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2 0 2 1-1 1-1 3作者简介:王新(1 9 6 8-)男,江苏靖江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油气田开发。真1 1断块E2d2油藏调整挖潜提高采收率研究王 新,唐在秋,刘延宗,陈龙兴(江苏石油勘探局 勘探开发研究院,江苏 扬州 2 2 5 0 0 9)摘要:真武油田真1 1断块E2d2油藏先后经历了滚动勘探开发、早期注水试采和全面注水开发阶段。随着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油层物性发生了明显变化,加上流体非均质性的影响,不同类型的油层在吸水能力、产液能力、注采平衡以及油层压力方面存在的差异加大,导致层间水驱状况不均衡。特别是油藏进入高含水阶段以后,层间矛盾进一步加剧,中低渗透层采
2、出程度低,其潜力得不到有效发挥。针对真1 1断块E2d2油藏现阶段面临的开发形势,对油藏的地质特征进行再认识,分析了油藏的层系井网状况、水驱开发效果及开发潜力,应用数值模拟法对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油藏的下步调整对策,为实现油藏的精细开发提供了保证。关键词:真1 1断块;开发效果;采出程度;调整对策中图分类号:T E 3 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6-7 9 8 1(2 0 2 2)0 3-0 1 2 2-0 31 地质特征1.1 地层特征真武油田位于高邮凹陷南部深凹带上,江都吴堡博镇断裂带西端,西为邵伯次凹,东北为樊川次凹,是苏北盆地中发现时间早,开发时间长、
3、油气富集程度高,在滚动背斜构造上被断层和岩性复杂化了的多层系砂岩复杂断块油田。真1 1块位于真武油田北部,是一个三面被断层遮挡的断块油藏。真1 1断块E2d2油藏地层为古近系戴南组二段,岩性为浅灰色砂岩、粉砂岩与棕色夹浅灰黑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扇三角洲相砂体是该段主要储集层。1.2 微构造特征真1 1断块E2d2油藏发育多种类型的微构造,总体上有利的正向微构造占大多数,而其中又以最为有利的微断鼻、微鼻状和微沟槽发育最多,负向微构造次之,这可能与区域构造形态以及复杂的断层发育情况有关。具体而言,微断鼻在平面上基本是沿断层分布在其两侧,而微鼻状在逆牵引背斜的脊部以及断层两侧附近较多,由此可以推断
4、,真1 1断块E2d2油藏微构造的形成主要与断层活动有关。1.3 沉积微相特征真1 1断块戴二段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席状砂。戴二段油藏的垂向沉积序列从下到上主要以退积型为主,剖面上表现为向上粒度逐渐变细的正韵律,底部具有河道冲刷面,自然电位曲线成钟形或箱形与钟形叠加形态。2 开发效果分析2.1 开发层系井网状况真1 1断块E2d2油藏含油面积1.7 2 k m2,地址储量3 2 81 04t,目前该断块E2d2油藏共有采油井1 7口,日产油水平2 4.0 t,采油速度0.2 6%,累积产油1 1 7.3 31 04t,采出程度3 5.7 7%
5、,见水井1 2口,日产水3 6 5.8 m3,综合含水9 3.8%,累积产水3 7 2.61 04m3。注水井总数1 0口,日注水水平3 3 1.7 m 3,月注采比0.8 9,累积注水4 3 0.51 04m3。真1 1断块E2d21、E2d22层系层数少、级差小,适应性较强;E2d235层系层数多、级差大,层间动用差异较大,层间渗透率级差在3.4 51 0.1 1之间,跨层系合采合注井占比较高。真1 1断块E2d2油藏开发初期采用5 0 0 m不规则三角形井网开采,经过两次细分及加密调整、综合治理,目前采用边缘+内部点状注水的方式开发,平均注采井距在2 0 03 0 0 m之间。目前由于套
6、损、落物以及部分油水井井况恶化报废停产等原因,导致目前油藏井网适应性较差。2.2 水驱开发效果真1 1断块E2d2共有注水井1 3口,其中未分注井6口,注水井分注率在5 8.3%;分注方式以一级两段和两级三段为主,7口分注井中,其中一级两段4口,两级三段3口,均未层内分注。221 内蒙古石油化工2 0 2 2年第1 1期 真1 1断块E2d2注采对应率7 5%,注采对应关系以单向受效为主。根据产吸资料统计,分注率为5 8.3%,水驱控制程度为7 7.6%。由于各层系投入开发时间和地质条件不同,开发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层系与真1 1断块E2d2整体水平相比较,相同含水条件下,采出程度高,开发效
7、果较好的层系是E2d21、E2d22;其它层系均较差。E2d235初期含水上升快,目前开发状况下,水驱采收率达到2 2%。通过真1 1断块E2d2水驱曲线预测,目前开发状况下,水驱采收率可达到4 1.9%,说明真1 1块整体开发效果较好,四次调整均提高了采收率,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开发初期由于E2d2投入注水较早,存水率较高,随着油田注水开发存水率呈下降趋势。各层系存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表明(参见图1),中低含水阶段,相同采出程度对应的存水率E2d21较高,E2d235较低;随着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后,E2d21和E2d235层系逐步降低,E2d22开始升高,这是由于边水能量较为充足及开发中后
8、期地层能量下降时,边部注水使油藏能量得以恢复并保持,注水效果明显的原因所致。图1 各层系采出程度与存水率关系曲线 累积水油比能够反映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反映注水开发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反映在一定开发效果下的经济含义,因为单位采出程度耗水量的增加即意味着经济上处理水成本的增加。随着开发历史的延长,耗水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相同采出程度条件下,耗水量较低、水驱开发效果较好的层系是E2d21、E2d22。E2d235开发后期含水上升快,耗水量增加较快,开发效果变差。2.3 采收率评价虽然真1 1断块已进入高含水期,但不同层系的开发程度不同,断块仍然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分别利用经验公式法、水驱曲线法、
9、流管法和递减法四种方法对真1 1断块E2d2进行采收率预测,预测采收率为4 1.9%,可采储量为1 3 7.41 04t。目前该断块已累积产油1 1 7.3 31 04t,剩余可采储量为2 0.0 71 04t(参见下表)。真1 1断块E2d2各层系采收率预测表层系地质储量(1 04t)经验公式法(%)水驱曲线法(%)双曲递减法(%)流管法(%)采收率取值(%)可采储量(1 04t)剩余可采储量(1 04t)E2d214 34 0.94 3.94 1.65 0.14 8.52 0.8 60.6 5E2d221 2 75 8.75 4.35 8.66 1.55 8.37 4.0 48.1 9E2
10、d2351 5 82 7.62 7.32 5.93 1.52 8.14 4.4 01 1.2 3合计3 2 8.0 04 1.91 3 7.4 02 0.0 73 剩余油分布特征3.1 油藏数值模型的建立为了使网格系统能尽量反映油藏非均质性,使模拟模型尽量逼近于真实地质模型,并使模拟结果能充分体现各种地质因素、开发因素对地下油水运动的控制和影响,在对地质特征进行了重新认识的基础上,重建了以新估算的储量为基础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真1 1断块E2d2共建立了4 8个模拟小层,同时 确 定 了 各 个 模 拟 小 层 的 含 油 区 域,采 用2 0 m2 0 m的网格系统建立了维数为1 2 65
11、61 8 0共计12 7 00 8 0个网格的角点网格模型。3.2 油藏开发动态历史拟合在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影响油藏模拟结果的主要参数,在拟合时先修改较稳定的因素,将模型中的一部分参数确定下来,然后修改最敏感和最不稳定的因素,开发指标的拟合必须结合断块油水运动规律以及动态分析(参见图2),在单井指标拟合过程中,必须确保该断块动态指标的拟合精度,真1 1断块E2d2油藏地质模型经历史拟合作出适当调整后,基本反映了地下储层的油水运321 2 0 2 2年第1 1期王 新等 真1 1断块E2d2油藏调整挖潜提高采收率研究动规律及油水分布状况。图2 真1 1断块E2d2日产油量拟合图3.
12、3 油藏平面及层间剩余油分布受平面水淹状况的影响,剩余油富集区呈零散分布的特点。平面上的剩余油富集区主要集中在断层附近,因为受断层的遮挡作用而形成原油滞留区。其次,由于注采井网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井况的恶化造成注采井网适应性变差,井网破坏严重,或者砂体配置不良所形成的有注无采、有采无注或单向受效而遗留的剩余油。有采无注的区域有E2d21、E2d22真1 8 3井区、E2d24和E2d25真2 0 1-9井区;有注无采的区域有E2d22真1 4 1东部区域、E2d23真1 0 5井区和E2d25真1 6 1西部区域,这些区域形成剩余油饱和度值较高。另外,低渗带、微构造高点以及分 流线等区 域也不
13、同 程 度 分 布 有 剩余油。各小层之间储层渗透率的差异及注采对应关系的差别使得各小层水驱控制程度及水驱动用程度产生不同,最终导致各层的采出程度及剩余油储量存在相对较大的差别,从而形成了真1 1断块目前层间剩余油分布状况。模拟结果显示,真1 1断块剩余油分布在纵向上基本表现为非主力砂体动用差,主力砂体动用程度较高,但局部剩余油富集。4 调整对策(1)E2d21层系、E2d22层系:由于长期注水开发导致水线固定,应根据剩余油分布状况,重新优化注采井网。(2)E2d235层系:按照砂体的大小、采出程度的差异,逐步划分为两套开发层系进行开发。主力小层根据剩余可动油饱和度、剩余可动油丰度,结合经济界
14、限,利用老井恢复、侧钻大修等手段开展井网的重建。(3)通过老井调补层措施挖潜再聚集的剩余油,包含返层前满足一定产量、后期水驱重新聚集的可动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非主力砂体井网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二是老井返层之前动用不充分的剩余油。(4)利用新井或者老井侧钻挖潜主力砂体剩余油,主要包括断层附近、井网不完善以及层间差异形成的剩余油。5 几点认识(1)通过地质再认识建立了真1 1断块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为该断块调整挖潜奠定了基础。(2)精细油藏描述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是否反映油藏实际开发状况。(3)针对真1 1断块平面上水驱效果不均衡的状况,通过流场调整,卡封主流线,加强弱流线,达到均衡水
15、驱潜力的目的。(4)针对主力层采出程度的差异,对注水井进一步分注以驱替由于层间差异而形成的零散分布剩余油,缓解层间矛盾。同时通过平面优化注水井点、纵向优化注水层位来完善注采井网。参考文献1 李渝生,杜修宜,康新荣.江汉油田开发论文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 0 0 3:1 5 0-1 5 72 汪超,何芬,刘超,等.断块油田高含水期提高开发效果研究J.断块油气田,2 0 0 4,1 1(4):2 8-2 9.3 胡书勇,张烈辉,冯宴,等.低渗透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稳产技术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 0 0 7,2 9(4):8 6-8 8.421 内蒙古石油化工2 0 2 2年第1 1期