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进出口地质结构力作用看太阳系地质递变规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4266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进出口地质结构力作用看太阳系地质递变规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进出口地质结构力作用看太阳系地质递变规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进出口地质结构力作用看太阳系地质递变规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根据我国学者原创的太阳系交换地质力学,运用进口与出口地质结构理论,对交换力的形成及相互作用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这是对力的一种新的认识。各种行星体与环境进行交换的过程中,持续产生吸收流与释放流,以及吸收力与释放力,从而推动行星体作持续运动,天体运动来源于行星体进出口地质结构交换运动。建立了一种新的力学计算体系,运用流力差公式分析了“万有引力”的来源,并揭示出:太阳对行星体只产生斥力,并不产生引力;行星体等吸收源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必须从太阳获取物质和能量;在进口吸收力与出口释放力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定向动力,自行向太阳靠近并围绕其运转;行星体等吸收源是太阳的“寄生物”;提出“推重比定律”,解释太阳与

2、大量行星体吸收源结成交流关系时,各种行星体的运动规律;把太阳系分为低、中、高等三种速度区,从推重比与半径的关系,分析了太阳系不同区域行星体各种运动、构造形态的特点的成因,从奥尔特云到水星,对整个太阳系地质结构递变规律进行了分析。关键词:交换流;流力差公式;推重比定律;速度区;释放力增加率中图分类号:P691DOI:10.3969/j.issn.1006-0995.2023.02.002太阳系包括太阳、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和行星际尘埃。从距太阳最远的奥尔特云到距离最近的水星,这种分布状态从广义上讲是太阳系的一种地质结构。为便于表述,本文除太阳之外,太阳系其他成员如行星、小天体、行星际尘埃

3、等一律称为行星体。只有弄清太阳系整体地质运动与地球之间的关联,才能真正明白地球地质运动的根本原因。万有引力定律是伟大的,但它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只讲了力与质量、轨道半径的关系,很多现象还不能解释,如整个行星体半径的变化规律等等;二是只反映了八大行星与太阳的一种稳态关系,而不能反映整个行星体对环境动态的适应性关系。传统观点认为:行星体受太阳引力支配而环绕其运动。据此可推出,距太阳越近,受到的引力越大,能吸引的行星越大;但事实并非如此,最近的水星质量相对很小。太阳系交换地质力学认为:太阳是释放源,地球等行星体是吸收源,从进口与出口地质结构出发,根据吸收流和释放流的相互作用来探讨行星体绕太阳运动

4、的规律。由于建立了一种新的力学计算体系,通过采用“推重比”这种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指标的基本原理,就能很好的把行星体的基本特征,如与太阳距离、半径、运动速度、质量、密度、元素构成、圈层等的关系用交换理论统一起来,把整个太阳系的地质分布规律推导出来,揭示出千变万化的各类天体运动实质上来源于地质运动。“洋壳流力学理论”主要讨论地球壳体内交换流的力作用(赵大咏等,2007、2 0 2 0、2 0 2 1、2 0 2 1、2 0 2 2 a、2 0 2 2 b),而本文及太阳系地质递变运动与存在环境的关系(赵大咏等,2 0 2 2 c)、地月系“进出口”地质结构概论(赵大咏等,2 0 2 3)等论文则是

5、讨论行星体外交换流的力作用;它们分别是太阳系交换地质力学理论的不同组成部分。为方便大家理解,文中尽量少用复杂的计算表述。1交换流的力差与“万有引力”的来源1.1交换流与交换力的基本理论太阳系交换地质力学建立了一种新的力学计算体系,最大特点是建立了三个新的计算条件:对外产生交换力作用的进出口地质结构、交换力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方向。1.1.1第一个条件:对外产生交换力作用的进出口地质结构太阳系交换地质力学认为,地球等行星体,为满足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均产生了“进口”与“出口”这种结构。可把行星体负责吸收物质和能量的地质结构称为进口(用“_”号表示),把被吸收稿日期:2 0 2 2-0 1-12

6、作者简介:赵大咏(19 7 2 一),男,湖南岳阳人,研究方向:太阳系交换地质力学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6-0 9 9 5(2 0 2 3)0 2-0 2 0 2-10从进出口地质结构力作用看太阳系地质递变规律收的物质和能量简称为吸收流(用J.表示)。把吸收流对行星体外产生的力称作吸收力(用F-表示),用公式表示:(1)把负责释放物质和能量的地质结构称为出口(用“+”号表示)。行星体由进口吸收物质和能量,在其内部运行一定距离后,又通过出口从内部向外界释放物质和能量。把被释放的物质和能量简称为释放流(用J.表示)。把释放流对行星体外产生的力称为释放力(用F,表示),用公式表示:

7、(2)在不需要区分吸收流和释放流、吸收力与释放力的情况下,可把吸收流与释放流统称为交换流(用J表示)或简称为流;把吸收力与释放力统称为交换力(用F表示)。式(1)(2)的通式简写:(3)1.1.2第二个条件:交换力相互作用的方式行星体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吸收量与释放量存在一定差异,可把两者之差称为流差(用丁表示)。规定释放流的运动方向为正,流差公式可表示:(4)相应的,吸收力与释放力之差可叫流力差(用F表示)。规定释放力的方向为正,则流力差公式可写作:(5)式(5)表明,吸收力与释放力可相互作用。1.2“万有引力”的推导1.2.1两极式进出口结构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 9.8%,其他成

8、员的总和仅为0.2%。太阳为释放源,其他的成员均为吸收源,需要太阳提供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观测发现,地球面对太阳的正面为白天,吸收太阳能量较多,向外释放的能量较少;而其背面是晚上,向外界释放的能量较多,吸收的能量较少。根据这一点,可推测地球正对太阳的一面为进口,背向太阳的一面为出口;由于地球不断自转,这种位置不断变化的进出口地质结构,看似很特殊,在宇宙中其实很普遍。忽略地球的自转,可视地球具有两极式进出口结构,即进口与出口分别集中于行星体相反的两端(图1)(赵大咏等,2 0 2 3)。1.2.2正面与背面无差异的流力差公式不考虑正面与背面各点吸收流与释放流流量的差异,即在整个地球面,正面和

9、背面的吸收量是相等的,释放量也是相等的。在这种情况下,设单位面积的吸收量为dJ-,由此产生的吸收力为dF-,那么:J正J=J背J.=JdJ.J正F=J背F=J(6)式(6)表示:地球正面与背面吸收量相等,均为dJ-,产生的吸收力均为dF-。设单位面积的释放量为dJ+,产生的释放力为dF+,那么:J正J=J背J=d/=J正F+=J背F=J式(7)表示:地球正面与背面释放量相等,均为dJ.,产生的释放力均为dF+。J.F.J.=FJF=J+-J.F=F+-F-出口进口吸收源图1丙两极式进出口结构吸收源与释放源的交流模式JdF.dF+释放源(7)2032023年6 月第43卷第2 期由于正面和背面,

10、均既吸收流,又释放流;设释放流运动方向为正,所以正面和背面的流差公式均可写作:(8)相应的正面与背面的流力差公式均可写作:J正F=JrF=JddF-JdF.1.2.3正面与背面有差异的流力差公式下面考虑地球正面与背面的实际差异,由于正面为白天,设正面单位面积吸收量比背面多I-,相应的正面单位面积比背面单位面积增加的吸收力为F-,则正面的吸收量和吸收力可修正为:J正J.=J d(J.+J.A)=J正F.=J d(F.+AF.)背面仍是:JnJ.=J d/.=JnF.=J dF.由于背对着太阳的一面为夜晚,释放量相对正面多一点。设背面单位面积释放量比正面多J+,相应的背面单位面积比正面单位面积增加

11、的释放力为AF+,则背面的释放量和释放力可修正为:Jn J.=J d(J.+AJ.)=JrF.=J d(F+AF.)正面仍为:正J.=了dS d.=JEF.=I dF.根据上面的分析,正面的吸收流与释放流的流差公式应修正为:S/=S d/.-J d(J.+AJ.)背面吸收流与释放流的流差公式:J T=J d(J.+AJ.)-J d.从式(14)(15)消去地球正面、背面各处都存在的相同的吸收流量与释放流量之差dJ.-d J-,那么正面交换流差公式可简写:(16)背面交换流差公式可简写:J青=JdAJ式(16)中负号表示吸收流与释放流运动方向相反,表示正面对外主要表现为吸收流,式(17)表示背面

12、对外主要表现为释放流。则地球的流差公式可写作:(18)相应的,整个地球受的力作用可认为是正面的吸收力与背面的释放力的合力,则地球的流力差公式可写为:S=J F-JF-=J daF.-J dAF.式(19)中的负号表示吸收力作用方向与释放力作用方向相反。204四川地质学报JE=JwT=Jd.-dJ.T正=-JdAJ.Vol.43No.2Jun.,2023(9)(10)(11)(12)(13)(14)(15)(17)(19)从进出口地质结构力作用看太阳系地质递变规律1.2.4第三个条件:交换力的运动方向地球正面(进口)形成的吸收流与背面(出口)产生的释放流的相互作用本质就是太阳释放流与地球释放流的

13、相互作用。式(19)表明正面(进口)对外表现为吸收力作用,即太阳释放流对地球产生斥力,推动地球作远离太阳的运动;背面(出口)产生的释放力推动地球作接近太阳的运动,这是交换力的两个运动方向。下面分析式(19)在三种状态下,地球相对太阳的运动方向:(1)当F0时,表明地球释放力大于吸收力,即地球的释放力大于太阳对地球的斥力,那么地球的运动方向同自身释放流的运动方向相同,地球作靠近太阳的运动。(2)当Fm(B)从式(2 0)中可看出,当行星体B的流力差与质量之比相对较大,就能够突破太阳较大的斥力,推进到距太阳较近的区域;同时,B的加速度较大,因而其运动速度也较大。而行星体C则距太阳较远,且运动速度较

14、小。可把流力差与质量之比称为推重比,用Fm表示,其公式:(21)m式(2 1)为推重比定律,它的意义是:当太阳与多个行星体形成交流关系时,不同行星体与太阳的距离是不同的,行星体推重比大的,能够突破较大的斥力到距太阳较近的地方,且其运动速度较大;反205F+(C)-F_(C)m(c)F-FF.=+m=(C)(20)2023年6 月第43卷第2 期之,只能在距太阳较远的地方运动,且运动速度较小。也可以说距太阳近的行星体推重比就大,距太阳远的行星体推重比就小;行星的公转速度大小取决于推重比的大小。因此,八大行星的公转速度从水星到海王星,随着与太阳距离的扩大而不断下降,与行星质量无直接关系,没有任何例

15、外(表1)。与太阳平均距离赤道半径行星(million km)水星57.9金星108.2地球149.6火星227.9木星778.0土星1427.0天王星2870.0海王星4496.0四川地质学报表1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比较表(地理,19 8 4)公转平均速度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km)(km/s)2,44087.9天6,050224.7天6,3781年23时56 分3,3951.9年24时37 分71,40011.8年9时50 分60,00029.5年10时14分25,90084.0年16时左右24,750164.8年18时左右Vol.43No.2Jun.,2023表面平均温度/卫星

16、数光环(地球为(地球为(g/cm)58.6天47.89243 天35.0329.7924.1313.069.646.815.43白天3500.050.0560.820.8561.001.0000.110.150317.94131695.1874514.6365.217.2257.15.465.265.523.961.330.701.241.660夜晚-17 0(固体表面)-33(云)480(固体表面)22(固体表面)-23(固体表面)-150(云)-180(云))-210(云)-220(云)0121621 23153有有有有表2行星与矮行星的轨道特征(焦维新等,2 0 0 9)木星名字地球求水

17、星金星地球低中高速速速区区区图2 行星体半径在低、中、高速区与推重比的不同关系2.2太阳系三个速度区的划分及其特征为了更好的理解推重比对行星体运动的影响,可把太阳系分为低、中、高速三个区来进行分析:2.2.1低速区的特点(1)区域范围的特点:这一区域的范围可以从太阳最远的边界,大约从距离太阳5000AU10 10*A U 的奥尔特云开始,到5.2AU的木星之间的区域。(2)公转速度的特点:其空间的行星体运动速度相对较慢,如从海王星到木星,其公转平均速度为5.43 13.06km/s。(3)半径及与推重比的特点:本区域内,从奥尔特云星际分子、小彗星开珀带的小行星带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行星体半径

18、从太阳系后方,向前方不断增大;如开珀带最大的矮行星Eris、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的半径分别为2 40 0 km、24750km、2 59 0 0 k m、6 0 0 0 k m、71400km(表1、表2、表3)(焦维新等,2 0 0 9);其中,木206半主轴/AU0.387100.723331.00000Fm太阳火星谷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阅神星鸟神星岩神星表3最大的开珀带天体(焦维新等,2 0 0 9)ErisMakemakeH-1.2D/km2400 100偏心率0.2056310.0067730.0167101.223660.0934122.766500.0783755

19、.203360.0483939.537070.05415119.191300.04716830.069000.00858639.481700.24880868.146100.43243945.791000.15900043.335000.188740HaumeaSedna0.50.2约19 6 0 约150 01518 996倾角7.00493.39470.000001.850610.58341.30532.48450.76991.769217.141743.740828.960028.1900OrcusQuaoar1.62.31200约9 461260 1901600轨道周期/年0.2408

20、0.61521.00001.88074.601011.856029.424083.7470163.7230248.4000562.5500309.8800285.4000Varuna2.73.7约8 0 0脱罗从进出口地质结构力作用看太阳系地质递变规律星为本区行星体半径的极值。说明在低速区,行星体半径与推重比成正比(图2)。2.2.2中速区的特点(1)区域范围的特点:这一区域的范围从距太阳5.2 AU的脱罗央群(木星轨道)到1AU地球之间的区域(图3)(焦维新等,2 0 0 9)。(2)公转速度的特点:其空间的行星体运动速度相对较快,如从木星到地球,其公转平均速度为13.0 6 2 9.7 9

21、 km/s。(3)半径及与推重比的特点:本区域内,从脱罗央群小行星带一小行星带(出现谷神星等更大半径的小行星)火星一地球,行星体半径从太阳系后方,向前方不断增大;如小行星带最大的谷神星、火星、地球的半径分别为9 50、339 5、6 37 8 km(表1);其中,地球为本区行星体半径的极值。说明在低速区,行星体半径与推重比成正比(图2)。2.2.3高速区的特点(1)区域范围的特点:这一区域的范围从1AU的地球到0.3AU的水星之间的区域。(2)公转速度的特点:其空间的行星体运动速度相对最快,如从地球到水星,其公转平均速度为29.79 47.89km/s。(3)半径及与推重比的特点:本区域内,从

22、行星体半径从太阳系后方,向前方不断减小。如地球、金星、水星的半径分别为6 37 8 km、6 0 50 k m、2 440 k m(表1)。说明在高速区,行星体半径与推重比成反比(图2)。2.3低速区行星体运动的推导在这一区域,由于太阳的释放流密度极小,行星体的运动受其斥力影响相对很小。在不考虑太阳斥力的情况下,先讨论推重比与行星体半径增长的关系:2.3.1释放力增加与半径的关系设有一两极式进出口结构行星体B。其交换单元C,它的释放量为J+,产生的释放力为F(图4a);从进口运行到出口的路径为1,产生的阻力为R。当忽略阻力时,B释放力的大小同单元叠加路径成正比(图4b)。即:ZF+=FI+F2

23、+F3+.如同低速状态下的火车,空气的阻力影响较小;牵引十几节火车皮,两、三个火车头比一个火车头力作用要大,且运动速度更快。由此可推出,在太阳释放流产生的斥力作用影响很小的情况下,这一规律使行星体在低速区的半径递变规律如下:行星推重比与半径成正比。行星体通过增大半径,凝聚更多的分子或原子,来增大释放力,从而扩大推重比。因此,随着不断与太阳距离的靠近,行星体个体的半径不断扩大;导致行星体不断由超级弥漫状态不断凝聚为统一的巨大凝固态。如奥尔特云弥漫的星际分子一分散的开珀区小行星带一同一轨道较大的单个行星(表1)。2.3.2释放力增长率与半径的关系(1)行星体半径与阻力的关系。在实际中,行星体内部阻

24、力与运行路径成正比,即:ZR=Ri+R+R+正如在普通输电过程中,随着电线长度的增加,电流损耗不断增大。图5表示:随着行星体半径的增长,释放力增加率不断递减。在行星体半径增加的初始阶段,由于半径较小,阻力较小,损耗较小,其释放力增加率最大;随着半径的不断增大,阻力的增大,损耗不断扩大,增加率不断减小。当半径增207火星主常小行屋脱罗央小行星43图3太阳系中的部分小行星(横轴表示随着不断接近太阳,推重比Fm不断增大;纵轴表示行星体半径1的增大方向)F.FCa图4行星体释放力与路径的关系增加率高区低区图5行星体半径与释放力增加率的关系(纵轴表示释放力增加率增大方向;横轴表示行星体半径增大方向;斜线

25、表示释放力增加率递减方向)小行屋木五13光分CC2b1.5AUC3(22)2.75.22023年6 月第43卷第2 期加到一定程度时,释放力不再随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反而减小。为便于分析,图5可划分为高区与低区:与高区相比,释放力在低区增加相同的效率,半径需要增加更多。(2)类木行星内热成因。类木行星由于半径很大,释放流在内部运行的过程中损耗很大,内部淤积了许多热量,因此它们基本都带有内部热源。除天王星外,海王星、土星、木星发射与吸收的热能之比分别为2.6、1.8、1.7(焦维新等,2 0 0 9)。(3)土星、木星的半径比海王星、天王星明显增大成因。在低速区,图5的高区是距太阳较远的后方;低区

26、则距太阳较近的前方。相比土星、木星,天王星与海王星增加率都在高区;因此,天王星虽然相比海王星增加了一些释放力,但半径增加不大,因此两者半径相差不大。而土星、木星增加率在低区,增加相同的释放力,需要比天王星、海王星增加长得多的半径,因此它们的半径增幅很大。这个过程是可逆的。(4)冥王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密度随半径递减的成因。冥王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的密度分别为:1.8 54g/cm、1.6 6 g/c m、1.2 4g/c m、0.7 0 g/c m(表1);随着与太阳距离的接近,半径的扩大,它们的密度不断递减。根据元素宏观分布规律,由于距太阳很远,空间的物质和能量非常低,因此本区域行星

27、体不论最远的奥尔特云,还是木星,均主要由较轻元素构成,但其半径与形态随着与太阳距离的变化发生了有规律的递变。所有行星并非均质化构造,都是递减圈层结构,即内核密度最大,外圈层密度最小。由于冥王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的内核都是石质,且由相同元素构成;在递减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它们半径扩大,意味着圈层的递减距离越大,这导致半径越大的行星平均密度越小。如果半径较大的海王星、天王星、土星与较小的冥王星的密度是一样的,那么它们的内核构成元素将由较重元素构成,但其存在的环境不允许它们由较重元素构成(赵大咏等,2 0 2 2 c)。2.4中速区行星体运动的推导2.4.1行星体的运动递变规律(1)换装“新一

28、代发动机”。为什么木星前面的火星、地球没有形成半径更大的行星?这是因为,由轻元素通过增大半径的方式增大推重比,到木星这里已走到尽头。木星已是极值点了,再增大半径,其推重比反而会下降。如何进一步增大推重比,向太阳靠近呢?火箭推出的新一代发动机,往往在相同质量的同时,其推力更大。根据元素宏观分布规律,由于木星再往前的区域,太阳释放的物质和能量密度较大,较重元素存在的概率增大(赵大咏等,2 0 2 2 c)。与较轻元素相比,由于较重元素密度更大,在相同的进口与出口面积,其受的斥力相同,但释放流密度更大,产生的释放力更大。行星体发展到中速区,也开始换装推重比更高的“新一代发动机”了,较轻元素逐渐被更换

29、成了较重元素。(2)中速区行星体运动又按低速区的规律再走一遍。行星体半径与推重比成正比。随与太阳距离的缩小,行星体个体的半径不断增大。如分散的脱罗央群小行星带(木星轨道上)一较大的小行星带(木星与火星之间)一同一轨道单一较小的行星(火星)一同一轨道较大的行星(地球)。行星体由分散状态不断凝聚为统一的巨大凝聚态。特别要指出的是,中速区是从木星轨道上的两个脱罗央群小行星带开始发育的。2.4.2低速区与中速区的对比(1)高度相似性。两个区的行星体半径与推重比成正比;都是随着向太阳接近,半径由小到大;由分散状态的小、微行星体发展到凝聚态的较大行星体。(2)中速区要适当考虑太阳的斥力了。相比低速区,行星

30、体的体积显著缩小,减少太阳释放流斥力的影响。(3)递变速率的差异。低速区的递变空间由10 10*AU的奥尔特云到5.2 AU的木星,递变距离十分漫长;而中速区从5.2 AU的脱罗央群到1AU的地球,递变距离相对极短。这是由于中速区太阳系空间物质和能量密度急剧增大,导致递变速度迅速增大。(4)过渡区的混生现象。海王星、天王星、土星轨道上清空了其他行星体,为什么最大的木星轨道上有两个脱罗央群小行星带?这是由于木星位于低速区与中速区的交界区,两个区都对木星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受低速区的影响,具有较低密度的特点;但同时受中速区的影响,构成元素已由轻元素逐渐向重元素递变,因此密度又大于后面的土星

31、;二是木星是低速区的终极值;而脱罗央群小行星208四川地质学报Vol.43No.2Jun.,2023从进出口地质结构力作用看太阳系地质递变规律带是中速区初生阶段。木星与脱罗央群共在一个轨道,实际是两个交界区形成的“混生现象”。如同植物界在边界区也普遍存在混生情况。2.5小行星带及行星环成因的分析太阳系的小行星带有很多,如开珀区小行星带、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脱罗央小行星带等,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是太阳系地质递变中的一种基本环节。2.5.1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的基本特点1766年德国天文学家提丢斯(J.Titius)偶然发现一个数列:(n+4)/10,将n=0,3,6,12,代人,可

32、相当准确地给出当时已知行星的轨道半径。但在距离太阳约2.17 3.6 4AU却是一个小行星带,它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空间区域,聚集了大约50 万颗以上的小行星。小行星带内最大的三颗小行星分别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径都超过40 0 km;在主带中仅有一颗矮行星一谷神星,直径约为9 50 km;其余的小行星都较小,有些甚至只有尘埃大小。有观点认为,小行星带由原始太阳星云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但是,因为木星的重力影响,阻碍了这些星子形成行星,造成许多星子相互碰撞,并形成许多残骸和碎片(下德培,19 8 8)。这个观点是非常勉强的。在太阳系中,重力影响应由太阳说了算,

33、太阳的重力没有影响八大行星的形成,而木星的重力却可阻止小行星带形成一个大的行星?2.5.2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与开珀区小行星带的区别与联系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夹在八大行星之间,显得很另类,其实它正常得很。过去分析八大行星,没有很好的把它们与整个太阳系的地质递变结合起来分析,如没有考虑开珀区小行星带与八大行星的递变关系。(1)联系。前面谈到,低速区与中速区行星体的递变规律都是弥散微小的行星体一分散的小行星带一同一轨道单一小行星一同一轨道较大的行星;行星体由分散状态不断凝聚为统一的巨大凝聚态。开珀区小行星带属低速区,前方是八大行星之一的海王星,后方是奥尔特云;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属中速

34、区,前方是八大行星之一的火星,后方是脱罗央小行星带。因此开珀区小行星带和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分别是行星体低速区和中速区地质递变的一个基本中间环节。如,与开珀区小行星带成因类似,在中速区,由于“发动机”由较轻元素更换为较重的元素,行星体的运动形态又从分散状态开始。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区域太阳的斥力较小,较重元素构成的行星体仅需要很小的半径,就能够产生足够的释放力,因此形成了小行星带。(2)区别。开珀区小行星带的质量要大得多,行星体数量特别是大型行星体数也要多得多(焦维新等,2 0 0 9);如果它比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还小、还少反而不正常。这是因为: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存在区域的太阳斥力

35、要远大于开珀区,同时其运行区域远小于开珀区;这些决定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不适合以高阻的大体积、大质量、更大数量方式存在。2.5.3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与脱罗央小行星带的联系与区别小行星带是比脱罗央群小行星带更高级的阶段。(1)联系。中速区首先发育于木星轨道上的两个脱罗央小行星带,然后再进化到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2)区别。一是脱罗央群小行星带没有单独占有一个轨道,而是与木星共存;而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则完全占有一个大行星运行轨道的编制;二是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已产生有比脱罗央群更大半径的小行星,如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和谷神星等,它们的半径均有数百公里。2.5.4小行星数

36、量众多及总质量过小的原因(1)数量众多的原因。八大行星均具有较大的质量,且形成了统一的进出口结构,其斥力很大,不请允许其他行星体与自已在同一轨道上运行。而小行星体质量普遍较小,相互之间的斥力较小,为数量众多的个体同时存在于接近的轨道提供了条件。(2)总质量过小的原因。从环境交换流的供应能力来看,小行星带的总质量远可以比这大得多。但如同一个仓库,在放货物时,一顿无序乱放,那么装的东西就会很少。同理,众多小行星相互之间还是有相当大的斥力,它们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造成小行星带容量受到了很大限制,无法装人更多的小行星,使小行星带总质量无法达到较高水平。2.5.5行星环的成因类木行星均有行星环。行

37、星环的成因与奥尔特云、开珀区、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的成因基本2092023年6 月第43卷第2 期类似。低速区的类木行星均由较轻元素构成,对外释放流产生的斥力相对很小,一些分散状态的石头、小的颗粒、微小尘埃等就有足够的释放力围绕类木行星运动。而太阳附近和类地行星之所以没有,是因为它们释放流产生的斥力够大,小颗粒、微尘被驱赶得根本呆不住,只有凝聚成半径足够大的行星或卫星,共同形成强大的释放力,才能在这一区域呆得下来。2.6高速区行星体运动的分析2.6.1地球地慢软流层的形成与半径极值的关系地球是中、高速区行星体半径的极大值。由于半径较大,内部释放流的内耗较大,积累起来转化成热量,熔化了部分结

38、构,内部就形成了鲜明的液态地慢软流圈层结构。半径较小的类地行星,由于内部释放流能够顺利交换出去,其内部构造为固体,没有液态圈层结构。2.6.2高速区行星体半径递减的成因(1)“呆得住、赶不跑”的问题。根据元素宏观分布规律,在物质和能量密度较大的环境,交换量较大即质量较大的行星应当距太阳较近。但事实上,距太阳较近的类地行星的质量,与距太阳较远的类木行星相比要小得多,这似乎与元素宏观分布规律不符。这是因为距太阳较近的空间,虽然足够为远远大于木星质量的行星提供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但这也意味着太阳释放流产生的斥力更大。在距太阳较近的高速区生存,在巨大斥力的前提下,行星体首先考虑的是否能“呆得住、赶不

39、跑”的问题。(2)两个极大值的意义。行星体有两个非常有代表意义的极大值,一个是低速区的木星。如果轻元素构成比木星更大的行星,其内损导致释放力反而减小,无法将它推进到距太阳更近的地方;另一个是中、高速区交界处的地球。重元素也是一样的道理,地球半径只那么大,损耗内热就形成了软流层;如果形成比地球更大半径的行星,无法产生更大的释放力,其推重比会不断下降。根据图5的原理,行星体半径越小,增加率越大,其推重比越高。金星、水星由较重元素构成,通过降低半径,释放力增加率提升,推重比不断增大,从而提升突破太阳斥力的能力。如同战斗机的尺寸、重量、发动机的总推力与火车远远比不得,但战斗机发动机的推重比是最高的,因

40、此战斗机能够飞上天,且飞行速度是火车远远比不得的。因此,在高速区,推重比与行星体半径成反比。2.6.3水星半径锐减的成因水星的半径与地球、金星相比锐减,这是土星、木星半径与天王星、海王星相比急增的逆过程。地球是中、高速区半径的极大值,其释放力增加率在图5的低区,即半径较大,释放力增加率不高,推重比也不高。水星为提升推重比,采用高区的方式,用很小的半径达到很高的释放力增加率,导致半径有个急剧下降的过程。2.7慧星的运动慧星由轻元素构成的冰冻着的各种杂质、尘埃组成,其吸收量很小(胡中为等,2 0 0 8)。按元素宏观分布规律,它只能存在于距太阳很远的低速区;但同时它的释放量又相对的很大,按这个标准

41、,它应当存在于距太阳较近的中、高速区。正是由于其吸收量与释放量相差很大,因此它的运行轨道与八大行星的很不相同,它经常是极扁的椭圆,在距太阳较近和距太阳很远的区域之间运动,并且其物质不断损失。3结论本文对交换力的形成及相互作用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这是对力的一种新的认识。(1)太阳系各行星体不论是什么地质运动、天体运动和什么构造性质特点,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生存,为了交换而产生;都是对环境适应性的反映。(2)建立了一种新的力学计算体系,最大特点是建立了三个新的计算条件:对外产生交换力作用的进出口地质结构、交换力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方向;提出了“流力差公式”:F=F+F。各种行星体与环境进行连续交换的过程

42、中,持续产生吸收流与释放流,以及吸收力与释放力,形成流力差时,从而推动行星体作持续运动,天体运动来源于行星体进出口地质结构交换运动。(3)从进出口地质结构吸收流与释放流相互作用的角度,运用流力差公式分析了“万有引力”的来源,并揭示出:太阳对行星体只产生斥力,并不产生引力。行星体等吸收源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必须从太阳获取物质和能量;在进口吸收力与出口释放力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定向动力,自行向太阳靠近并围绕其运转;行星体等吸收源是太阳的“寄生物”。210四川地质学报Vol.43No.2Jun.,2023从进出口地质结构力作用看太阳系地质递变规律(4)提出“推重比定律”,解释太阳与大量行星体吸收源结成交

43、流关系时,各种行星体的运动规律。(5)把太阳系分为低、中、高等三种速度区,从释放力与半径的不同关系,推导出在低、中速区,推重比与半径成正比;在高速区,推重比与半径成反比。(6)从推重比与半径的关系,分析了太阳系不同区域行星体各种运动、构造形态的特点。对整个太阳系的地质结构,从奥尔特云到水星的递变规律进行了分析。(7)太阳、地球等宏观开放体系以及原子、电子等微观开放体系均可作相同分析;行星的卫星分布特点是同理的,不再重复分析。按推重比公式计算,如果想继续靠近太阳,那就需要更重的元素,并以很小的行星体半径向太阳冲击,这里不讨论了。参考文献:赵大咏,刘石年,吴奇良2 0 0 7.地震研究新方法洋壳流

44、理论简介J.华南地震,2 7(2):6 2-6 8.赵大咏,刘石年.2 0 2 0 太平洋洋壳流运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J四川地质学报,40(2):18 9-19 5赵大咏,刘石年.2 0 2 1,印度洋、大西洋洋壳流运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J.四川地质学报,41(1):11-17.赵大咏,刘石年.2 0 2 1岩石圈南北逆时针大回旋与青藏高原成因J四川地质学报,41(2):18 8-19 6.赵大咏,刘石年.2 0 2 2 a从亚洲东岸洋壳流看东亚陆缘扩张带的成因J四川地质学报,42(2):17 9-18 6.赵大咏,刘石年.2 0 2 2 b从古大西洋扩张看青藏高原强烈隆升的时代成因J四川地质学报

45、,42(3):355-36 4.赵大咏,刘石年2 0 2 2 c.太阳系地质递变运动与存在环境的关系J.四川地质学报,42(4):556-56 3.赵大咏,刘石年.2 0 2 3地月系“进出口”地质结构概论J四川地质学报,43(1):2 2-31.地理(上册)M.1984.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焦维新,邹鸿2 0 0 9 行星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胡中为,徐伟彪2 0 0 8 行星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卞德培19 8 8 神秘的宇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The Gradation Law of Solar System from the Effect of Import andExp

46、ort Geological Structure ForceZHAO Da-yongLIU Shi-nian2(1-Yueyang Civil Affairs Bureau,Yueyang,Hunan 414000;2-School of Earth Science,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Abstract:Based on the original exchange geomechanics of solar system by Chinese scholars,a new theoryofthe formation and inte

47、raction of exchange force is put forward using the theory of import and exportgeological structure,which i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ce.In the process of exchange between variousplanetary bodies and the environment,absorption flow and release flow,as well as absorption and release forceare gene

48、rated continuously,so as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movement of planetary bodies.The movement ofcelestial bodies comes from the exchange movement of geological structures at the entrance and exit ofplanetary bodies.A new mechanical calcul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and the source of gravitation is an

49、alyzedby the formula of flow differe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n only produces repulsive force to the planetarybody,but not produce gravitation.Absorption sources such as planetary bodies must obtain material and energyfrom the sun in order to survive.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import absorbing force and export releasing force,directional force is generated and moves towards and around the sun by itself.Absorption sources such asplanetary bodies are parasites of the sun.Th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