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变势:近代江苏诗歌的发展格局、流变动因与历史观照.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9441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势:近代江苏诗歌的发展格局、流变动因与历史观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变势:近代江苏诗歌的发展格局、流变动因与历史观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变势:近代江苏诗歌的发展格局、流变动因与历史观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 0 2 3-0 2-2 0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近代江苏诗歌发展流变研究”(1 9 ZWC 0 0 6)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晨(1 9 8 9-),男,江苏泗洪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引文格式:李晨.变势:近代江苏诗歌的发展格局、流变动因与历史观照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3 8(4):2 9-3 5.目前,学界关于近代江苏诗歌史的建构已取得一定成果,如杨曦 晚清江苏诗歌史(苏州大学2 0 1 7年博士学位论文)等。第3 8卷第4期徐 州 工 程 学 院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 0 2 3年

2、7月V o l.3 8 N o.4J o u r n a l o f X u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J u l.2 0 2 3变势:近代江苏诗歌的发展格局、流变动因与历史观照李 晨(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 1 5 1 2 3)摘 要:历经“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江苏诗歌的发展出现了“裂变”的局面,这种“裂变”的局面表现在诗派分布的弥散化、诗学宗尚的多样化等方面。从诗坛的“势”来分析,近代江苏诗歌的国内地位历经先降后升的曲

3、折发展过程。在道咸同光时期,江苏诗歌的发展呈下行趋向,江苏籍诗人逐渐失去了诗坛的主导权。随后,江苏诗歌又有振起之势。历史的剧变赋予了诗歌演进的多元意义,近代江苏诗歌的发展流变正是为之提供了历史印证。关键词:近代诗歌;江苏;经典化中图分类号:I 2 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6 7 4-3 5 7 1(2 0 2 3)0 4-0 0 2 9-0 7探究一省诗歌之发展流变,两方面的视角可供考量:第一,以该省籍之诗人为研究重心,再做整体评估;第二,以该省域之诗事为研究重心,结合编年分析。前者需要兼顾该省诗人流寓“外邑”的情况,后者需要顾及“外邑”诗人流寓该省的情况。一省诗歌的演进,绝非单纯以

4、内生性因素为动力,“本省”与“外邑”的地域互动及其所构成的外生性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当然,倘若将探究一省诗歌之发展演进视为一种“文学史”的研究,那么前一种切入方式属于更为常规的视角。因为文学史本质上也是一种“史”,古人著史,即有作“文苑传”的传统,故而,文学史撰著强调代表作家的遴选,是符合传统的。这对于经典化程度不高的近代诗歌而言,尤为关键。本文探究近代江苏诗歌之发展流变,核心仍要聚焦于江苏籍近代诗人之创作成就。问题在于,考察文学史,绕不开文学史的“权力”,江苏籍近代诗人并不可能一时穷尽,客观上即已包含取舍的问题。而主观上,取舍也是必然的要求,其中要关注哪些作家,要舍弃哪些作家,均为文学史建构者

5、的思维结果与思想产物。本文无意于尝试为近代江苏诗歌史推介“新人”,而是主要依据近代诗歌史建构的已有成果,从宏观上分析近代江苏诗歌的发展格局与流变动因。一、裂变:近代江苏诗歌的发展格局本文所谓“近代”,依据学界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的界定方式,大致相当于1 9世纪中后期以及2 0世纪初叶,涉及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以及民国初年。江苏,建省于康熙初年,在清朝较长一段时间内,江苏省领八府(江宁府、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松江府、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三直隶州(通州、海州、太仓州)以及一直隶厅(海门厅)。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言之,江苏以其悠久的人文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前列,

6、也是全国范围内的诗歌重镇,钱仲联先生指出:“近三百年来,江苏诗歌更放射着惊人的光辉。仅仅据 晚晴簃诗汇 所选录的清诗作统计,全国诗人六千零八十二人92中,其中江苏诗人就有一千二百七十人,占五分之一强。这一事实,是研究我国近三百年诗歌史者所不容忽视的,也是研究江苏地方文学者所不容忽视的。”12 2 2-2 2 3就明季到有清一代三百年累积的总量来说,江苏诗歌的发展成就是突出的,但如果把三百年切分为若干时段,则各时间段内江苏诗歌的发展又是不均衡的。因而,晚近时期的江苏诗歌演进仍需要再进一步评估。近代江苏诗歌之发展包含两种态势,一为“延续”,一为“裂变”,以裂变为主要趋向。在道光年间,江苏诗歌的演进

7、延续乾嘉诗坛发展“惯性”,呈现出复古主义的底色。关于道光诗坛,邓之诚用“复古”一词概括,并以潘德舆、张际亮为其中代表2,潘德舆(1 7 8 51 8 3 9)即江苏山阳(今淮安)人。“诗言志”“比兴”“温柔敦厚”是儒家传统诗教观的金科玉律,而潘德舆及其 养一斋诗话 正是秉持这样一种正统诗学观。潘德舆的诗学身份,一般被视为沈德潜继承人,比如他就被郭绍虞视为“格调说”的完成者3。在清代诗学史上,江苏无疑是格调派“大本营”,格调派宗主沈德潜及其追随者“吴中七子”均来自江苏,潘德舆的出现是江苏地域诗学格局的延续。在清代诗学史上还存在一种现象,即袁枚的性灵诗学一直以来广受诟病,对沈德潜格调诗学的指责声音

8、没有那般激烈。潘德舆的出现,亦为这种诗学现象的印证,他既拥护了沈德潜的格调诗学,也便成为袁枚性灵诗学的反对者。潘德舆与沈德潜不同的是,他并没有考中进士,没有显赫的官职,也就不可能具备引领诗坛风气的号召力与客观条件。彼时,更具备“高位主持诗教”条件的是江苏常熟诗人翁心存(1 7 9 11 8 6 2),曾官至“正一品”的体仁阁大学士。钱仲联先生在 道咸诗坛点将录 中指出:“祁诗开道、咸宋诗之派,翁诗结乾、嘉传统之局,斯其异也。”41 9 2同样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道咸年间另一位诗人祁寯藻引领道咸宋诗运动的潮流,而翁心存更像是乾嘉诗坛的结穴者。他的 知止斋诗集 内容颇为可观,然而他在近代诗歌史的建构

9、中远没有祁寯藻那样受到关注。也许,翁心存的诗歌成就还可以重新评估,但翁心存并没有引领诗坛风气,也是历史事实。潘德舆之后,淮安府又出现了一位颇有成就的诗人 鲁一同(1 8 0 51 8 6 3),他是潘德舆的学生,钱仲联先生认为鲁一同“作诗的趋向,基本上同于潘氏,而才气笔力,远在潘诗之上”12 3 3-2 3 4。总之,格调诗学对江苏诗歌的影响是深远的,由于“格调说”在唐宋诗之争问题上倾向于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故而宗宋诗学自始至终都没有占据过江苏诗坛主流位置。“裂变”是近代江苏诗歌演进的主要特征。投射于道咸诗坛,“裂变”的特征是清晰可见的,因为道咸时期本身就能够被视为清代的裂变期,在此期间,清朝

10、日渐衰落,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将清王朝推向灭亡的边缘。相类似的,道咸时期也能够被视为清诗史的裂变期。道咸之前,是乾嘉诗坛所谓的“盛世”书写,包含“格调”与“性灵”的二元对立。沈德潜与袁枚先后主盟诗坛,表现为一种诗坛“秩序”。道咸之后,风尚转变,宋诗运动成为潮流。无论宋诗运动的理论基石是否真正牢靠,提倡宋诗的陈衍以及“同光体”一派都于事实上获得过诗坛话语权,这也表现为一种诗坛“秩序”。处在夹缝之中的道咸诗坛却呈现出一种“失序”的状况,与“裂变”的特征形成呼应。而“秩序”的缺失也意味着诗歌史形象的模糊,它更多地需要依赖于后世诗歌史家的描述与建构,建构的偶然性即大为增加。具体到道咸江苏诗坛,

11、较为重要的诗人如金和(1 8 1 81 8 8 5,上元人)、江湜(1 8 1 81 8 6 6,长洲人),实质上都属于被“发掘”的诗人。金和、江湜生前在诗坛均有一定影响力,如金和之于上海、江湜之于福建,但这并不足以成为“经典化”的关键。关键还是梁启超对金和 秋蟪吟馆诗钞 的“发掘”5,郑孝胥和陈衍对江湜 伏敔堂诗录 的“发掘”6,这意味着诗歌史建构的“权势转移”。从某种意义上说,同光诗坛是道咸诗坛的历史延续,而道咸诗坛是同光诗坛或者更往后诗坛的文学史延续。“权势转移”所产生的偶然性让道咸诗人的经典化不再是依赖于其本人的权力、功名或交游圈,似也潜在说明道咸以后,官僚阶层的文化垄断产生权力下沉的

12、趋势。关于道咸江苏诗歌,钱仲联先生提供的两份名单足资参考。第一份名单来自 三百年来江苏的古典诗歌 一文。文章的第四部分为“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诗”,与道咸江苏诗歌大致对应。钱仲联先生在此处列举了山阳鲁一同、吴县贝青乔、宝山蒋敦复、震泽赵函、元和03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第4期陆嵩等反映鸦片战争为题材的诗人,以及列举了王韬、金和、江湜等太 平 天 国 时 期 多 有 创 作 的 诗人43 0 5-3 0 8。这份名单反映了道咸江苏诗歌的“裂变”也与时变息息相关,由于江苏处在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前线,相关书写便具备了丰富的“诗史”价值,而从另一角度说,关于近代诗歌

13、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近代史话语模式的影响。第二份名单来自 道咸诗坛点将录,从中可以析出的江苏籍诗人有贝青乔、汪士铎、陈克家、鲁一同、江湜、何栻、赵函、陆嵩、蒋敦复、赵允怀、袁翼、柳树芳、邓廷桢、翁心存、符葆森、王韬、梅曾亮、尹耕云、潘德舆、叶廷琯、刘熙载、汤贻汾、蒋超伯、彭蕴章、陶梁等41 7 4-2 0 4。以“一百零八将”的数字而言,江苏籍诗人依旧占据五分之一强,但他们之间已然缺乏沈德潜与“吴中七子”那般凝聚效应。在经典化之路上,他们自身所处的诗坛往往很难被注意到,甚至他们的“诗人”身份都难说具有足够的接受史浓度。如贝青乔获得“文学史”的青睐,与 咄咄吟 记录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密切相

14、关;再如蒋敦复、刘熙载等人,他们对词学的贡献获得了后世更多的考察;汤贻汾的 琴隐园诗集 蔚为可观,但他的诗歌创作又被绘画领域的成就所遮蔽。这般“裂变”的格局根源于时代的波诡与弱势。同光以后,“裂变”的特征同样弥散于江苏诗歌的演进,甚至可能发生在同一群体或流派之中。在南通诗坛,朱铭盘(1 8 5 21 8 9 3)、张謇(1 8 5 31 9 2 6)、范当世(1 8 5 41 9 0 5)年纪相仿,相互熟识,并称为“通州三怪”,也都长于诗道,但取径各不相同。朱铭盘的诗才气横溢,取径于唐,诗评家多强调其诗风与李白相似;范当世是同光体大家,其诗硬语盘空,多取径于宋,表现苏黄遗风;而张謇则于唐宋之间

15、相对折中。再比如晚清常熟地区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诗人,但在诗学上并不是完全一致。有清一代常熟诗学,有宗尚西昆的传统,时至晚清,学习李商隐以及“西昆体”的诗学进一步发扬,其间的代表人物是常熟诗人张鸿、徐兆玮、孙景贤以及苏州吴县诗人曹元忠、汪荣宝。他们的学李,包含若干门径:其一,形式上模仿西昆酬唱,推动“西砖”酬唱;其二,理论上主张学李诗风应用于晚清社会现实书写;其三,内容上对李商隐诗大量集句,创作了数量惊人的集李诗歌,并拟刻 楚雨集7。清朝覆亡之后,该群体逐步解体,张鸿、汪荣宝等人的诗学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向。“两代帝师”翁同龢(1 8 3 01 9 0 4)作为常熟地区的政治领袖,与他的父亲翁心存一样

16、,也未曾引领过诗坛风气。钱仲联先生指出“瓶庐苏黄徒”43 7 0,强调其诗更接近宋调。其他颇有成就的常熟诗人如杨圻、沈汝瑾,其诗又表现为唐音。在苏州、常熟地区,还有不少诗人的风格难以直接用唐宋来衡量,如常熟黄人(1 8 6 61 9 1 3),萧蜕在 摩西遗稿序 中说他的诗“有青莲之逸,昌黎之奇,长吉之怪,义山之丽。求之近世,王仲瞿、龚定庵其俦也”8,可见其诗个性之强烈;吴江金天羽(1 8 7 31 9 4 7),其自我解析是:“我诗有汉、魏,有李、杜、韩、苏,有张、王小乐府,有长吉,有杨铁厓,有元、白,有皮、陆,有遗山、青邱,而皆遗貌取神,不袭形似。自幼学义山,人不知也;学明远、嘉州,人不知

17、也;学山谷,人不知也;然于此数家功最深”9也是风格多变,不拘一格。而“裂变”特征最强烈地投射于晚清民国文学社团南社之中。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的文化团体,成立于苏州,主要活跃于上海,发起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均为江苏籍文人。而南社的最终分裂就是由“唐宋诗之争”引起,“思振唐音”的吴江诗人柳亚子和“亦步亦趋,海藏散原”的松江诗人姚鹓雏陷入论战的漩涡中心。“裂变”意味着发展流变的格局变得开放,那么是不是“裂变”就意味着“衰变”呢?问题在于如何理解和评价这样的发展格局。二、“势”的分析:近代江苏诗歌的曲折演进及其原因综合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诗坛言之,江苏诗歌的演进明显呈下行趋势,这不妨从“

18、历时性”和“共时性”两方面阐释。由历时性分析,乾嘉时期江苏诗歌的影响力一时无两。庙堂之上,沈德潜“高位主持诗教”;庙堂之下,袁枚虽非江苏籍诗人,但他以南京的小仓山随园为中心,组织各类声势浩大的诗歌活动,同样能够引领一时风尚。经历过这样的巅峰之后,难免就要落入下行期,道咸同光时期的江苏13李晨:变势:近代江苏诗歌的发展格局、流变动因与历史观照诗歌,其绝对影响力远不及乾嘉时期的江苏诗歌;由共时性分析,如果说共处衰势之下,道咸时期的江苏诗歌较之于其他省份的诗歌仍能算是领先的话,那么同光时期的江苏诗歌,较之于其他省份的诗歌,已无优势可言。汪辟疆 光宣诗坛点将录 所列三十六员“天罡”,江苏籍诗人仅占据三

19、席,分别为范当世(及其附属诗人)、金和与冯煦1 0。冯煦作为词坛中坚姑置不论,金和是被“发掘”的诗人,同光时期单论诗歌的话,最具影响力的江苏籍诗人大概就是范当世。而在汪辟疆的诗学视野中,范当世与闽赣派,亦即“同光体”桴鼓相应,历来研究则认为范当世受到桐城诗学影响,那么范当世的诗学身份也就充满了“外邑”色彩。固然,光宣诗坛点将录 是汪辟疆一家之言,后来钱仲联先生的 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不同于汪“录”,把更多的江苏籍诗人列入“天罡”。但有一点结论应是成立的,那就是彼时江苏籍诗人丧失了诗坛主导权。以江苏与邻省浙江诗坛之比较为例,在嘉道时期,沈德潜的格调诗学也广泛影响到了两浙诗坛。杭州的朱彭、宋大樽,湖州

20、的徐熊飞,宁波的姚燮、厉志,以及温州孙衣言的前期诗歌,他们的诗学与明七子、沈德潜是同一路数。直至近代的李慈铭、谭献、章太炎,他们的诗学也属于格调诗学范畴。而到同光时期,江苏诗坛较之于浙江诗坛似乎明显逊色。即以“同光体”论之,钱仲联先生指出“同光体”又有三派,其中即包含浙派;以“诗界革命”论之,“诗界革命三杰”之中的蒋智由、夏曾佑也都是浙江籍文人。如今的近代诗歌史建构中,“同光体”与“诗界革命”是两股主要“势力”,苏籍诗人虽各有参与,但较之于浙籍诗人仍显单薄。为什么江苏诗歌演进至同光时期,明显呈下行趋势?这里面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比如就文体来说,诗歌本身就呈现下行趋势。乾隆时期,“试帖诗”被恢

21、复为科举考试项目,自是能够推动诗歌创作。而同光年间,时代潮流已经完全改变,清政府先后推动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诗歌在政教活动及文化变革中逐步失去位置。就地域来说,太平天国运动对于江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冲击是难以估量的。同治以后,江苏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面临“重建”局面,诗坛亦复如是,但时代洪流滚滚向前,历史记忆中的诸多诗坛盛况已是无法恢复。扬州府曾是清代诗歌重镇,这座由徽商、盐政、水利、园林构筑的城市,在周亮工、王士禛、曹寅、卢见曾、曾燠、阮元等学者文人型官员的先后主持之下,孕育了多次享誉诗坛的雅集盛会。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给扬州府带来了“粉碎性的打击”1 1。虽然扬州学派仍在延续,刘师培于诗歌

22、领域亦有建树,但扬州诗坛的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无力恢复昔日盛景。臧谷之主盟冶春后社正代表着近代扬州诗人对盛世扬州的追忆。晚清时期的南京诗坛,虽有汪士铎、陈作霖等人努力重建诗界风雅,但同样在烽烟过后一蹶不振。至于苏州府、常州府等江南文化大府,也都面临着类似的衰微局面,人才凋敝造成的诗脉断裂是清晰可见的。此消彼长,赣闽、湖湘、粤浙等地诗人的影响力逐步抬升。所谓“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无一来自江苏。其中,曾国藩一度引领诗坛宗宋诗潮,张之洞学人圈孕育出同光体之“三元说”,这均为近代诗歌史演进的关节之处。故而,从宏观上来说,同光时期的江苏诗人不但丢失了诗坛的主导权,而且在诗歌风

23、气转移过程中,无论宗唐或者宗宋,只能挣扎在“跟随”与“反对”之间。江苏诗歌毕竟底蕴深厚,进入2 0世纪,又有振起之势。在钱仲联先生的 近百年诗坛点将录 中,江苏籍诗人的位次非常显目,“掌管钱粮头领二员”均为江苏籍诗人,分别是冒广生和张謇;“马军五虎将五员”江苏籍诗人占其四,分别是金和、范当世、金天羽、杨圻。他们的位次在三十六天罡中处于前列,其中,张謇、冒广生、金和、范当世同样见于 光宣诗坛点将录,但在 近百年诗坛点将录 中均有位次提升。金天羽、杨圻较晚成名于诗坛,光宣诗坛点将录 没有涉及,但陈衍 石遗室诗话续编、钱基博 现代中国文学史 以及钱仲联先生相关著述对金天羽、杨圻的关注足可反映江苏诗坛

24、后继有人。其实,江苏诗歌的振起之势更集中地呈现在区域升降之上,虽然传统诗歌重镇如南京、苏州、常州、扬州等在太平天国运动的重创之下一时难以恢复元气,但彼时隶属于江苏的上海却快速崛起,文化地位亦大幅提升。上海诗坛的影响力与北京成分庭抗礼之势,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前后,一大批清遗老中的诗人离京23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第4期南下,充实了上海诗坛的创作力量,他们组建的超社、逸社构成了清遗民诗人的精神纽带。“同光体”的魁杰陈三立与郑孝胥,他们的诗歌之所以能“名动天下”,也与南京、上海等地密切相关,谢文韬“门存唱和”与清末诗学地域性的初步消解 一文即论证了以南京为中心的“门存唱和”,是

25、陈三立成为宋诗派乃至整个晚清诗坛核心人物过程中的重要事件1 2。影响近代诗歌史建构的陈衍 石遗室诗话 后来连载于 东方杂志,直至成书以后出版发行,其支撑机构是上海的商务印书馆。而上海本土也孕育着推动诗歌发展的思潮、社团与阵地。清代末年兴起于上海的国粹主义思潮,以国学保存会与 国粹学报为阵地,强调“古学复兴”,文学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诗歌又是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国粹学报对于晚近重要诗人之诗即多有刊载。其后,宣扬革命思潮的南社以上海为活动中心,以研究文学、提倡气节为宗旨,而诗歌是南社文学的核心内容。此外,上海作为民国报刊业最为发达的地方,其海量报刊一旦涉及文艺内容,多会给予诗歌版面。民国上海报

26、刊推动了近人诗歌的传播与交流,并构成近代诗歌发展演进的新方向。在新与旧交织的文人类型、城市、思潮、媒介等综合影响之下,近代江苏诗歌作为一抹“晚霞”,与古典诗歌一道迈入黄昏。因而,从诗坛的“势”来分析,近代江苏诗歌历经了先降后升的曲折发展过程,其根源仍要追踪于时代、社会的剧烈变迁。三、多元意义:近代江苏诗歌发展流变的历史观照如何认识近代江苏诗歌的发展流变?“五四”以后,古典诗歌日渐式微。是历史的演变让古典诗歌迈入黄昏,同时,古典诗歌迈入黄昏的过程也深刻呈现了晚近的历史。“近代”以前的历史确实为古典诗歌提供了坚实的土壤,但那样的历史与“现代”是迥异的、割裂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古典诗歌的书写

27、内容,乃至于诗歌的生产、消费方式是古代诗歌史最接近现代的部分。这样的变迁赋予了诗歌演进的多元意义,而近代江苏诗歌正是为之提供了历史印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从文学本位的角度来说,近代江苏诗歌的演进仍然提供了诗歌经典化的可能性,亦即贡献了有可能为诗歌史添砖加瓦的名家名作。虽然,近代诗歌通常会被认为距离现代太过接近,经典化不充分;再者,近代诗歌史的建构模式深受陈衍及其 石遗室诗话 近代诗钞 的影响,近代诗歌的经典化仍是主要表现为一种传统的路径,但是,经典化的“层累”,接受史的厚度是必要的,诗歌技艺获得广泛认可是一项充分条件,这样的传统路径有助于名家名作的发掘。当然所谓近代时期,放在诗歌史的时间

28、长度中,也只是占据了不到百年的光景。且其中涌现出来的诗人、诗歌又是巨量的,所以近代诗人、诗歌的经典化理应多做减法。那么近代江苏诗歌提供的这位或者这几位作家是谁?答案可能是范当世,因为范当世的诗歌确实别具个性特征和艺术想象力,其成就在清末民初诗坛即获得了广泛认可,严迪昌先生在 清诗史 着墨不多的“同光体”一节1 3也特别强调范当世的诗艺之高。总之,范当世所获得的接受史厚度,让其人其诗具备了较一般诗人诗作更多的“经典化”的可能性。另外,随着时间从“短时段”拉到“中时段”“长时段”,经典化的过程即包含了诸多再阐释的空间,就像苏州诗人贝青乔的 咄咄吟,随着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在历史书写中大幅凸显,其文本

29、的价值也随之凸显。其二,从诗坛变迁的历史还原来说,近代江苏诗坛的变迁可以视作旧体诗坛整体的变化缩影。晚近时期,随着西方器物、文化的大批量涌入,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转型进入大提速阶段。应接不暇的变化落在诗歌领域,则诗歌的生产速度加快、诗歌的传播速度加快、诗人的交流速度加快,而这些变化与教育的普及、交通的进步、印刷技术的改良、报刊的流行等密切关联。如印刷问题,周生杰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刻书是文化基础。”1 4而诗歌文化的近代转型势必与诗集刊印的近代转型相同步。有论者从都市变革切入,分析了近代旧体诗坛的生存空间、创作潮流、批评活动、组织结构等1 5。其中的变化也均发生在了江苏诗坛,其原

30、因已经与诗歌本身无关,而是由近代江苏一省之历史演变所决定。其历史内涵既包含对地域性的消解,同时也包含对“经典化”的让渡。尤其是近代江苏诗歌以报33李晨:变势:近代江苏诗歌的发展格局、流变动因与历史观照刊为载体的广泛传播,虽然表现为一种现代媒介所提供的路径,但“乱花迷离”,已无文学的经典化可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江苏诗歌乃至近代诗歌或许还存在一个“游戏性”的特征,这是由报刊的娱乐消闲导向所决定的。其三,从历史记忆的角度来说,近代江苏诗歌的书写直面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涉及近代史一系列大事,包括战争的记忆、中兴的记忆、易代的记忆等。战争的记忆尤其刻骨铭心,近代史开篇两次影响深远的战争 鸦片战争和太

31、平天国运动都与江苏密切相关,相关的诗歌书写所呈现的战争现场感可谓惊心动魄,诗人敏锐的笔触勾勒出战争诸多细节。梁启超在 序 中盛赞金和诗:“余尝怪前清一代,历康、雍、乾、嘉百余岁之承平,蕴蓄深厚,中更滔天大难,波诡云谲,一治一乱,皆极有史之大观。宜于其间有文学界之健者,异军特起,以与一时之事功相辉映。然求诸当时之作者,未敢或许也。及读金亚匏先生集,而所以移我情者乃无涯畔。呜呼!得此而清之诗史为不寥寂也。”高度关注金和诗的纪事特征。金和诗之 围城纪事六咏 陈忠愍公死事诗 印子钱 苜蓿头 破屋行 原盗 痛定篇 议团十首 兰陵女儿行 黄婉梨 等作,用“日记体”“演说体”“传志体”等多种方式入诗1 6,

32、有写英军侵略罪行,有写清军畏缩腐败,有写英雄殉国,有写百姓疾苦,演奏出一部多声部的乱世组曲,艺术手法别具一格。这种站在历史十字路口上的诗歌书写更富有历史的纵深感、层次感。相较于古代诗歌名家早已化身为一个个道德、精神等文化形象的图腾,近代诗人的形象是鲜活的,其诗歌中所包含的人情挣扎、婉曲心态更具有“现代”感。如果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近代是当代更为重要的前世延续,因为近代是民族国家的奠定时期,身处近代的诗人对于社会、政治的理解,对于重要历史事件的反应,更值得现代读者去共情与反思。近代江苏诗坛就存在很多这样富有“现代感”的诗人,如前文提到的吴下诗派张鸿、曹元忠、汪荣宝、徐兆玮等人,他们在清朝覆

33、亡以后风流云散,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政治身份,并且用诗歌记录了他们的内心感受,从而构成了一幅多元的历史群像。再如金天羽,其 天放楼诗集 较完整地呈现了一位地方名流在晚清到民国的大变局下的生活史和心态史。单就金天羽诗歌的国际视野,已足够作一篇文章了。余论“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近代江苏诗歌的发展出现了“裂变”的局面,这种“裂变”的局面表现在诗派分布的弥散化、诗学宗尚的多样化等方面。从诗坛的“势”来分析,近代江苏诗歌的国内地位历经先降后升的曲折发展过程。历史的剧变赋予了诗歌演进的多元意义,具体言之,“多元性”指向于文学本位的经典塑造、诗坛变迁的历史还原、历史记忆的文化阐释等内容,近代江苏诗歌的发展

34、流变正是为之提供了历史印证。无论从近代诗歌的角度观照江苏,亦或是从江苏诗歌的角度观照近代,近代江苏诗歌都具有重要的时空意义,其内含丰富的精神资源、文化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参考文献:1 钱仲联.梦苕盦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 9 9 3.2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卷5 明清下 第2分册M.北京:东方出版社,2 0 1 3:5 3 7.3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 0:6 0 8.4 钱仲联.诗坛点将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2 1.5 金和.秋蟪吟馆诗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2:2 1.6 钱仲联.钱仲联讲论清诗M.北京:生

35、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2 0:1 1 2.7 李晨.关于晚近吴下诗人集李商隐诗的文献考察与文本探微:以 楚雨集 为中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 0 2 2(1):1 1 1-1 1 8.8 胡朴安.南社丛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 0 2 0:3 1 5.9 金天羽.天放楼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1 4 1 3.43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第4期1 0 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8:2-4.1 1 安东篱.说扬州:1 5 5 01 8 5 0年的一座中国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36、2 7 7.1 2 谢文韬.“门存唱和”与清末诗学地域性的初步消解J.文学遗产,2 0 2 0(2):1 5 3-1 6 5.1 3 严迪昌.清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1 1:9 6 5-9 6 8.1 4 周生杰.徐州古代刻书述略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 0 2 2(2):4 4-5 5.1 5 谢文韬.都市变革下的近代旧体诗坛D.杭州:浙江大学,2 0 2 1:1-2.1 6 夏晓虹.阅读梁启超:政治与学术M.北京:东方出版社,2 0 1 9:1 8 7-1 8 9.(责任编辑 朱海涛)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T h e D e v e l o

37、 p m e n t P a t t e r n,M o t i v a t i o n a n d H i s t o r i c a l O b s e r v a t i o n o f M o d e r n J i a n g s u P o e t r yL I C h e n(C o l l e g e o f L i t e r a t u r e,S o o c h o w U n i v e r s i t y,S u z h o u 2 1 5 1 2 3,J i a n g s u,C h i n a)A b s t r a c t:A f t e r t h e p

38、r o f o u n d c h a n g e s u n s e e n i n f i v e t h o u s a n d y e a r s,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p o e t r y i n J i a n g s u P r o v i n c e h a s e x p e r i e n c e d a f i s s i o n s i t u a t i o n i n r e c e n t t i m e s,w h i c h i s m a n i f e s t e d i n t h e d i s p e r

39、s i o n o f p o e t i c s c h o o l s a n d t h e d i v e r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p o e t i c s e c t s.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t h e t r e n d i n t h e p o e t r y w o r l d,J i a n g s u s p o e t r y h a s u n d e r g o n e a t o r t u o u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o c e s s

40、o f f i r s t d e c l i n i n g a n d t h e n r i s i n g i n r e c e n t t i m e s.D u r i n g t h e Q i n g D y n a s t y,s p e c i f i c a l l y f r o m D a o g u a n t o G u a n g x u p e r i o d,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J i a n g s u p o e t r y s h o w e d a d o w n w a r d t r e n d,a

41、n d J i a n g s u p o e t s g r a d u a l l y l o s t t h e i r d o m i n a n t p o s i t i o n i n t h e p o e t r y w o r l d.B u t i t i s r e v i v e d s u b s e q u e n t l y.T h e d r a m a t i c c h a n g e s i n h i s t o r y h a v e e n d o w e d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o f p o e t r y w i

42、t h m u l t i p l e m e a n i n g s,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c h a n g e s o f p o e t r y i n m o d e r n J i a n g s u h a v e p r o v i d e d h i s t o r i c a l e v i d e n c e f o r t h i s.K e y w o r d s:m o d e r n p o e t r y;J i a n g s u;c l a s s i c i z a t i o n53李晨:变势:近代江苏诗歌的发展格局、流变动因与历史观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