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 叶 珊一、 设计理念和指导思想 1.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对实物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从而构建一个互动的教学环境。通过组织学生对实物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思考,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教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仅仅起到组织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有关植物生存方面的知识。 2.指导思想: 遵循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从而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二、教材分析: 该节内
2、容是在学生知道了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以后紧接着要学习的内容,符合学生喜欢追根究底的认知特点。课本从根适于吸收水分的特点和水分进入的途径这两个方面介绍水分是如何进入植物体的。安排了两个观察与思考,要求通过学生观察根毛,思考大量根毛对根吸水的意义,从而掌握根适于吸收水分的特点。再通过学生观察“茎是如何把水分运输到每一片叶”的演示实验现象:茎的横切面和纵切面都有红色部分,得出结论:在茎的内部确确实实有运输水分的途径,就是茎的中间,变红的部分。最后再通过教师讲解木本植物幼茎的示意图,观察图中变红的部分,知道变红的部分有运输水分的导管。在教师讲解了导管结构以及植物体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里面都有导管以
3、后,这时候学生就能很快的反应出:茎是通过导管把水运输到每一片叶的。 课本存在的问题:教材以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为主线安排各个知识点,但是木质部、韧皮部、形成层的概念是第一次出现,缺乏必要的引入过程。这样就会造成: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上述概念认知理解上的断层,另一方面将教学中简单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最终导致这节课的知识前后不连贯,看上去很简单,却不太好处理。 本节地位和内容安排,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承上: 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启下: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a、学习重点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b、学习难点 1、根毛对根吸水的意义。学生先观察根毛,知道每一
4、条根上都有很多的根毛。然后思考根毛对根吸收水分有什么意义?通过实验法和讨论法得出:根毛使根的表面增大,也就增大了根与水接触的表面积,从而提高了根吸收水分的效率,即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吸水量,从而搞清楚根适于吸收水分的特点。 2、导管和筛管的区别。先让学生观察插在红墨水中,叶片和叶脉已经变红而茎的表面没有变红的枝条的横切面和纵切面的颜色,不管学生是从茎的横切面观察,还是从茎的纵切面观察:都是茎的中间部分的颜色变成了红色,根据水分通过茎的哪部分,哪部分就变成红色的理论,学生就得出变红的部分就是水分通过的部位。然后再观察木本植物幼茎的切面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红色部分像一根根长长的管子,从而引出导管。
5、再通过导管模型,让学生了解导管的结构,知道导管是一根中空的管子。学生搞清楚导管以后,告诉导管在木质部,没有变红的树皮的内侧是韧皮部,有筛管。让学生看着课本111页筛管的插图告诉学生筛管和导管的区别在于构成筛管的细胞的上下横壁没有消失,而是出现了很多小孔。通过观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教师对茎的切面示意图的讲解,学生对导管模型和筛管插图的观察和教师对它们的讲解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下,学生可以彻底的了解导管和筛管的区别。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虽然七年级学生经常接触到观察实验,但都是在老师指明观察目标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本节课的两个观察实验,教师也必须给学生指明观察对象,强调到位,让学生明白观察根毛就是
6、观察根尖的顶端的白色绒毛,观察水分如何通过茎到达叶片的实验就是看茎的横切面和纵切面有没有红色?如果有,就说明茎就是靠内部红色部分运输水分。初中学生思维方式偏重感性,但也已初步具备理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先提供实物让学生感知,然后引导学生理性思维,逐步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至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四、教学目标:能力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 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五、过程方法 1、引入新课在自然界有一种植物叫杏仁桉树,它最高可
7、以长到156米高,它的高度相当于50层楼房的高度。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要把水送到50层的楼房上,用水泵才能送上去.那么对于植物体来说,它是如何把水送到高达156米的树冠上的每一片叶子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学生思考) 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并引出新课。 2、讲授新课 水分的运输途径(教师板书)(一)观察与思考1、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实验,讲 授实验过程:取一段带叶的枝条,插入滴有几滴红墨水的瓶子里,在阳光底下照射到叶脉变红,整个叶片的颜色变红但是茎的表面没有变红的时候,我们就用这段枝条研究茎是如何运输水分到每一片叶子的? 2、教师用枝剪横向剪断枝
8、条,让学生观察茎的横断面的颜色.然后再用枝剪纵向剪断枝条,让学生观察茎的纵断面的颜色。3、将演示过的枝条拿出来剪成一小段一小段发给学生,供学生做实验。4、出示幻灯片,木本植物茎的示意图,讲解图形。不管是茎的横切面,还是茎的纵切面,都可以看到被染成红色的部分,可见茎的内部确确实实有运输水分的途径-就是被染成红色的部分。我们再仔细观察被染成红色的部分,就可以发现一根根管状的结构,它就是水分的运输途径导管。5、教师出示导管的模型。对着导管的模型,讲解导管。构成导管的上面的细胞和下面的细胞的横壁已经消失,因此导管变成了上下中空的管道,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水管,水可以在里面自由流动。不但茎的内部有导管
9、,根和叶里面也有导管,他们是相互连通的。植物体就是靠根、茎、叶的导管把水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以后这株植物开了花,花也有导管,植物通过花的导管把水也运输到花里。这株植物再结了果实和种子,果实和种子里面也有导管,植物也就把水运输到果实和种子里。6、转回到幻灯片,继续观察木本植物茎的示意图,把注意力集中到导管中箭头的方向,引出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从下向上。7、继续在木本植物茎的示意图上挖掘:导管在茎的木质部,变成红色的就是茎的木质部。教师在图中指示韧皮部,讲授没有变成红色,没有导管的这一部分是茎的韧皮部,树皮的内侧部分,这里面有筛管。8、教师对照课本111页筛管的插图讲解筛管和导管的区别就在于构
10、成筛管的上面的细胞和下面的细胞的横壁没有消失,而是出现了很多的小孔。上面细胞的细胞质就通过这些小孔流到下面的细胞里。叶片制造的有机物就随着细胞质的流动而流动,因此筛管的流动方向是从上向下。(二)设问:我们知道甘蔗和玉米都不能长粗,这是为什么?用幻灯片演示形成层。 学生认识根毛 学生观察根毛并估算根毛的数量。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得出答案:增加了根与水接触的表面积,提高了根吸水的效率。 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了解实验的目的和方法。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茎的横切面和纵切面以后,发现茎的中间部分变成红色,得出茎的运输途径就是变红的这一部分。 学生看幻灯片上的课本111页的木本植物茎的示意图。在教师
11、的讲解下,了解有红色的圆圈的面表示茎的横切面,有红色圆柱的面表示表示 茎的纵切面。从茎的横切面和纵切面上都可以看到被染成红色水分运输的部分。. 学生观察导管模型,从感性上了解和理解导管能运输水分的原理以及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 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理解箭头的含义是水分在导管的运输途径是从下向上。 学生观察课本111页筛管的插图,听教师讲解筛管和导管的区别。(二)了解玉米和甘蔗不能长粗的原因。 通过实验法和观察法掌握根适合吸水的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了解实验的目的、过程和方法,知道实验要研究的问题和操作方法,并且能够独立操作实验. 学生通过实验法得出茎有运输水分的途径-茎的中间变红的部分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能通过图形看出:茎中变红的部分里面有运输水分的管道-导管. 3、课堂小结: a、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有大量的根毛。水分进入的途径是木质部的导管。 b、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是水分根毛根的导管 茎的导管叶的导管,有机物的运输是筛管。 c、植物能长粗的原因是有形成层。 4、作业布置 课本练习题 学生做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