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预学案 高一( )班 姓名
《寡人之于国也》预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本篇课文。
2.重点掌握本文的实词“数、发、直、兵、胜”等及虚词“之、以、于”等。
3.理解阐释孟子的仁政思想。
资料链接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坚持以“人”为本。
文本研习
1.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2.一词多义归纳
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范曾数目项王
数罟不入洿池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系向牛头充炭直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兵
非我也,兵也
穷兵黩武
草木皆兵
3.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河内凶 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非我也,岁也 王无罪岁
4.翻译下列句子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5.思考题:孟子描述了什么样的理想社会?请加以分析概括。孟子在论说时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请举例分析。
6.搜集背诵《孟子》里的名句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