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例武婷山焦中学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例一、案例的背景与主题1、案例的背景古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传统的古文教学偏重于字词的学习积累,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评价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都有很多不符合新的教育理念的地方。改变教学方式,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的理念,重新审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成为我们教学中思考、实践和反思的话题。因此探索如何在新课程背景开展古文教学也成为一个重点课题。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尝试以寡人之于国也为媒介,通过研究性
2、学习,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带领学生进入全新的古文学习乐园。2、案例的主题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体现孟子 “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统治者都急于让自己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的强大,因此,他们更为关心国家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强大,民心只是他们施行仁政统治的一个标签,百姓的疾苦在统治者的心里不会引起太大的波澜,所以要改变统治者的思想,说服统治者真正地做到以民为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文集中而明确地体现了孟子的民本和仁政思想,同时,
3、也体现出了高妙的说服技巧,学习本文,不但可以积累必要的文言知识,了解古人博大精深的思想,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新大纲要求,在阅读中,要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本文看似探讨治国得失,其本质上体现的是民族振兴和爱国主义,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灵魂的熏陶,也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对学生思维的严密和深刻的训练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正是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
4、解孟子的相关知识,体会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并加以练习。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自主解决字词,疏通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会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主义思想,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这三个目标中,第一个是重点和难点并重,第三个是重点。在教学中,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战国形势,通过诵读来整体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地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二、案例的过程第一课时(一)学生
5、课前预习1、阅览相关材料了解战国形势,搜集孟子的相关知识和故事:孟母三迁、买肉啖子、断机教子、孟子受教免休妻搜集孟子的仁政故事一暴十寒;弈秋教棋 ;始作俑者;乐以天下,忧以天下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加以归纳。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容量为46人),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二)背景和解题由战国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魏国形势,教师明确:1、背景魏惠王继位后,在军事上任用庞涓等一批青年将领,增强魏国的军事力量,对内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对外采取团
6、结赵、韩的政策来应对秦齐的夹击,在政治上,施惠于国内人民,谋求赢得民心,在各项措施的综合作用下,魏国日渐强大,魏惠王又成为诸侯的领袖,魏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而这一切都是以连年征战为背景的,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仁政”思想在当时情况下的必要性。2、解题本文以开篇句为题,表现了梁惠王内心有所抱怨和急于事功的心情。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多方了解作者的重要性,展示课前劳动成果,激发学习兴趣。(三)第一环节:听读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七段文字的长句节奏。(四)第二环节:诵读以诵读为纽带,完成以下几
7、个步骤:1、正读音-识字形-通义训-会语气-明语法-断句读-析文体请三同学分别按旁白、梁惠王、孟子三个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认真体会三个同学对人物语气的把握是否准确,字音有无错误。教师对易错字音字形予以强调。全体学生根据注解疏通文意。2、在教师点拨下,学习和梳理重点文言知识。(小组与任务分别对应,目的是为加大容量,节省时间)示例如下: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打鼓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王无罪岁:“罪”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养生丧死无憾:“生”是活着(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死”是死去(动词)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谨”是谨慎(形容词)活
8、用为动词:认真从事移其民、移其粟:“移”是移动,是使动用法,使迁移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1)申之以孝悌之义(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2、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说明:通过积累文言文知识,提高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对语感的把握,加深对人物心情的体会。(五)第三环节:精读分析概括,理清文章思路。
9、(小组内探究完成,要求学生书上有勾画和标记痕迹)思路明确:(学生先口头展示,然后教师多媒体展示)本文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4):惠王急躁质疑,孟子设喻明因急功近利欠用心第二部分(5):保障农业生产,增加生活物资顺应规律好生存第三部分(6):制定生活细则,提高生活质量-生活教育同发展第四部分(7):勇于承担责任,汇聚天下万民百姓无忧乐投奔四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可以连缀为:王道之疑(民轻)王道之始(民生)王道之固(民养)王道之成(民乐)说明:此环节意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培养语感上加以强化,促进课文背诵。再用理解文意来加强诵读效果,更好地完成
10、教学目标。(六)课堂练习,强化双基(略)(七)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讨论话题:1、学习本文精彩的论辩技巧,体会文中体现民本思想的语句。2、搜集能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其它句子,体会其人文情怀。3、孟子的民本思想在今天的现实中有哪些体现?能否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4、初步了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有什么不同。第二课时一、学习本文精彩的论辩技巧,体会文中体现民本思想的语句。(一)论辩技巧(学生探究展示,教师点拨引导)1、善用运用比喻说理。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问题,孟子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避开锋芒,抓住梁惠王的心理,以梁惠王“好战”为喻作答,启发他思考反省自己的治国方法,为下面孟子提出自己的治国之策能够
11、为梁惠王接受作了铺垫,引导梁惠王说出了答案,之后孟子揭示其中的道理,把梁惠王引入自己的思路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说理更加生动有趣,易于让人接受。2、有破有立,破立结合。第一回合孟子否定和批判了梁惠王的无效做法,让梁惠王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做才能改变现状,这时梁惠王才能静心聆听,孟子针对现实给出了合乎实际又切中时弊的建议及具体的实施办法,让梁惠王有法可循,孟子的仁政思想也能得以实施,两者的思想恰到好处地交融在一起。这就是破立结合的神奇效果。3、以现实为依据,笔锋犀利。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末段直逼现实,指出统治者生活奢靡,缺少仁爱之心,责任心缺失,只有
12、杜绝了这类现象,才能成为水到渠成的王。本文采用多种论辩技巧,语言刚柔并济,体现了非凡的论辩才华。说明:这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难点,难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具体分析,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了解本文的论辩技巧,之后,再辅以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论辩能力的目的。训练:说服同学正确处理玩手机的问题,要求用设喻和破立结合的方法。(二)学生齐读文中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语句,感受孟子以民为本的高贵灵魂。教师小结:寡人之于国也虽已穿越千年,但孟子那颗博大仁慈的爱民之心,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散发出温暖的光辉。他心忧天下,胸怀百姓,以“千年亚圣”的思想精髓,匡世济民的热血丹心,像一盏明灯照亮贯通古今的历史大道,
13、直射到人类绵延不绝的未来,时刻为统治者敲着诚恳而善良的警钟,祈望着百姓过上和平富足的生活,而他哪怕付出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美好时光而无所私蓄,亦在所不惜。他有一颗高贵的灵魂,是一位抛却权力与私利的人类灵魂的导师,是一位让我们后人为之感动也应为之行动的长者,让我们时时用虔诚而惶恐的心聆听他低沉而深情的爱民的呼唤吧。二、学生课外搜集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其它句子,体会其人文情怀。1、课外语句搜集:(多媒体展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仁者无敌。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得
14、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2、(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孟子人文情怀的体现及其价值孟子的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他的仁政和民本思想当中,他来自于百姓,熟悉百姓的生活,了解百姓的疾苦,同情百姓的不幸,又有着人类朴素的善良之心,所以当战火殃及百姓,当灾难袭击百姓,当极权剥削百姓,他都难以抑制自己呐喊的欲望,为民请命,希望能够解民于水火,体现了他一代圣人的热肠。虽然他已逝去千年,但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发自肺腑的经由灵魂的声音依然回荡在历史的高空,振聋发聩,引导着一代代明君走向繁荣的
15、未来,至今仍在思想的高地盘踞,光耀千古。说明:此步骤意在通过积累课外名句让学生充分体会孟子民本思想体现出来的人文思想,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三、学生探究:孟子的民本思想在今天的现实中有哪些体现?能否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明确:不只是古代的思想家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也清楚地看到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毛泽东主席就说过:“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新中国,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新时代,人民的各种权利都得到了保障。义务教育、医疗保险、土地补贴,这都是民本思想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体现。虽然我们遵循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但民本思想已经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内
16、容,所以,只要是正确的,就一定会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教师小结:我们较完整地学习了孟子的名篇寡人之于国也,立足于当今时代,我们体会到了古人思想的进步,人格的伟大,也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不但了解了孟子所生活的时代风云,也体会到孟子善良的本性和拳拳的赤子之心,对我们是一次爱国和亲民的教育。让我们再次朗读圣人的名句,重温经典的内涵吧。四、布置作业(借助多媒体查找资料)了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有什么不同?明确:孔子“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是以德治民,主张维护“周礼”,社会贵贱有“序”,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孟子在政治上倡导“仁政”,主张“政在得民”,与孔子”的“为政以德”一样,反对苛
17、政,但孟子提出了更激进的“民贵君轻”观点 ,并主张进步的民主思想,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也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说明:此步骤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知识拓展能力。五、教学反思:本案例力图体现学习要“自主,发现,探究”的教学理念。首先,学生的自主和探究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解读,还是对主旨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学习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学习主体
18、拥有比较充分的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的创造性“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拥有了自主权的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地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有好多学生都谈到这样的学习非常轻松有趣,更加感觉到了主人翁的主体感,并且可以涉猎到更感兴趣、更广泛的知识。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
19、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也如鱼得水,觉得自己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学习的兴趣更浓了。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第四、将渗透古代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高妙的治国方略,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模式中,习惯很顽固,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形成。2、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在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方法,这点更重要。3、改进的想法是打算结合网络,以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