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认识的数课 案课题我们认识的数课型活动课案序第11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用学过的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培养数感。2使学生经历猜一把蚕豆、一把花生米和一把黄豆粒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提高估计能力。3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用100以内的数正确描述生活中事物。 教学难点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数感。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每小组一张表格纸。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一、师生对话,导入活动二、开展活动,体验感悟三、活动总结,拓展延伸出示百数表。谈话:小
2、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这些数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这节活动课就来看看我们认识的这些数怎样在生活中出现的。 (板书课题:我们认识的数) 1.“说一说” (1)投影出示教科书第44页第一幅图,给四个小朋友取名字:小华、小刚、小东、小月。(2)观察这些同学是怎样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的。 小华说:我们楼里住了24户人家。 小刚说:我班有42名同学。 小东说:我家养了75只兔子。 小月说:我国有56个民族。 师:我们伟大的祖国有56个民族,多大的一个家呀!真让人自豪。 (3)提问:你也能像他们那样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我们认识的数吗?跟你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吧。 学生在小组内说完后,在全班组
3、织交流。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在我们的生活中,数的作用可大了,用数可以说清楚许多事情。只要细心观察,你还会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 (4)提问:谁来告诉我,你今年几岁了?你家里还有哪些人?你知道他们各多少岁? 讲述: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可见你们平时对家里人很关心。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小测试,看谁最聪明。 投影出示第44页第二幅图。 提问:这是小明的一家,一共有5个人。找一找,谁是小明?还有4个人各是小明的什么人?他们家有一个人今年64岁,你们猜猜这个人可能是谁?你有不同的想法吗?这个人还可能是谁?你是怎么想的? (5)谈话:你们都猜对了!在你们家里,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的岁数比较大,一般在60
4、岁左右;爸爸、妈妈大约30岁左右;而你们的年龄最小,今年还没有超过10岁。 (6)猜一猜老师的年龄,怎么样?2.“猜一猜” 谈话:小朋友们,通过刚才的说数,我们对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让我们用数做个游戏。请各小组拿出老师课前发的表格纸,做好准备,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 (1)先抓一把蚕豆,数数有几粒,要求组里同学轮流抓,组长做好记录并在全班交流。教师选一组把数据整理在黑板上。 提问:怎么会抓得有多有少?小结:手有大小,抓得有松紧,一般有十几粒。(2)再抓一把花生米,先猜猜大约有多少粒,再数数有多少粒,组长记下数据。比一比,猜得怎样?组长在全班交流。教师选同一组数据继续整理在黑板上。 (3
5、)最后抓一把黄豆,先不要数,你能估计大约有多少粒吗?然后数一数一把黄豆有多少粒,组长把各人数出的结果都做好记录,在全班交流。教师把同一组的数据板书。 讨论:同样是这一组的同学抓一把,为什么一把花生米比一把蚕豆的粒数多,一把黄豆又比一把花生米的粒数多? 小结:因为一粒黄豆比一粒花生米小很多,所以在估计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一把黄豆比一把花生米的粒数要多得多。 追问:如果抓一把绿豆,它的粒数比黄豆多还是少? 抓一把糖块,大约有几粒?(4)小结:看来同样的手去抓不同的东西,东西越大,抓的个数就越少;东西越小,抓的个数就越多。要猜得与实际比较接近,就得仔细观察,多多思考。其实刚才同学们的“猜”也可以说是估
6、计,这是一项本领,不光抓花生、抓黄豆的时候要用到估计,平时学习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估计。1.总结全课: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说什么? 2.拓展延伸:谈话:快下课了,美丽的校园在召唤我们,你看已经有小朋友走向了校园数数了!(投影出示第45页第二幅图)看看他们都数了什么呢?小朋友,你觉得还有什么可以数的呢?就让我们奔向校园的怀抱,出去数一数吧!看百数表,回忆认识的数。看图,自由给4个小朋友取名字,并根据要求说一说。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全班交流学生说家里人的年龄。观看课件猜一猜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猜老师的年龄。小组长组织组员分别抓一把蚕豆、一把花生米和一把黄豆,并数出粒数,做好记录。议一议猜一
7、猜,说一说。学生自主交流学习收获和学习体会。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数一数。用“百数表”引入教学,帮助学生回忆认识的数。充分利用图中四位同学的话,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发散思维,使他们说得更多更好。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使得学生了解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对爸爸、妈妈一般是多少岁,爷爷、奶奶等人一般是多少岁,有较为合理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讨论等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逐步增强估计的意识,掌握估计的方法,提高估计的能力。通过“启动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应用获得的解决问题的经验”等环节的设计,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校园里实际走一走,看一看,数一数,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