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现实的关注与批判——论徐向南小说《锈蚀花暖》.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3137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70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实的关注与批判——论徐向南小说《锈蚀花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现实的关注与批判——论徐向南小说《锈蚀花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现实的关注与批判——论徐向南小说《锈蚀花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二期渤海大学作家徐向南在其小说 锈蚀花暖 中以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东北工厂家属大院三代人的生存境况。在小说中,徐向南既没有以现实工厂生产为背景直接切入式地塑造英雄形象,也没有直接呈现那个艰辛改革岁月中的时代先锋式人物,而是通过展示东北工厂大院三代人之间的日常生活来揭示人们在现代化潮流中的现实境遇。在小说 锈蚀花暖 里,鲜明的工业建设政治性主题似乎并不明显,那些以工厂为写作场景、工人为小说主体以及围绕工厂的运转与工人的生产生活进行创作的内容更是鲜见。可以说,徐向南的工业题材小说有别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小说创作,他绕开了现代工业化诉求的现实相关性与工人阶级在国家意识形态领

2、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的表达。与作家草明的 原动力 火车头 乘风破浪、雷加的“潜力三部曲”、萧军的 五月的矿山、罗丹的 风雨的黎明 等作品不同,锈蚀花暖 叙事的独特之处在于徐向南并没有将读者带入那个火热的年代,也并未将读者置于锐意进取的改革时代中,而是以当下人的观念将历史的记忆碎片整合起来,并通过“工厂小院”这一独特的空间展开叙事。徐向南以现代人的视角,通过当下的时空来展现“工厂小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揭示出几代人当下的生存状态。一、回忆、器物隐喻与技术崇拜在小说 锈蚀花暖 中,作家徐向南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为读者隐性地呈现出工业时代的一曲豪壮之歌。他的这一独特方式是通过第一代工人的往昔回忆、

3、老物件的留存与人们对技术的崇拜展现出来的。小说以回忆的手法进行了时空的开拓,这既是作家建构情节的需要,也是对小说文本人物展开叙事的一种巧妙选择。徐向南正是抓住了小说文本这一独特的创作方式,通过几代工人的日常生活来回忆当时工厂生产、工人生活的场景。锈蚀花暖 小说的叙事时间是当下,叙事空间则为建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工厂家属楼,在这样的时间与空间中,徐向南通过回忆追溯了几代工人的荣辱喜乐,表达了时代的气息。收稿日期:2023-02-10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辽宁小说创作与时代精神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22BZW002)作者简介:林喦(1972),男,文学

4、博士,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闻学硕士生导师,辽宁省作家协会特聘评论家,从事新闻传播学与文学研究。现实的关注与批判论徐向南小说 锈蚀花暖林喦1李张建2(1.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辽宁 沈阳 110041;2.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摘要:作为网络作家的徐向南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网络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创作转向。他的作品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内容积极向上,体现出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这也意味着网络作家的文学追求和精神追求在不断提高,徐向南的小说 锈蚀花暖 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小说以当下的现实问题即老旧小区改造为背景,讲述了工厂大院

5、里三代人的代际冲突与和解,展现出当代都市文化背景下辽宁人的风貌与状态。徐向南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同时,更进一步探寻了“传承与变革”“欲望与理想”“社会与个人”等精神向度,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和探寻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以徐向南为代表的网络作家的这种对文化意识的自觉追求,无疑是网络文学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关键词:徐向南;锈蚀花暖;现实批判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254(2023)02-0013-05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二期渤海大学013013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他将当下的时空进行无限拓展,因此小说 锈蚀花暖 的空间表达不仅仅是一种物理性的,更是一

6、种精神性的时空阐释,这种时空扩展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回忆完成的。小说中的老工人都拥有着对往昔的美好回忆,其中,小说人物萧淑严对 1982 年建 厂十周年 的 庆祝 大会及1988 年新建厂房的场景历历在目,同时对宝栓的救人事迹终生难忘。作者通过这一系列的回忆来建构情节,通过情节的推动将读者带到时间的纵深之中,去深切感受当时工厂和工人们的生存状态。“这是伴随着我们的过去的记忆,因为它属于我们,而且因为有一种鲜活的交际的需要,这一需要使我们存活在当下;记忆支撑着我们,并被我们所支撑,我们记住它是因为我们需要它。”1记忆伴随着人们,也支撑着徐向南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特别是老一代工人的生存。此外,工厂器物

7、等老物件为文本的意象,这种具有隐喻性的意象组合是作家徐向南又一独特的叙事手段。在小说 锈蚀花暖 中,作家建构起一个个器物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具有隐喻性,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历史透析。“当一个文化实体在种种语境中不断被塑形,进而被 固化 成为具有高度 共享性 的 意象 而承担特定意涵时,便说明这个文化实体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2这里的文化符号我们认为指的是某一地域在某一特定时期以文化为载体呈现出的时代风貌及社会背景,它可以是以“记忆化”的形式而存在,或是以“文本化”的形式而流传下来的文学叙述,又或者是实实在在的“实物化”的地理景观。在徐向南的小说中,文化符号是工厂的老物件,如砂轮厂生产的第一块砂轮、

8、砂轮厂研制的第一个电加热元件硅碳棒、砂轮厂研制的第一个橡胶模具以及砂轮厂进购的第一批生活用品等。这一个个老物件所组成的意象是工厂辉煌的证物,是奉献精神的外化。这些物件也历经了激情的年代,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隐含着岁月的洗礼与时代的变迁。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产业结构相继调整,国有企业改制等相关工作也逐渐展开,一些老牌的工业基地随之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人的命运也就此发生了变化。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和资源,也收获了无上的辉煌。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步不前,时代也时刻在发生着变化。在经历了一系列现实问题后,东北地区的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国企改革势在必行。因此,东

9、北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出现了大量工人下岗失业的现象。转瞬间,作为历史参与者与奋斗者的东北工人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发展动力与光环,他们在巨大的心理失落中艰难前行。这些物件见证了“下岗浪潮”,也见证了无数人自力更生的成长经历。可以说,作家徐向南通过这些有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化符号来透析时代背景,将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时代背景及东北人民在后工业时代的状态完美展现出来。在工业题材的小说中,技术不仅是联系工人和工厂的纽带,更是技术工人的全部生命。技术代表着工人的地位,高超的技术象征着工人的一种高尚荣誉。在小说中,对高超技术的崇拜是工厂里第一代老工人们不可消逝的信仰。当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吴杰走进充满噪声的锅炉房时

10、,锅炉管道裂缝喷水,黑色的污水向外泻出,在吴杰不小心将水阀杆掰断后,水流得更大了。锅炉房的张老汉、老李头浑身湿透,锅炉房前,三个被水打倒在地的男人面面相觑。张老汉和李老头以为吴杰是修理工,要求吴杰找人修理时,吴杰却说不用找人修,因为他就是老工人的后代;而老李头、张老汉在得知吴恩奇是吴杰的爷爷后,都不禁纷纷赞叹起吴总工来。第一代老工人吴恩奇的高超技术,是小说中各类人物有目共睹的。吴恩奇因高超的技术能力被人们崇敬,就连萧淑严接替吴恩奇老楼长的位置后,也得毕恭毕敬地向其汇报情况。可以说,吴恩奇的德高望重与其高超的技艺有着一定的关联。对技术的崇拜是那个时代工人们所特有的感情,谁拥有高超的技术也就拥有了

11、崇高之感。正如明加纳斯所认为的那样,“伟大的诗人赞叹的应该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甚至海洋,而不应去赞叹小小的溪流;赞叹的是天上的星光和埃特纳火山爆发的景象,而不会去赞叹手中的火把。这样的想象的起点,就为创造崇高的意象奠定了基础。但是崇高的意象又不是恢宏、雄伟、壮大、激烈的事物的事仿,而是能体现人的伟大”3徐向南通过小说人物的语言、行为来表露其对技术的赞美,这是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灵魂。对技术的崇拜与赞美,本质上是对人的灵魂的崇高赞扬。在小说中,徐向南展示的不仅仅是老一代工人的高超技术,更是他们坚毅的品性。如吴恩奇在孙子吴杰失魂落魄时,狠狠地训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014014

12、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二期渤海大学诫孙子,告知其要有工人阶级后代的骨气,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迎难而上的勇气。在吴恩奇的精神鼓舞下,吴杰最终走出了困境,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可以说,老一代工人的精神影响了新一代人。同时,工业精神不仅仅深入老工人的心中,也影响着当下人的生活理想。虽然老一代工人身处变革的时代,但面对未知的前途和命运,他们依然延续着过去的精神,这不仅仅是一种慰藉和对工业家园的眷恋,更是一种精神的指引。二、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现代化都市文明不断崛起,但徐向南笔下这座建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工厂家属大院依旧矗立在东北现代化都市的中心地带。往日的辉煌早已随时间流逝而褪去,彼时的荣耀也只在回忆里

13、出现,这里所留下的只有一栋栋空房子和那些与这里有着扯不清的情结的老人们,“格格不入”仿佛成为形容他们的唯一名词。“工厂”“大院”“老工业基地”,这些独属于东北的名词,见证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的风采,它们是东北工业文化的时代缩影。回顾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历史,“红色记忆”“工业基础”彰显着其曾经的光辉。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中国的第一辆蒸汽机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台拖拉机等都诞生于此。与此同时,这里也是英雄劳模辈出的地方,王进喜等老一辈英雄模范无不体现出东北曾经的成就。在巨大、火热、集体、钢铁、纪律和统一构筑的社会背景下,东北拥有一种奇妙的美感。然而,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

14、迅速发展,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整个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不断崛起,这座工厂大院再次受到了冲击。现代都市不只是一个社会概念和空间概念,更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概念,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表现。随着 20 世纪的“现代性”转型,中国社会从“乡土社会”逐渐过渡到了“都市化社会”,置身于这一变革时期的东北大地承受了巨大的冲击与落差。曾经的共和国长子、老工业基地的东北面临着改革的浪潮,承受着现代化带来的新变化。曾经的辉煌与成就成为当下的束缚,传统与现代、坚守与改革也成为时代问题。小说 锈蚀花暖 描绘的工厂大院其实就是辽宁乃至东北工业文化的一个缩影。东北曾经为全国的工业化建设无私地

15、贡献力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它却面临着外部的新事物、新观念与内部的老一辈与新一代的观念矛盾的双重压力。一部分是吴恩奇、宝栓、吴仁学等在大院里生活了 40 多年的厂一代,他们见证了工厂的辉煌,对院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一部分是以萧淑严、梅凤萍等为代表的厂二代,他们被“大院儿”浇灌成长,身上带着“老工人”的秉性和“子弟”的傲气,同时也经历了工厂由盛转衰的时期;还有一部分是年轻人,他们早早地离开大院融入社会,记忆中只有工厂的残影,如今又因各种原因不得不回到大院里生活;或是像小刘、小王那样的新户,为了孩子上学,不得不买了老破小的学区房,成了大院里的新鲜血液,当然还有以姜子喆为代表的物业方。

16、小说开篇就以一场换门“攻守战”拉开序幕,将象征着新事物、新观念的姜子喆与工厂老一代人之间的矛盾呈现出来。传言小区有可能划入拆迁范围,因此许多人来看房子,这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于是新居民集体要求安装门禁,而老住户并不愿意交门禁的钱。“老住户架起螺丝刀、扁锥子,用经典的梯次防御阵型,誓要守住老厂职工宿舍的最后一枚招牌,以及自己的钱包”。而姜子喆作为大院的外人,在报到的第一天,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便接踵而至:原本大院里要留作物业办公的仓房被大院居民强占着堆满了杂物,姜子喆一行被迫搬到了要绕行一公里之外的砂轮厂废弃厂区的危房,上万平方米遍布十几年老灰的空旷厂房里只有物业五人,他们无奈之下只能启用了厂房

17、门口的作业铃。这场换门“攻守战”最终在德高望重的吴恩奇的调解下得以缓解,以大院成功安装了门禁落下帷幕。文中“换大门”的情节具有一定的隐含意义,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现代进程的外化表现。当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性逐渐成为衡量一切的重要标准,生活在这快速节奏下的民众还保留着属于那个怀旧年代的独特体验。“现代性”作为一个在哲学、社会学、文学乃至艺术领域都使用广泛的词汇,无疑有着丰富的内涵,反映在我们所面临的现代化的进程中就是传统与现代、坚守与改革的问题,以工厂家属大院为代表的东北工业文化无疑是这种冲突最为复杂与明显之处。对于萧淑严、梅凤萍等老住户来说,工厂大院的一切都是他们曾经辉煌时期的见证。当面

18、对具有现代性的外来事物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二期渤海大学015015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时,他们本能地产生抗拒,或者说更多的是对曾经的怀恋与不舍。与此同时,工厂大院内部不同代际之间的冲突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改革与坚守的问题。如坚持要办画展却得不到支持的吴杰与爷爷吴恩奇之间的矛盾,纪雪暖因婚姻问题搬回大院而与母亲萧淑严之间的矛盾。作者将这种冲突与矛盾通过工厂大院的第三代人集中反映了出来。置身于现代都市的变革时期,在面对现代化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时,作家们都有其独特的感悟。随着现代都市的不断发展,他们经历了一段曲折壮美的生命过程。在东北这片土地上,有过辉煌与荣耀,也经历过时代的阵痛与

19、短暂的迷茫,但它并不是停滞不前的顽固坚守。在工业文化那“钢铁意志”“统一”“集体”的精神之下,还存在着一种反机器、反工业的美感。徐向南正是关注到了这一点,才会将目光聚焦当代、聚焦现实,以小切口来展现人民群众的生活,从小处着眼来展现辽宁的工业文化,展现当代都市背景下辽宁人的创新精神与理想。书中梁安娜这一形象的塑造蕴含着作者对于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思考。不同于吴杰、纪雪暖等厂三代,梁安娜出国留学归来,因为对工厂大院有着深深的热爱与怀恋而选择回到这里。当吴杰因为祖孙三代人的纠葛想要放弃绘画时,是她出手找到了新的可以办画展的人,并让吴杰找到了新的方向。同时,她也积极帮助厂一代和厂二代提高生活质量,给物

20、业提供好建议。如开办“老年社区学校”,就在这一过程中吴杰体会到了爷爷的感受,理解他所拥有的“现在”来自不该被遗弃的“曾经”。同时爷爷吴恩奇也在这几个月的相处之中,深深感受到了吴杰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他决定帮助孙子圆梦。于是,大院里的老人们纷纷上阵,发挥各自的能力,最终找到砂轮厂废弃的厂房,并决定将这里装饰成举办画展的场地,这是属于“曾经”并且留给未来的地方。在梁安娜与大院里的老住户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曾经为之奋斗的印记得以保留,砂轮厂大院也成了全市工业文化的一个新景点。砂轮厂大院不再是一座围城,因为院外的人都对大院充满了憧憬,院里的人也都有了自己崭新的人生轨迹。作为厂三代的梁安娜,出国留过学,接

21、受过新思想、新观念,对于大院的老住户来说,她无疑是属于“新”的一类,她却是因为深深的热爱与怀恋才回到了大院。作者通过梁安娜这一厂三代的形象塑造,巧妙地解决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现在”来自不该被遗弃的“曾经”,而“曾经”也是为了留给更好的“未来”。作者通过“大院”这一东北工业文化的缩影,通过对三代人的不同描写,聚焦当代、聚焦现实;以日常生活的小切口来展现人民群众,从小处着眼来展现辽宁的工业文化以及工业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工业精神和职业伦理。这对增强当代工人的文化认同,营造积极向上的地域氛围,有着深刻而潜移默化的作用。三、现实的关注与地域文化的凸显不同于以往的网络文学创作,

22、小说的文本回归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继承了辽宁文学作家的创作传统,这是一种深植于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与萧军、马加、舒群、白朗、李惠文、孙春平、谢友鄞、白天光、周建新、李铁、邓刚、孙惠芬、于德才、林和平、张涛、津子围、陈昌平、于晓威等作家一样,徐向南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来反映社会、描摹真实,关注人们的现实生存状态。徐向南不仅对物质生活现实,还对人们的精神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小说反映了辽宁社会历史的变迁,赞颂了新时代、新人物,表达出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徐向南的叙事视角重在关注现实、批判现实。在 锈蚀花暖 中,他努力展现社会历史的变迁与人性的复杂,并形成了文本独特的地域审美价值。一个作家的成

23、功来源于其对生活的土地的热爱,毫无疑问,徐向南就是这样的。作为一位“90”后的新锐作家,他对东北有着深沉的情感。徐向南的文学作品为辽宁文学带来了坚毅与雄厚的力量。作为“新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他从现实生活中累积素材,辅之以独特的想象,进行加工与构建,将目光聚焦于辽宁的工业文明,关注着辽宁工业人的精神。他的小说在聚焦东北地区深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展现了东北工业题材创作的重要底色与精神人的生存与对命运的对抗。可以说,这是对地域美学理想的刻意深化,也是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认同。徐向南文本语言中所具有的浓郁的东北语言风格是东北地域文化的表现之一。他巧妙地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

24、016016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二期渤海大学运用东北方言,将众多的东北俚语、口语及东北语言中具有地域特色的语法规则、词汇融入作品,使文本形成了带有浓郁东北地域文化味道的叙事特点。在徐向南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作者本身的语言还是文本创作的叙事语言,都展现出东北方言的淳朴与粗犷,彰显了东北人爽朗畅快的人物性格特征。正如小说开篇所说的那样:六十几年前,全国各地流行起“厂话”,若哪个厂子有人能说上几句标准的东北话,基本算有张“证书”壮个脸面。尽管小说中也不乏上海话和四川话,但作者的用意在于展露东北方言的特色。“自个儿”“整点”“快点的”“搁这”“腾出”“啥事”“甭”等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词语,在

25、徐向南的文本中随处可见。这些独具地域色彩的通俗语言,增进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感情,拉近了文字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更为重要的是传承了东北独特的语言风格,使文字中蕴藏着的地域历史文化更容易被读者理解与接受。同时,徐向南本身就具有东北式的语言幽默。他独特的幽默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文本的创作,如小说中吴杰误入锅炉房的情节,画稿散落飘在污水水面上,张老汉和老李头歪着头看,面色古怪地评价着吴杰的画:出国镀过金的就是不一样,管道画得跟熘肥肠似的。此时吴杰心疼地捞出画稿,上面画的明明是雅典娜之泪,这是抽象派。高雅的艺术被徐向南融进百姓们的日常,他运用东北的日常生活方言来品评高雅的行为,通过一种徐氏幽默向人们展示

26、地域语言强烈的文化感染力。“伊格尔顿试图将幽默 所在的文艺领域中的含蓄性和反讽性建构在人与人彼此交往的共通性之中,以此突出幽默 共通性而唤起的普遍性对人类自由和解放的作用。”4伊格尔顿认为幽默具有含蓄性和反讽性,而作家徐向南的幽默除了让人一笑外,还更深地体现出对社会的批判。此外,徐向南的创作还将目光聚焦于厚重朴实、粗犷豪放的辽宁地域文化性格之上,并以地域文化特征的审美视角呈现出来。不同的时代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尽管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精神,但优秀的地域文化依然成为辽宁文学家们创作的不竭资源。它牵引着时代,凝练着时代的精神。这种时代精神时刻体现在辽沈人民那豪放的民族性格以及内心独立的民族意识中,作

27、家们饱含深情地将这种东北地域的性格特质融入文学创作。在 锈蚀花暖 中,徐向南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东北人物形象,如吴恩奇粗犷、豪爽的性格,刚毅的品质,无一不彰显着东北人的性格特征;萧淑严是个急脾气,性格泼辣却不乏待客热情,做事干脆但也有柔情的一面;姜子喆为了加快家属大院现代化的步伐所显现出的吃苦耐劳、能屈能伸的品性;不畏辛劳的纪雪暖则呈现出了东北女性迎难而上,为了理想而奋斗拼搏的精神;小说中的吴杰是一个具有东北血统的硬汉男儿,他为了画展、为了能够从事艺术,不惜与远在上海的父母决裂,即使吴杰的理想与其生存的现实出现了偏离,但他依然选择了追求艺术;即便是四川人范天乐,受到东北地域文化风俗的影响,他的性

28、格中也具有东北文化的气息。可以看出,徐向南聚焦于东北地域文化下人的性格的塑造,同时也揭示出了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们对地域文化的影响。“90 后”作家徐向南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自由游走于当下与当时的历史时空,从文学创作的经验出发,进入现实生活,进入历史,思考着东北老工业区的现状及人们的命运和尊严。他以尖锐的洞察力扫视整个社会,用东北幽默式的语言展现生活的深刻。徐向南的创作穿透了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并以独特的文本创作艺术范式勾连起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将文本的现实与社会历史的现实更为客观地显现出来,这为网络小说的现实题材创作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创作经验。参考文献:1扬 阿斯曼.宗教与文化记忆M.黄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29.2胡箫白.文化符号与晚清南京的地域认同:以曾国藩“进驻”莫愁湖与“莫愁湖题联事件”为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17(4):230-240.3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6.4关巍,陈晓玥.伊格尔顿论“幽默”的社会批判与政治解放功能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0):38-41+45.(责任编辑吴晓东)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二期渤海大学0170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