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德语“青春期小说”:一个现代文学新类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5150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语“青春期小说”:一个现代文学新类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德语“青春期小说”:一个现代文学新类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德语“青春期小说”:一个现代文学新类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9卷第3期江 苏 理 工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Vol.29,No.3Jun.,20232023年6月众所周知,成长小说作为典型的德语文学类型,以歌德的 威廉 麦斯特的学习年代 为典范,并在之后的德语文学、英美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发扬光大,在我国学界也有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与此文学类型密切相关的“青春期小说”(Adoleszenz-roman)在我国却鲜少受到关注。20世纪50年代经由 麦田守望者 一书,“青春期小说”在美国文学界兴盛,热潮回传至德国,于七八十年代形成创作热。大量青春期小说的出版推动了研究的发展,

2、形成了专门的理论及研究领域,并于90年代成为研究热门。但是,这个概念在中文语境中常与成长/发展小说、教育小说混淆,也与中文的“青春小说”混为一谈。本文试图对该文类的概念、特点、历史发展、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做一系统梳理,以期把这一被我国学界所忽略的新文学类型引入国内研究者的视域。一、青春期小说的典型特征青春期小说是儿童与青少年文学学科下的一个分支,严格来说是青少年小说或者青春小说的亚属,是一个以“青春期”这个特定年龄阶段为书写对象,具有特定主题、特定写作模式、反映特定问题的一种文学类型。“青春期”本身是一个现代性命题,因此青春期小说毫无疑问也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是现代性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3、之一。青春期小说虽然在德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在学界大规模讨论中最终确立其概念及典型特征。第一,小说主人公的身份特征。青春期小说通常呈现为单一主人公形象,且多为中产阶级家庭的男孩(后现代青春期小说中开始出现女性主人公)。其年龄通常是在十一二岁到29岁之间(也有人以现代社会主人公最终确立自我身份、形成自我意识的时间延后为依据,把年龄扩展到35岁左右)。第二,主人公的危机。青春期小说主人公通常会面临或经历系列危机,其问题大多集中在德语“青春期小说”:一个现代文学新类型吴华英(江苏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摘要:“青春期小说”起源于德国,却经由1950

4、年代的美国重获生命力。20世纪70年代青春期小说在德国复苏,并于80年代末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类型确立其文学地位。青春期小说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历程都与时代及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现代性。青春期小说因与成长小说、发展小说、教育小说等文体关系密切,而常出现概念混淆,也常与中文语境中的青春类文学类型混淆。实际上德语青春期小说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质,也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关键词:德语青春期小说;青春小说;后现代青春期小说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23)03-0020-07收稿日期:2022-12-02基金项目:江苏理工学院社科基金项目“当

5、代德国儿童文学中的瘟疫书写研究”(KYY20506)作者简介:吴华英,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语言文学及比较文学。第3期吴华英:德语“青春期小说”:一个现代文学新类型21“脱离父母、发展自我价值体系(包括伦理、政治和文化层面)、第一次性经历、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在同龄人群体里建立独立的社会联系、接受或拒绝新的社会角色”等1。概括起来就是身份危机(我是谁)、爱情危机(通常是失败的爱情)、社会认同危机(与主流社会决裂)。第三,小说的主题。由于青春期的“意义危机和方向迷失”2,青春期小说的主题主要是找寻自我、找寻存在的意义(但这些在后现代青春期小说中已逐渐消失)。因为青春期阶段的主人公自我意

6、识开始发展,急切地想要确立自我的身份,此时个体自我与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冲突凸显,从而形成系列危机。第四,小说的结局。这是青春期小说区别于其它涉及青春期的小说的显著特点。前者的结局通常是悲剧,或者至少是开放性的。主人公的努力并没有通向自我认同,也没有获得社会认同,自我的幻灭是常态,自我重构无法实现。总之,青春期小说主人公的问题并没有最终的解决方案。第五,小说的形式。青春期小说在形式上跟德国传统的发展、教育、修养小说类似,不以情节取胜,也无复杂的人物关系,而是以青春期个体为对象,集中描写其内心世界,向读者展示他们的危机和内心纠缠;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内心独白的方式,偏好梦境描述和无意识的象征性世

7、界3。综上所述,青春期小说通常的写作模式是以第一人称独白的形式讲述一个男性主人公在青春期阶段找寻自我的危机经历和内心体验,并最终失败的过程。二、概念辨误:青春期小说与涉及青春期的小说德语文学传统中涉及到青春期书写的有发展小说(Entwicklungsroman)、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教 育 小 说(Erziehungsroman)、学 校 小 说(Schulroman)、青春小说(Jugendroman)等。这些类型与青春期小说有很多共同点,这也是它们容易混淆的原因之一,比如主人公都是青少年,以男性为主,大多是一个主人公;都可能涉及十一二岁到29(35)岁这个阶段;活动区

8、域都可能涉及家庭、学校、社会;主题都可能涉及与父辈(师长)的冲突、爱情、内心的困惑、苦闷、危机等主题,都涉及主人公心理和智力的变化过程(经历)等。这类涉青春期小说各有特点和侧重,与“青春期小说”的区别也各有不同。(一一)青春期小说与青春小说的区别青春期小说与青春小说的区别青春小说是上级概念,可包括以家庭小说、科幻小说、犯罪小说、历史小说等形式呈现出来的青少年文学,当然也可以包括青春期小说。而德语中的“青春小说”与中文语境中的青春小说又有不同,概念也常被混用。(二二)青春期小说与发展小说的区别青春期小说与发展小说的区别国内外关于发展小说的研究成果很丰富,综合看来已达成共识的是,发展小说写的是主人

9、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侧重于内心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强调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学习成长的过程。而青春期小说只选取主人公生命中的一个片段(青春期阶段),且侧重写主人公面临的问题和挫折,侧重对个体与社会的冲突进行分析和思考,而不在于描述主人公以后成为什么人。二者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区别就是,发展小说的结局一般是主人公解决问题,完成内心的成长和发展,形成“完美”的人格,并最终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解,成为适应当时社会的人4;而青春期小说最后大多以主人公的失败甚至死亡为结局。(三三)青春期小说与教育小说青春期小说与教育小说、成长小说成长小说的区别的区别跟后两者一样,青春期小说主人公也可能面对受教育的状况,活动场景也可

10、能是在学校,矛盾冲突也可能是与教师之间发生,也都会有“通过彰显主人公的思与行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对社会持批判态度”5。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青春期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处于青春期的男孩,而教育或修养小说不仅有被教育对象,还有教师,他们都是主角,不是以学生(被教育者)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关系为中心;第二,教师(教育者)形象22第29卷江 苏 理 工 学 院 学 报在青春期小说中是对立冲突和负面的形象,而在后两类小说中他们是以“指导者”形象出现;第三,中心主题不同:教育和修养小说都侧重教育任务和(被)教育过程,且有乐观的结局,后者以主人公是否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或“切肤之痛的事件”而改变

11、原有的性格或世界观为判断标准,而青春期小说超越了成长者的教育方面,侧重书写个体在青春期过程中的脆弱身份,侧重青春期个体的身份建构,如从父母那里解放出来、爱、工作和友谊等6,且通常是悲观的结局。(四四)与中文语境中的与中文语境中的“青春青春”类小说概类小说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念的联系与区别汉语学界及媒体均有“青春文学”“青春期文学”甚至“青春体小说”的提法,也涉及青春叙事、后青春期文学等概念。但除了“青春文学”之外,其他几种概念并不常用,且这些概念与德语“青春期小说”的内涵有较大差异。我国学者认为,青春文学就是“处在青春期的作家”或“刚刚度过青春期的年轻一代作家”所写的“表现青春期生活”,“反映青春

12、成长的文学作品”7;或者以表现青春期的“生活、内心情感为主要内容,并以中学生、大学生以及踏上社会不久的青年人为主要受众群体的文学样式”,并且尤以80后作家创作的青春期文学为典型现象8。中文语境中也有“青春小说”一词。根据新版 写作大辞典 中专门的条目,青春小说“主要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学生自己写的中、长篇小说,题材多限于校园、家庭、都市、友谊等方面,个别的写出国留学生活。作品带有青春期的躁动与反叛色彩”9。也有学者认为,青春小说是“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为主人公的小说”,“强调纯粹的青春情感,强调初次与现实社会相撞的感性震撼”。而德语青春期小说从其诞生之初到80年代,都不是专门的青春期作家写的

13、专门针对青春期少年的作品,即使90年代以来被明确归为青少年文学,但它与成人文学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许多经典青春期小说也被当做成人文学的经典。显然,从是谁写作、为谁写作、写作内容、思想深度几个方面来看,中文语境中的“青春文学”“青春小说”与德语青春期小说都有很大区别。三、青春期小说的历史演变青春期小说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才最终确立其独立文学类型的地位,但其历史可追溯到18世纪。一般认为,歌德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是青春期小说的前身。少年维特主要是在寻找自身的社会认同,也就是自我在社会中的定位,但他的社会化关系(包括爱情)都以失败告终,其自杀也反映了18世纪欧洲社会中青少年面临的爱情困

14、境和社会困境无法突破。歌德之后,古典青春期小说没有得到继续发展,而是被19世纪的修养小说所代替。20世纪初一批“学校小说”奠定了现代意义上青春期小说的范式。(一一)2020世纪世纪0000年代年代:德国学校小说作德国学校小说作为早期现代青春期小说为早期现代青春期小说20世纪初德国的系列“学校小说”可归为早期现代青春期小说。本阶段的青春期小说主要写青春期男孩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性危机。学校是最佳的故事场景,是一种压抑天性的、专制的、充满刁难和惩戒性的环境,教师通常是权威的、缺乏人性的、冷酷的形象。小说以学生的视角反映他与学校和教师的冲突,他所遭受的压制和痛苦10。这类小说包括埃米尔施特劳斯的 朋友

15、海因(Freund Hein.Eine Lebensgeschichte,1902)、黑塞的 在轮下(Unterm Rad,1904)、穆齐尔 学生托勒思的迷茫(Die Verwirrungen des Zgling Tri,1906)等作品。其中以黑塞的 在轮下 最为著名。小说描写了一个有天赋的十一二岁少年,在升学(考入马尔布隆神学院)前后一段时间里,被家庭、学校和社会压榨致死的故事,反映了威廉帝国时代的教育体系对青少年的戕害。早期现代青春期小说的结局通常是悲剧。主人公与学校和教师所代表的成人社会之间的冲突无法解决。他们寻找自我、寻找生命意义的努力通常以失败告终,且大多数以死亡为结局。如果说

16、18、19世纪的发展小说、教育小说和修养小说的青春期主人公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也遭受了社会第3期吴华英:德语“青春期小说”:一个现代文学新类型23的阻力,但他们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找到了自己作为有追求的个体与社会这个集体之间和谐相处的方式,或者说最终都实现了自我,是充满理想和希望的,那么到20世纪初的青春期小说里就是悲观、失望甚至绝望,个体与集体的冲突无法解决。由此,这类小说的社会批判意识非常明显。(二二)2020 世纪世纪 7070 年代年代:现代青春期小现代青春期小说的新起点说的新起点1972 年,民主德国作家普棱茨多夫(UlrichPlenzdorf)发表小说 少年维特的新烦恼。跟歌德

17、的维特一样,这个新时代的少年“维特”也面临事业和爱情的困境,他也没能顺利实现自我。小说在东西德受到热捧,青春期小说在德国(及周边德语国家/地区)获得新的生命力,随后出现了一大批类似作品,包括奥地利作家涅斯特林格的 课表(Stundenplan,1975)、德国作家奥索乌斯机的大颤动(Die groe Flatter,1977)、科舍诺的 与克里斯托夫有关的事(又译 是谁杀了你)(Die Sa-che mit Christoph,1978)等。这个时期的青春期小说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突破传统的发展小说、教育小说和修养小说及早期青春期小说只以男性青少年为主角的传统,开始出现青春期女性为主角。另外,

18、此时期的青春期小说在形式上也出现一些适应时代特色的变化,比如 少年维特的新烦恼 里使用青少年特有的“行话”,小说语言的英语化和夸张表现等,这些都符合70年代青少年的身份特征。内容上也出现新的时代问题,比如父母离婚对青少年的影响。在主题上,这个时期的青春期少年反对传统,反对规范,反对根深蒂固的成人世界的价值观,追寻自我,然而,最终是成人世界占了上风,主人公的抗争以失败告终。实际上,70年代德国青春期小说的兴盛并非出自其德国传统,而是经由美国青春期小说的刺激3,也就是说德国现代青春期小说的复兴要归功于1951年美国的 麦田守望者 一书。该书最早于1954 年译成德语,在当时的东西德成为畅销小说。继

19、 麦田守望者 之后,德国出现一批描写青春期的小说,如约翰森的 英格瑞德 巴本德厄尔德(Ingrid Babendererde,1956)、维斯的 告别父母(Abschied von den Eltern,1961)、格拉斯 猫与鼠(Katz undMaus,1961)。这些作品虽然当时没有被当做青少年文学,但为70年代德国青春期小说的兴盛打下了基础。青春期小说创作的兴盛促使这类文学最终进入中小学课堂,其中也包括黑塞、穆齐尔等20世纪初的青春期小说,都逐渐成为学校的阅读教学材料。与此同时,为适应读者市场的变化,德国的青少年文学出版社大量出版国外类似书籍。创作、阅读和出版的兴盛推动学界的重视,最终

20、使青春期文学在80年代中后期进入儿童与青少年小说的体系(以1986年青少年文学奖颁给Dagmar Chidol-ue的“Lady Punk”为标志),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类型,并最终于90年代确立了其概念及内涵。(三三)2020世纪世纪9090年代年代:后现代青春期小后现代青春期小说兴起说兴起学者一般把90年代以来的青春期小说称为后现代青春期小说。如瑞士作家克拉赫特 纤维之国(Faserland,1995)、德国作家冯朗格 放松(Relex,1997)、本雅明莱贝特 疯狂(Crazy,1999)、波伊 不在芝加哥也不在这里(Nicht Chi-cago,nicht hier,1999)等。后

21、现代青春期小说与此前的青春期小说有一定的区别。首先,在形式上,后现代青春期小说也具有一般意义上后现代小说的形式特征,如运用拼贴技术和互文性技巧;放弃连贯的意义结构,破坏线性情节顺序,代之以断片性的、从不同个体视角讲述的单个情节,而且明显是受到现代视频技术的影响,系列思想、感情、经历的序列之间无明显过渡;放弃完整性的主题塑造等11。概而言之,后现代青春期小说倾向采用多角度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拒绝连贯的情节和明确的意义,不传达明确的社会/政治信息,而是对现象(现实)做清醒冷静的记录,叙述方式不再是抱怨和指责,不再带有抵抗和攻击性,而是持中立或讽刺的立场。其次,在内容上,后现代青春期小说多以现代化大都

22、市为背景,主人公所处的家庭和学校氛围都比较自由。这类小说多以离婚家庭为背景,家庭中也不再是以前的家长主导和专制命令,主人公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家庭里感到非常压抑,甚至24第29卷江 苏 理 工 学 院 学 报要付出生命代价才能逃离。可以说,青春期危机不再像传统那样由家庭结构本身所决定,相反,危机正来自家庭权威和价值的丧失12。同样,后现代青春期小说中的学校场景也不再是专制、压迫、令人恐惧的,而更多的是宽松和友好的氛围,在这里不必再恪守传统,学生之间的关系及性的接触不再受到严格管制,但由于青少年学生的个体自我发展,他们仍然感到压抑。此外,后现代青春期小说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小说内容不再有任何禁忌

23、,泛滥的性、酒精、毒品是这类小说的常见元素;小说吹捧酷文化和自我表演,也会在享乐及体验文化意义下把生活当做无尽的派对来庆祝;更为显著的是,这类小说在描述青年人对传统规范的违背时,“脱离道德化的外部视角,脱离教育元话语”,同时也破坏了关于身份寻找和自治、个性的传统想象11。这对于成人世界来说不啻为严重的挑衅,也因此被正统文学所反对和排斥。关于青春期小说的现代和后现代之分,有众多学者加以讨论。Annette Wagner认为区分二者的关键在身份主题(Identittsthematik),以及对现代“自主理想”(Autonomiideal)的立场。后现代青春期小说中不再有对自我身份和存在意义的寻找,

24、更多是对“新经历/体验”的不断追索;不再有冲突,而是沉迷于现代媒体社会的“消费强迫”;放弃之前“跨越边界”的努力以及对传统道德观的反抗,不再相信乌托邦,不想改变世界,没有整体的意义;结局不再是死亡12。四、青春期小说的现代价值20世纪80年代末起,对青春期小说的研究是德语学界相关领域的热点,其余热一直延续到新世纪,从青春期小说在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数量即可见一斑。在英美国家,麦田守望者 之后也产生了不少优秀青春期小说,但英美学界并未像德语学界一样视其为一种独特的现象而予以特别关注,在我国学界的处境也类似。但从德语国家的情况来看,青春期小说作为专门的文学类型,其独特的文学价值不容忽视。国内学者

25、曾评价中文语境中的“青春文学”可作为“观察一段历史时期文学特点的视野,甚至可以作为判断一段历史时期文学内涵的标尺”13,本文认为该评价同样适用于青春期小说。前文所述德语青春期小说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德语文学的变迁,是审视德语文学的一种视角,尤其是从后现代青春期小说可以管窥德语后现代文学之一斑。除此之外,青春期小说还有社会文化方面的独特价值。首先,青春期研究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都相关,也与性别研究、代际研究、青年研究等领域密不可分。相应的,青春期小说也成为反映这些问题的绝佳载体,以及研究这些问题的绝佳材料。可以说,青春期小说是一个跨学科的表现领域,也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次,青

26、春期小说兼具“时代小说”和“问题小说”的特性14,通过主人公的青春期危机来反映社会和时代的问题。和“成长小说(即修养小说)”一样,青春期小说也是“饶有趣味的社会文献”,能“反映社会生活某些最深层的流动,洞悉社会的变化”15。青春期小说中20世纪初关于威廉帝国的专制教育,70年代以来关于两代人的冲突,90年代以来关于消费社会对青少年的腐蚀与影响等,都是社会问题的反映。读者可以从中看到社会结构、权力及时代因素如何渗透到学校、家庭,如何影响和制约那个时代的青少年。如学者所说,青年问题本质是社会系统的问题16,因此反映青年问题的青春期小说也反映了整个社会体系的问题。再次,青春期小说从个体的角度深刻反映

27、现代社会中人的困境及必然命运。相对于发展小说、教育小说和修养小说描写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及最后与社会的和解,青春期小说侧重于展现青少年的青春期困境和冲突,凸显现代社会环境中人的惶恐无助,而他们的灭亡相对于成人主人公的灭亡更显存在的悲凉,更具有悲剧性,也更能激发人的反思。后现代青春期小说不再写冲突和死亡,但在主人公毫无目标的异化生活、忙于享乐的扁平生活中,他们对环境的妥协,他们茫然而无意义的生命,也显出一种慵懒的悲剧性。最后,青春期小说并不天然只属于青少年。第3期吴华英:德语“青春期小说”:一个现代文学新类型25相对于中文语境中青春期文学(小说)的目标读者主要是青少年,德语文学中可列为青春期小说的作

28、品从其产生之初就非专为青少年读者而作,即使被归为以青少年为目标读者的青少年文学体系之后,青春期小说仍然有很多成年读者。一方面,阅读青春期小说是成人了解下一代的途径,也是他们缅怀青春的一种方式,缅怀曾经的迷茫、反叛,以此保持自己的“年轻”状态12,17,也或者仅仅想要以此表达一种年轻态的“酷”。另一方面,因为现代社会青少年的“早熟”趋势,青少年所经历和所关注的内容已经趋近成人世界;同时由于创作者追求文学的革新,现代尤其是后现代青春期小说与成人小说之间的界限已经不再泾渭分明,前者所表现的主题和形式都跨越了成年与未成年的界限,其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得到比较苛刻的评论界的首肯,有些甚至被列为经典社会小

29、说,具有丰富的阅读阐释价值。正如学者所说,“青少年是我们的过去也是我们的未来”,所以他们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对他们的关注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这个世界”18。注释:中文语境中无“青春期小说”这一术语,仅于一篇译自俄国学者论张贤亮文学创作的文献标题中用到“青春期小说”一词,但该词表述源自张贤亮本人写过的一本名为 青春期(1999)的小说,与本文所论“青春期小说”关系不大,论文也并未对这个概念进行说明。参见徐秀明 成长小说:概念厘定与类型辨析,载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124-127页。此外,该文还认为这类小说可读性强但内涵深度较弱,文中也把 麦田的守望者 看做

30、青春小说的圣经和成长小说的经典。也有人认为青春期小说的前身还包括莫里茨(KarlPhilipp Moritz)的四卷本自传体小说 安东 赖泽尔(AntonReiser,1785),参见KAULEN H.Jugend-und Adoleszenzro-mane zwischen Moderne und PostmoderneJ.Tausend und EinBuch,1991(1):7.对于这个时期的青春期小说,有人称之为古典青春期小说,也有人称之为传统青春期小说。因为其已有现代青春期小说的特质,为避免混淆,本文统称之为早期现代青春期小说。实际上在 麦田守望者 之前,美国的卡森麦卡勒斯(Cars

31、on McCullers)的小说 婚礼的成员(A Member of theWedding,1946)德文版(Das Mdchen Frankie,1951)也在德国有不小的影响,但被后者名望所遮蔽。这两本书被当做美国青春期小说的类型范式,也使美国青春期小说很早进入青少年文学体系。这些作品已经超越了青春期小说在青少年文学内部的影响,如 纤维之国 被评价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作品,是“波普文学的扛鼎之作”“90年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而以 疯狂 一书为代表的年轻作家群把德语文学从“先锋派作家已经走入死胡同的实验游戏中和格拉斯、瓦尔泽等祖父辈作家的僵死停滞中解放了出来”,为“90年代中期以后的德

32、语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参见任卫东 20世纪90年代德语文坛的作家群现象,载 同济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参考文献:1 GANSEL C.Adoleszenz und Adoleszenzroman als Gegen-stand literatur wissens chaftlicher ForschungJ.Zeitschriftfr Germanistik,2004(1):130-149.2 SCHFER B.Adoleszenzroman und Jungendliteratur.EinKolloquium des Frankfurter Instituts fr Jug

33、endbuchforsc-hungJ.Julit.Informationen des Arbeitskreises fr Ju-gendliteratur,1991(1):30-37.3 KAULEN H.Jugend-und Adoleszenzromane zwischenModerne und PostmoderneJ.Tausend und Ein Buch,1991(1):1-9.4 PAOLETIC V.Der Adoleszenzroman heute:eine Heraus-forderung fr Jung und AltJ.Libri&Liberi,2018,7(1):93

34、-108.5 孙胜忠.西方成长小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74.6 CANSEL G.Der Adoleszenzroman.Zwischen Moderne undPostmoderneC/LANGE G.Taschenbuch der Kinder-undJugendliteratur:Band 1.Baltmannsweiler:Schneider Ver-lag Hohengehren,2000:366.7 贺绍俊.以青春文学为“常项”:描述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视角J.文学评论,2011(1):71-74.8 孙桂荣.走过青春期的文学实验:论新世纪“青春文学”J.文艺争鸣,20

35、09(4):45-52.9 庄涛.写作大辞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347.10 GANSEL C.Moderne Kinder-und Jugendliteratur.Ein26第29卷江 苏 理 工 学 院 学 报Praxishandbuch fr den UnterrichtM.Berlin:Cornelsen,1999:117.11 KAULEN H.Jugend-und Adoleszenzromane zwischenModerne und PostmoderneJ.Tausend und Ein Buch,1991(1):4-12.12 GANSEL C.Adole

36、szenz und Adoleszenzroman als Gegen-stand literaturwissenschaftlicher ForschungJ.Zeitschriftfr Germanistik,2004(1):130-149.13 贺绍俊.以青春文学为“常项”:描述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视角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4):57-61.14 KAULEN H.Welcher Jngling kann eine solche verfluc-hun gswrdige Schirft lesen?Zur Rezeption des Ad-oleszenzromans in d

37、er Literaturkritik ujnd Literaturdidak-tikvonGoethessWertherbiszurPostmoderneJ.Zeitschrift fuer Germanisktik,2004(1):102-113.15 孙胜忠.西方成长小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7.16 殷格.全球化、时代性与青年问题J.中州学刊,2013(1):82-84.17 WAGNER A.Postmoderne im Adoleszenzroman der Geg-enwart.Studien zu Bret Easton Ellis,Douglas Coupland,

38、Benjamin von Stuckrad-Bare und Alexa Henning vonLangeM.Frankfurt am Main:Verlag Peter Lang,2007:3.18 孙胜忠.西方成长小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6.责任编辑徐晶The German“Adolescent Novel”:a new type of modern literatureWU Huayi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China)Abstract:

39、“Adolescent novels”originated in Germany but regained its vi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50s.The adolescent novels revived in Germany in the 1970s,and established their literary status as an independentliterary type in the late 1980s.The nature,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dol

40、escent novels are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culture so it distinctively reflect the modernity.Due to the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adolescent novel,initiation story,development story,educational novel and other genres,there is often conceptual confusion between them,and adolescent novels are often confused with the genre ofyouth literature in Chinese.In fact,German adolescent novels have their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as well astheir unique literary value and soci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German adolescent novels;adolescent novels;postmodern adolescent novel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