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执着抗争到自然无为——论《玉官》主人公人生态度的转变.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4290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执着抗争到自然无为——论《玉官》主人公人生态度的转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执着抗争到自然无为——论《玉官》主人公人生态度的转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执着抗争到自然无为——论《玉官》主人公人生态度的转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执着抗争到自然无为摘 要:玉官 的同名主人公对于生活和命运的执着抗争,引发了“哭”“怕”“求”“骂”等负面行为和心理。随后的突然觉悟使其人生态度发生转变,放弃一己之私欲,由执着到自然,由抗争到无为。其转变的原因在于道家的人生哲学。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的鲜明对比中,潜藏着作者许地山对执着抗争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对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的肯定。关键词:玉官;执着抗争;自然无为;人生态度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23)03-0070-03(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11)许地山极其关注女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他笔下最具光彩的女性形象,夏志清更是在

2、 中国现代小说史 将许地山评价为五四时期最尊重女性的作家。许地山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大多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人物是怀抱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懈地进行追求,与命运顽强抗争,如和莺、“她”、麟趾等;第二类人物则是以一种自然无为的态度面对人生的不满和命运的颠簸,如尚洁、云姑、春桃等。然而有意思的是,许地山晚期创作的最长的一部中篇小说 玉官,其同名主人公玉官竟横跨于这两类人物形象之中。本文拟对玉官转变前后的人生态度的对比,来探析其转变的原因以及许地山如此谋篇布局所潜藏的价值判断。一、转变前的执着抗争玉官 小说的主人公玉官,在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人生都是执着抗争的。在这种抗争过程中,引发了“哭”“怕”“求”“

3、骂”等种种负面行为和心理,在这些负面行为和心理中继续着她的抗争。小说开篇,玉官为运灵的事常常关在屋里痛哭;在战乱中成了军队的俘虏,流出几行泪就当是安慰自己;建德与安妮结婚的安排,因为不能使玉官十分满意,她连叹了几口气,眼泪就随着滴下来。玉官“哭”的这种行为,在小说中绝不是对发生的事件的低头顺从或承认失败,而是一种并不甘心失败的抗争,因为倘若“哭”这种行为确是低头顺从或承认失败,那么小说中的玉官也就无需再发生“求”这种行为了。更何况,为运灵的事,玉官虽然哭了,但她仍然不想听从叔叔的建议;玉官在杏官那被气得捶胸大哭,出了杏官的门,心里虽然无限地愧限,但她仍然要求现实中虚荣的生活,认为那样才不枉做人

4、。面对叔叔的骚扰,连叔叔都知道玉官是害怕的;答应杏官去做洋姑娘的“阿妈”,虽然上工的日子已经约定,但她心里仍是七上八下,一会怕语言不通,一会怕洋人脾气不好;当她晚上住在锦鲤陈廉的后院屋里时,觉得屋外的许多声音都可怕,觉得是有鬼迫近身边;当她和陈廉一起走夜路时,又被一只野鸟惊飞起来的拍翅声吓得心跳肉颤,毛骨悚然。凡此种种,可见玉官对于外界的人或是充满了“怕”的恐惧心理。面对“怕”,玉官或是选择逃避或是选择硬着头皮安心接受或是选择“求”这个行为。然而无论是哪种选择,读者都没有看见玉官被所怕之事吓倒,相反,读者所看见的竟是与“哭”这种行为在玉官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抗争如出一辙。瞿先飞张方兴收稿日期:20

5、22-05-16作者简介:瞿先飞(1987-),男,安徽铜陵人,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张方兴(1986-),男,安徽铜陵人,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学与传统文化。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 鲲即是坤 解读 逍遥游,以周易象数解读庄子义理”(SK2020A0904)。论 玉官 主人公人生态度的转变 第43卷第3期绥 化 学 院 学 报2023年3月Vol.43No.3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Mar.202370“哭”的行为和“怕”的心理,都催生了“求”这种行为。对于玉官“求”

6、的行为,小说中有诸多描写。比如在战乱中,她钻进棚子蹲着,闭着眼睛求上帝,睁着眼睛求祖宗;为运灵的事,她有时点起香烛在厅上丈夫的灵位前祈祷,许愿;小说甚至多次详细描写玉官是如何求祖宗如何求那死去的公婆。这些“求”的行为,比“哭”和“怕”更直观地表现出玉官不顺从命运、不满足当下生活,要求改变现状,与命运、生活不停地抗争。面对比自身强大的叔叔,玉官不仅仅是“怕”,出乎读者意料的竟然还有“骂”。叔叔“粪扫”逼玉官把房子和侄儿卖掉,逼她趁年轻重新嫁人,“种种说话,无非是劝她服从目前的命运,万般计划,无非是劝她自己找个吃饭的地方。”1(P200)然而玉官认为这是叔叔给她的诅咒,不仅没有顺从,甚至对叔叔骂了

7、几声“黑心肚的路旁尸”。如果说叔叔对玉官的劝说是不怀好意,是纯粹为了他一己之私利,那么玉官没有听从叔叔的建议,倒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当玉官与儿媳雅言发生婆媳矛盾时,面对杏官的好言劝慰,玉官也没有顺从,而是被气得捶胸大哭,伸过手去一巴掌便打在杏官脸上。玉官的这种行为被杏官说是任性。虽然被杏官点醒的玉官羞得满脸涨热,但是杏官的那句“外事都依赖上天,随遇而安”对于玉官来说还是耳旁风,因为她还是认为“福,贵,福,寿,康,宁,最少总得攀着一样。”1(P218)可以说,玉官不再对杏官任性,也只是对杏官这个人不再任性,对遭遇的生活、命运,玉官则还是任性的。玉官对生活和命运的抗争一旦发展到了任性的程度,那么“骂

8、”和“打”就会波及玉官遇到的任何人。玉官对儿媳雅言是一面哭一面骂,甚至把儿媳都骂哭起来;儿子建德对母亲这样谩骂自己的妻子受不了,就教雅言装聋作哑,但是这样倒使玉官把这个儿子也骂个臭。小说还引用古语“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主”来描写这对婆媳之间的紧张关系。对于自己的亲人尚且如此,对外人的刻薄也就可想而知。生活已经富裕,儿子家里请了佣人,但是“不到三个月,已经换了六次厨师傅,四次娘姨,他们都嫌老太太厉害,做不下去。”1(P239)二、转变后的无为自然小说在开篇便交代了玉官之一己私欲:“带油瓶诸多不便,倒不如依老习惯抚孤成人,将来若是孩子得到一官半职,给她请个封诰,表个贞洁,也就不在乎了一生。”1

9、(P199)玉官之一己私欲在于儿子得到一官半职,自己被表个贞洁。可以说,小说的前九部分,玉官都是被这样的私欲驱使着生活的。在第四部分,“她自己仍是望着儿子将来能得一官半职,纵然不能为她建一座很大的牌坊,小小的旌节方匾也足够满足她的意。”即使后来科举废了,“希望建德得着一官半职,仍是她生活中最强的原动力。”1(P213)到了第八部分,儿子建德留学回国已经在南京做官,“她自然也是心里暗喜,因为儿子能得一官半职本来也是她的希望。”1(P238)等对儿子的事业的欲望实现后,在小说第九部分,玉官再次提起自己要被表个贞洁的事,“她要建德向政府请求一个好像 怀清望峻 一类的匾额,用来旌表寡妇的。”直到小说的

10、第九部分,玉官与儿媳安妮产生矛盾后,玉官坐在屋里出神。正是这次出神让玉官回顾了她这几十年来的生活,才意识到“所有的行为虽是为儿子的成功,归根,还是自私的她觉得在初寡时,她小叔子对她说的话是对的。”1(P243)联系小说的上下文,便知道玉官现在认为是对的、曾经叔叔对她说的话便是“服从目前的命运”。正是这次的突然觉悟,让玉官放弃了此前的种种自私、虚荣、虚伪,以及为了自私、虚荣、虚伪的执着抗争。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P169)“为无为,则无不治。”2(P86)“自然”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即自然而然,顺乎天地与内心,而“自然”与“无为”紧密相连,“无为”亦即“自然”。老

11、子所谓的“无为”,并非指消极的不作为或无所作为,而是指顺应自然,不妄行所为,它是老子重要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郭济访在 论道家思想对许地山的影响 中认为:“道家哲学是一种 无我论,它的思维过程是 依他不依自,首先放弃自己,才能将生命本体的有限的人统一到自然本体的无限的道之中,在 道 的无为无不为的自然运动中。”3即只有做到“无我”才有可能做到无为和自然。玉官放弃了此前的自私、虚荣、虚伪后,便去了锦鲤做小学校长。在那里,“不像从前那么多顾虑她心里却很明白现在是为事情而做事情,并不要求什么。”当村庄里的乡人准备给玉官做寿,开纪念会,“玉官这时是无心无意的。”1(P244)与玉官的这种“无心无意”相照

12、应的,是陈廉对于从前和玉官一起计划成亲的事的“无可无不可”。当陈廉为玉官预备祭品,帮她祭拜公婆。祭拜后,玉官要陈廉把祭品收下自用。“让了一回,陈廉只得听从。”1(P215)玉官在遭遇了儿媳死亡、孙子残废等大大小小的失意和痛苦后,其人生态度由执着抗争转变为自然无为。随着人生态度的转变,其精神状态也由之前的恐惧、焦躁、痛苦转变为“不像从前那么多顾虑”“并不要求什么”“无心无意地”所展现出来的宁静、淡然和从容。三、人生态度转变的原因小说结尾处,玉官乘船前往南洋,带的行李只有一个铺盖和一个小提箱,箱里装的是“几十年随身带着底老古董:一本白话 圣经,一本 天路历程,一本看不懂的 易经。”1(P247)由

13、此可见这三本书在玉官心里的重要性。基督教对玉官的影响,不能说没有。然而,玉官加入教会、为教会做事,成为一个“圣经女人”,从“爱,卑,西”学习圣经到被游街时无意喊出“啊哩流也”,归根结底不过是为现世生存而采取的一种生活手段,而这种生活手段又不是为大众为上帝的,而只是为她自己和为她儿子的。即使是玉官“觉悟”了,“先要忏悔”,但她所觉悟到的仍然不是基督教义中关于人的原罪,不是感谢上帝所赐予的恩71惠,也不是祈求上帝的拯救,而是一种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可以说,玉官始终是此岸的、现世的,其前后形象的不同并不在于此岸与彼岸,而在于为已和无已、执着和自然、抗争和无为。而“无为”和“自然”的学说均发自老子,“

14、无为自然”是道教的重要思想。然而奇怪的是,玉官最后所携带的三本书里面,并没有 老子 或 庄子 等其他道家著作。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不仅写了主人公玉官的人生态度的转变,还写了杏官的丈夫、与玉官只有几面之缘的陈廉的转变。陈廉原是一个极反对洋教的、脾气很坏、动不动就打人的犯事男人。这样的人物设定,与人生态度转变之前的玉官如出一辙,简直就是一个性别为男性的玉官。当陈廉来到乡间,性格便醉了许多,认识玉官之后,更是善得像羔羊一般,而且再也没有与人动过口角;陈廉逃到锦鲤后,有时也去别的村镇,而且一去可以好几天不回来,可以说是变成了一个随遇而安、四海为家的人,在战乱中,他甚至去了婆罗洲的一个埠头。陈廉的人生态度

15、的转变,与玉官是一致的,而玉官正是从陈廉那里第一次了解到了 易经,并从此之后就携带这本书。1931年,许地山开始撰写 道教史 上卷,并于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按李镜池的观点,许氏之书作为未完成的著作,剩下7章的目录分别是:道教成立与墨子、老子、易经的关系,这些内容如能和 道教史 合并即可称 道教的发生与成立。”4“可以把 太平经 周易参同契 老子想尔注 三书看成道教信仰和道教理论形成的标志,”5(P8)由此可见,道教思想不仅仅包含老庄,还包含周易。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玉官所携带的三本书里面虽然没有道家著作,但她的人生态度却仍然可以向着自然无为发生转变。与玉官、陈廉的人生态度发生转变所不

16、同的,是叔叔“粪扫”对钱、权、势一如既往地执着追求。“十三经注疏 是古人智慧的集合,是中华文化的宝库,而 易经 位列其首。这不仅仅因为 易经 在时代上最为古老,更因为它的内容涵盖了天道、人道、地道,亦即要在天地之间让人类安身立命。”6(P1)可以说,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易经 中的天道、人道、地道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种族记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事实是,除了久远的有意识地过去记忆之外,完全新的思想和创造性观念以前从没意识到的思想和观念也能从潜意识中表现出来。它们从心灵的黑暗深处成长起来,就像一朵荷花一样,并形成潜在的精神的最重要部分。”7(P49)然而,这种“久远的有意识的过去记忆”和“以

17、前从没意识到的思想和观念也能从潜意识中表现出来”需要一个触发的媒介,对于玉官来说,这个媒介就是出神带来的突然觉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叔叔“粪扫”能以“服从目前的命运”劝说别人,而他自身却无法做到服从生活和命运,并最终阵亡;为什么玉官和陈廉随身携带一本根本看不懂 易经,却能服从生活和命运,自然无为。不是因为“粪扫”没有这种“种族记忆”,而是因为他所经历的一生,还没有遇到让他产生服从命运这种觉悟的事件。四、两种人生态度背后的价值判断玉官 创作于1939年,从中东战争开始描写,写到北方闹起义和团,革命党预谋到同安举事响应武汉,再到国共两党军队之间的战争,时间跨度有几十年之长,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被卷进

18、这几十年的动乱中。转变前的玉官,虽然在动乱中对生活和命运执着追求,但得到的结果却是感到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反抗她,是逃得灾来遭了殃,其一己之私欲并未因为她的执着追求而实现。叔叔对钱、权、势一如既往地执着追求,最终换来的也只有战场上的阵亡。等玉官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并放弃追求一切,无为自然,一切却反而呈现在了她的面前。锦鲤乡人为了感谢她做的劳动,准备给她做寿,开纪念会,并最终为玉官建了一座桥,取名为“玉泽桥”。这可比玉官之前追求的贞洁封诰、牌坊和匾额要风光多了。许地山通过玉官的转变,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以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结果,正是在这样的鲜明对比中,读者感受到了许地山对执着抗争的人生态度

19、的否定,对这种人生态度的悲悯同情甚至是辛辣嘲弄。但是陈廉去了婆罗洲的一个埠头,其结局不能说是圆满;玉官离开家人和杏官,含泪乘船前往南洋去婆罗洲找陈廉,其结局也不能说是圆满。这表明许地山无意于廉价的团圆,也无意于得与失,他所关注的是当玉官、陈廉持有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时,他们的精神世界中会呈现出何种面貌。当玉官不再执着追求,自然无为首先带来的便是精神的宁静,许地山认为这种精神状态比起在执着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哭”“怕”“求”“骂”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应该是合理且幸福的。玉官人生态度的转变,表明许地山并不认为个人能追求到理想的生活和人生,即使像叔叔那样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却能求得一种理想的人生态度。在

20、自然无为的玉官身上,体现了许地山对这种理想的人生态度的肯定和追求。这种人生态度,可以让人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世间的不幸,以超凡脱俗的精神超越苦难。参考文献:1许地山.许地山作品精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郭济访.论道家思想对许地山的影响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1):94.4何昱杰.现代学术转型中的道教史研究以许地山、傅勤家论著为核心的探讨J.中国道教,2019(2):33.5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6傅佩荣.傅佩荣译解易经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7荣格,等.人类及其象征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责任编辑王占峰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