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直博生招生如何实现“量质双...生双向互动机制的探索与实践_党珂.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8112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直博生招生如何实现“量质双...生双向互动机制的探索与实践_党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直博生招生如何实现“量质双...生双向互动机制的探索与实践_党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直博生招生如何实现“量质双...生双向互动机制的探索与实践_党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023.3 27 招生与就业 DOI:10.16750/j.adge.2023.03.004 直博生招生如何实现“量质双升”?东南大学导生双向互动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党 珂 宛 敏 耿有权 薛广芝 摘要:以东南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探究了影响直博生招收规模和生源质量的各类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本科生培养阶段与研究生培养阶段衔接不够,博士生导师与本科生互动动机不强,给予在校直博生的关注和支持政策较少等。提出以共同申请、双向考核、双向支持、跟踪反馈为主的导生双向互动机制,实现了直博生招生的“量质双升”,并以此实践探索提出了国内高校提升直博生规模和生源质量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导生双向

2、互动机制;直博生;生源质量;研究生教育 作者简介:党珂,东南大学研究生院研究实习员,南京 210096;宛敏,东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讲师,南京 210096;耿有权,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南京 210096;薛广芝,东南大学研究生院研究实习员,南京 210096。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遇到一系列“卡脖子”问题,急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攻关。如何较快培养大量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内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自清华大学首次开展直接攻博改革试点后1,一批高校在国家政策精神的指导下,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启动直博生招收和培养工作,努力塑造引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优秀人才。20

3、20 年 9 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加快了改革进程2。多所研究型大学大幅扩大直博生规模,例如清华大学多个院系减少接收学术型硕士推免生,鼓励推免生直接读博,直博生日益成为该校招收推免生的主体;上海交通大学实施“致远荣誉计划”,2019 年该校直博生比例增幅达到 45%3。然而,大学在扩大直博生招收规模的同时却忽视了直博生的生源质量问题,对直博生的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4-6。直博生招生如何实现“量质双升”,显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一、博士优选招生的国际经验及相关研究成果 因“直博”是优秀本科生在取得推免资格后与导师双向选择的结果,在招生方式上与普通招考有所不同,目

4、前国内针对普通招考方式提升生源质量的方法,包括精准招生宣传方案、优化复试环节、增加学生奖助支持、加强与兄弟院校合作等7-10,对于提升直博生生源质量并不完全适用。有学者认为,及早物色、热心引导、精心培育,才能喜结硕果11;提高工科直博生培养成效,要注重选拔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并提前培养12;从这些研究结论可以看出,直博生的生源质量与本科阶段的提前选拔和能力基础有密切关系。西方发达国家很多高校中,取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可以直接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直博生是其博士生招生的主要部分。研究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均十分注重本科生科研,本科生的科研经历对其学术兴趣、认知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13,以及对未来发展

5、和学业深造有重要作用14。因此,提升直博生生源质量要从发挥优秀本科生的主动作用入手。同时,多位学者在研究国外博士生招生模式中均提到了导师的自主权问题。例如,吴照云等在总结法、德、英、美四国高校博士生招生模式后,认为博士生招生大体可以分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两种,其中欧洲模式的招生过程是一个师生双向选择的互动过程15。谢金丹等人在总结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生招生生源质量保障机制的经验 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2020 年度重大课题“研究生教育的育人规律研究”(编号:2020ZAA4)2023.3 28 招生与就业 基础上认为,应从招生权力下放、责任落实到位,完善招生工作流程(建立

6、师生双向了解和选择机制),完善培养过程中的分流机制三个方面提升博士生生源质量16。万圆认为教师拥有实质性自主权是美国博士生招生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国内高校应先通过提高博导配套经费的额度、让导师承担起培养质量后果来增强导师的责任风险,再扩大导师自主权,由教师掌握实质上的录取决定权17。梁传杰认为目前国内博士生招生工作存在导师缺位问题,高校要实现招生主导权力逐步向研究生导师的移交,实现研究生导师主导、高校监督、政府指导的多元共治18。蔡红红等对本科生调研后发现,影响读研与从事科研意愿的最大因素是与导师的接触程度和导师风格19。因此,导师在引导和选拔优秀直博生中起到关键作用。二、影响直博生招收规模和

7、生源质量的因素 1.影响因素调查 本研究采取问卷的方式,分别面向博士生导师和 2022 年度已获推免资格的本科生、2023 年度预备推免的本科生展开调查,主要对博士生导师招收直博生和学生选择直博的意向及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回收博士生导师有效问卷 110 份,本科生有效问卷 732 份,其中来自已获推免资格学生的问卷 385份、来自预备推免学生的问卷 347 份。110 位博士生导师中,59 位首选生源类型是硕博连读生(占 53.6%),31 位更倾向于选择直博生(占28.2%),20 位倾向选择申请考核生(占 18.2%)。导师不想招收直博生的主要原因有:直博生科研训练不足、对攻博基础认识和规

8、划不足、易产生畏难情绪(见表 1)。还有导师反映:直博生年龄小,承压能力不足;师生之间缺少提前磨合等。因此,在导师招收博士生指标有限的前提下,他们更愿意招收已有科研训练基础、对攻博有明确计划且磨合较好的硕博连读生。已获推免资格的 385 名学生中,选择直博的仅占 9.9%;预备推免的 347 名学生中,选择直博的占37.5%。关于未选择直博的原因,两类学生的考虑基本相同:主观认识方面,由于本科生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自身对科研领域接触不深、对攻博认识和规划不明确、有畏难情绪等是主要原因;相比而言,专业兴趣对于本科生是否选择直博的影响微乎其微。与之相对,德国 85%的博士生表示在读博动机上,对自己

9、的研究方向有强烈的兴趣20。客观环境方面,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职业环境和就业方式趋于多元,大多数优秀本科生倾向于选择攻读硕士学位后直接就业;同时,学生对于自身的社会适应性考虑较多,包括经济水平、年龄等。其他顾虑还有:直博后个人婚恋问题解决难;目标就业单位招聘学历“水涨船高”,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要求“海归”博士,无奈选择出国读博等(表 2)。表 1 博士生导师不愿招收直博生的原因(多选)原因 频次 比例(%)直博生本科期间未经历系统、深入的科研训练过程 50 63.3 直博生对自身攻博基础认识不足、规划不足 50 63.3 直博生年龄小、意志力不够坚定、易产生畏难情绪 26 32.9 其他原

10、因 8 10.1 表 2 推免生和推免预备生不想直博的原因(多选)原因 推免生 推免预备生 频次 比例(%)频次 比例(%)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 28 8.1 22 10.1 硕士毕业就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66 19.0 72 33.2 未深入接触科研领域,对攻博认识不足 241 69.5 157 72.4 对自身攻博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划 205 59.1 141 65.0 觉得自己读博难以按期毕业,有畏难情绪 132 38.0 85 39.2 攻博导师直博生名额已满 10 2.9 0 0 个人经济压力较大 37 10.7 36 16.6 年龄偏大 18 5.2 26 12.0 其他原因 19 5

11、.5 14 6.5 2.关键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从博士生导师视角还是从学生视角,对于选择直博(生)的主要顾虑均包含 2023.3 29 招生与就业 科研经历不足、对攻博认识不足、规划不足、存在畏难情绪等。我们认为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本科生培养阶段与研究生培养阶段衔接不够。我国高等教育现行的“分段式”培养模式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本科生培养阶段与研究生培养阶段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连贯性不足。国内大多高校对本科生的培养均以课程学习为主,对于科学研究方面的要求较少,缺乏专门的本科生科研培养机制和保障机制,提供的科研活动形式也较为传统、单一,致使直博生在攻博前对于科研的认识不足、理

12、解模糊,部分学生研究经历较少,对于科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不充分,竞争力较弱。将其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博士生需要导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对导师的吸引力不够。(2)博士生导师与本科生互动动机不强。当前,重视科研而忽视教学的问题在国内大学中比较突 出21,以“双一流”建设大学为主的研究型大学更是如此。博士生导师将主要精力倾注于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上,在本科生教育方面仅承担授课任务,投入精力较少,与本科生主动沟通的意愿不强,对本科生关注较少。学校推行导师制后,为本科生配备了导师,但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沟通载体,实施效果不佳。(3)学校给予在读直博生的关注和支持保障政策较少。直博生在博士生中占比少,学校对

13、直博生这一群体的关注和宣传较少,使得本科生对直博生群体的学习生活状况并不了解,因此在选择直博时有畏难情绪。同时,直博生相较其他博士生学制更长,目前学校针对这一群体培养的支持政策不足,学生认为自己难以按期毕业的风险大;导师因与直博生提前沟通磨合较少,认为直博生科研基础和后期发展普遍不如硕博连读生,招收他们的风险大。三、东南大学导生双向互动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1.设计理念 根据东南大学调查结果和原因分析,我们认为做好本科生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衔接,增强博士生导师和本科生互动动机、加大对直博生培养阶段的支持力度等方式能够消除师生对于选择直博(生)的顾虑。从学生的角度,学校应在本科生培养阶段创造更多的

14、科研训练机会,让本科生与博士生导师拥有联系的平台和机遇,让导师参与学生的未来规划和研究方向的确定;同时在博士生阶段从学校层面给予支持和关注,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科研建立信心。从导师的角度,学校应提供支持政策,增强导师与优秀本科生交流沟通的主动性,引导其尽早物色、尽早培养优秀本科生。基于以上理念,东南大学于 2021 年启动了直博生“至善优选”专项招生计划试点工作(以下简称“优选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能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该计划主要面向 2022 年度直博生,着力精准选拔和创新培养体系建设,建立了以共同申请、双向考核、双向支持、跟踪反馈为

15、主的导生双向互动机制。导生双向互动机制对于提升直博生生源质量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从导师和学生角度分别制定支持政策,增加了师生选择直博(生)的收益,为导师和学生的互动提供了驱动力。师生共同申请为导师和学生提供了沟通平台,师生互动时双方获取的信息更加丰富,对彼此的了解更加立体。导师和学生同时作为考核对象使师生形成利益共同体,促使双方互动更加深入。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通过由过去直接资助研究生转变为资助教授的研究项目,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师生利益交织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彼此直接互利互惠的关系更加显著22。跟踪反馈机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直博的风险,帮助学生化解了畏难心理(见图 1)。2

16、.具体做法及其效果 2021 年 8 月,学校印发了东南大学关于开展本科直博生“至善优选”专项招生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主要包含五方面内容:共同申请。直博生和其指导教师共同申请计划,并在申请阶段共同制定博士生阶段的研究课题和培养方案。这一举措旨在引导学生提前与意向导师建立联系,进入科研领域、掌握科研方法、积累科研经验,并与导师充分沟通磨合。在与导师共同确定课题和培养方案的过程 2023.3 30 招生与就业 图 1 导生双向互动机制作用示意图 中,学生对自身在博士生教育阶段的学习建立了清晰认识和明确规划,还有机会与同门师兄师姐进行沟通联系,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博士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为自身攻博做

17、好心理准备。双向考核。学校组建第三方专家组,从直博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博士生导师提供的资源、平台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着重考察直博生本科期间科研经历、专业实践竞赛等情况,同时考察指导教师科研成果、承担重大项目、参与大平台建设、指导博士生水平等情况,并对师生共同制定的博士生阶段培养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着力选拔一批有一定科研基础、具有创新潜质且具有良好的培养条件的优秀直博生。双向支持。对于入选计划的直博生,学校、学院分别给予学生和导师以重点支持。对于学生,学校给予博士新生奖和双倍“助研津贴”的奖金资助,缓解直博生个人经济压力;允许其提前选修博士生课程,提前适应博士生阶段的学习;在学生读博期间,学校、

18、学院从课程教学、学术活动、实习实践、联合培养等方面提供优质资源。对于导师,学校奖励招收直博生的指导教师一个博士生招生指标,打消导师因个人招生指标限制而不招收直博生的顾虑。跟踪反馈。研究生院对于入选直博生的培养管理进行全程跟踪、定期检查;对入选计划的直博生建立动态退出机制,因资格考核、中期考核等培养环节未通过的,退出计划且不再享受相关待遇,转为硕士生培养。同时检查结果反馈至相关导师,作为其今后继续申请该专项计划的重要参考。树立服务国家战略导向。该计划重点面向东南大学一流学科、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高精尖缺关键学科领域,提高相应学科的学生入选该计划的比例,对于发挥东南大学学科优势、培养国家急需紧

19、缺人才具有导向作用。因“优选计划”早于 2022 年度学校接收推免生的时间,其示范效应对 2022 年度招收直博生规模和生源质量有显著的积极影响。(1)直博生人数显著增加。2022 年,东南大学招收直博生人数比 2021 年增加 28%,为近 3 年来人数最多的一年(见表 3)。(2)直博生生源质量提升。一般认为,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综合排名靠前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较大的科研潜力,是更优质的生源23-25。2022 年招收的 73 名直博生中,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的 67 人,其中来自本校的 40 人。与 2021 年相比,“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生源增加了 34%,特别是本校生源增加

20、了 90%以上,占比首次超越 50%(见表 3)。招收直博生生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显著增加,本校生源成为主体。由于来自不同院校推免生的本科阶段综合排名是基于不同标准进行的,因此我们仅对来自东南大学的直博生本科阶段综合排名情况进行了统计(见表 4)。相比 2021 年,2022 年本校生源直博生本科阶段综合排名在前 5%以内的人数提高了 160%,在前 15%以内的人数提高了 79%,更多综合素质优秀的本科生选择了留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来自本校的优秀本科生特别是综合排名靠前的学生,借助地缘优势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获得提前去实验室实践的机会,与导师沟通的也方便,可 2023

21、.3 31 招生与就业 表 3 20202022 年东南大学招收推免生、直博生人数以及直博生生源分布 年度 2020 年 2021 年 2022 年 绝对值 绝对值 增长率(%)绝对值 增长率(%)招收推免生人数 1920 2032 5.8 2237 10.1 招收直博生人数 60 57 5.0 73 28.1 直博生生源 院校“双一流”建设高校 人数 56 50 10.7 67 34.0 占比(%)93.3 87.7/91.8/其中:东南大学 人数 20 21 5.0 40 90.5 占比(%)33.3 36.8/54.8/非“双一流”建设高校 人数 4 7 75.0 6 14.3 占比(%

22、)6.7 12.3/8.2/表 4 20202022 年东南大学生源直博生本科阶段综合排名分布表 年度 2020 年度 2021 年度 2022 年度 绝对值 绝对值 增长率(%)绝对值 增长率(%)前 5%以内(包含 5%)人数 5 5 0 13 160 占比(%)25.0 23.8/32.5/前 5%至 15%之间(不包含 5%,包含 15%)人数 5 9 80 12 33.3 占比(%)25.0 42.9/30.0/前 15%至 30%之间(不包含 15%,包含 30%)人数 8 6 25 9 50 占比(%)40.0 28.6/22.5/前 30%以外 人数 2 1 50 6 500

23、占比(%)10.0 4.7/15.0/以尽早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省去了适应环境、与导师磨合等很多环节,能够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对学校而言都是优质生源。同时,直博生生源来自本校,对大学开展持续的科学研究并获得重要科研成果有重要意义26。我们还分析了近 3 年东南大学招收直博生的学科分布情况。将东南大学所有学科分为四类:一流学科(依据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基础学科(依据国家“强基计划”政策文件)、国家关键领域急需学科(依据教育部下达东南大学国家急需紧缺领域专项计划)、其他学科。2022 年东南大学招收直博生中,一流学科招收了 47人,基础学科招收了 5 人,国家关键

24、领域急需学科招收了 6 人。上述三类学科招收的直博生共 58 人,较2021 年增加了 18.3%(见表 5)。学校一流学科、基础学科、国家急需紧缺学科招收直博生人数明显提升,可见实施“优选计划”对于吸引学校一流学科、国家急需紧缺领域的优秀本科生选择直博有积极作用。表 5 20202022 年东南大学招收直博生的学科分布 年度 2020 年 2021 年 2022 年 绝对值 绝对值 增长率(%)绝对值 增长率(%)“双一流”学科招收人数 40 44 10.0 47 6.8 基础学科招收 人数 1 2 100 5 150 国家关键领域急需学科招收人数 7 3 57.1 6 100 总人数 48

25、 49 2.1 58 18.3 (3)该计划对扩大直博生招收规模和提高生源质量有积极影响。为了验证实施“优选计划”对选择直博(生)的影响,我们对已参与调查的 110 名博士生导师、347 名预备推免生进一步展开问卷调查。82%的导师了解或听说过“优选计划”,其中 66%的导师认为“优选计划”对于其招收直博生有正向驱动作用;30%的预备推免生了解或听过“优选计划”,其中 63%的学生认为“优选计划”对于其选择 2023.3 32 招生与就业 直博有鼓励和推动作用。可见,建立导生双向互动机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生双方选择直博(生)的问题,但目前“优选计划”在预备推免生中的知晓率较低,说明学校针

26、对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本科生的政策宣传还不到位。相比推免生,预备推免生选择直博的人数占比提高了 27%之多,可能是因为近年来用人单位对于学历的要求“水涨船高”使更多学生倾向考虑直博,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优选计划”对学生选择直博可能有正向引导作用。为明确导生双向互动机制对直博生招生的积极作用,我们随机选取了 22 名入选“优选计划”的本校生源直博生进行了访谈。结果显示,22 名学生确定直博的时间均在大三暑假至申请推免期间,其中17名学生认为导师对自己选择直博具有直接导向作用。导师对其未来的规划、对学习专业的深度解读以及引导其提前进入实验室等,都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动力。学生表示:“导师对我产生了巨大的

27、影响,包括传达消息、为我阐述读博意义并引导我去深入思考直博选择。”“2021 年暑假我选择留在学校,提前进入研究生教研室体验生活、参与课题并与师兄师姐们沟通交流后,对直博有初步认知了解的基础上开始落实选择。”“与导师交流的过程中,他对我期望蛮大,鼓励我读博士,并能帮助我确定未来研究的大方向,这些方面更加确定了我读博的决心。”我们还跟踪了以上 22 名学生的后续学习发展情况。22 名学生在入选该计划后,在本科最后一学年均已进入导师实验室,并在导师或导师所在课题组其他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其中 19 名学生毕业设计的研究课题与申请“优选计划”时意向课题完全一致,其余 3 名学生毕业设计课题

28、与申请意向课题相关度较大;6 名学生在大四阶段已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另有 7 名学生正在撰写论文。11 名学生在学校“优选计划”支持下提前选修了研究生阶段课程,并认为这有助于他们后续博士生阶段的发展:“我能够更早接触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毕业后暑假期间的学习规划。”“可以减轻研究生第一年的学习压力,从而有更多精力投入科研项目上。”可见,在导生双向互动机制的影响下,直博生对于攻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明确的规划。通过提前与导师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和培养方案,提前选修研究生阶段课程等,直博生本科阶段和博士生阶段的培养过程衔接更加紧密,直博生对以创造知识为主的博士生阶段的适应力增强,一定程度上避免

29、了低年级直博生可能出现的“边缘心理”等问题4,有利于直博生未来发展和成果产出。3.实践思考 本文以东南大学为例,通过“优选计划”政策引导,建立导生双向互动机制,2022 年东南大学招收直博生人数提高了 28%,“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显著增加,特别是本校生源成为主体,本校综合排名在前 5%以内的人数提高近 2 倍,学校一流学科、基础学科、国家关键急需领域相关学科对直博生吸引力提高,直博生人数和生源质量均显著提升。导生双向互动机制打破了学生与导师互动的屏障和阻碍,导师和学生在主观上对选择直博(生)的困惑和顾虑都得到有效消除,还增强了学生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衔接,有助于直博生尽快适应博士生阶段

30、学习,缓解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跟踪反馈机制作为直博生培养阶段的政策保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选择直博的风险,因而吸引了更多优秀本科生直博,提升了直博生生源质量。基于东南大学在建立导生双向互动机制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提升直博生招生的量与质:(1)加强各项支持政策的衔接,将直博生招生工作前移。一方面,国家、学校、社会应更重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建立本科生科研奖学金、项目资助、学分奖励等激励制度,搭建本科生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平台,营造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提高本科生对于科学研究的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研究表明,注重学生科研成果的展示和转化,能极大地提高本科生科研的自我效能

31、感,从而提升本科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例如,麻省理工学院为参与科研的本科生提供四个平台用于后期成果发表展示27。另一方面,学校应将直博生选拔政策与本科阶段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学习优秀生评选、学科竞赛获奖等关联起来,将综合素质优秀、具有科研实践 2023.3 33 招生与就业 能力和创新潜质的本科生尽早纳入直博优质生源。(2)加强直博生本博培养阶段有效衔接,将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渗透至本科生教育中。学校应在本科生课程设置中增加包含思维训练和科学研究方法等内容的探究性、研讨性课程,举办科技前沿讲座、学术写作等活动。美国多所研究型大学均有针对低年级本科生科研的预备课程或前置性学术训练,如

32、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预备研习计划”28、普林斯顿大学的“写作研讨课”29、罗格斯大学的“拜恩讨论班”等13。教师应将本科生课程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包括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运用个人研究成果,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置于课堂教学的背景中,围绕当前前沿研究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加强研究方法、技术和技能的讲授。同时,学校、学院应鼓励直博生在本科最后一学年提前修习博士生课程,帮助直博生提前适应博士生阶段学习,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尽早进入科研状态;还可将本科生毕业设计研究与博士生阶段开题报告加以统筹考虑,推动直博生本科阶段和博士生学习阶段的良好衔接。(3)增进本科生与博士生导师互动交流。导生双向互动机制

33、打破了本科生与博士生导师的沟通壁垒,建立了良性互动。学校应在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基础上,增加博士生导师讲授本科生课程的数量和频次;设置本科生专门服务机构,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定期开办师生座谈等活动,搭建本科生与博士生导师之间长期稳定的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减小博士生导师与本科生交流沟通的成本和信息差。为提高博士生导师与本科生互动交流的主观动机,学校还应建立博士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的支持政策,例如设置博士生导师指导本科生专项荣誉和奖金、将指导本科生情况纳入导师工作绩效考核并与职称晋升挂钩、对招收直博生的导师奖励博士生招生指标等。(4)完善直博生培养保障机制。研究生院在直博生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层层递进,避免

34、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的简单叠加,可增加针对直博生的特色课程;在学业指导方面应加强对直博生培养过程的关注和指导,例如建立导师团队指导机制,帮助直博生制定培养方案,提供选修课程意见并监督培养过程,同时发挥辅导员在协调导师和直博生关系、帮助直博生解决实际问题、确定未来规划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学校层面关注、跟踪和保障直博生群体的培养,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政策,对于不能完成博士学业的直博生进行分流退出,转为硕士培养,消除学生对于攻博的顾虑和畏难心理。学校应加大对直博生的奖励资助力度,包括设置直博生专项奖助学金、增加国际交流机会等,鼓励优秀本科生直博;对于发展较好、成果丰硕的直博生,广泛宣传其先进事迹,帮助优

35、秀本科生提前了解在校直博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参考文献 1 余寿文,林功实,刘颖.加强博士生教育工作 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3):32-35.2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 9 号A/OL.(2020-09-04)2020-09-22.http:/ 09/t20200921_489271.html.3 教育部研究生司.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做法EB/OL.(2019-01-24).http:/ 洪茜,刘路,COATES H.本博跨越之间:低年级直博生边缘心理的成因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

36、020(6):13-19.5 洪茜,郭菲,COATES H.低年级直博生学术热情缘何消减: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63-70.6 金蕾莅,胡湜.为何出走学术界:新生代博士毕业生的工作价值观与工作单位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20(11):19-25.7 罗洪川,向体燕,高玉建,等.以生源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精准招生宣传方法研究基于 X 高校 20182020 学年度招生数据的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6(1):134-140.8 杨茜,刘金喜,李前进.做好研究生复试工作 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1(5):19-20.9

37、陈强,朱乃安.提高科研院所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7,36(34):144-145.10 黄韵,王平,李星,等.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策略探索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0(16):161-163.2023.3 34 招生与就业 11 白永毅,杨淑华.直博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思 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5(1):87-90.12 向智男.提高工科直博生培养成效的思考C/第七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论文集,2013:89-93.13 吴洪,路峻.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实践与启示以罗格斯大学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38、015(6):98-102.14 DEEMER E D,NAVARRO R L,BYARS-WINSTON A M,et al.Investigating graduate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research intentions of college science students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2020,28(1):43-58.15 吴照云,李春根,邹秀清.欧美部分发达国家博士生招生方式比较分析及启示C/2010 年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理科工作研讨会论文集,2010:76-84.16 谢金丹,顾建民.灵

39、活性与可靠性的统一:美国博士生招生经验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5):67-72.17 万圆.美国博士生招生制度的特点及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4):90-95.18 梁传杰.我国高校博士生招生模式审视与重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1):47-54.19 蔡红红,姚利民.人文社科本科生科研效能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0(3):73-81.20 刘献君.发达国家博士生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48.21 曹如军.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1(1):52-55.2

40、2 施鹏.美国研究生教育中导学关系的特点和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0):67-72.23 刘自团,汪雅霜.“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江苏高校的多案例分析J.高教探索,2020(10):35-41.24 何其迅,马小蕊,吴萍.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医学教育管理,2022,8(1):101-105.25 苌庆辉,闫广芬.扩招后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体因素对生源、生师比、师生关系的考察J.现代大学教育,2010(5):49-52.26 耿有权.研究生教育学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93.27 BERN

41、ICK J P.The Flo-and-Mac problem:a tool for encouraging undergraduate researchJ.ACM SIGCSE bulletin,2003,35(2):103-106.28 杨鑫.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发展概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4(4):105-109.29 陈乐.写作研讨:普林斯顿本科生的“前学术训练”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7):50-56.(责任编辑 周玉清)DOI:10.16750/j.adge.2023.03.005 摘要: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规模屡创新高,研究生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评卷压力突出,影响

42、考试安全,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改革传统手工评卷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介绍了首都师范大学的做法,在不改变国家现有考试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了自命题科目网上评卷。总结了相关经验,提出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网上评卷的可行方案,探讨了网上评卷的提升空间和发展前景。关键词:硕士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网上评卷;电子化评卷;研究生教育 作者简介:孟凡德,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北京 100048;付森,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讲师,北京 100048。2020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深化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是国家教育考试,在研究生选拔评价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2 年,全国研考报名人数达 457 万,比2021 年增加了 80 万,增幅 21.3%,报考人数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1。研究生入学考试评卷环节作为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教育公平,责任重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绝大多数招生单位的自命题评卷工作还多为传统人工纸质评卷,评卷工作量巨大,评卷质量难以保证。网上评卷,又被称作“网上阅卷”“无纸化评卷”“计算机网上辅助评卷”等,具有“快捷、准确、孟凡德 付 森 网上评卷的实践探索与改革思考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