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稼先教学目标:1、熟记生字词的字音、字形,识记作家作品。2、学习本文用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赏析文中优美而饱含深情的文字。3、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用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赏析文中优美而饱含深情的文字。2、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第一课时一、背景导入。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的日子。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为另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其间又是同学。杨振宁评价他与邓稼先的关系是
2、“五十年的友谊,亲如兄弟”。二、人物简介。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考取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入校后改入物理系,1942年毕业。同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4年毕业,同年考取留美公费生,1945年11月到达美国。1948年毕业,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并因此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98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2004年起定居北京。邓稼先,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赴美国普
3、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1986年逝世。他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4、,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三、文体介绍。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
5、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四、生字词。五、阅读测试:1.邓稼先于哪一年出生在什么地方?(1924年,安徽省怀宁县)2.邓稼先曾于19481950年赴哪国哪所大学读理论物理? (美国,普渡大学)3.邓稼先于何年因患何病逝世? (1986年,直肠癌)4.用来与邓稼先作对比的那位外国杰出人物是谁?(奥本海默)5.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的年、月、日分别是什么?(1964年10月16日,1967年6月17日)六、整体感知第一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
6、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二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第四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第五部分:对稼先的总的评价。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第五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二部分可以说是第一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三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一部分的扩展。第四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