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语文 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导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2、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难点1、孟子论辩艺术的体悟;2、以主客问答形式进行观点论说这一写作模式的初步感知。预习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猛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学生。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
2、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孟子还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二、重点字词标记:1、注音:弃甲曳( )兵 涂( )有饿( ) 鸡豚( ) 狗彘( )之畜( )数( )罟( )不入洿( )池无( )失其时 谨庠( )序之教颁( )白者不负戴
3、于道路矣 申之以孝悌( )之义2、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zh)之畜,【无】失其时。(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直】不百步耳3、一词多义:时,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无失其时王,王如知此、王无罪岁然而不王者食,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然,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填然鼓之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太后曰:“然”。则,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以,请以战喻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斧斤以时入山林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4、古今异义(1)【寡人】之于国也。(2)【河】内【
4、凶】。(3)邻国之民不【加】少。(4)弃甲曳兵而【走】。(5)【或】百步而后止。(6)是亦【走】也。(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9)斧【斤】以时入山林。(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11)非我也,【兵】也。(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3)【斯】天下之民至焉。(14)【填】然鼓之。5、词类活用【填然鼓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无罪岁】:【树之以桑】:【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谨庠序之教】:【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6、特殊句式是亦走也非我也,岁也是使民养生
5、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未之有也鸡豚狗彘之畜。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三、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1、指出连接全文层次的三个关键句,并划分层次。【课堂教学】一、朗读课文二、分析课文1、梁惠王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王?有产生了怎样的疑惑?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2、孟子眼中的梁惠王是一个怎样的王?孟子对这种做法持何种态度?3、孟子是怎样说的呢?4、真正的梁惠王是怎样的王?5、孟子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伪王道(实为霸道虐政)6、孟子用什么方式得出这一结论的?可以看出孟子的论辩艺术有什么特点?“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7、如果你是梁惠王,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何为真王
6、道?8、文中体现这些主张的措施有哪些?用了什么方式来表达出这些主张的?9、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10、我们已经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思考本文中梁惠王和孟子的对话是否真实存在呢?三、总结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翻译: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很尽心竭力了。黄河以北发生灾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当黄河以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持政务,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战争,就让我用战争来打个比方吧。咚咚咚地击鼓进军,两军的兵器已
7、经开始接触,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怎么样呢?”惠王说:“不能这样。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光;砍伐树木有固定的时节,那木材就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使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而无遗憾。百姓对养生葬死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了。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植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绸了。鸡、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
8、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百亩的耕地,能不误农时得到耕种,几口人的家庭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宣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顶着重物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诸侯贵族家)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反而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把人杀了,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来投靠您了。”翻译: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将对颛
9、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吧。那颛臾,从前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地处鲁国的疆域之内,这是鲁国的藩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康子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个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如果不行,就该辞职。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应该责备谁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现在不夺取,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却偏要找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无论是拥有邦国的诸侯还是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财物平均,就没有贫穷;和平相处,就不会人口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支离破碎,而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境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氏的忧愁,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