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黄庭坚茶诗创作看北宋文人崇雅风尚.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3789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黄庭坚茶诗创作看北宋文人崇雅风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黄庭坚茶诗创作看北宋文人崇雅风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黄庭坚茶诗创作看北宋文人崇雅风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学研究】:./.从黄庭坚茶诗创作看北宋文人崇雅风尚褚晓文(山东大学 文学院 山东 济南)摘 要:北宋时期 随着崇雅风尚兴盛 茶诗创作成为文人抒写情怀、寄托理想的方式 黄庭坚一生与茶结缘 其茶诗用喻新奇、用典灵活、构境幽远 展现出尚雅脱俗的意趣追求 从时代背景、表现方法、内涵意蕴等方面入手 梳理、分析黄庭坚的茶诗创作 有助于领略北宋茶事活动的样貌特征以及把握茶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演变关键词:黄庭坚 茶诗 崇雅风尚 茶文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北宋时期 品茗风俗遍及朝野“以茶为诗”成为文坛普遍现象 黄庭坚爱茶崇茶 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留存茶诗百余首 明代王士祯曾言:“黄

2、集咏茶诗 最多最工”这些茶诗既借鉴前人的创作经验 又体现了个性化的创作主张 用语新奇 内蕴丰厚 巧妙反映了北宋文人“崇雅反俗”的意趣倾向笔者以黄庭坚的茶诗创作为研究对象 从意象建构、艺术手法、审美意蕴等角度入手 探索作品的崇雅风尚与巧妙构思 所选黄庭坚的诗歌不以严格的咏物体为限 包括两类:一类是狭义的咏茶诗 即以“茶”为主要书写对象的诗 通常直接以“茶”为诗题 另一类是广义的涉茶诗 即与茶或茶文化相关的诗 换言之 凡是以咏茶为重要主题 或是含有咏茶之句的作品 皆在研究范围一、北宋茶诗创作与文人崇雅意趣我国茶、诗结合的传统可追溯至两汉魏晋时期 此时 巴蜀地区种茶、饮茶的风尚沿长江流域逐渐向外传播

3、 文人纷纷参与饮茶活动“茶”题材被文人正式纳入创作领域 司马相如、扬雄、左思、张载等人多有赋茶佳句 到了唐代 茶风更盛 尤其是开元以降 经陆羽、皎然等人悉心提倡 饮茶遂融入日常生活 被文人墨客当作雅事一批精于茶艺的文人纷纷将爱茶情怀、饮茶心得写在诗中 茶诗创作臻于成熟 脍炙人口者如钱起的 与赵莒茶宴、白居易的 琴茶、杜牧的题茶山 等北宋年间 茶叶生产空前发展 加上朝廷的大力支持 茶文化盛极一时 宋代茶文学延续唐代的发展脉络 于既有创作经验的基础上 在题材的广度、意境的高度、艺术技巧的运用等方面均有推进 留下大量寓意深远、文采斐然的作品 文人士大夫热衷于饮茶、点茶、斗茶、试水、论器 品茗交友、唱

4、和赠茶、借茶参禅成为一代文士的精神生活 创作出的茶诗粲然可观与六朝以来的文学创作相比 北宋茶诗在内容上普遍侧重于个人心境的表达 揭示了茶与士人精神生活的密切联系 如赵湘 饮茶 尾联“坐余重有味 犹见半墙烟”将敲石取火煮茶的余味缓缓道来 石介的诗句“菜色青仍短 茶芽嫩复黄 此中得深趣 真不羡膏粱”借茶明志言说与茶为伴、安贫乐道的村居乐趣 欧阳修七律之尾 联“喜 共 紫 瓯 吟 且 酌 羡 君 潇 洒 有 余清”尽现尝茶之喜 还有苏轼的 和蒋夔寄 第 卷第 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 月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赋学编年史”()作者简介:褚晓文()女 山东青

5、岛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如韦应物、白居易、元稹、刘禹锡、卢仝、陆龟蒙、皮日休等茶“清诗两幅寄千里 紫金百饼费万钱人生所遇无不可 南北嗜好知谁贤”诗中以茶感念故人 表达了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可见 北宋茶诗多为作者审美情趣之映射 不论是饮茶方式抑或是对茶的认知观念 都出现了明显的雅化转向“雅”被北宋文人视作必备素养 几乎成为当时士大夫的身份象征 不同于魏晋南北朝士人关注外在风貌的品评鉴赏 宋人所尚之“雅”更加注重内在的心灵 以雅心观物则无所不雅 故而隐居不必幽居山林 崇佛无须禁酒断肉 并且由于市民阶层迅速壮大 雅俗概念日趋含混 雅俗界限愈发模糊 文人学者投身雅俗之争 力主避俗尚雅 引领

6、了一股尚雅的审美风气那么 北宋茶诗创作究竟缘何转向对于内心的发掘?造成文人崇尚风雅、爱好咏茶的原因有哪些?考察其时历史 得出如下三条其一是治国策略的推动 鉴于晚唐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 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至此 我国社会的思想文化性质开始发生转型 从尚武改向崇文 由外扩趋于内敛 夏承焘先生论词曰:“九重心事共谁论 酒畔兵权语吐吞 说与玉田能信否?陈桥驿下有词源”不仅是宋词宋代思想文化转型的缘由亦可据此来考察 由于政策保守、军事无力 整个统治集团不似唐人那般追求建功立业 士人喜于深微澄静而非积极进取 因而产生了一种回避现实、回归内心的倾向 宋人冷静敛淡的精神面貌 也如茶一般同时 儒、释、

7、道三教合一潮流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 文人士大夫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价值观念、处世方式 儒家的淑世精神激励士子积极用世 禅宗心性本觉的思想、道家清净无为的思想则满足着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需要 因而 儒家“独善其身”的人格追求与禅悦情趣、自然淡朴的思想兼济融合 化为了北宋文人“重内轻外”的文学思维取向 北宋文人们个体生命的价值既可通过社会事功来实现 又可于内心适意自足中求获仕与隐的矛盾得以调和 北宋文人由此形成平淡澄远的创作心境 展露出清新脱俗的审美意趣其二是文化思潮的熏染 从庆历到元祐 在经历政治改革失败后 经世致用的理性思潮演变为士人群体的理性反省 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理学于是出现 理学将天理与人心

8、对举 强化人心对秩序的自觉皈依 将心性修炼推为知识阶层完善人格的必要途径 其重在治心养气、格物致知日知录 载:“宋自仁宗在位四十余年 风俗醇厚 好尚端方 论世之士谓之 君子道长”“君子道长”乃理学所滋养 加上帝王对于科举的提倡 天下文士多好学勤奋 以求仕进 相应地宋代社会的知识文化水平实现了整体提升 时人以“洞古博物”“博学多闻”相尚 讥笑才疏学浅者 除儒家经典外 举凡天文、地理、金石、民俗、翰墨、丹青等学问 皆被宋人归为考究之列王安石曾宣称:“某自百家诸子之书 至于 难经 素问 本草 诸小说无所不读 农夫、女工 无 所 不 问 然 后 于 经 为 能 知 其 大 体 而 无疑”在这种时代氛围

9、下 文士自觉皈依封建政教 孜孜于伦理道德之“雅”竭力与“匠技”“工俗”保持距离其三是阶层意识的觉醒 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 中低阶层人士向上流动变得相对容易 但这并未导致社会层级的消失 寒门才俊一旦晋身成功就会形成维护自身特权的意识 北宋文人以人格理想来规范言行举止 极力强调艺术活动的高雅品位 本质上反映了享有特殊地位的新兴社会群体对自身价值的体认 显示了文化精英阶层的独特优越感 庶族出身的士子大多秉持尚雅忌俗的审美理念 以为“俗”极有可能损害其文化气质或破坏其道德权威 苏东坡“俗士不可医”、黄鲁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 唯不可俗”的言论即为佐证 所以 他们努力肩负起文化精英的职责日常“俗事”也要见

10、出雅的一面“俗中求雅”或“以俗入雅”便成为文人士大夫不渝其志的具体实践在上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北宋文人产生了一种“崇雅反俗”的审美意趣 这种意趣进而被投射到咏茶文学创作中 转化成为个人心境的书写 作为两宋茶诗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黄庭坚在“崇雅”思维的影响下 将自己饮茶、爱茶的雅致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如 宋史寇准传 载张咏讥寇准“不学无术”宋稗类钞 卷五载刘原父讥欧阳修“可惜不甚读书”卷六载富弼讥黄庭坚“原来只是分宁一茶客”体验诉诸笔端 创作出一系列茶诗作品二、黄庭坚茶诗中崇雅意趣的表现茶有“性精清”“味浩洁”有“嘉木”“灵味”“草中英”的美称 其独特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深深吸引

11、着历代文士雅客的吟咏 黄庭坚好茶、识茶、懂茶 爱煎点茶汤、以茶结友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学观念 对于茶文学的写作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 黄庭坚是如何将自己“不俗”的艺术观念展现到茶诗中的呢?山谷茶诗体现出了怎样的崇雅意趣呢?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一)俗象生雅文心雕龙神思 有言:“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神用象通 情变所孕”诗人凭所见之物驰骋想象 外在物象于情感变动中转化为审美意象 物象因而具有象征、隐喻的含义 同理 在品茶活动中 黄庭坚深切体会到茶之美 将茶的味、色、香、形与自我情意相融合 创造出清新的茶意象黄庭坚建构茶诗意象时竭力避俗求生、标奇立异 把复杂玄虚的风格、境界问题落实到了遣词造句的细节

12、上 古人品茶 注重煎水 以煎茶场景为例 身为“分宁一茶客”黄庭坚视煎茶为生活乐趣 习惯自己动手煎茶 他时常根据亲身感受 以自然声作比 通过多种声音意象来表明煎茶汤候 从而传达个人心境 如 历代诗家咏茶多喜用“松风”一词 这一复合声音意象峻拔清逸与茶性相配 尤显风雅 北宋文人几乎到了谈茶声必以松风为喻的地步 山谷作诗虽用“松风”但多着眼于煎茶意境的描摹“松风转蟹眼 乳花明兔毛”“不嫌水厄幸来辱 寒泉汤鼎听松风”如此遣词造句 格外体现诗人对清新雅洁人品的崇尚、对自由脱俗生活的向往黄庭坚还用“雨声”和“雷声”生动地再现了茶水沸腾时水珠四溅、汤瓶轰鸣的场景 以声写心 隐约表现出诗人的创作情境 公择用前

13、韵嘲戏双井将茶水拟人化 以“沉井铜瓶漫学雷”的语句戏谑双井茶 组诗 谢公择舅分赐茶三首极尽比喻之能事 借“春雷”“鸣鸠唤雨”“惊雷”“蚊雷”四种雷声来喻茶声 刻画了作者不同心境下的煎茶体验 谢黄从善司业寄惠山泉中的“急呼烹鼎供茗事 晴江急雨看跳珠”二句 用“晴江急雨”的意象摹写茶沸的刹那情景 巧妙照应了前面的“急呼”之态鉴别“汤候”的方法之一是“形辨”即看水沸过程中水泡大小的变化 陆羽 茶经 解释说:“其沸如鱼目 微有声 为一沸 缘边如涌泉连珠 为二沸 腾波鼓浪 为三沸 已上水老 不可食也”水刚沸时 水泡较小 称作“蟹眼”或“虾目”之后水泡稍大 称作“鱼眼”黄庭坚诗曰:“茶如鹰爪拳 汤作蟹眼煎

14、”又曰:“自携鹰爪芽来试鱼眼汤”“鹰爪”“蟹眼”“鱼眼”都是人人熟知的喻象 但此处形成了前后照应 为诗歌平添了生命气息 字句之间情韵流转 鲜嫩的茶叶、滚沸的茶汤如在眼前 戏答荆州王充道烹茶四首(其四)更具雅趣:“龙焙东风鱼眼汤 个中即是白云乡 更煎双井苍鹰爪 始耐落花春日长”作者托茶寄兴 勾画出春日煎茶的悠闲图景 漫漫春日 落花飞散 手执茶杯烦恼尽消表达了渴望借茶找寻心之所归的愿望心雅则万物雅 黄庭坚把风声、雷雨声、鹰爪、鱼目等俗常意象一并融入茶诗 提炼上升至心灵雅境 正所谓“若以法眼观 无俗不真”经过茶事的衬托比对 自然物象变得意趣无限 甚至连微渺凡俗的虫声都增添了几分雅趣:“思公煮茗共汤鼎

15、 蚯蚓窍生鱼眼珠”原本微不足道的虫声生发出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凡常俗物在烹茶活动的渲染下“雅意”十足 第 期 褚晓文:从黄庭坚茶诗创作看北宋文人崇雅风尚陆羽 茶经:“茶者 南方之嘉木也”韦应物 喜园中茶生 诗曰:“此物信灵味 本自出山原”郑愚 茶诗:“嫩芽香且灵 吾谓草中英”“不俗”是黄庭坚标举的最高审美境界 是他创作理论的出发点 也是他为人处世的立足点 这一审美理想和创作目标为后来的江西诗派所继承“蚯蚓窍”形容茶汤沸腾的声音 也是黄庭坚沿袭前人创设、雅化而成的喻象 唐代刘师服、侯喜、轩辕弥明有 石鼎联句 诗 由韩愈作序 此处“蚯蚓窍”“苍蝇鸣”皆喻水沸之声 后人相继引用(二)巧设比喻比喻是黄庭

16、坚茶诗最为常用的修辞艺术手法黄庭坚追求诗歌创作的新奇美 借比喻建构出种种奇特的意象 在他的笔下 茶叶、茶芽、茶水、茶汤、茶沫、茶声都是富有灵性、鲜活可感的 主要通过三种途径第一 借用常见物象 诗人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来感知各类“茶物象”提炼“茶物象”的突出表征 将它们同日常生活中的物象相类比 建立起恰当的比喻关系 所选喻体往往是动态的、带有视觉冲击的 十分利于读者在脑海中产生诗意的联想从而勾勒出一幅幅奇妙生动的画面 除前述“圭璧”“鹰爪”的比喻外还如以“粟”喻茶沫“粟”本是一种粮食作物 籽实为卵圆形 粒甚小 在宋代茶文学的语境中“粟”常被用来形容茶沫的形态 以此品评点茶技艺的高低 梅尧臣诗曰:“五

17、品散云脚 四品浮粟花”在黄庭坚的茶诗中“粟”的表达更加多样 有“鹅溪水练落春雪 粟面一杯增目力”中的“粟面”“赤铜茗椀(碗)雨斑斑 银粟翻光解破颜”中的“银粟”粟粒般的乳白茶沫与紫黑的茶碗相映成趣 语词新颖贴切第二 排列组合的陌生化 黄庭坚非常擅长将平常字眼打乱 然后重新排列组成新颖的复合意象 所成诗句生动活泼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曲几团蒲听煮汤 煎成车声绕羊肠”二句诗句巧妙地以羊肠小道上的辘辘车声来比喻炉火煮茶至“一沸”时的声响 蒲团、车声、羊肠等陈熟的生活物象经过组合搭配后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引发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听觉联想 令人耳目一新 难怪苏轼初见此句时深感讶异 叹曰:“黄九恁地怎得不穷

18、”晁无咎复和道:“车声出鼎绕九盘 如此佳句谁能识!”第三 综合使用清雅物象 显著例证为借“圭璧”喻贡茶 这在之前的茶诗中鲜少出现 较于常见的“以玉比茶”“圭璧”愈加突显了茶的形态与色泽 新奇且典雅 在茶文学的话语体系中“圭”指代方形茶“璧”指代圆形茶“我持玄圭与苍璧 以暗投人渠不识”“刘侯惠我大玄璧 上有雌雄双凤迹”“簟翻寒江浪茶破苍璧影”“玄圭”“玄璧”“苍璧”皆生动描绘了龙团凤饼的黑亮色泽与饱满形态 由优质高贵的茶物象上升至人的道德理想 文人雅趣跃然纸上 除此之外“月”“镜”的意象也常被黄庭坚拿来作喻 如谢公择舅分赐茶三首接连以“苍龙璧”“北焙风烟”“降魔大圆镜”三个比喻来写团茶“苍龙璧”

19、形容茶之形色“北焙风烟”说明茶之种类“降魔大圆镜”赞颂茶之功效 碾建溪第一奉邀徐天隐奉议并效建除体咏建溪一品茶 凡二十四句 逐句推进 先将茶叶比作“灵草”再将茶饼比作“玄月”后又用“春风”喻茶汤 称赞茶是良药 可解诗人之渴 层层建构出明亮清雅的诗境 读来心境越发澄明(三)旧典活用重视传统、传承古法是“雅”的题中之义赵翼 瓯北诗话 言:“北宋诗推苏、黄两家 盖才力雄厚 书卷繁富 山谷则书卷比坡更多数倍 几于无一字无来历”黄诗选材丰赡用典赅博 且踵事增华 较苏诗有过之而无不及呈现“浑涵汪茫 千汇万状”之态 黄庭坚力求出新 但也尊崇古制 延续了用前朝人、事、物典的文学传统 从经史子集、道释典籍、传说

20、故事中广泛地爬罗剔抉 以求诗歌奇崛放旷之风貌黄庭坚特别善用魏晋以来文人的逸事雅言 嵇康、王戎、王羲之、陆羽、卢仝等人的典故在其茶诗中甚是常见 如 寄南阳谢外舅一诗旁征博引有“庖丁解牛”“郢人运斤”“暖姝”等庄子寓言也有“天网疏”之类的道德经语典还有“痴儿了官事”“徽之观竹”“黄公酒垆”等魏晋事典黄庭坚平日积累用功之深、用力之勤可想而知难能可贵的是 黄庭坚还能贴合茶诗创作的具体情境 根据茶的物理属性对旧典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改造 使典故面貌焕然一新 例如“以酒浇胸中之块垒”本是古人熟语 山谷却翻新固有说法谓“以茶浇培胸中之才智”“以茶浇胸中之块垒”突显茶叶激发灵感、涤烦醒神的独特功效“晁无咎 浇君胸

21、中过秦论 斟酌古今来活国”“故用浇君磊隗胸 莫令鬓毛雪相似”“能浇茗椀(碗)湔祓我 风袂欲挹浮丘翁”死典活用 幽默诙谐再看黄庭坚对“陆羽与 茶经”系列素材的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从字义上看“圭”“璧”都是古代贵族举行盛大典礼时所用的玉制礼器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圭”为上尖下方(或上圆下方)“璧”为平圆形、正中有孔使用 宋人茶诗常举陆羽 或是赞颂其 茶经之功 如梅尧臣诗“自从陆羽生人间 人间相学事春茶”或是将其视作恬淡独善的化身 如王禹 偁 诗“好 抛 此 日 陶 潜 米 学 煮 当 年 陆 羽茶”读写 茶经 也成为茶事文化活动的代名词 如东坡在饮用虎跑泉水点试的茶汤后说:“更续茶经校

22、奇品 山瓢留待羽仙尝”山谷诗中不乏陆羽的身影 如“青箬湖边寻顾陆 白莲社里觅宗雷”“聊欲烹茶羹杞菊 身如桑苎与天随”等“陆”指陆羽“桑苎”是陆羽居越后的别号 显然 这些诗句都是借陆羽寄托作者自己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憧憬之情 承袭了陆羽故事的典型象征义 但黄庭坚用典从不局限于正用、沿用 他好思辨 往往举一反三 翻转变异 赋予旧典以新义 其诗言:“门合门井不落第二竟陵谷帘定误书”这是以陆羽 茶经 之“疏漏”为憾 反衬所见茶叶、所饮茶泉之美妙颇有创意此外 黄庭坚还以“王郎袒腹”“谈天雕龙”的典故形容喜庆热闹的茶会、以“浮丘翁”的典故形容饮茶后的飘飘欲仙、以“水厄”戏称嗜茶等 这些均属求异思维下的创作成

23、果是山谷“以故为新”理论主张的鲜明体现 是那些囿于陈规、俯仰随人的典故不可相提并论的 黄庭坚不仅继承了文人以茶入诗的兴寄传统 而且能够翻陈出新 将茶叶、茶水、茶事等内容充分融入茶诗创作 以独立卓绝的创造精神 完美实现了茶、诗、情的“脱俗式”结合三、黄庭坚茶诗崇雅意蕴的形成在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苏轼等一众前辈的影响下 黄庭坚支持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诗歌创作上延续了诗文革新的传统 提倡感事而发、美刺比兴 讲究气格 同时又另辟蹊径 倡导“尚雅脱俗”的艺术境界 黄庭坚将傲岸不屈的人格特质熔铸于茶 将清和旷达的理念寄托于茶 将奇警峭拔的美学风韵融会于茶 使茶诗具备了多重崇雅意蕴(一)标举君子人格茶

24、性恬淡清和 外柔内韧 陆羽云:“茶之为用 味至寒 为饮 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明代徐渭 煎茶七类 首先论及的就是“茶品与人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茶品与人品相通茶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一个国家的人文精神 是高尚之人品德情操的象征 可以认为 唯有高尚清廉之人方能沏出清明芬芳的茶 茶因此拥有了自己的精神与灵魂基于儒家正统的文道观 黄庭坚格外强调道德心性对创作的决定性作用 崇尚兀傲绝俗的君子人格 并视之为文艺作品美的内核 在他看来“茶”早已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的领域 而更多属于精神生活 黄庭坚寄情于茶 借茶言志 以茶喻人 塑造了廉洁刚正的“茶君子”形象 以此承载自己高洁的志向 譬如其塑造的双井茶形象

25、更像是他用来承载故乡记忆、彰显个人风骨的物象 诗人将自己对家乡的深沉情感充分流露于茶诗中“为君唤起黄州梦 独载扁舟向五湖”“马上春风吹梦去 依稀人摘雨前茶”而且黄庭坚也借双井茶来表明自己所崇尚的高洁、坚毅、淡泊的人格 双井茶送子瞻次韵叔父台源歌 等作品都是极好的例证从一个人喜爱结交的友人身上 同样能看到其自身品格 黄庭坚以茶相交之人多为雅士 无论是长居密竹幽境的郑交处士 还是“野性友麋鹿”“文明近日月”的张耒 都具有出一种清高孤傲、端正自守的人格 在保持自身高雅志趣的同时 黄庭坚还喜欢赠友以茶 托茶寄言 劝诫友人切勿深陷官场中的是是非非 一定要坚守自我本心 如 双井茶送子瞻 中对苏轼“勿忘黄州

26、旧梦”的嘱托期望送张子列茶 中“官路醉眠人”的感慨等皆是如此 可谓句句出自肺腑 真挚感人“茶君子”形象经过黄庭坚的经典化之后更受文人墨客青睐“茶品即人品”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陆游多次自喻“蒙山紫笋”述隐忍无为之境遇慨叹明珠蒙尘张栻茶诗自注云:“建茶如台阁胜士草茶之佳者如山泽高人”朱熹则评道:“建茶如 中庸之为德 江茶如伯夷叔齐”这些作品皆注重品格之美 随着时代变迁 茶开始 第 期 褚晓文:从黄庭坚茶诗创作看北宋文人崇雅风尚黄庭坚在 书王知载 朐山杂咏 后 中认为 诗是“人之情性”的抒发 诗人必须加强道德修养 具备孝友忠信的品格 才能真正实现“诗之美”寄寓着丰富多元的人格理想茶叶虽微 却是经历层

27、层沉浮历练之后才得以诞生的 诗人品茶 也仿佛在其中看到自己人生的沉浮 而后赋予“茶”以人的品格 黄庭坚茶诗所含有的那种清灵、典雅、隽永的兴味 一定程度上也是所有高雅之士人生观的展现 诚如黄宝华所言:“所谓 不俗 固然首先体现为作品的主题、意境、语言、风格等因素的高品位 但本质上它是高尚人品和修养的反映 议事的精深华妙、风格的超迈脱俗 归根结底取决于作家、艺术家个人道德思想的修养程度”(二)营造清旷意境文人品茗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趣 庄禅文化推崇意境上的自然空灵 佛徒子弟的清修讲究环境的幽远僻静 上述观念浸润于黄庭坚的审美雅趣中 直接影响到他的茶诗创作 黄庭坚在煎茶、品茶的过程中渐渐摆脱了世俗束

28、缚 获得了内心的宁静 进而形成清幽旷远的茶诗风格一方面 黄庭坚将茶作为整体意象嵌入诗中使之 成 为 平 淡 闲 适 生 活 的 象 征 如 送 王郎 的最后四句 寥寥几笔便清晰描绘出一家人各司其职、安居乐业的场景 王郎但需读书、烹茶 静享年华 在这里“煮春茶”成为悠闲生活的代名词 配合整组诗句渲染出一种恬淡自适的氛围 表现出作者对屡试不第、闲居家中的王郎的劝慰之意 次韵伯氏长芦寺下 中的“颇与幽子逢 煮茗当酒倾”送莫郎中致仕归湖州中的“静泛苕溪月 闲尝顾渚春”谢人惠茶 中 的“莫 笑 持 归 淮 海 去 为 君 重 试 大 明泉”等等 都是借助品茗煮茶的整体意象来构建旷达超脱的主人公形象 语言

29、平淡自然 诗境清新淡泊 传达出一种风雨过后的闲适心境 约略透露归隐之愿另一方面 受佛禅思维的影响 黄庭坚在茶诗中多采用佛禅式的意象、语言 利用诸如“龙象”“开士”“狮子吼”等佛教典故 把带有思辨色彩的理性内容渗透于创作兴会之中 诗歌造境清透淡雅 耐人寻味 如 题息轩借“翠竹”“清风”“明月”等自然景象 在诗歌中次第渗透“一沙一世界”“法界一体”等佛家理念 最终引出“息心”的主题 立意巧妙今岁官茶极妙而难为赏音者戏作两诗用前韵(其二)略带戏谑地引用维摩诘居士之典 由啜饮的妙感惬意自然过渡到习禅的灵思巧悟 禅趣盎然 谢黄从善司业寄惠山泉全篇未直接引用佛道经义 字里行间却营造出“宁心忘怀”“清净避世

30、”的佛禅意境 超尘况我黄庭坚虽学佛参禅 但并不一味脱离现实 而是自觉地把儒、释、佛三家的心性理论融合在一起 于是 松柏、云雾、莲花、翠竹、圆镜等客观物象被融入了人生体悟 转化为富有意味的心灵映像 如“松风佳客共 茶梦小僧圆”“晴风荡濛雨 云物尚盘桓”“暑风披襟著菡萏 夜月洗耳听潺湲”等诗句 反映出了诗人高洁孤傲的精神境界 寄托他超逸绝尘的人生理想(三)彰显不俗之美关于黄庭坚诗风 评者多以“奇”字概括宋人徐积称其“极奇古可畏”陈岩肖谓:“至山谷之诗 清新奇峭 颇造前人未尝道处 自为一家 此其妙也”黄庭坚茶诗创作亦有此特点且其“奇”的本质在于“不俗”在于“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对某种理念价值的强调

31、 常常意味着对其对立面的否定与批判 宋人尚雅 追求不俗之美“朴”“拙”“清”“老”“苍”都是崇雅理念的不同侧面 具体来说 黄庭坚茶诗的“不俗”呈现为三个层面一是朴拙生新 诗人追慕陶渊明朴素自然的诗风 提倡以俗为雅 善于“奇”“俗”结合 这种“奇”由“雅”派生而出 是反流俗品行的外化可以说 黄庭坚所求之“奇”实为俗形式下的个性之奇 如前文所述 黄庭坚努力发掘世俗生活的本色美 选用的茶诗意象、茶叶喻象源于日常生活 却又为迁想妙得 常常出人意料 显示出朴拙下的异趣奇情 并且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 黄庭坚诗朴拙外表下潜藏的内在张力日益突显 创设的意象愈发简朴 诗歌的韵味愈发浓厚 其风格可以“平淡如山高水

32、深”来概括 代表作如 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中年畏病不举酒 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 看人获稻午风凉但知家里俱无恙 不用书来细作行一百八盘携手上 至今犹梦绕羊肠 这首诗是黄庭坚作别其兄元明后、抵达新喻所写 诗歌一改七律的严整格调转以平淡闲散的口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吻抒写手足亲情 煎茶、获稻、山店等都是极为普通的沿途景物之象却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平静舒心之下暗流涌动诗歌结尾追忆起两人曾经的患难与共 整首诗散行流走体势曲折而意脉贯一二是清癯苍劲 唐诗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意境优美、辞采典丽、音调谐和的风格 黄庭坚则突破唐诗的传统 吸收了杜甫七律拗健痩劲的风格 多用白描 有意追求诗歌

33、意象的清淡 黄庭坚偏爱苍老清瘦或硬度高、质感强的事物和人物 茶诗中常出现类似苍烟、苍璧、苍浪、枯木、枯霜、枯花、涧壑、寒泉、寒波以及老斫轮、病维摩等清癯瘦硬的意象 这些意象同茶相互映照 更显诗歌格韵之高绝 如 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其五)首二句:“池面白鱼吹落絮 退枯花”题落星寺四首(其三)末二句:“蜂房各自开户牖 处处煮茶藤一枝”茶本就给人以清冷高洁之感 枯木、枯花又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象征寂寥萧索的经典意象 二者组合以后 凄幽苍劲之感顿增 笔致清淡 回味无穷三是谐谑奇诡 诗歌的幽默艺术渊源已久 在杜甫诗歌中得到明显发展 到韩孟诗派则更突出了“戏”字 黄庭坚继承这一传统并将其发展为一种典型的

34、表现手法“戏答”“戏赠”“戏作”“戏嘲”等字眼在他的茶诗标题中屡见不鲜 他与友人品茶、烹茶、赠答之时不忘嘲戏诙谐 将日常茶事写得妙趣横生 不落俗套谢送碾壑源拣牙有句:“春风饱识太官羊 不惯腐儒汤饼肠 搜搅十年灯火读 令我胸中书传香”“春风”即诗歌题目言及的从壑源采制的北苑贡茶 诗句意谓贡茶只能用来消解宴饮食物的荤腥油腻 并不识得穷酸腐儒所食的素餐 故搜肠刮肚的结果反而是涌现文思 又如作于崇宁元年的 戏答荆州王充道烹茶四首 整组诗看似是对“不喜茗饮”的友人的调侃 实则是诗人自身理想信念的寄托 开篇先借“三径客稀”的景象表露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其后引阴子春的典故书写自己廉洁的志向“何须忍垢不濯足

35、苦学梁州阴子春?”二句是对友人的殷切劝说 更是作者自我情志的抒发 豁达文字下掩藏着深深的无奈 可见“调侃嘲戏”一般只是黄诗的外在表现形式 它的内在思想却是深刻而又严肃的甚至带有悲剧色彩值得读者深思四、余 论茶之清香 沁人心脾 茶之悠韵 流转古今宋人嗜茶、尚茶 茶诗随着文人崇雅风尚的兴盛而日益发展 自北宋中后期 茶诗渐渐成为展现高雅情趣的重要标志 诗人乐于以茶言志 有写茶映心者 用茶饼粉身碎骨来比喻心志坚定、无惧牺牲亦有借茶明理者 在佛道茶禅中暂忘世味人生 在烹茶茗饮中体悟修身之道 诸如陆羽的典故、双井茶的形象、圭璧的意象等在文学作品中被反复经典化 成为茶文学作品里的重要素材 尤其到了明代 茶饮

36、经文人提炼修饰 变得愈加精致 张岱闵老子茶 一文就反映了当时的饮茶风尚 名人雅士对于鉴水、制茶、品茶颇为讲究 且以结交茶道高手为幸 赏茗无疑成为文人身份的象征 这进一步表明:品茗的精髓不在于茶叶本身 博识、明鉴、雅趣 缺一不可 正因如此 纵使茗茶无比金贵 品茶之人如若不得“崇雅”要义 也会沦为“俗人”综上所述 黄庭坚一生与茶为伴 以茶为乐他的文学创作自我期许远大 兼取众家所长 作诗讲求法度 又不囿于传统诗歌的创作思路 着意于“体古人致意曲折处”而“自铸伟词”于是 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 山谷茶诗设喻新奇、用典灵活、构境幽远 传递了多重层次的崇雅意趣这些诗歌虽不乏生僻艰涩、社会关怀较少等弊病但在“世

37、间好语言 已被老杜道尽 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的宋代仍具有积极意义 给予后世文学创作以重要启迪 可堪众人细咽寻味 第 期 褚晓文:从黄庭坚茶诗创作看北宋文人崇雅风尚应当指出 黄庭坚某些诗作仅仅是为了追求谐趣、玩弄文字游戏、流于谑浪玩笑 思想价值并不高 如 常父答诗有煎点径须烦绿珠之句复次韵戏答 吉老两和示戏答 等参考文献: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 .北京:中华书局.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陈植锷 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刘德清 顾宝林 欧阳明亮 笺注.欧阳修诗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冯应榴 辑注.黄任轲 朱怀春 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

38、海古籍出版社.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北京:中华书局.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北京:中华书局.王水照.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全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刘琳 李勇先 王蓉贵 点校.北京:中华书局.朱自振 沈冬梅 增勤.中国古代茶书集成.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陆羽.茶经.沈冬梅 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孙望 校笺.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北京:中华书局.彭定求 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刘勰.文心雕龙.黄叔琳注.纪昀评.李详补注.刘咸炘阐说.戚良德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任渊 史容 史季温 注.黄宝华 点校.山谷诗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赵翼.瓯北诗话.南京:凤凰出版社.欧阳修 宋祁.新唐书 .北京:中华书局.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张栻.南轩先生文集 .朱熹 编.朱杰人 严佐之 刘永翔 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黎靖德.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黄宝华.黄庭坚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傅璇琮.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陈岩肖.庚溪诗话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责任编辑:冷 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