计,与生俱来存在着“适应性”问题。作为新时代高职教育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先进机制,“五育融合”理念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路径,也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探索。当前高职教育人才适应性方面在培养目标、培养条件、培养评价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提高公众认知、构建多元办学、加强内涵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能力。关键词:五育融合;高职教育;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

2、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3)26-0219-03 作者简介:郝亚伟,生于 1988 年,男,汉族,山东东明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建思政、职业教育。基金项目:1、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1 年度课题:“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教育人才适应性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QZC032);2、2021 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1+X”证书制度视域下高职教育“三教改革”实施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190)。一、引言(一)“五育融合”提出及其内涵 进入新时代,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念要求下,中国教育发展、改革的基本趋势呈现出了“五育并举”到

3、“五育融合”的主流趋势。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进一步强调了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五育融合”不是“五育并举”简单的“plus”,而是将融合育人理念根植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嬗变”。“五育融合”旨在探求一条新的路径:纠治长期以来实践层“五育并举”机械分类、顺序推进的错误尝试,打消割裂性、板块性,明确“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之间不划阶段、不分时间。(二)高职教育人才适应性内涵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适应”是指事物与其周围软、硬环境“打交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既需要通过自身的调适、沉淀顺应外在环境

4、的节奏,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主动作为、力所能及地对外在环境进行改造、交互。高职教育,作为自然界的事物,自然也面临着适应性问题。一般认为,教学、科研和服务是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立德树人。高职院校属于高校的范畴,除具有普通高校的职能以外,还具有自身的职业属性。需要指出的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产生,是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人为改造和设计,与生俱来存在着“适应性”问题。“不适应一适应一新的不适应一新的适应”这种螺旋上升的持续改进关系,可以说是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写照。研究高职教育的适应性问题,重点是要研究好其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问题。适应毕业生就业、发展需求和适应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适应性的

5、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实质上还是对事物本身及其外在环境的适切度研究。二、高职教育人才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在目标培养上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时代新征程人民群众新期待,社会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对其质量、素质期望越来越大,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更需要其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更需要其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多样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及时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修订、完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以“专业培养方案”等形式出现,日常的修订主要以“教研室”或“教师个人”为主,一 220 智

6、汇 区域治理 WISDOM EXCHANGE 般会在一定的时间段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修订。但是,当前的修订是与社会需求存在“鸿沟”,具有一定滞后性的。一方面,修订的时间区间、质量高低“因校而已”,由于受学校管理水平、师资力量厚度、教师队伍稳定性等因素影响,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是存在差异的,比如,公办高校修订的及时性、深刻性、契合度相对好于民办高校。另一方面,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五育融合”重视度不够,往往还是更多关注“智育”层面,与社会需求和国家要求也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二)在培养条件上与适应性提高存在差距 尽管多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立足于自身实际,在教材、教学方法、教师队伍、育人环境等方

7、面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人才培养条件已经总体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加快更新的技术迭代和迅速发展的社会要求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不适应”。一是教材内容与行业要求之前不匹配,由于传统教材的局限性,很多最新的行业技术和要求不能及时地体现到教材中。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更新不及时,仍有不少数量的高职院校教师以传统“讲授式”“灌输式”方法为主,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不足。三是教师自身能力有待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由于受学历水平、用人机制等方面的影响,队伍中还存在一定“参差不齐”的现象,教师现有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无法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此外,高职院校的育人环境也需要很大提升,部分高职院校的“育人环境”

8、建设往往更多地集中在“硬件环境”方面,对党建引领、校风学风等“软环境”投入则相对较少。(三)在培养评价上与适应性增强存在差距 在当前的高职教育评价中,会操作、会执行、会获奖等见效快、易评价的“技术能力”受到了较多的关注、重视,但一些能体现职业精神、德育素养等“五育”成分则关注较少、重视不够(尽管纵向来看比之前有了很大提升)。比如,在某些省份对高职院校的“年度办学质量考核中”,对“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就业率”等指标分值较重,而对“党建引领”“校园文化”等则分值较少。评价是“指挥棒”,针对当前“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的受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情况,高职院校应重视评价改革。另外,当

9、前高职院校的培养评价,往往聚焦在“校内”较多,即把主要目光聚焦在了“学生毕业之前”,而对“学生毕业之后”的情况则关注较少。从毕业后的就业方面来说,由于培养目标的模糊、专业与产业匹配度低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的总体就业质量是有待提升的,再加上有些高职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态,最终造成了“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的“孔乙己文学”;从创业方面来说,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毕业生的创业水平与欧美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尽管当前高校系统的“互联网+”“挑战杯”等创业类比赛如火如荼,但是获奖项目的落地性、独立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三、高职教育人才适应性方面存在问题

10、的原因(一)公众存在误解,“前途广阔”不认可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这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但当前很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误解还不能短时间内彻底消除,这种误解还有很大的市场。一方面,受“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公众(包括一些大学生)认为踏入仕途、当金领白领才是“人尽其才”,才是光宗耀祖,而对毕业之后从事职业技能劳动,做“蓝领”不感冒、不上心,认为职业教育是“末等教育”,考上职业院校是无奈之举、逼不得已。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完全形成开放办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时差,校企命运共同体未完全建立,“学分银行”“三教改革”等先进理念、方法探

11、索也推进不彻底,职业教育离国民终身教育体系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重理论轻应用”还影响着社会工作对职业教育及其价值判断,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待遇总体还偏低,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职业归属感还未完成形成。(二)经费投入不够,“自我造血”不充足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与普通教育的办学成本之比是 3:1,从这个角度来说,职业教育是更“烧钱”的教育。2022 年4 月新修订的 职业教育法 作出了明确规定:“职业学校举办者应当按照生均经费标准或者公用经费标准按时、足额拨付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民办职业学校举办者应当参照同层次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经费

12、。”等。这些规定,进一步彰显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也从法律上保障了职业教育从业者和教育受众的合法权益。顶层设计比较完善,关键是基层落实是否到位。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尽管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已经有了很大的 221 智 汇 区域治理 WISDOM EXCHANGE 增加,职业教育欠账多、底子薄的状况正在好转,但距离新职业教育法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一些高职院校自身“造血”能力也有待提高,习惯于要“鱼”不要“渔”。特别是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此类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三)培养方式单一,“三教改革”不彻底 高职院校当前的培养方式仍以课堂教育为主,且主要集中在“智育”层面。一方面,教学资源不足。

13、由于办学经费的有限(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对学费的依赖性较大),以及高职扩招的政策导向和形式多样的招生渠道,一些高职院校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办学经费投入到招生宣传、大赛培训、教学成果辅导等“硬成果”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也是以“掐尖”为主,“普度”不够,最终导致用于教学设备、场地、全员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经费相对减少,影响了教学资源的配备。另一方面,“三教改革”滞后。一些高职院校教师理念陈旧,师资力量也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教学方法上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完成教学全过程的现象仍很普遍;在教材选用上,活页式教材还没有完全普及,传统纸质教材仍占主导地位(传统纸质教材与最新工艺技术之间存在不小的“时间差”)。

14、四、高职教育人才适应性的优化路径(一)形成引导合力,提高公众认知 只有充分了解才可能会接纳,只有内心认可才可能会热爱。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非一日之寒”,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认识偏见,亟须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舆论氛围,同时需要在工资待遇、荣誉申报、用人制度上跟进相关措施。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宣传。通过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政策文件,进一步彰显高职教育重要地位,彰显其与普通高等教育“物尽其用,各有千秋”的不可或缺。二是加强职教成果宣传。对高职教育取得的成果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特别要注意运用好“自媒体”等新型媒介,从内心激发年轻受众的喜爱。三是保障高职毕业生待遇。党政机关应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在人员招考、

15、荣誉评审(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等方面将高职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同等看待,对于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岗位,也可以“一事一议”“单列计划”,对一些优秀高职毕业生的成才事迹。(二)构建多元办学,提高造血能力 要改变过去“关起门来办高职、实训室里练技能”的单一办学格局,协调、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逐步形成多元化办学体制。一是建立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吸引行业企业人才参与学校管理决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招生计划宣传、师资力量培养、收益分配等过程,公办高职院校也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大胆尝试,通过建立产业学院、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实训室、干部师资互派等措施,改变过去封闭的办学运营机制。二是建立校际间的合作交流

16、。推动公办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在“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共享、区域文化共用”等方面探索创新做法,需要指出的是,在试点办学的过程中,要稳妥处理好资产投入、资产评估、资产审计等问题,防止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三)注重内涵提升,促进多元融合 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归根结底,还是落脚到人才培养质量上来。高职院校应聚焦内涵建设,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突出办学特色,提高自身办学质量,最终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一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树牢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用好研修访学、跟岗锻炼等政策红利。二是强化学生思想素质。要立足中国大

17、地办高职,培养“又红又专”的高技能人才;发挥党建带团建作用,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三是强化社会服务水平。树牢“高职院校也需要科学研究”的意识,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结合自身特点,针对特定人群(网格员、新型农民等)开展培训;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尝试性举办区域性,乃至全省、全国性比赛项目。四是强化国际办学合作。部分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可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与区域龙头企业协同发展,为企业国际产能合作赋能。参考文献 1 郭丽,吕淑芳.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社会适应性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8):53-58.2 王亚鹏,唐柳.高职教育适应性:内涵、目标、逻辑及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8):37-43.3 曾亚纯,李美娜.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培养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2,1006(6):80-83.4 胡永.高职院校适应性:内涵、特征与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1031(7):29-35.5 张红.新时代高校“五育融合”研究D.宁夏:宁夏大学,20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