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降魔”的西夏书写——以《降伏无明胜势赞》为中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9089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降魔”的西夏书写——以《降伏无明胜势赞》为中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降魔”的西夏书写——以《降伏无明胜势赞》为中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降魔”的西夏书写——以《降伏无明胜势赞》为中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49西夏语言文字研究“降魔”的西夏书写以 降伏无明胜势赞 为中心方璐 摘要:作为西夏少见的具有原创性质的“降魔”文本,降伏无明胜势赞 在主旨、思维模式、表现手法等方面展现出对诸佛典、“降魔”主题作品在内容、义理上的融摄。鲜卑宝源以西夏社会熟悉的文字、方式描写了生动曲折的“降魔”过程。“降魔”义理中具象化、拟人化的譬喻方式和“降魔”成道情节在逐渐形成的包括西游“降魔”在内的神魔题材作品中被延续下来。降伏无明胜势赞 的存在及西夏对猴行者形象的塑造,展现了西夏也是神魔题材作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关键词:西夏文 降伏无明胜势赞;降魔;神魔题材;共同塑造 西夏文 降伏无明胜势赞 是鲜卑宝源文集 贤智

2、集中的一篇,也是西夏不可多得的具基金项目:本文系中俄西夏学合作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教外司欧20181706 号);国家民委民族研究基地项目中华民族历史观研究报告(2021-GMG-034)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方璐(1994),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中俄联培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夏历史与文献研究。贤智集原件目前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根据遗存的情况来看,贤智集的俄藏编号有.120,585,593,2538,2567,2836,5708,7016,这些版本在文本内容上并无差别,存在区别是刊印的不同。150150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有原创性质的“降魔”主题文学作品。它的存在对

3、于西夏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显示了“降魔”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共同主题之一,也进一步佐证了“西夏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一为便于理解以及后来学者研究,兹将西夏文录文、注释、翻译如下。录文:1 西夏体现“降魔”主题的文本,以包括汉传、藏传佛教在内的翻译佛经为主,数量众多,有诸如慈悲道场忏罪法“仰愿诸佛诸大菩萨。大慈悲力。大智慧力。不思议力。无量自在力。降伏四魔力。断除五盖力。灭诸烦恼力。”(图版见中国藏西夏文献北京编第 4 册,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310 页。)或如金光明经卷十“尔时,魔王子名曰商主合掌恭敬,说伽他曰:若有受持此,正义相应

4、经;不随魔所行,净除魔恶业。我等于此经,亦当勤守护;发大精进意,随处广流通。”(图版见中国藏西夏文献北京编第 4 册,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44 页。)或如西夏文的藏传密教文献能照无明风息执着共行之法“四魔之敌不能侵,显现决定入憨痴;不能辨别外之境,自之自照内照明。”(该部分转引自沈卫荣:从汉藏语文本的厘定到西夏藏传佛教历史的探索,文史2021 年第 4 辑,第 106 页。)西夏“降魔”的研究多从功能的角度入手,以石窟壁画、图像、造像等为依托,结合具体的佛、菩萨,诸如释迦牟尼(贾维维:榆林窟第 3 窟壁画与文本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年,第 6264 页。)、文殊(王艳云

5、:西夏经变画艺术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年,第 49 页;王胜泽:美术史背景下敦煌西夏石窟绘画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 年,第 184 页;谢继胜:居庸关过街塔造像义蕴考11 至 14 世纪中国佛教艺术图像配置的重构,故宫博物院院刊,2014 年第 5 期,第 7377 页。)、五方佛(贾维维:榆林窟第 3 窟壁画与文本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年,第 309310 页。)、白伞盖母(廖暘:1115 世纪佛教艺术中的神系重构(二),故宫博物院院刊2016 年第 5 期,第 8 页。)、金刚手(朱生云:榆林窟第 29 窟壁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年,

6、第 34 页。)、不动明王(朱生云:榆林窟第 29 窟壁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年,第 35、36 页。杨冰华:敦煌西夏洞窟营建所涉佛事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 年,第 210 页。)等,阐述所具有的“降魔”功能。汤君:西夏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西夏学第十五辑,2017 年第 2 期,甘肃文化出版社,第 327 页。降伏无明胜势赞的汉文译名,学界先前有无明调伏权贵赞(孙伯君:西夏俗文学“辩”初探,西夏研究2010年第4期,第6页。)的译法,后龚溦祎引用了聂鸿音先生的译法和文本的部分内容,题为 降伏无明胜势赞(龚溦祎:贤智集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

7、20 年,第 23 页),本文采用了这一译法。本文所使用的图版是俄罗斯东方文献研究所提供的原始图版照片,所在编号为.120208 到.120252。151西夏语言文字研究注释:1:对译为胜势。如 口合本续 卷四中“”意为:胜势、佛。这里根据文意“佛性广博,法界俱德。愚圣盖合,本无差异”,也可以理解为“佛/众生”。因此篇名也可以译为降伏无明佛/众生赞,就文本中“佛”的概念来说,指的是每个扫除障蔽,拥有智慧,内心修行,解脱烦恼的众生,佛、众生实为一体。2:译为安忍铠。大智度论 卷十中有“忍铠心坚固,精进弓力强”的描述。文本中所说的“安忍铠”,应该指的是佛教中所说的“忍铠”,佛教中认为忍辱能防一切外

8、难,因此以甲铠为喻。3:译为三昧弓,如西夏的翻译佛典 经律异相 卷十五中有“”对应为中国藏西夏文献第 14 册,敦煌文艺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 年,第 119 页。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5 册,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 年,第 133 页。152152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三昧经”;禅源诸诠集都序 上卷“”对应为“真如三昧”。弓在佛典籍中常被比喻为精进,“三昧”可以认为是“禅定”。大智度论 卷第二八中说“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三昧指的是禅定的境界,有一段形容佛陀释迦牟尼三昧的禅定境界为,“受斯苦极,更增勇猛精进之

9、心。作是念言:我今住彼不动三昧,身口意业皆得正受。入第四禅,远离喜乐,遣于分别。无有飘动,犹如虚空。”文本所说“一一衣安忍铠,一切执三昧弓”是以“弓”配于“定”,“三昧弓”应为“禅定弓”,后文中的“禅弓”也应该指的是“禅定弓”。4:译为精进。佛教将精进大致分为三种,成唯识论 认为有“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披甲精进之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容是勇猛、不倦、不退。结合鲜卑宝源在文本中“尔时双方,彼此交兵,精进迫战,一无反顾”的相关表述,因此文中是为“披甲精进”。5:译为猕猴。是以当前之事物为喻。将众生的心性譬喻为猕猴,古人认为猕猴的心性是舍一取一,佛教中认为众生的心性也同样如此。因此猕猴一般被佛

10、教用来比喻心性不定。6:译为明王。佛教中常见用于表达智慧的概念。用智力摧毁一切魔障的,也被称之为“明王”,也具象为具体的佛,不动明王。佛教不动明王的形象中,其所持之剑称为降魔剑,具有象征的意义。说明其主要功能就是奉大日如来教令示现愤怒身,降伏一切诸魔。汉译:降伏无明胜势赞慈悲六趣类愚俗,本忘真觉贪嗔增。是以魔胜意迷醉,无知无觉受死生。一时急跃往龙宫,伸手无明大山摧。爱海皆撒天中布,三界有流尔时破。今闻:佛性广博,法界俱德。愚圣盖合,本无差异。众生迷醉,真如理忘,死生轮回。解脱不求,六趣来往。爱水中流,贪嗔痴掩。无明暗沉,刹那求乐。牢狱自投,是以四魔复诱。心哉寻利,五聚山中。勇军已攻,贪嗔烧起。

11、诸善皆燃,妄思尘土。智日已蔽,菩提道场。一时截断,涅槃如法。四面掩平,此号令声,大地震动。八面杀气,天色已红。心王恐惧,呼唤勇将,六波罗蜜,法堂议之。十八界内,令集四军,紧急指挥,遍告军令。发放矛戟,齐击法鼓。一一衣安忍铠,一切执三昧弓。肘上尽皆挂禁戒盾,菩提心自各骑精马。彼时双方,互相攻击,精进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国家图书馆、甘肃五凉古籍整理研究中心编:中国藏西夏文献第 5 册,敦煌文艺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 367 页。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黑水城文献第 25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年,第 189

12、页。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5 册,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 年,第 268 页。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 册,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 年,第 581 页。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1 册,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 年,第 51 页。赵伟编:中国古代佛教思想文化与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年,第 272 页。153西夏语言文字研究迫战,义无反顾。发至中途,刀箭如雨。尸体蔽地,血流如海。魔军败逃,人不救护。六根道中,先军已伏。争先恐后,逃之不得。念生生将俘无明将军。以绳捆颈,取于智将。汝今罪重,不闻佛旨。使诸有情不得

13、安乐。皆伏问因,无有可答。心王依旨,研磨智剑开解。王惊乃斩三段。此后法界永常安定。乃随宏愿今时圆满,今日而后,独尊已是。颂言:胜势初心缚狮子,用结以缚自无主。我今力弱故无志,鸦亦犹如金翅鸟。一时勤起磨智剑,无明烦恼恶网俘。妄测足迹不一者,彼时三界大自在。如来已绝二千年,殊特智者皆已伏。佛界有仙我沉没,末法时中人身得。今人族为德愿全,上贤尊相如同敬。呜呼此人多挂碍,微尘尊中未一遇。未悟三乘人爱骄,惟盗衣食聚养业。日日使贪嗔盛增,夜夜寻愚掩此眠。以此终将前一世,罪过并非善所有。猕猴爱呼释而呼,兵戈自毁内自隐。十二时中恶多做,福修之威力亦弱。千里林中木烧起,何云以草梢露救?所恃因此无众缘,魔王庆喜显

14、满愿。使八万四千众聚,军中已布五聚首。菩提道路将夺之,涅槃如围寻此攻。自各同声者号令,五种箭释空中雨。智臣闻此意不乐,心王至此求寻旨。六波罗显悉皆唤,伏毒解脱殿中卜。使勇士皆聚商议,八圣以财赏庄严。每一菩提心骑马,智将军令如火焰。身着忍甲开禅弓,同时放箭发向敌。迫战而持精进剑,禁戒盾牌肘上挂。心王三千威仪现,放布施枪击法鼓。四无量军为一口,大人静思寻权利。彼时双方人上投,一结所为皆已合。中途上遣齿牙磨,邻以利匕首刺矛。一时魔军力衰败,自各皆逃无人救。六根道中隐已设,生生无明将将俘。汝今佛诏尚未闻,又有情于悲不有。问闻拜礼以命索,己罪悬知答不有。明王石上智剑磨,妄察足迹皆已扫。无明将军观其言,惊

15、恐心慌骨已裂。心王因旨为三段,毒根皆断不复活。因此法界永安定,依意十方众生渡。无量劫中随所愿,今日喻后已圆满。今此于上惟独尊,三千界中大自在。有学者认为文本的故事原型可能是菩萨摩诃萨摧伏魔军。但是文本的“降魔”原型应该是佛陀释迦牟尼坐菩提树下禅定降伏魔军悟道。另外,“降魔”作为释迦牟尼成道的八个过程之一,这个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包括智慧、禅定等,因此“降魔”的内涵中也指代了佛教的修行法门。依据文本,鲜卑宝源阐述的是佛教修行法门“降魔”中典型的“降伏四魔”。降伏无明胜势赞 并没有直接阐释义理,在说理的同时增加了较多的故事性内容,以具体易懂的战争、作战为喻,传达抽象隐微的内心世界的修行方法与历程。经过

16、实体化、拟人化的 龚溦祎:贤智集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年,第 23 页。佛教“降魔”的故事还有另一个,是根据贤愚经须达起精舍缘品等扩展的出家弟子舍利弗降伏外道的故事。两者故事内容不同,却同名为“降魔”,均是“降魔”主要的内涵之一。降伏无明胜势赞仍是释迦牟尼“降魔”故事引申的“降魔”。日本学者秋山光文,根据最早的梵巴文献 SuttaNipta 为依据,说“魔”是释迦牟尼心中,苦恼的具体化、拟人化。也就是说“魔”是观念化的魔。“另一最早文献 Suttanipta:精勤经 Padhnasutta,释尊袭魔军欲望、嫌恶、饥渴、妄执、倦怠、恐怖、疑惑、强情释尊心中抽象的苦恼、拟人化具

17、体的魔众表。”(转引自永田郁南降魔成道图魔众图像关一考察型图像系谱,佛教艺术2002 年 1 月,第 30 页。)154154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历程,将烦恼无明视为魔军,作为与心对立的一面,与之开战。鲜卑宝源认为众生心所起的贪欲、嗔怒、愚痴需要通过禅定(忍辱)、布施(持戒)、精进(智慧)克服。修行有成,则视战胜、降伏、破坏与摧灭对手魔军,以此表达治无明烦恼有成。降伏无明胜势赞 也展现了“降魔”的主体从释迦牟尼到菩萨摩诃萨的转变过程,菩萨摩诃萨可以理解为有情众生,是有着智慧、勇气、忍辱特性的有情众生。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中有这样一段解释: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如是菩萨摩诃萨,以何

18、因缘于大有情众中定当得为上首?”佛告善现:“以此菩萨摩诃萨发金刚喻心决不退坏,由此心故,于大有情众中定当得为上首”。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何者名为菩萨摩诃萨金刚喻心?”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生如是心:我当擐坚固铠,于无边生死大旷野中,摧破无量烦恼怨敌。我当枯竭无边甚深生死大海我当以三乘法拔济一切有情,皆令于无余依涅盘界而般涅盘我当纯以应一切智智心,修行六波罗蜜多。”这一段从内容上看,解释了何为菩萨摩诃萨,也解释了菩萨摩诃萨如何摧破烦恼如何“降魔”,只不过这里将无明烦恼譬喻为怨敌。其中也蕴含了 降伏无明胜势赞 中众生内心修行的一般逻辑:众生受生死诸烦恼侵袭内心的精进修心自我解脱众生解脱生死诸

19、烦恼事。这一过程,是排除诱惑、正视内心、寻求解脱的过程,也体现了自我解脱以及众生解脱。佛教义理层面修行重视内求,“诸佛解脱,只令于众生心行中求。不于余处求。何者?只谓众生系缚心”,文中“胜势初心缚狮子,用结以缚自无主”也表达了众生内心的束缚,所以要寻求内心的解脱。降伏无明胜势赞 体现了鲜卑宝源对众生可以通过内心修行寻求解脱的认知,而非他力拯救,鲜卑宝源以“如来已绝二千年,殊特智者皆已伏。佛界有仙我沉没,末法时中人身得”的表述强调自我修行、自我拯救,认为众生只要自我觉悟了真理,就可以成为觉者,也就是成为一个“佛”。所谓“佛”“菩萨”,也是众生在自我修行中觉悟了真理,又传授、教诲给其他众生的“大有

20、情众”,大乘佛教就已经明确提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的概念。正如 降伏无明胜势赞 中所说“因此法界永安定,依意十方众生渡。无量劫中随所愿,今日喻后已圆满”,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1 册,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 年,第 268 页。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 134 页。155西夏语言文字研究在自我解脱的同时,也强调众生的解脱。二从佛典而来的“降魔”主题作品出现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文本中。在鲜卑宝源的 降伏无明胜势赞 之前,关于“降魔”情节的演绎、发挥就已经开始了,如 十二因缘六字歌词“终日于家,某年某月日,忽法王

21、符下,追唤征伐:四大五荫,六根大贼。余即骑大精进马,腰带利智剑刀,脚踏平等地,手把禅定弓。放大智慧箭,射破身中三十六贼,摧碎为微尘”,已经展现了明显的文学化的倾向,具有世俗气息。通过文献之间的比对,发现 降伏无明胜势赞 文本结构、情节内容可能更多地受到了同时代宋朝禅师圆悟克勤的 夹山无碍禅师降魔表的影响,以下将通过图表展示。表一:降伏无明胜势赞正文部分与夹山无碍禅师降魔表的关联降伏无明胜势赞夹山无碍禅师降魔表内容相关部分今闻:佛性广博,法界俱德。愚圣盖合,本无差异。臣闻:三乘路广,法界无涯。智海晏清,十方安泰。众生迷醉,真如理忘,死生轮回。解脱不求,六趣来往。爱水中流,贪嗔痴掩。无明暗沉,刹那

22、求乐。牢狱自投,是以四魔复诱。时有魔军兢起,侵扰心田。六贼既强,心王惊动。朝生百怪,暮起千邪。撼惑真如,困劳法体。包括墓志铭、文人诗集、俗文学作品等,诸如“又曰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宋 程俱:北山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年,第 61 页。),或如程丞墓志中所说“以空惠而摧六贼而伏四魔长出六天之外”(清罗振玉:中国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山右冢墓遗文,第 12 页。),再比如“忍铠常穿,四魔不胁,智剑常拔,三灾不怯,何以奉佛?”(清王昶:中国历代石刻史料汇编金石萃编唐六十七,第 67 页。)项楚:唐代白话诗派研究,巴蜀书社,2005 年,第 101 页。关于夹

23、山无碍禅师降魔表的作者尚未有明确的定论:夹山无碍禅师降魔表和佛印禅师降魔表在内容上完全一致,但是作者署名却有不同。夹山无碍禅师降魔表附在碧岩集的书卷末,碧岩集是禅学经典之一。此书经圆悟克勤(因为圆悟克勤曾住持夹山灵泉禅院,也被称为夹山无碍禅师。)门人编撰,成书共计 10 卷,并以夹山的别称“碧岩”命名为碧岩录。大正藏卍续藏经和清龙藏中的碧岩录,均附有夹山无碍禅师降魔表。汉文佛教文献中有禅门诸祖师偈颂一书,其中收录了佛印禅师降魔表。禅门诸祖师偈颂为宋代子升所录,日本续藏经和卍续藏经中均有收录禅门诸祖师偈颂。本文以夹山无碍禅师降魔表(宋圆悟克勤: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 1,嘉兴藏(万历版大藏经,东京

24、大学总合图书馆藏)补第 18 帙,第 1 册,57ab 页。)为主要称呼。西夏的出土文献中有碧岩录卷一残片(俄藏.1044),也有佛印禅师心王战六贼出轮回表残片(俄藏 A20V14),宗舜认为“A20V14 字体与 TK272 一致,仅仅只是墨色深浅不同”,“可以将TK272视为俄A20V14的前面部分。”(宗舜:俄藏黑水城文献 之汉文佛教文献续考,敦煌研究,2004 年第 5 期,第 92 页。)也就是 A20V14 与 TK272 可以合为佛印禅师心王战六贼出轮回表,从作者署名来看,佛印禅师心王战六贼出轮回表应该是汉文的佛印禅师降魔表。夹山无碍禅师降魔表和佛印禅师降魔表内容相同,佛印禅师(

25、10321098)和夹山无碍禅师(10631135)的生卒年也早于降伏无明胜势赞(1188)的刊印时间,鲜卑宝源大概率是可以阅读到夹山无碍禅师降魔表或佛印禅师降魔表从而展开西夏文本的创作。156156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续表降伏无明胜势赞夹山无碍禅师降魔表内容相关部分智日已蔽,菩提道场。一时截断,涅槃如法。菩提道路,隔绝不通。破坏涅槃,伤残三宝。勇军已攻,贪嗔烧起。诸善皆燃,妄思尘土。尘劳翳日,欲火亘天。飘荡法城,焚烧圣境。心王恐惧,呼唤勇将,六波罗蜜,法堂议之。十八界内,令集四军,紧急指挥,遍告军令。发放矛戟,齐击法鼓。臣乃见如斯暴乱,恐佛法以难存,遂与六波罗蜜商量,同为剪灭。遣

26、性空为密使,听探魔军。见今屯在五蕴山中,有八万四千余众。既知体势,计在刹那。遂点十八界雄兵,并立体空为号。一一衣安忍铠,一切执三昧弓。肘上尽皆挂禁戒盾,菩提心自各骑精马。人人有无碍之力,个个怀勇健之能。直心为见性之功,一正去百邪之乱。擐坚固甲,执三昧锵。智箭禅弓,光明慧剑。彼时双方,互相攻击,精进迫战,义无反顾。发至中途,刀箭如雨。尸体蔽地,血流如海。魔军败逃,人不救护。六根道中,先军已伏。争先恐后,逃之不得。念生生将俘无明将军。以绳捆颈,取于智将。汝今罪重,不闻佛旨。使诸有情不得安乐。皆伏问因,无有可答。心王依旨,研磨智剑开解,王惊乃斩三段。向大乘门中训练,寂灭山内安营。三明岭上开旗,八正路

27、边排布。遣大觉性,为捉生之将。游历四方,搜求妄想之踪,抄截无明之迹。复使慈悲王,破三毒之寨。忍辱帅,伐嗔怒之城。精进军,除傲慢之妖。喜舍士,捉悭贪之贼。逡巡而魔军大起,杀气冲天。臣乃部领摩诃,一时齐入。当尔之时,眼不观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了味,身不受触,意不攀缘。一志向前,念念不退。倏忽而魔军大败,六贼全输。杀戮无边,扫除荡尽。生擒妄想,活捉无明。领向涅槃场中,以慧剑斩为三段。此后法界永常安定。乃随宏愿今时圆满,今日而后,独尊已是。因兹三明再朗,四智重圆。内外无瑕,廓然清净。心王坐欢喜之殿,真如登解脱之楼。自性游无碍之堂,三身踞法空之座。从兹法界宁静,永绝嚣尘。共度生死之河,齐到菩提之

28、岸。魔军既退,合具奏闻。共同要素魔军、心王、真如、菩提、涅槃、六波罗蜜、五蕴、八万四千、十八界、坚固甲、三昧锵(弓)、禅(定)弓、慧(智)剑、无明、三毒、披甲精进、三段、解脱核心观点以内求的方式,经过“降魔”修行,战胜无明烦恼,追求自我和众生获得解脱。手法以战争为喻,通过拟人化、具象化的方式,阐述“降魔”修行的义理。157西夏语言文字研究双方主体部分都是从“X 闻”为开头,虽文本内容并未完全一致,但是整体结构、内容情节、主要文本要素、核心观点却极为相似,都以战争为譬喻,通过拟人化、具象化的方式表达核心观点。比较来看,降伏无明胜势赞 在文体上借鉴了佛典的形式,多了颂言部分。这表明,降伏无明胜势赞

29、 文本之于 夹山无碍禅师降魔表 并不是历时性的递进关系,而是在可能的脱胎而生的过程中,依然保持着佛典的痕迹。佛典对其影响也体现在内容上,比如“爱水中流,贪嗔痴掩。无明暗沉,刹那求乐。牢狱自投,是以四魔又诱”化用了 佛说八大人觉经 中的“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伸手无明大山摧”“爱海皆撒天中布”也与 摩诃止观 卷5“倾邪山,竭爱海”相对应。可以说,降伏无明胜势赞 中关于“降魔”情节的演绎、发挥,既有历时的表达该主题文本的影响,也有共时“降魔”主题文本的渗透,“文本是历史的文本,也是历时与共时统一的文本”结合前文中提到的西夏流传的诸多“降魔”佛典,以及鲜卑宝

30、源多渠道阅读“降魔”主题文本的可能性,我们虽然无法推测其具体的创作,但似乎能够观察 降伏无明胜势赞 若隐若现的原貌。降伏无明胜势赞 的出现也说明了西夏开放、吸收的文化态度,故而鲜卑宝源能够使用化用、拼贴、模仿等方式,吸收融合了不同文献中关于“降魔”的阐述,保留佛典的义理精髓,有选择地进行西夏“降魔”文本再创作,论述了自我及众生之心如何从烦恼中解脱的修行。三纵观不同的“降魔”主题的作品中,包括墓志、俗文学作品、文人诗集等在内,以佛陀释迦牟尼为原型展开的“降魔”修行方式基本相同,所使用的元素也基本相同,只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至迟到鲜卑宝源进行“降魔”文本创作的时候,文学作品的“降魔”表达,就已经形

31、成特定的创作模式,有基本的结构逻辑,连接成一个比较稳定的整体,且处于有序的状态,被广泛运用于各类故事、文本、作品中。但这种稳定并非没有变化,由于不同的表达主体所拥有的知识结构、身份等的不同,以及社会环境等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该主题经由个体创作发挥后的,以及在传播过程中经过受众的选择,内容也会被选择性地保留,比如 夹山无碍禅师降魔表 和降伏无明胜势赞 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降魔”的基本稳定的逻辑结构和元素也会进一步演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黑水城文献第 24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年,第 154 页。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

32、新修大藏经第 46 册,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 年,第 58 页。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396 页。降伏无明胜势赞中的与敦煌本破魔变也展现出一定的联系。如“一一衣安忍铠,一切执三昧弓,悉皆肘上挂禁戒盾,菩提各自骑乘心马”对应破魔变中“且着忍辱甲,执智慧刀,弯禅定弓,端慈悲箭,骑十力马,下精进鞭”(项楚: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中华书局,2019 年,第 473 页。)破魔变也表达的是佛陀释迦牟尼的故事,这也进一步佐证了降伏无明胜势赞的原型为佛陀“降魔”成道。158158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绎发展,再逐渐衍生到各个不同的作品中。较为突出的

33、典型是“降魔”也成为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神魔题材作品形成的因素之一。以其中的集大成者 西游记为例,“降魔”为 西游记等神魔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情节设计基础:西游记 中唐僧师徒降妖除魔、历经磨难、终成正果的故事与“降魔”经过内心修行得道的基本逻辑相同。具体来看,学界早前对敦煌表现降魔主题的 降魔变文 破魔变 等对西游故事早期演化、形成有着一定影响已经有诸多论述。西游记 所写的一连串降魔之役可以理解为对自我心灵中何种欲望的克服。西游记 讲述所谓的“降魔”是“修心”的过程,比如,第十三回写唐僧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第十四回中也有“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这

34、样明确的点题之句,第十九回乌巢禅送给唐僧 心经 的故事情节,第七十八回中有“一念才生动百魔”等句。也有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这样较为明显地阐述了“降魔”的故事与义理的情节内容。第十四回中将六贼表述为“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六贼的名称以及孙悟空打死“六贼”的情节清晰地展现了叙述中“降魔”义理的具象化、人物化、故事化,让义理与神魔、现实世界之间产生了连接。同时也应该看到,西游记 求取真经普度众生与“降魔”自救与救众生的主题是一致的。西夏也参与到“降魔”的故事情节、内容的演绎、补充的过程之中,在

35、形成西游降魔故事的过程中也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如前文所言鲜卑宝源的“降魔”展现了与敦煌 破魔变 之间存在的种种联系,而且其与 西游记 中的降魔除妖使用的寓言、譬喻(两者均以战争、作战譬喻修行)的手法之间展现出一定的关联性。不能忽视的是,原本关于“降魔”更多的是为了展现义理,后人经过加工演绎及深度的文学化,直到鲜卑宝源的“降魔”文本出现的时代,“降魔”作品在情节上已经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内容及详细的作战过程描写。西夏参与到该主题的创作中 诸如林聪明(参见林聪明敦煌俗文学研究,台湾私立东吴大学、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84 年,第 304 页、第307311 页)、陈寅恪(陈寅恪:陈寅恪先生全集

36、,里仁书局,1979 年,第 1409 页)、刘大杰(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 368 页)、李润强(李润强:降魔变文破魔变文与西游记谈敦煌变文和古代神话小说的渊源关系,社科纵横1994 年第 4 期,第 2942 页。)等人的研究。陈文新、乐云:西游记:彻悟人生,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67176 页。明吴承恩:西游记,中华书局,2014 年,第 189 页。明吴承恩:西游记,中华书局,2014 年,第 202 页。明吴承恩:西游记,中华书局,2014 年,第 996 页。明吴承恩:西游记,中华书局,2014 年,第 202 页。明吴承恩:西游记,

37、中华书局,2014 年,第 210 页。寓言手法等相关研究参见张静二西游记人物研究(张静二:西游记人物研究,学生书局,1984 年,第 1721 页);郑明俐西游记探源(郑明俐:西游记探源(上册),文开出版社,1982 年,第 4461 页。)159西夏语言文字研究来,“魔军”“心王”等形象在共同的塑造中也更突出、更丰满,较为接近纯粹的故事叙述。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降伏无明胜势赞 对西游降魔故事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这种补充,或体现在 降伏无明胜势赞 细节上的譬喻,比如猿猴之喻。虽然佛教中以猿猴为喻较为常见,但目前并未见于 降伏无明胜势赞 之前其他“降魔”文本。降伏无明胜势赞中关于“猕猴”的原文

38、是“猕猴爱呼呼而释,自毁兵戈自内隐”,表达了心性不定之意。西游记中孙悟空被称“心猿”,如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第三十四回“魔王巧算困心猿”。猿猴的譬喻与“心猿”的形象内涵息息相关:佛教视猿猴为内心不定的象征,“心猿”的称呼也是取其心性不定之意,“心猿”的“降妖伏魔”是修心的过程,“降魔”内涵之一强调的也是内心的修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西夏对 西游记 中“降魔”的主力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传播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西夏遗存有多幅取经图,目前学界大概认为有 7幅。而且西夏亦出土有猴面的人物彩塑。此前学界有观点认为孙悟空与西夏民族文化中的猴崇拜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不论是文学、艺术等

39、方面,西夏都深入参与到西游“降魔”故事形成、“降魔”人物塑造之中。结语“降魔”作为中国文学、艺术重要创作主题之一,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众多创作者们围绕这一主题以各种艺术手法、表现形式进行书写、创作。西夏的鲜卑宝源或在吸收大量来自不同“降魔”主题作品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创作,以西夏社会熟悉的文字、表达方式,期望将“降魔”的修行法门传播,用以教化劝导众生。降伏无明胜势赞 中的“降魔”具有修行人自我证悟的特征,探究的是诸法实相,追求的是自我及众生内心的解脱。降伏无明胜势赞 中战争、战斗譬喻的使用将“降魔”表述得更为形象生动,猿猴的譬喻及西夏的“猴行者”形象的壁画、明吴承恩:西游记,中华书局,201

40、4 年,第 407 页。明吴承恩:西游记,中华书局,2014 年,第 459 页。关于取经图的具体遗存数量存在一定争议,目前争议较小的取经图有:榆林窟第2窟主室西壁北侧 水月观音 右下角取经图、榆林窟第 3 窟主室西壁南侧普贤变中部取经图、榆林窟第 3 窟主室东壁北侧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经变下部取经图、榆林窟第3窟西壁北侧 文殊变 中部取经图、东千佛洞第2窟主室南壁西侧 水月观音 中部取经图、东千佛洞第2窟主室北壁西侧 水月观音中部取经图(参见汤晓芳、陈育宁编著西夏艺术,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4、5、18、21、25 页。)文殊山古佛洞窟顶右侧水月观音左下角取经图(图版参见邢耀龙榆林

41、窟发现西夏第七幅玄奘取经图,西夏学第二十三辑,2021 年第 2 期,甘肃文化出版社,第 261 页。)另外,台湾学者简佩琦敦煌壁画取经图再议一文中认为榆林窟第 29 窟中存在两幅取经图(简佩琦:敦煌壁画取经图再议,玄奘佛学研究2017 年 3 月,第 7577 页),这一观点与 2009 年刘玉权的看法不同,刘玉权认为 29 窟水月观音中未存在取经图(刘玉权:榆林窟第 29 窟水月观音图部分内容新析,敦煌研究2009 年第 2 期,第 13 页。)另外,笔者认为黑水城出土的艺术品中也存在两幅取经图。西夏的猴面人物像分析具体参见汤晓芳的西夏雕塑和壁画中的猴面人物(汤晓芳:西夏雕塑和壁画中的猴面人物,西夏学第十六辑,2018 年第 1 期,甘肃文化出版社,第 103109 页。)有关研究参见何卯平、宁强孙悟空形象与西夏民族渊源初探(何卯平、宁强:孙悟空形象与西夏民族渊源初探,敦煌学辑刊2018 年第 4 期,第 6475 页。)160160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塑像等,展现了西夏与神魔小说代表 西游记 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进一步而言,从佛典演化而来的“降魔”文本在逐渐演化的过程中,是形成内容更加丰富的神魔题材作品的影响因素之一。可以说,中国古代神魔题材作品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参与、共同书写,西夏也是中国古代神魔题材作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责任编辑:段玉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猜你喜欢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诚招英才     服务填表     联系我们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