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5958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94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在人类社会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已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越来越突显。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实力的跃升,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而作为公民科学素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精神,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科学精神是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对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创新型国家,随着“十四五”的开局,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整个创新驱动的动力所在,而要想实现科技创新,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是必要前提。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仅仅培养人才还不够,必须大力倡导和弘扬

2、科学精神,因为只有坚持以科学精神为引领进行科技创新,我国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佼佼者,肩负着文化传承、民族振兴的重要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我国国家建设和高科技创新发展的后备队与主力军。2021 年 6 月,国务院印发了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第一条原则就是“突出科学精神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1。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深入挖掘科学精神的教育价值,努力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促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因此,高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必

3、须大力实施科学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一、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它发源于西方文化,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而诞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中外学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基于认识论、方法论、规范性、价值论等不同的理论视角对科学精神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但是到现在还没有达成共识。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对科学精神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认为“用来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调的价值和规范综合体”可被定义为“科学的精神特质”3363,并指出为了实现科学的制度性目标,科学家要遵循“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及有组织的怀疑态度”这四条规范,即“默顿规范”3365。中国的

4、科学精神研究始于五四运动,1916 年,中国科学社创建人任鸿隽指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在他看来,科学精神具有崇实、贵确、存疑等特点4。梁启超把“有系统之真知识”定义为科学,他认为科学精神是“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5。科学家竺可桢也曾断言科学精神即为“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其实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盲从、不附和,依理智为依归;二是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是实事求是,专心一致。”6后来,他把以上三点归纳为“求是精神(追求真理、忠于真理)”。学者刘大椿的观点如下:“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的灵魂所在,其核心诉求是求实和创新,是现实可能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结合。”他认为主观能动性指

5、的是强烈的创新意识,而现实可能性则强调对客观性的追求。刘大椿还将科学精神的内涵划分为以下方面:理性信念、实证方法、批判态度、试错模式等7。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相伴而生并贯穿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科学精神既指具体的科学理论或文化知识,也指人类在科学活动中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各种科学价值、共同信念、科学品质和行动规则的融合体。科学精神的内涵具有时代性,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科学元素,从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国内外学者关于科学精神的表述莫衷一是,但是内涵大体相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科学精神应具有以下诸多方面的内容:实事求是精神、理性批判精神,探DOI:10.16681/ki.wcqe.20231

6、7028作者简介:朱虹(1980),女,高级实验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教育,民族教育,实验室安全教育。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科学精神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困境,最后论述了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路径,包括发挥多主体共同培育作用、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师科学素养、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环境。关键词:科学精神;大学生;教育模式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23)17-0113-04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7 期索创新精神、尊重协作精神等。二、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困境当今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国间的竞争越来

7、越激烈,全球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当代大学生想要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科学精神。目前,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有了很大提升,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下。(一)高校对科学精神教育不够重视目前,国内高校的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模式为主,学校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对科学精神的教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不够重视。学校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教学比较匮乏。课堂教学主要还是采取教师讲授的单向“灌输”模式,即教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授课,不要求学生提前查找资料,积极思考,在授课过程中,和学生互动少,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真理的学习态度,轻视科学

8、方法的训练,教学手段传统单一。因此,学生机械地学习书本知识,被动接受知识和思想“灌输”,对书本知识和标准答案采取死记硬背的态度,缺乏问题意识,不愿意独立思考,不会理性地批判质疑,不愿意探索未知领域和进行创新。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重视结果的取得,而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只注重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传授学生获得知识的科学方法,学生只是一个“学习机器”,科学精神的培养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出于时间、经费和安全等因素的考虑,高校一般很少组织大学生参观科技博物馆,以及科研院所、科研基地等机构,这使得大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实习机会较少,因此往往不能真正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虽然国家或地区每年都

9、会组织各类科技竞赛,但是部分高校只注重名次和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参与过程,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不高。在课程设置方面,则多突出专业课程的比重,对于科学精神教育课程的设置不足,甚至许多高校并没有设置与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相关的课程,仅在公共基础课中有一些体现,但因为没有明确的科学精神教育要求,授课教师也只是在课堂上简单提及,并未与学生做深入探讨,即使部分高校开设了科学素质方面的课程,一般也只是选修课,科学精神方面的内容有限,且没有严格具体的考核制度,难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关于科学精神教育的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也并不多见8。高校科学精神教育普遍存在课程设计不完善、内容枯燥单调、针对性不强、

10、与专业课结合不紧密、未与人文精神协调发展等问题。概言之,高校对科学精神培养工作的不重视,造成了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缺位。(二)教师的科学素养无法满足教学需求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培育。只有教师自身具有科学精神,并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才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如果教师自身缺乏科学精神或教学方式不得当,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也会影响学生弘扬科学精神的积极性。高校教师普遍专业理论基础深厚,但也有部分教师的科学素养不高,无法满足科学精神培育所需的高水平、高标准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是很多教师在自身的求学经历和各类培训过程中,并未接受

11、过系统的科学精神教育培训,科学精神素养缺乏,水平不高,因此无法引导学生提升科学精神水平9。二是高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核评价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指标,并未在教学任务中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因此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乐于”讲授知识,而不愿意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三是部分教师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的压力,不愿多花时间和精力关注最新的科学前沿知识,对科学精神教育的时间投入不够、研究不深,只注重自己学科领域理论知识的积累,知识面比较狭窄,缺乏对科学精神的全面认知,教学中也难以挖掘出与科学精神相关的教材内容,从而不能把科学精神培育贯穿教学过程。(三)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深受中华传统文

12、化的影响,而中华传统文化讲求自然和谐,天人合一;注重经验和传统,而不重视求证和逻辑推理;重视人文而轻视科学,因此,社会上长期缺乏科学精神的培育氛围。当前,虽然我国在力图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差距的同时,也在努力塑造和提升社会民众的科学精神,但是目前科学精神缺失的现象仍然很严重,并已经带来一些不良后果。进入新时代,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逐渐加大,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也对我国社会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随着社会转型速度加快,竞争压力变大,新旧观念交织激荡,一些不良思潮开始涌现,如功利主义、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受此影响,部分民众只关心科学能否带来效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

13、第 9 卷第 17 期用和利益,忽视了其中包含的科学精神。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这些风气同样会影响到高校和学术界,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学生只注重科学知识本身,漠视科学精神。一些高校商业化气息浓厚,为了追逐利益,不断扩招或增加专业,致使有限的教学资源更加短缺,对学生的教育也“力不从心”。在科研领域,由于功利主义作祟,有些教师追求科研的“短平快”,只注重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注重通过申请课题、发表论文来获利;重科研而轻教学,背离了科学精神的初衷。在学术研究领域,抄袭、学术造假等学术不端现象屡屡发生,严重违背科学精神,阻碍了学术进步。部分大学生涉世未深,是非判断能力较差,受不良风气的影响,

14、对学习抱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只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忽视科学精神的提升;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就业问题,而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热衷于考研、考证书,心浮气躁,缺少脚踏实地、理性批判、探索实践、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从而给高校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增加了难度。三、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路径(一)发挥多主体共同培育作用科学精神培育是一个多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对于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可采取由教育部门牵头,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多主体共同培育的模式10。高校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科普基地、企业等单位的联系与互动,可以组织大学生到这些单位去实地参观和交流,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使其在学习过

15、程中深刻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提高自身科学精神素养。此外,还可以科普基地为主体,深入挖掘科学教学资源,制作并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科普知识的宣讲,为大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科普教育,进而充分发挥科普基地在科学精神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1.利用思政课堂强化科学精神教育。思政课是高校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思政课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体系内容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充分体现了求真、求实、创新等科学精神,其实质正是对科学精神内涵的诠释11。故高校要以思政课为主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融入科学精神,如在课堂上传授科学精神,在

16、实践中强化科学精神,为大学生培养科学精神营造良好的氛围。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实践育人的形式既要丰富多彩,又要讲求实效,高校可采取校园文化教育实践、社会活动实践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坚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厚植家国情怀,懂得运用科学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改变教育方式,培育科学精神。将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讲授知识模式转变为师生对话模式。首先,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将科学精神的内容以恰当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并在课堂中引入高科技教学设备,注重和学生的课堂互动,以激

17、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审视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乐于创新的精神。其次,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高校也应积极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12。具体而言,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社会活动,并将大学生的实习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来实施,让大学生能够真正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理,从而对科学精神有更深的领悟。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有效促进科学精神的培育和传承。3.优化课程设置,落实科学精神。高校要全面优化课程设置,除了在思政课渗透科学精神教育内容,还应开设专门的科学精神教育课程,并在专业课程中强化科学精神

18、教育。一是增设专门的科学精神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应充分体现科学精神的核心要素,如求真、求善、批判、质疑、创新等,还可适当加入科学史、自然辩证法、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等内容。同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观察、自由讨论,培养他们理性质疑、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二是在专业课程中强化科学精神教育。教师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知识中与科学精神相关的内容,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精神,如可布置一些特定课程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确保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将专业课知识和科学精神更深入地联系起来,从而提高科学精神素养。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教育和

19、人文精神是素养教育的两个维度,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两者必须协同融合发展,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7 期(三)提高教师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科学素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教师既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重要实施者13。要想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自身必须先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其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并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精神相关内容。提升高校教师科学素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高校应建立和完善科学教育师资培养机制,多措并举、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科学素养的

20、培训与强化,从而提升科学精神教育的质量。高校应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在教师考核体系中纳入科学精神教育的考核标准;鼓励教师赴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和进修深造,增强教师的科学素养;也可以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交流与互动,掌握科学精神最新研究动态与成果;高校管理者要在日常工作任务中融入与科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二是教师自身要注重科学素养的塑造,除了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还应大量阅读与科学精神教育相关的书籍、文献等,梳理科学精神发展的脉络,了解科学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深刻内涵,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水平。教师还要提高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科学精神元素,多与学生进行互动

21、交流,向学生传递科学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崇高科学精神的追求。此外,教师还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其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将不断发展的科学精神正确地传授给大学生。(四)创建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环境环境对于教育行为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文明、整洁的校园环境可让大学生身心愉悦;优良的学风、严谨的教风及崇尚科学的文化氛围可以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推动学生形成和发展正确的科学精神。在硬件方面,高校应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优化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图书馆、校史馆、智慧教室,以及有特色的校园景观等,以满足师生日常的学习和科研需要,让师生在优美的

22、环境中陶冶高尚情操、启迪科学思想。学校还应该加大现代科技设备的资金投入,更新老旧仪器,建设专业实验室,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和实验,以便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在软件方面,高校可着力营造尊重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文化氛围。例如,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校园刊物、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等,广泛宣传校内外的科技动态、展览科技成果等,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还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科技文化节、科学知识竞赛、科学发明展览、科普讲座等,并动员大学生踊跃参加,切身感受科学氛围的熏陶,让大学生能够在感受科学魅力的同时,培养理性、实践、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23、另外,可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相关内容的学习,使网络成为培育科学精神的重要平台。四、结语科学技术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科学精神的培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资源,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高校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途径,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参考文献:1 国务院印发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提出:实施青

24、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EB/OL.(2021-06-26)2022-04-06.http:/ 李明敏.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路径论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0):73-77.3 默顿.科学社会学:上册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63,365.4 任鸿隽.科学精神论J.科学,2015(6):13-14.5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7.6 竺可祯.竺可祯文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33-41.7 刘大椿.论科学精神J.求是,2019(9):61-67.8 谢峥光.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9.9 孟翯巍.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5):50-53.10 吴章涛.当前青年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21.11 王萍.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12 梁玉琴.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6.13 宋冬雪.大学生科学精神及培育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