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旅融合视域下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策略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2320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旅融合视域下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策略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旅融合视域下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策略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旅融合视域下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策略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辽西地区位于辽河以西,与内蒙古、河北相接壤,涵盖锦州、阜新、葫芦岛、朝阳、盘锦(辽河以西区域)五大城市,自古以来便是文化与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辽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优势辽西地区作为东北与中原文化、经济交流的纽带,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该区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艺术性特征。随着文旅融合发展的推进,政府部门对文旅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这为推动辽西地区文旅融合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优势条件。(一)政府部门对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对文化产

2、业的发展愈发重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更是方兴未艾。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与旅游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明确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为了推动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把文旅融合这篇文章做深、做实、做精彩,2018年 3 月,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文旅融合上升为国家层面战略思维。”1文化和旅游部于 2021 年颁布了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巩固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2随着该文件的实施,辽西地区的地方政府部门积极响

3、应,推出了与地方相适应的文化旅游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以盘锦地区为例,该地区在“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文旅项目共 40 余项,涵盖盘山县、双台子区、兴隆台区、大洼区等区域,构建了湿地观光、田园风情、文化街区、研学科普等 10 项产品体系,充分发挥当地的文化优势,以文化塑造旅游产业,建立富有品牌效应的文化旅游项目,通过旅游产业彰显盘锦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当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双向增长。在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文件的指导下,辽西地区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逐渐完善,为辽西地区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收稿日期:2022-12-13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西走廊文献资

4、料整理与文化遗产利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20BZS004)作者简介:任泽雨(1995),男,乌克兰哈尔科夫工艺美术大学设计学院 2021 级博士研究生,从事美术史论、设计学理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旅融合视域下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策略研究任泽雨1于富业2(1.哈尔科夫工艺美术大学 设计学院,乌克兰哈尔科夫 61002;2.渤海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摘要:辽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坚实基础。在现阶段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多个地区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不均衡、不充分且受众范围较小,竞争力弱于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这就需要有效发

5、挥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分布广泛、艺术特色鲜明、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等优势,通过打造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IP、丰富文化内涵、拓宽文化受众、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等手段,来推动辽西地区文旅融合发展。关键词:文旅融合;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F592.7: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254(2023)0圆-0员园愿-0缘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108108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二期渤海大学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带来的不仅仅是辽西地区文化与经济水平的提高,更是为该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有效保障。在政策推行过程中,应该

6、有效发挥旅游产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催化与集成能力,大力推进旅游产业与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为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提供广阔平台,进而提升辽西地区整体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达到“旅游+文化”协同发展的目的。(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广泛辽西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众多,类型丰富,是打造线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区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3。截至 2022 年 9 月,辽西地区被列入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超过 100 项,涵盖传统美术、民间文学、传统舞蹈、曲艺、传统体育、民俗、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医药、传统技艺等 10 个领域。目前,辽西地

7、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 26 项,其中锦州地区有 10项,分别为辽西高跷、锦州皮影戏、锦州锡雕、锦州满族剪纸、辽西木偶戏、东北大鼓、东北二人转、少北拳、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义县社火。阜新地区有 5 项,分别为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乌力格尔、阜新玛瑙雕、血衰症疗法。朝阳地区有 8 项,分别为辽西朱碌科黄河阵、朝阳社火、天成观庙会、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建平十王会、北票民间故事、凌源皮影戏、建平剪纸。葫芦岛地区 1 项,为辽西太平鼓。盘锦地区 2 项,分别为古渔雁民间故事、上口子高跷。由此可见,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种类多样且分布广泛,从文旅融合发展的角度来看,辽西地区的非物

8、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优势。辽西地区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有效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广泛的优势,将其与旅游产业进行深度融合,赋予旅游产业以深刻内涵。旅游者可以通过了解辽西地区的文化、艺术来提升其体验感,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挖掘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还能够推动辽西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辽西地区可以通过文旅融合发展,来推动当地的乡村文化建设。(三)地域性与艺术性特征鲜明辽西地区北邻内蒙古,西邻河北,是连接中国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亦是民族迁徙与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自春秋战国以来,辽西地区就逐渐成为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带,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且文化

9、特色鲜明。辽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资源众多,例如阜新地区的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阜新东蒙短调民歌,朝阳地区的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们同属于蒙古族文化体系,能够体现出蒙古族部落的历史文化、艺术风格的独特性。以辽西地区的黑山泥塑工艺为例,其题材主要以关公、庙宇文化为主,“造型以正面居多,体积大,多以单体大造型为主,以现实存在的人为蓝本,赋予塑像人格化特点,追求逼真写实的艺术效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4。锦州锡雕工艺亦是如此,其题材选择充满着锦州的地域文化特色,将“锦州的古塔、纪念馆等地标性建筑融入锡器作品当中,运用锡器传达着锦州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5。可见,辽西地区作为多民族文

10、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所形成的区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艺术性,不同区域所呈现的文化风貌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总体呈现了融合性的地域特征。辽西地区应当有效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域性与艺术性方面的优势,在当地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以独特的地域文化来带动辽西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文化内涵鲜明多样、旅游形式丰富多彩的产业发展模式。这样才能够有效增强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不断开拓文化旅游市场,进一步推动辽西地区文旅融合发展。二、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地区之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不均衡、不充分,辽西地区非物

11、质文化遗产受众范围较小,竞争力弱于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这是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一)多地区之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不均衡、不充分随着文旅融合发展的进一步推进,辽西地区凭借独特的地理、文化优势,建立了多个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在政策的推动下,辽西地区经济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二期渤海大学109109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与文化的发展已初见成效。据 2020 年锦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显示,在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的指导下,锦州地区规划了“北义闾山会师”“松太南越”“双凌协同”等工程项目,将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旨在推动锦州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辽西地区非

12、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具有分布广泛的特点,但多个地区之间依然存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例如葫芦岛、盘锦、阜新、朝阳等地区,相较于锦州,虽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较为丰富,但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量上仍然有着一定的差距,这些地区对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发掘能力仍有待提高。辽西地区历史悠久、富有特色的文化遗产得不到全面彰显,这会导致辽西地区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时,部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与竞争力略显不足。辽西地区的五个城市,既是整体,也是个体,在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合作与竞争,这样才能够形成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从短期来看,依赖部分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一定程度

13、上会促进该区域整体的文化与经济水平提升;但过度依赖个别地区的文化优势,从长期而言是不利的。这会导致辽西部分地区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陷入单一化、个别化的境地,并使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陷入窘境。由此可知,辽西多个地区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会对该地区的地域文化宣传、文化产业发展等造成不利影响。(二)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众范围相对较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辽西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推动当地文旅融合发展时发挥着重要作用。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吸引了一定受众群体的关注,其中包括学术研究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进

14、程中,依靠这些受众群体,从短期来看,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但受众群体的“高门槛”“高要求”会导致文化受众群体逐渐向单一化、专业化发展,这对发展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群而言十分不利,由此所产生的局限性也会导致辽西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众范围较小,受众对其认可度、辨识度就会降低,这将不利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成长。青少年群体作为推动中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坚实力量,在推进辽西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辽西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较弱,认可度偏低。这种情况在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尤甚,不同

15、地区所呈现的影响力更是参差不齐,这导致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缺失,部分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失传的困境,给辽西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三)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竞争力较弱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种类较多,艺术特征鲜明,但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竞争力仍弱于物质文化遗产。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量较少、文旅融合发展结构有待完善两个方面。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量较少据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辽宁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文件显示,截至 2022 年 7月,辽宁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16、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共有 76 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 58位。其中辽西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 26 项,约占辽宁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量的 34.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16 位,约占总量的 27.5%。毫无疑问,辽西地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占比低于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占比。由此可知,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数量明显不足。这会导致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缺乏新鲜血液,从而影响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力与综合性竞争力,并进一步导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效率降低,不利于推动辽西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2.文旅融合发展结构有待完善目前,辽西地区的

17、文旅融合发展主要依托该地区独特的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程度仍有待提高。以朝阳市为例,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的指导下,该市策划了牛河梁红山文化旅游主体功能区、白垩纪化石文化旅游度假区、尚志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城(朝阳段)国家文化公园等文旅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110110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二期渤海大学融合项目。这些项目多以历史文化遗存为主,对朝阳地区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发较少。若长期如此,则不利于朝阳地区文化多元性特点的体现,容易导致辽西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与影响力的下降,这对当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18、因此,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三、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建议辽西地区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有效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广泛、地域特色鲜明的特点,打造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IP;丰富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增加其受众人数;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特色文化小镇,推动辽西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化发展。(一)打造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IPIP 一词可直译为“知识产权”,原词为Intellectual Property,IP 的内容包括专利、版权、设计、商标四大类。此外,IP 亦“可以是艺术形象、文化主题、传说故事、民族图案等具有识

19、别性和差异性的文化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无形资产。2018 中国文化 IP 产业发展报告 对 IP 进行了重新定义,指一种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是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6。这样的文化符号亦可被称为文化 IP。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极具地域性特色,因此在文旅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建立与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 IP。辽西地区所辖五市可以根据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进行延展,在共性中突出个性,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创立与辽西地区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形象、文化品牌等类型的文化 IP,将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寻找各文化之间的共性特征

20、。辽西地区还可以建立单独的文化品牌,如“辽西印象”,将其融入文化旅游项目,与消费产品、旅游活动、节庆展会等项目类型相结合,打造以“辽西印象”为品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格酒店、餐厅、图书馆等环境空间,以此来体现辽西地区的地域性特色。同时也可以通过塑造辽西地区独有的文化 IP,将文化、旅游与生活相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所以说,塑造辽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IP,将其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不仅能有效带动辽西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该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亦能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中的 IP 建设,运用极具特色的原创 IP 讲好辽西故事,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二)丰富辽西地区非物

21、质文化遗产内涵,增加文化受众数量文化内涵是文化载体所反映出的精神与思想方面的内容,不同的国家、民族、区域、企业或是家庭都有着相应的文化,它是经济与政治的反映,先进、优秀且富有内涵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辽西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内涵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体现辽西地区独特文化风貌的精神内核。因此,辽西地区应当发挥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独特优势,丰富自身文化内涵,增加文化受众人数,有效提升该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力与竞争力。1.拓展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手段辽西地区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交互性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来拓展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

22、播手段,打破媒介之间的壁垒,加快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速度。不同于传统线下的传播模式,新媒体主要借助数字技术,通过卫星、计算机或无线通信网络等渠道进行传播,这样的传播手段更具有普遍性、广泛性特征。借助数字技术、无线通信网络等手段,在文旅融合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定位受众群体。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借助主流社交软件,通过推行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博物馆、搭建展示辽西地区文化风貌的专属网站、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设直播或课堂等形式吸引广大消费者,有效定位传播受众,不断拓展传播途径,从而有效推广辽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动辽西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2.丰富辽西

23、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虽种类多样,但表现形式相对单一,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进一步丰富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表现形式。从题材内容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二期渤海大学111111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的角度看,可以结合不同受众群体的兴趣倾向,融入不同的内容,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与时俱进。这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作品题材,也能够进一步拓展受众群体。从呈现形式的角度看,则可以通过设计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丰富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如以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为题材所设计的手提袋、保温杯等,不仅能够体现辽西地区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艺

24、术特色,也能够拓展其呈现方式,运用文创产品来带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此外,亦可以将辽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开发相关软件,通过 VR 手段模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通过线上的形式让参与者能够身临其境地领略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三)建设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构建协同发展模式特色文化小镇不仅能够体现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民俗与文化风貌,也能够带动一个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辽西地区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将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以此来推动辽西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特色小镇中,可以将辽西地区非物质文

25、化遗产资源按照地域或文化属性进行分类,在不同的区域划分中呈现其独特的文化风貌;也可以充分发挥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受众分布相对较广的优势,带动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从而构建出协同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模式。在建设过程中,特色小镇可以通过实行互动体验、参观讲解等形式来吸引更多消费者;也可以将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创产品、艺术品等投放到特色文化小镇中,展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进一步推动辽西地区文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从而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毋庸置疑,建设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小镇,一方面可以提升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拓展传播渠道,增加消费者数量,彰显辽西地区的

26、独特文化风貌;另一方面,随着特色小镇的建立,也可以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为辽西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强辽西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激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文旅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辽西地区应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资源分布广泛、特色鲜明的优势,通过打造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IP,丰富其文化内涵,增加文化受众人数,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以此来应对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区之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不均衡、不充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众范围较小,竞争力弱于物质文化遗产等挑战。这样,辽西地区才能有效推进文旅融合建设的进一

27、步发展,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态势。参考文献:1鲁小波,陈晓颖.基于东北亚合作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文旅融合战略研究J.东北亚经济研究,2020,4(6):100-112.2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N.中国文化报,2021-06-03(2).3崔向东.论辽西走廊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5):16-20.4于富业,李鸽.辽西走廊传统泥塑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3):17-20.5任泽雨.锦州传统锡雕工艺的创新发展研究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2-25.6李林杰.刘三姐旅游文化 IP 设计与应用研究J.今古文创,2020,13(13):88-89.(责任编辑吴晓东)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112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